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铁路隧道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实践

铁路隧道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实践

铁路隧道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实践隧道是铁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是,铁路建设往往会面临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隧道斜坡的稳定性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分析隧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介绍常见的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践经验,谈谈如何提高铁路隧道斜坡的稳定性。

一、隧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地质条件在隧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中,地质条件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不同地质条件下,隧道斜坡的稳定性会有明显差别。

比如说,存在大量的软弱土层或是复杂的岩土结构,都会对斜坡稳定性带来不小的影响。

此外,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地震对斜坡的破坏性也是无法忽视的。

2. 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包括施工方式、距离隧道口的距离、隧道的坡度等。

若隧道口距离斜坡较近、施工方式不当或是隧道坡度过大,在斜坡稳定性方面就会造成不小的威胁。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天然灾害、周边工程建设等。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与温度的变化,对于斜坡的土体有着极大的影响。

同时,隧道斜坡周边的工程建设对斜坡的稳定性也不可忽视。

当周边的高架桥或是隧道底部土体发生变化时,斜坡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天然灾害则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在隧道斜坡的建设前期,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1. 经验法经验法是最为古老、简单、快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以工程经验和事实为基础,通过结合规律性和计算性方法来解决问题。

2. 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指将工程地质分析、弹性力学基础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实测资料等理论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主要用于对特殊的、复杂的、重要的工程问题的分析,如大型岩土工程、高层建筑、冶金等方面。

3.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是目前效果较好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一般采用计算机模拟地质体的连续体力学性质,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是铁路隧道斜坡稳定性最为直观的体现,不仅关乎工程质量,更是关乎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在铁路隧道建设中,通常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斜坡的稳定性:1. 加强地质调查,深入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斜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

斜坡的影响因素

斜坡的影响因素

影响斜坡稳定的主要因素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主要是时斜坡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除此之外还有岩石的风化、地表水及大气水的作用、地震和人类的工程活动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部分,内在因素包括斜坡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外在因素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地震和人类活动。

1、内在因素(1)岩土类型及性质影响组成斜坡的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斜坡抗滑力的根本因素。

不同的岩层组成的斜坡其稳定性各有差异,表1所示为不同性质的岩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表1 不同岩性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斜坡岩性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影响斜坡稳定的主要因素主要变形破坏形式侵入岩类如花岗岩、闪长岩。

岩性均一,强度较高,一般呈块状结构,常形成陡坡节理裂隙切割特征崩塌、松弛张裂,沿软弱结构面滑动喷出岩类如玄武岩强度差别较大,裂隙发育。

有时具层状孔隙性大,斜坡形态受产状控制岩层产状、节理、软弱夹层性质崩塌、沿软弱夹层、节理滑动碎屑沉积岩如砂岩、砾岩页岩。

强度差别较大,具层状结构斜坡受岩层产状控制岩层产状和岩体结构特征沿层面滑动,崩塌,松动。

倾倒或挠曲碳酸盐岩类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强度一般较高,具层状结构斜坡形态受岩层产状和节理裂隙发育控制岩层产状及岩溶发育状况崩塌,松弛张裂,顺层滑动夹层沉积岩如夹有泥化夹层的砂岩、页岩等。

具有层状结构软弱夹层产状及性质沿软弱夹层的蠕动,各类蠕动变形变质岩类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等强度差别较大,多呈片状或层状,岩体完整性差岩性及岩层产状滑坡或蠕动变形(2)地质构造影响斜坡中的各种结构面对斜坡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软弱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对斜坡稳定起很大作用),由于这种关系多种多样因此稳定性也各不相同,可大致分为5种情况1)平叠坡:主要软弱结构面是水平的。

这种斜坡一般比较稳定。

2)顺向坡:主要是指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坡面走向平行或接近平行,且倾向一致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是指斜坡在地质条件固定的情况下,能够承受外界自然力和人为力的作用
而不发生失稳,不会导致山体坍塌、滑坡等灾害。

而这种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
就进行详细介绍。

1、地质结构因素:地质结构不同,岩体轴向力的分布也不同,所以地形起伏、坡度
和坡向以及岩体纹理之类的地质因素会对斜坡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斜坡在坡度、坡向一定的条件下,由片理的石屑岩、粉砂岩或未竖的石灰岩或大理岩等面岩性岩体
组成,其稳定性要差于坚硬的花岗岩、片麻岩等。

