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鱼岛问题看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
由钓鱼岛争端看中国对外战略——兼谈新时期中国外交观念的塑造

全和 亚太地 区稳 定的重要 事件 。从 宏观 的战略视 野 来看 ,地缘现 实的复 杂性 、现代化 的关键期 、发展 的前 起 未起 阶段在 总体上规 定 了中国在 外 交博 弈 中的基本 立场和政 策选择 ,我 们需要将 具体的 岛屿 主权 争端放
到 国际政 治变局 与 中国和平发展 的大背景 下进 行考量 ,树立 国际 国内互动 的大局观 ,塑造 陆海 并重的战略
自2 0 1 2 年 以来 ,中 日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引发 的 外 交争端持续发酵 ,成 为影 响中国周边安全 和亚太 地 区稳定的重要事件 。从宏观 的战略视野观之 ,钓 鱼岛
相 ”的局 面难有 改观。在经济 上 ,日本深受 国际金融
危 机和地震海啸的重创 ,还面临着巨额公共债务 、人 口结 构老化 和社 会 活力缺 失等 结构 性难题 ,复 苏缓
拉里也坦言亚太地区将是美 国外交 战略的重心 。美 国
绪的上涨 ,中国在 主权 问题上进行妥协 的空间越来越 小 ,更何况 中国社会基于悲痛历史记忆 而产生 的强烈 普遍 的对 日敌对情绪有增无减 。 第四 ,日本试 图借助钓鱼岛 问题推翻战后 国际安 排。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 以后 , 日本走 了一条经济优 先 、贸易立 国的发展道路 。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 ,日 本就实现了再工业化 ,并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一跃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冷 战结束后 , 日本经济经历 了 失去 的2 0 年 ,但 仍然保持着强大 的制造业竞争能力 。 经济上的竞争力在很 大程度上成为 了 日本优越感 和 自
、
国际视野 T H E O R E T I G A L H O R I Z O N
\ /
由钓 鱼 岛争 端 看 中 国对 外 战 略
钓鱼岛问题看中日关系的报告

钓鱼岛问题看中日关系理学院应用物理系09(1)班学号I09690103 盖艳娇众所周知,近日中国渔船遭两日本海保巡逻船撞击,并在本属中国海域的钓鱼岛,船长还被日方扣押。
这则新闻的冲击力,无疑要在中国网络中,激荡轩然大波。
这无疑是加重了中日两国对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冲突。
钓鱼岛不大,但是钓鱼岛问题却是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
发生的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中国渔船事件,及随后由日方挑起的严重事态,让人们的目光不得不再次凝聚于此。
钓鱼岛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他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钓鱼岛无疑是一块宝地。
我认为钓鱼岛问题之所以至今还是悬而未决主要有以下的方面:在表达维护主权独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具体的实际行动来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而且这个具体的实际行动它也必须是有效的,就是说你不能光采取一些比如说示威,或者这样,当然示威的这些行动对日方也是有压力的,但是还必须要采取更加有效的一些具体行动来捍卫国家的主权;其次,没有对领土的实际控制权的话,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际上宣示主权,或者是宣布对国家的主权,国家宣布对国家的主权,实际上等于是没有这个主权。
就是说你只是表达宣示对一个有争议的或者是本来就属于中国的领土是有主权的,但是你没有实际和有效的控制权的话,这种形式上的这种宣示实际上是没有用的;最后,就是民间的这种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是应该受到支持的,在适当的时候政府也应该在安全上予以保护。
钓鱼岛已成为中日两国硬软实力的一个较量,而且这种较量如今已上升到战略层面。
对中国来说,捍卫钓鱼岛主权同样牵涉到对过往中国和亚洲历史的判断,是二战问题乃至近代中日角逐在当代的一个延伸,它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领土和海洋权利,还意味着对近代耻辱被殖民史的一个洗涤,是民族国家成熟的标志。
钓鱼岛问题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

钓鱼岛问题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内容摘要:日本政府于2012年9月11日宣布“购买”钓鱼岛。
这场闹剧引起了中日双方在钓鱼岛海域的严重对峙,并激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中日经贸受到重创。
如若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也必会波及全球经济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经济的长远发展,钓鱼岛问题的解决关键就在于和平解决。
这是符合世界人民以及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的。
关键词:钓鱼岛、中日经贸现状、中日经贸的未来、和平解决一、钓鱼岛问题的由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台湾省东北约92海里处,距日本琉球群岛约73海里,但与琉球岛相隔一条深深地海槽。
关于钓鱼岛,从1372 年中国明朝派遣册封使杨载出访琉球国王开始,就成为中国赴琉球的航海标志和抵御倭寇的闽海前沿,而非日本所称“无主之地”。
记载钓鱼岛的最早的文献见于明朝永乐元年(1430年)的《顺风相送》,该文称该岛为“钓鱼屿”【1】。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钓鱼岛》人民网http:///20120716/n348245527.shtml】这就更可以说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日本对钓鱼岛的发现始于1884年。
日本明治政府于1885年3次调查后认定,钓鱼岛是中国命名的岛屿,没敢立即占领,直到甲午战争中的1895年1月14日才通过内阁会议秘密决定占有。
这完全是以战争为背景的非法窃占。
此后,日本又利用1895年4月签署的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于1896年把钓鱼岛租借给日本民间进行殖民开发。
可以说,钓鱼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 日本称“日清战争”) 。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要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2】【载《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5期,第43—47页】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钓鱼岛,所以钓鱼岛主权当属中国。
然而美国1953年发布的“琉球列岛地理界限”布告,擅自把钓鱼岛划入“施政权”范围,开始对钓鱼岛进行所谓的“托管”,并且在1971 年日美达成的归还冲绳协议,把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于是引起了中日钓鱼岛之争。
中日关系借鉴

