慧净上人论 善知识是得道的全因缘

合集下载

慧净上人:绝对他力

慧净上人:绝对他力

绝对他力
弥陀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往生,依弥陀是否成正觉而定。

意思就是,阿弥陀佛能不能成佛,是有条件的,先决条件是:祂能不能使像我们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众生往生。

而像我们这样卑贱、渺小、无力——只有业力、没有功德之力的众生,要往生成佛,也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看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

如果阿弥陀佛没有成佛,我们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如果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那我们就有了往生的希望。

所以,要出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因为我们只有业力、没有功德之力,都是靠阿弥陀佛,所谓「全凭佛力、绝对他力」。

我们能够生而为人、遇到佛法,最后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背后都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在调摄、在推动,否则,以我们的愚痴、罪业以及缺乏福德智慧,哪能够信受这个法门?。

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

净慧法师:顿悟成佛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净慧法师发布时间:2011-7-20 20:42:43繁體版我们在此打禅七,就修禅本身来说,它是不拘形式、不拘环境的,处处是道场。

但是在刚入门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环境的,特别是在专修的时候,环境非常重要。

我们这一期一会,有很多位老居士,都有十年以上参加禅七的经历,如果说环境不重要的话,他们为什么每年都还要参加呢?就是因为在寺院里参加禅七的时候,时间集中,又有人指导,而且环境能够相对安定。

所以,只要有禅七活动,那几位老菩萨,就一定会参加,这其中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

我们有一些初来乍到的,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经常有放逸的现象,大声讲话,聊家常,这些不仅是妨碍自己的修行,也妨碍集体的修行。

在坐禅的基本要求里就有一条叫“息诸缘物”,一切攀缘的事情,不是万不得已,都要停止,都要放下。

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只有把万缘放下,才能够有一点收获。

如果在这七天当中,进了禅堂,止静就打妄想,开静就闲谈杂话,那七天下来,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

我记得2 007年每季度在真际禅林举办禅七活动,有一条要求就是大家都“止语”,我觉得止语的效果非常好。

我建议,从今天晚上开始,大家就都止语,不但是在禅堂内外不要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也不要说话,还要接着用功,让你的每一个心念,保持高度的觉醒、觉察、觉知,使功夫不要中断,这样慢慢就能够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就是所谓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的,是要高度地专注。

所以说专注一心不乱,没有专注,要达到一心不乱,那简直是做梦。

专注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你的六根都集中到一件事上,把你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且要在一天24小时都如此地坚持下去。

坚持专注一境,这是禅定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不能专注一境,要想进入禅定,那也是南辕北辙。

各位初用功,要思维善法,思维修行的法门,找到一个门径进入到修行的殿堂,自己的身心性命才有所安顿,自己的烦恼才能够慢慢地减少、淡化。

慧观极难得,复串习散乱,

慧观极难得,复串习散乱,

慧观极难得,复串习散乱,焉有遮方便?得解脱需要正因,也就是要以智慧观察诸法的真实性。

苦是由业所感,业是以烦恼而造作,烦恼源于执著自我,只有以智慧观照诸法性空,才能放下妄执,止息烦恼,从而脱出惑、业、苦的循环。

但是慧观极为难得,因为这需要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

观察世间众生的状况,有多少人连“空性”二字都没听过;多少人虽然遇到讲说空性的教典,却无缘听到善知识开示空性,甚至听到的是颠倒说空,不幸堕在断灭见里;还有人耳朵听到了空性法要,却如聋如盲、不能理解;又有人只是简单结个缘,心里没有认真做过思维、抉择;还有人听完后,浅浅地、相似地想几下,然后就不愿意深入观察下去,由于量不够,也不能根除疑惑、引发定解;还有人虽然引生了定解,却不能做到绵密观照……。

所以,既得到空性定解,又能绵密观照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既不能生起慧观去除妄执,反面又在不断串习散乱,这样听任业识昼夜不断地驰散,焉能有顿时制止的方便呢?也就是乃至没有生起慧观前,就一直在错认虚幻的影像为实有,由此不断散逸在虚妄的六尘中攀缘、妄执,就会招来无穷无尽的生死,就会有一个个的苦报接踵而来。

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沉溺在苦海中无法自拔,就油然生起不忍的悲心!为令堕恶趣,彼中魔亦勤,邪道复众多,难从疑超越。

为了让众生堕入恶趣,这世间中的天魔也使尽伎俩,千方百计地扰害行者。

而且世间的邪道非常众多,又很难辨认,一旦误入邪道就千生万劫难以脱离。

不但如此,自己心里还有很多疑惑难以超越。

为什么难以超越呢?因为引生定解才能断疑,而这又须要对修法的所缘和行相做出到量的抉择。

修任何法都要认定所缘和行相。

比如修出离心,所缘是纯一苦性的轮回法,行相是出离轮回苦海的誓愿。

只有对“轮回周遍是苦性”这一点由抉择生起定解,才能一心寻求出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解脱道上。