2、岩石力学性质:斜坡的稳定性还受到岩石力学性质影响。

岩石的强度、韧性、裂
纹密度、角度、分布、块度及其中的天然构造(节理、褶皱、断层等)等均对斜坡的稳定产
生影响。

通常强度大的岩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水文因素:降雨是引起山体滑坡的常见因素,雨水渗透下降可能会导致岩土松散,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显著降低。

而水文因素也包括了水位的影响,山体和坡面上的地下水
位对斜坡的稳定性也是有影响的。

4、人为工程因素:人类活动对斜坡的稳定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地质勘探、挖掘、开采、道路建设、建筑物的加重荷载等都可能导致斜坡的稳定性下降,产生坍塌、滑
动等灾害。

5、地震因素:斜坡的稳定性也受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震中附近的地形地貌、地震烈度以及震后径流量对斜坡的稳定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斜坡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斜坡开发和工程建设中,必须
进行基本的地质、地形和地物等调查分析,考虑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斜坡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山体灾害的发生。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斜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等。

外部因素包括水、地震、人类活动等。

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部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1.地形地貌从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看,斜坡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

我国由于挽近地质时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西部挤压隆起,东部拉张陷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台阶状地形,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台阶。

处于两个台阶转折地带的边缘山地,山谷狭窄、高耸陡峻,地面高差悬殊。

因此斜坡变形破坏现象十分发育。

2..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岩土类型和性质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根本因素。

在坡形(坡高和坡角)相同的情况下,显然岩土体愈坚硬,抗变形能力愈强,则斜坡的稳定条件愈好;反之则斜坡稳定条件愈差。

所以,坚硬完整的岩石(如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等)能形成稳定的高陡斜坡,而软弱岩石和土体则只能维持低缓的斜坡、一般来说,岩石中含泥质成分愈高,抵抗斜坡变形破坏的能力则愈低此外,岩性还制约斜坡变形破坏的型式。

一般来说,软弱地层常发生滑坡,而坚硬岩类形成高陡的斜坡,受结构面控制其主要破坏型式是崩塌。

顺坡向高陡斜坡上的薄板状岩石,则往往出现弯折倾斜以至发展成为滑坡。

黄土因垂直节理发育,故常有崩塌发生。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因素,包括区域构造点、边坡地段的这周形态、岩层产状、断层和节理裂隙发育特征以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等。

它对边坡稳定,特别是岩质边坡稳定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在区域构造比较复杂的、褶皱比较强烈,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边坡的稳定性较差,例如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地区、金沙江地区的深切峡谷,边坡的崩塌、滑动、流动及其发育,常出现超大型滑坡及滑坡群。

其次,边坡地段的岩层褶皱形态和岩层产状,则直接控制边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至于断层和节理裂隙对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斜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等。

外部因素包括水、地震、人类活动等。

内因是最根本的因素,决定着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外因常常成为斜坡变形破坏的触发因素。

1、地形地貌地貌条件决定了边坡的形态,对边坡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对于均质斜坡,其坡度越陡,坡高越大则稳定性越差。

对边坡的临空条件来讲,工程地质条件相类似的情况下,凹形坡较凸形坡稳定。

从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看,斜坡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

我国由于挽近地质时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西部挤压隆起,东部拉张陷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台阶状地形,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台阶。

处于两个台阶转折地带的边缘山地,山谷狭窄、高耸陡峻,地面高差悬殊。

因此斜坡变形破坏现象十分发育。

2、岩土体类型和性质斜坡岩土体的类型与性质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根本因素。

包括岩土体的成因类型、组成矿岩土体的矿物成分、岩土体的结构和强度。

在坡形(坡高和坡角)相同的情况下,显然岩土体愈坚硬,抗变形能力愈强,则斜坡的稳定条件愈好;反之则斜坡稳定条件愈差。

所以,坚硬完整的岩石(如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等)能形成稳定的高陡斜坡,而软弱岩石和土体则只能维持低缓的斜坡。

由岩浆岩组成的斜坡较好,但原生节理发育也常发生崩塌,特别在风化强度强烈地区,由于风化营力的作用,使风化带内的岩石强度降低,常导致斜坡崩塌。

沉积岩组成的斜坡由于具有层理结构,而层理面常常控制斜坡的稳定性。

沉积岩层常夹有软弱夹层,如厚层灰岩中夹泥灰岩,砂岩中夹泥岩等,这些软弱面常易构成滑动面。

变质岩组成的斜坡,尤其深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岩等其性质与岩浆岩相近,所以斜坡稳定性一般比沉积岩好。