但抉择所缘和行相而引生定解非常难得,所以说“难从疑超越”。

暇满难再得,佛世亦难值,惑流难超越,呜呼苦相续!这样外在有天魔伺机扰乱,又很容易被邪师、邪法引诱而误入歧道,内心又很难从疑网中超出。

戒定慧的修学次第(一)

戒定慧的修学次第(一)

《楞严大义》之“戒定慧的修学次第(一)”
2015-01-02 安福利生弘法部 天圣山安福寺
戒定慧三学是“摄心为戒”,然后“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有这个前后的次序。先要学戒,然后再学定。实际上,戒是人品道德的养成。一个人修行路上障碍重重,遇不到善知识,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福德不够。持戒不严,是他福德不够,做人、做事,表现出到哪里别人都不喜欢,也是福德不够。福德、因缘、善根这三者,福德是最关键的。你能够学佛,说明因缘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够,你就是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也会错过。。
培养福德最简单的一个标准:你到哪里,哪里人都欢迎你。在寺院里,一般来说你勤劳,多干活,多做事,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同样的活你多做一点,大家就欢喜了,你就培养了这种爱护大家的心了;分利益的时候,最好的分给别人,差的给自己,大家欢喜你了,没人跟你争了,无争第一;要念经的时候,你念的声音比别人稍微响一点,你心里想,要让大家轻一点,让大家能够安心。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你不要在那里念“闭口真言”,大家念,我不念,反正多一个少一个都一样。大家都不念了,就不一样了。这份心是很细的,你在时时处处只关注自己一个人,这种人的成就啊,这一生度不了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你能够帮助身边的一个人,你都能够度这些人,你的心量就有那么大。
我想古人,对一万人讲法的时候,没有麦克风,大家却都能听到,因为古人的心量太大了,一包围下去,他的声音就很洪亮。你看现在人,用麦克风就这么点声音,还要吼着讲,心量太小了。你看,女众的声音都很低,男众的声音都很洪亮,这是业习呀。女众的声音要是很响了,人家就说这个人不像女人了。心量小,你的所有一切都会小。心量有多大,你的慈悲就有多大,你的智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如果你现在想,我一定要利益天下众生,这个观念一旦形成了,你以后的心量一定是观察天下众生需要什么,你努力的最终结果就能够利益天下众生。你如果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那么连你身上的一根毛都没人要,也没人管,也起不了作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八识规矩2

八识规矩2

《八识规矩颂》第3讲(前五识颂3)(2015-08-17 15:11:26)转载▼分类:净莲法师讲座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3讲(前五识颂3)作者:淨蓮法師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3讲(前五识颂3)八识规矩颂第3讲(前五识颂3)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2012年3月9日喇嘛!法师!各位师兄!晚上好!我们继续看。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这个是第二首颂的前两句,是说明前五识所依的根,还有所依的缘。

前五识所依的根,是净色根。

我们第一晚有讲过什么是净色根,所以说「五识同依净色根」,什么是净色根呢?净色根就是清净色法所成的根,叫做净色根。

我们讲过,它是清净的四大所成的根,所以叫做净色根。

那什么是清净的色法呢?清净的色法,指的就是清净的四大所造的色法,叫做清净的色法。

它非常的微细,不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得见的,因为它的自体非常清净,所以我们就称它为清净的色法。

那我们前五识所依的根,就是由这种清净的色法所成的根,叫净色根。

那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神经系统。

我们眼识所依的眼根,就叫做视觉神经;耳识所依的耳根,就叫做听觉神经;鼻识所依的鼻根,叫做嗅觉神经;舌识所依的舌根,就叫做味觉神经;身识所依的身根,就叫做触觉神经。

这样我们就能够比较明白,它净色根指的是什么。

那五识就是要依这个净色根,才能够摄取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它摄取的是色身香味触五尘境界。

那一旦根跟境互相接触,就能够生起五识的作用。

但是在摄取外境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种种的助缘,才能够发挥五识的功能。

譬如说:眼根和外境相接触的时候,生起眼识,就必须具备九种助缘,所以说「眼识九缘生」,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了解生起眼识的作用,它必须要有九个助缘。

第一个是「所依根」,就是这个根缘。

一定要有这个净色根的眼根,如果眼根坏了,我们就看不见,所以它第一个是所依根。

第二个是「所缘境」,就是我们眼根所面对的是色尘,这个就是境缘。

慧净上人——法照大师《五会念佛偈》摘要

慧净上人——法照大师《五会念佛偈》摘要

慧净上人——法照大师《五会念佛偈》摘要慧净上人——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赞》之偈摘要(一)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二)借问家乡何处在?极乐池中七宝台;普劝道场同行者,努力回心归去来。

(三)借问今生多罪障,如何净土肯相容?报导称名罪消灭,喻若明灯入闇中。

(四)借问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闇中明?报导除疑专念佛,弥陀决定自亲迎。

(五)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六)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七)莫辞念佛度朝朝,弥陀本愿许相招;临命终时生安乐,闻法悟解得逍遥。

(八)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九)弥陀摄化无厌足,悲心常遶世间行;但有倾诚能念佛,毫光直照目前明。

(十)弥陀光明广无边,普照群生度有缘;但有倾心能念佛,当来决定离人天。

(十一)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十二)众生随佛到西方,微尘故业自消亡;如来愿力亲加被,闻法悟道证真常。

(十三)西方极乐七宝池,八功德水不思议;底有星沙岸香树,莲华涌出化生儿。

(十四)西方净土更无过,阎浮极苦罪人多;欲得今生出三界,唯须至意念弥陀。

(十五)西方净土离嚣尘,众生到即断贪瞋;总是善人菩萨众,亦无恶趣更怨亲。

(十六)西方净土实堪停,若欲求生发至诚;弥陀令遣称名字,唯须专心尽一形。

(十七)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十八)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十九)朝朝暮暮念弥陀,为在阎浮降众魔;暂到西方亲见佛,还来度脱此娑婆。

(二十)急须念佛莫悠悠,欲超苦海要船舟;称名决定生安乐,永绝阎浮生死流。

(二十一)阎浮浊恶不堪停,处处唯闻众苦声;不如专念弥陀号,今生直到宝莲城。

怎样选择善知识和确定善知识是否真修行

怎样选择善知识和确定善知识是否真修行

怎样选择善知识和确定善知识是否真修行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济群法师发布时间:2011-11-13 0:18:08繁體版
问:怎样选择善知识?怎样确定善知识是真修行?
济群法师答:《菩提道次第论》讲到,合格的善知识应当具备十个条件。

但现在这个时代,要遇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识希望渺茫,这就可以退而求其次。

但还是有底线的,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备正见,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二是持戒清净,这是代表善知识的德行;三是有教导弟子的悲心,不然也是无缘依止的。

怎样确定善知识是真修行呢?确实有一定难度。

很多时候,真正的修行可能是我们看不出来的。

凡夫往往容易执着于一些表象,比如是不是穿着破衣服,是不是每天吃一顿饭,是不是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等等,以类似标准来考量其修行功夫。

当然,这些也可以作为参考,但不是最关键的。

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所以,修行主要是体现在内证境界,体现在用心方式,而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等外相。

作为学人,如果没有一定见地,要抉择真善知识确有难度。

在我们不具备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一些教界公认的善知识,相对会比较安全。

此外,能否有缘遇到善知识,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修行必须福慧双修。

具备足够的福资料,自然就会感得各种善缘,就能有机会遇到善知识。

慧净上人:他做自受 自作自受4页88

慧净上人:他做自受 自作自受4页88

他作自受自作自受所谓「他作自受」,是从因果道理来讲的。

因果道理有「自作自受」跟「他作自受」两种。

「自作自受」是就自力圣道修行的法门而言,「他作自受」则是就他力慈悲救度的法门来说。

「自作自受」:就是所谓「自因自果」,就是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譬如像「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他人喝酒他人醉,我们不喝酒,我们不会醉。

他种的因,他自己承受果报,跟别人毫无关系,别人也不能承受。

如同《地藏经》所讲的:「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不能代受。

」就是说父子那样的至亲,同堕地狱、同受狱苦,也是各别各别去承受,不能互相代替,这个是「自作自受」。

「他作自受」:就像父母积财留给子孙,又像慈善家行大布施来救济贫困。

《无量寿经》就谈到: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又说: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由这两首偈子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是一位大施主,是一位救世主,而且是「救世之法王」。

《无量寿经》又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又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由这几段经文就可以晓得,我们这个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

也就是阿弥陀佛(他)为我们(自)开法藏,为我们「专求清白之法」,使我们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

如果他不能成佛,当然这些功德还没有具足、完成,那样的话,既不能救度我们,也不能成为阿弥陀佛这一尊佛。

如果这些都完成了,他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成为大施主、成为救世主。

所以,这个「他」,是指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所修行的六度万行,是为了给十方众生受用,这个叫做「他作自受」,如同前面所讲的,父母积财留给子孙、慈善家行大布施来救济贫困。

所以,由这些内涵可以看出,阿弥陀佛把众生看得比自己重要,因为如果他不能使我们往生,他就要舍掉正觉的生命,所谓「不取正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善知识”的定义是,只要能使对方走上解脱之路的,就是对方的善知识。