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与评价研究

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与评价研究

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与评价研究斜坡稳定性是指斜坡地质体在受外力(例如重力、地震等)作用下,能否保持不倒塌或不发生滑坡的能力。

而降雨作为一种常见的外力,对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介绍相关的评价研究。

首先,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雨引起的土壤饱和度增加,导致土壤中水分含量上升,从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二是降雨加重了斜坡上部土壤层的重力作用,使得斜坡荷载增加,增大了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为了评价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多种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数值模拟来模拟降雨引起的土壤饱和度变化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降雨引起的水分流动和土壤力学特性变化等因素,对斜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

另一种评价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方法是通过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通常在斜坡上安装水位计、应力计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降雨引起的土壤饱和度变化和斜坡变形等参数,以评估斜坡在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积累,可以得出不同降雨条件下斜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除了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外,人们还常常通过实验室试验来研究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构建小型斜坡模型,在试验室中模拟降雨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斜坡的变形和破坏过程,进而评价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除了评价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还对斜坡稳定性进行预测和预警。

通过利用降雨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可以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降雨引发的滑坡危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土壤水分力学、地下水流动、土壤力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因此,对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仍然是一个挑战。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寻找更加有效的评价方法和预测模型。

施工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法

施工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法

施工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法施工斜坡的稳定性是施工过程中需要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因为施工斜坡稳定性的不良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给人员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在施工斜坡工程中对其稳定性进行科学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成为确保施工进展顺利的必要步骤。

1. 斜坡稳定性分析一个施工斜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土体性质、斜坡的坡度和高度、坡面和坡脚处理、降雨等。

稳定性分析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土体的性质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土体具有不同的稳定性特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土质力学测试,以了解其强度、孔隙比和粘聚力等参数。

此外,土体状况的不同也会对稳定性产生影响,例如土体的湿度和压实度。

其次,斜坡的坡度和高度也是斜坡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较陡的坡度会增加土体的滑动和下滑的风险,而较高的斜坡则会增加土体的失稳的倾向。

因此,对斜坡的坡度和高度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并结合土体性质进行工程分析。

另外,坡面和坡脚的处置也对斜坡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坡面的处理涉及到施工方法和边坡角等因素。

例如,采用梯田状的坡面可以增加斜坡的防滑能力,减少坍塌的可能性。

坡脚的处置涉及到与周围地形的衔接和排水等问题。

最后,降雨也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降雨会增加土体含水量,降低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因此,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和监测措施,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斜坡稳定性加固方法在施工斜坡中,如果经过稳定性分析发现斜坡存在一定的不稳定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一种常用的加固方法是设置扶壁和护坡。

扶壁是指在斜坡的侧面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用来增加斜坡的稳定性。

护坡则是在斜坡的坡面进行防套,使用加固材料例如钢丝网、混凝土和石头等。

这两种方法通常可以有效地增加斜坡的稳定性。

另一种常见的加固方法是加固土体的力学性质。

可以通过加固土体的压实度、强度和抗剪强度等参数来达到增加斜坡稳定性的效果。

土木工程中的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

土木工程中的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

土木工程中的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在土木工程中,对斜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处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斜坡是指地面或岩坡在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投影上斜度大于一定角度的表面。

而斜坡的稳定性则指斜坡在重力和外部力的作用下能否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

如果斜坡失去稳定性,就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和崩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斜坡稳定性的分析与处理是土木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工程中的斜坡可以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斜坡两种类型。

天然斜坡是指自然产生的斜坡,如山坡、河岸等。

人工斜坡则是指人为切割或挖掘形成的斜坡,如公路或建筑工地中的边坡。

对于天然斜坡的稳定性分析,通常需要考虑土层的物理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

而对于人工斜坡,除了这些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人为因素,如土壤的堆积方式、施工方法等。

斜坡的稳定性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土体力学和水文地质。

土体力学的因素包括土体的力学性质、土体的应力状态、土体的内摩擦角等。

水文地质的因素则包括地下水位、降雨量和排水情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导致斜坡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因此,在斜坡稳定性的分析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对斜坡稳定性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理论计算方法、模型试验方法和现场监测方法。

理论计算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力学方程,对斜坡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斜坡情况,但对于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计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模型试验方法则是通过制作斜坡的模型,在实验室中模拟真实情况进行试验,以获取斜坡的稳定性参数和变形规律。

这种方法能够较真实地模拟斜坡的变形和破坏过程,但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现场监测方法则是在实际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对斜坡进行实时监测,如测量位移、应力变化等。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获取斜坡的实际状态,但对工程造成一定干扰。

对斜坡稳定性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多种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斜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在因素和外部因素。

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等。

外部因素包括水、地震、人类活动等。

因是最根本的因素,决定着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通过因而起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外因常常成为斜坡变形破坏的触发因素。

1、地形地貌
地貌条件决定了边坡的形态,对边坡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对于均质斜坡,其坡度越陡,坡高越大则稳定性越差。

对边坡的临空条件来讲,工程地质条件相类似的情况下,凹形坡较凸形坡稳定。

从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看,斜坡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

我国由于挽近地质时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西部挤压隆起,东部拉陷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台阶状地形,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台阶。

处于两个台阶转折地带的边缘山地,山谷狭窄、高耸陡峻,地面高差悬殊。

因此斜坡变形破坏现象十分发育。

2、岩土体类型和性质
斜坡岩土体的类型与性质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根本因素。

包括岩土体的成因类型、组成矿岩土体的矿物成分、岩土体的结构和强度。

在坡形(坡髙和坡角)相同的情况下,显然岩土体愈坚硬,抗变形能力愈强,则斜坡的稳定条件愈好;反之则斜坡稳定条件愈差。

所以,坚硬完整的岩石(如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等)能形成稳定的髙陡斜坡,而软弱岩石和土体则只能维持低缓的斜坡。

由岩浆岩组成的斜坡较好,但原生节理发育也常发生崩塌,特别在风化强度强烈地区,由于风化营力的作用,使风化带的岩石强度降低,常导致斜坡崩塌。

沉积岩组成的斜坡由于具有层理结构,而层理面常常控制斜坡的稳定性。

沉积岩层常夹有软弱夹层,如厚层灰岩中夹泥灰岩,砂岩中夹泥岩等,这些软弱面常易构成滑动面。

变质岩组成的斜坡,尤其深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岩等其性质与岩浆岩相近,所以斜坡稳定性一般比沉积岩好。

由黄土和粘性土组成的斜坡,强度较低,所以滑
坡、崩塌较发育。

特别是由膨胀土组成的斜坡,当边坡很平缓时仍能发生破坏。

黄土斜坡的稳定性取决于黄土的密实度和结构特征,因其垂直节理发育,其斜坡破坏形式主要为崩塌。

3、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
3.1岩质斜坡中的软弱结构面对斜坡的稳定性的影响
3.1.1软弱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
①平叠坡:主要软弱结构面为水平的,斜坡一般比较稳定;
②顺向坡:主要指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斜坡的走向平行或比较接近,且倾向
一致的斜坡。

当结构面倾角a小于斜坡坡角B时,斜坡稳定性最差,极易发生顺层滑坡。

当a大于B时,斜坡稳定性较好。

③逆向坡:主要软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这种坡最稳定。

④斜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与坡向走向成斜交关系,其交角越小,稳定性就
越差。

⑤横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坡面走向近于直交,这类斜坡稳定性好,
很少发生滑坡。

3.1.2结构面的组数和数量:
边坡受多组结构面切割时,切割面、临空面和滑动面就相对多些,组成滑动块体的机会也大些;结构面较多时,为地下水的运动提供了较多的通道,从而降低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对边坡稳定不利。

3.1.3结构面的连续性、粗糙程度及结构面的胶结情况、充填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方面也影响着斜坡的稳定性。

3.2地质构造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
地质构造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也较大,它包括:区域构造特点、斜坡地段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层与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区域构造运动等。

在区域构造较复杂、褶皱较强烈、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地区,斜坡的稳定性较差。

例如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地区、金沙江地区的深切峡谷,边坡的崩塌、滑动、流动及其发育,常出现超大型滑坡及滑坡群。

此外,斜坡地段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层及节理等本身就是软弱结构面,经常构成滑动面,直接控制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

4、水
每到雨季,崩塌和滑坡就频繁发生,很多滑坡都是发生在地下水比较丰富的斜坡地带。

水库蓄水后,库岸斜坡因浸水而多有滑动。

这些事实说明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明显。

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软化作用
水的软化作用主要指水降低了岩土体的强度。

对岩质斜坡而言,当岩体或其中的软弱夹层亲水性较强、含有易溶性矿物时,浸水后发生崩解、泥化、溶解的作用,岩体的结构遭受破坏,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