善知识又分“教授善知识”、“护法善知识”与“同行善知识”。

善知识对我们学佛的重要性如何呢?有一次,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善知识是不是助我们得道的半因缘呢?”佛陀回答:“是得道的全因缘。


一般人大概会认为,我们都有佛性,佛性就像种子一样,如果努力耕耘,随着时节因缘的成熟,总会开花结果的;所以,外来的缘应只是一半的因缘,而我们本具的佛性、自身的精进又是另一半的因缘,二个因缘合起来就是全部因缘,则能开花结果,也就是修行证果。

一般人大都会这么想,但是佛陀却说:“不是这样!善知识就是我们得道成佛的全因缘。


密教有四皈依,在四皈依当中最重要的是皈依金刚上师,我想这有它的道理在,因为善知识适得其时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命运或一生。

俗语也说:“一言兴邦,一言灭国。

”尤其在关键时刻,紧要的一句话对人的影响是绝对性的。

像王铁珊居士在这个奄奄一息的关键,如果没有他太太这位善知识的一句话,恐怕就要不久人世,马上会被那些过去所杀害的冤家债主拖入地狱了。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善知识是很难得的。

譬如说,太太想学佛,丈夫会阻止、障碍她;反之,丈夫想出家,太太就会阻止、反对。

就这情形,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就说:
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

意思是说,生生世世以来百千万的父母、妻儿,都不是我们的菩提增上缘,不是我们学佛证果、脱离三界轮回的好因好缘。

为什么呢?因为彼此互相障碍,你障碍我,我障碍你,所以说“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


等到下辈子,即使彼此皆投生为人,又再见面了,也不晓得你是我前辈子的爸爸,或者是妈妈,或者是丈夫、太太,所以“分身受报不相知”。

想到这一点,我们今生今世就要尽量成就对方,因为我们到现在都还在轮回,可见生生世世、旷劫以来我们都在彼此障碍对方。

所以,今生今世就要互相鼓励对方。

唉!这个家庭经济我来一肩承担吧!你就学佛去吧!你就出家去吧!
有一位净崇师,出家前,夫妻就有这样的心情。

他们夫妻原本都是慈济的委员,有二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一个已经上班了,一个还在慈济大学读书,儿子好像在当兵。

他们夫妻彼此想要成全对方,也就是说太太想成全丈夫先出家,丈夫也想先成全太太出家,但是想到家里孩子还没有长大,而女众持家总是比较方便些,所以他就先出家了,
法号(内号)叫做“净崇”,外号叫做“信德”,也就是取《无量寿经》经文“崇德兴仁,务修礼让”的意思。

另外一位法师就比较不一样了。

他想出家的念头已经好久了,但他的同修(太太)一直反对,认为虽没有出家也是一样在学佛,一样是早上五点就起来念佛,有人须要助念时也都不分昼夜,对念佛对众生都尽心尽力的付出奉献,这样不是很好吗?而且有些人出家后生病了,还是回到家里来让家人照顾,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不过,这位法师最后还是决心出家了,刚出家后的那几天,他太太的心情可说是坏到了极点,不过随着时间,心境渐渐改变。

今天我跟他连络时,问起他的同修的情况,他说一开始,她的心情真的很不好,但最近已经比较开朗,也比较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了。

如果出家,家人欢喜护持的话,那就一切障碍都没有,而即使家人一时反对,但最后还是会回过头来认同护持的,因为想到再怎么样都是血亲骨肉嘛!像我当年出家时,家人也是反对,我母亲是流着眼泪看着我出门,我父亲则是气得生病。

可是现在,我母亲也一同来这里念佛了,我父亲虽然不是很护持,但是至少对佛教也抱持好感。

夫妻的恩爱,甚至牵缠总是难免的。

记得一九八九、一九九○年时,我在日本京都遇到一位同样来自台湾的女众,
她儿子在京都当医生,她本人看起来非常的郁闷、忧愁。

她跟我说,她丈夫两年前去世,自从丈夫去世之后,她就像一个行尸走肉的人。

以前丈夫在世的时候,会陪她到处观光,有什么大事都由他来决定处理,所以她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可是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她一个人非常地孤单,毫无依靠,这一、两年来都生活在悲愁的时光里。

那时我曾开导她,但并没有什么明显效果。

过后不久,过年时,我寄了一张卡片给她,上面写了一首句子: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不晓得过了多久,有一次又跟她碰面了,这时候她看起来已经不再那么郁闷,心情也比较开朗了。

她说,自从接到我寄去的那张卡片之后,她思惟了那首句子的意义好几天,心情不知不觉开朗了,心中的结也被解开了,原来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再怎么样的忧愁、怀念都于事无补,只是彼此障碍而已,而放开心胸来学佛、念佛,对他好,对自己也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