页岩、凝灰岩、粘土岩等亲水性很强,水对其软化作用很强,其斜坡浸水后,很容易发生变形破坏。

对于粘性土和黄土斜坡,浸水后软化作用更显著,极易发生滑坡。

4.2冲刷作用
水的冲刷作用使坡脚和滑动面临空,从而滑坡发生提供条件。

4.3静水压力
作用于斜坡上的静水压力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当斜坡被水淹没时,作用在坡面上的静水压力;其二岩质斜坡裂隙充水时的静水压力;其三是作用于滑体底部的静水压力。

当斜坡被水淹没,而斜坡表层为弱透水岩土体时,坡面就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

由于该静水压力指向坡面且与其正交,所以对斜坡稳定性有利。

岩质斜坡中的裂隙,如果因降雨和地下水的活动使裂隙充水,裂隙两侧的岩土体将承受静水压力。

由于此力是一个作用于滑体的指向临空面的侧向推力,对斜坡的稳定性是不利的。

如果斜坡上部为相对不透水的岩土体,测当河水位上涨或者库区蓄水时,地下水位上升,斜坡的不透水岩土底面将受到静水压力的作用。

此力削减该结构面上的有效应力,从而降低了滑体的抗滑力,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显然,地下水位越高,对斜坡稳定性越不利。

4.4动水压力作用
如果斜坡岩土体是透水的,当地下水从斜坡岩土体中渗流排出时,由于水力梯度作用,就会对斜坡产生动水压力,其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指向临空面,因而对斜坡稳定性是不利的。

在河谷地带,当洪水过后,河水迅速回落时,岸坡可产生较大的动水压力,往往会导致斜坡失稳。

4. 5浮托力作用
处于水下的透水斜坡将承受浮托力的作用,使坡体的有效重量减轻,抗滑力降
低,对斜坡稳定性不利。

一些由松散堆积体组成的岸坡在水库蓄水后发生变形破坏,
原因之一就是浮托力的作用。

5、地震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地震的横波在地表引起周期性晃动,破坏力最
大;纵波在地表引起上下颠簸,破坏力较小。

在地震的作用下,首先使边坡岩体的结
构发生破坏或变化,出现新结构面,或使原有结构面裂、松弛,然后,在地震力的反
复振动冲击下,边坡岩体沿结构面发生位移变形,直至破坏。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
影响表现为累积和触发(诱发)等两个方面效应。

5.1累积效应
震动可通过松动斜坡岩体结构,造成破裂面和引起弱面错位等多种方式,留下
降低斜坡稳定性的痕迹。

反复作用所造成的后果的累积,则可能最终导致斜坡失稳。

这种累积效应可用震动力所造成的潜在滑移面的错位加以说明。

5.2触发(诱发)效应
发裂缝中的孔隙水压力激增而导致破坏,也可因晃动造成岩层根部岩体破碎而
失稳。

震动可通过松动斜坡岩体结构,造成破裂面和引起弱面错位等多种方式, 留下
降低斜坡稳定性的痕迹。

反复作用所造成的后果的累积,则可能最终导致斜坡失稳。

这种累积效应可用震动力所造成的潜在滑移面的错位加以说明。

6、人类活动
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边坡失稳相当多,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
展,人类工程活动已愈来愈成为造成斜坡失稳的重要因素。

就其作用机制而言, 与上
述自然营力的改造作用相类似。

但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作用,相对于自然过程通常
要快得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6. 1人工削坡
岩质边坡变形,多数是由于开挖没有考虑到岩体结构的特点,或者切断了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形成滑动临空面,使边坡岩体失去支撑而发生变形的,多见于基坑、厂房隧洞进出口,路堑及渠道边坡的开挖。

6. 2施工方法
在生产中,常常由于施工程序安排不当,排水不良,或者开挖没有考虑岩体结构特点等不适当的施工方法引起边坡破坏。

& 3工程作用
因修建工程,破坏了自然稳定边坡的平衡状态或未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而引起边坡破坏。

如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升高,或原有边坡岩体存在有不利于稳定的结构面和夹层,由于水的作用,抗滑力很快降低,最易发生边坡变形。

6. 4爆破作用
爆破作用对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和地震作用相似,使岩土体的结构松动,强度降低,只是影响深度较小,围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