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
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
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中日关系大背景中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
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
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
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
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到1972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
因此,从一开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自发和独立的,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希望通过宽容和友好,能触动日本人的良知,认清睦邻关系的重要。
正如我们以前分析的,尽管当时中国维护了所谓“大局”,其实这种单方面搁置的容忍行为是危险的。
日本极右势力的日益猖獗,不能不让中国感到主权在一天天面临威胁。
中国的容忍是有限的。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迟早会爆发一场中日战争。
中国态度日益走向温和而坚决,是对现实的中日关系的认识,是抛弃了单相思的务实外交。
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无疑中国是采取一种忍让的态度的。
为了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
许多学者忧心忡忡的指出,现在日本的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军事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
浅谈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

浅谈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摘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处中国东海大陆架的边缘,总面积约5.69平方公里。
不仅岛屿本身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
钓鱼岛之争是中日间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钓鱼岛的争端由来、价值等明确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同时主张用相对和平的方式坚决捍卫我们的家园。
关键词:钓鱼岛中日关系日本外交问题1、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明太祖遣使杨载诏谕琉球时经过该地,经考察系无人居住且无任何他国标记,于是设大明界碑。
且在此之前,从秦始皇,经三国、南宋、元代等朝,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我国人民到过澎湖列岛的记载。
由此可以看出,钓鱼岛屿很早就是中国的领土,一直在中国的管辖统治之中,所以。
“无主地”的言论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这种没有依据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日本却一味声称钓鱼岛主权归其所有,日本部分右翼分子不顾中日两国的关系,肆意公然践踏国际法,侵犯中国对钓鱼岛屿的主权,由此引发钓鱼岛问题,从而导致近年来我国和中日关系的紧张化。
2、日本觊觎钓鱼岛的目的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利益至上的原则支配着各国的政治与外交行为。
日本政府顽固地与中国争夺钓鱼岛主权归属,绝不仅仅是钓鱼岛本身,日本所觊觎的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军事战略价值。
(1)经济价值日本是个海岛资源,物产资源十分匮乏。
所以一直以来,对邻国总是虎视眈眈。
1895年日本就曾出版《大清国最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中国的各类资源,铁矿、磁矿、石炭、木棉、羊毛、茶叶等。
过去日本就曾因觊觎中国丰富的资源而多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通过对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内的我国东海大陆架海底资源的勘察,发现这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
石油触动了日本的神经,促使日本提出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要求。
(2)军事战略价值钓鱼岛在军事战略上的潜在价值是支配日本对钓鱼岛主权要求的另一重要因素。
05从钓鱼岛事件看我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 - 副本

从钓鱼岛事件看我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政法学院摘要:任何国家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与冲突,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出现危机与冲突的时候,能有效地捍卫自身的利益。
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是否成功,集中地体现在应对危机处理冲突的能力上,如果在危机与冲突发生之际能较好地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说明这个国家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是卓有成效的,也是成功的,反之,则是低效的或者是失败的。
关键词:钓鱼岛事件对外战略外交政策中日钓鱼岛冲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结合此次事件的全过程,我对长期以来中国所奉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究竟该怎样评价,有关对外战略基本方针、战略策略、外交政策等各领域中,究竟哪些东西管用,哪些东西没用,在此次冲突中可以说进行一番很好的检验。
事件虽然暂时过去,但值得总结和需要反思的东西多得很,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一、所谓密切的经济联系,到底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尽人皆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最突出的成就,是与西方世界其中特别是美日两国形成了空前密切的经济联系,与美国据说已经到了“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程度,与日本的关系听说也到了“互相依赖”,得程度,非比一般。
似乎这样的联系越密切,国家间的战略关系也就越深厚,同时也在多方面达成共识,于是什么“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之类的论调就大行其道,事实上,中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极力地加强这种关系,似乎只要使这种关系不断攀登新高峰、达到新境界,在更多的方面达成共识,所有的冲突与分歧就都可以烟消云散了,虽然不能据此就说可以世界大同,但起码中日和谐将指日可待,中国就再也不会面临威胁与侵犯了,进而钓鱼岛争端也就随之解决。
但是,我们这个爱如至宝、奉若掌上明珠般的东西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呢?比如说,唇齿相依的中美经济联系在钓鱼岛争端中发挥作用了吗?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美国对自己向背做的是何种取舍呢?日本和中国都“互相依赖”了,既然“互相依赖”,日本海为什么要强硬的霸占我钓鱼岛呢?众所周知中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事实上中国的发展的确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日关系走向

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日关系走向B会计101蔡锦盛事件回顾:2010年9月7日一艘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与那国”号赶到钓鱼岛海域久场岛西北12公里处现场,试图“驱逐”中国渔船,并冲撞“闽晋渔5179号”。
10时15分左右,“与那国”号巡逻船船尾附近部位与“闽晋渔5179号”船头附近部位发生碰撞。
巡逻艇的栏杆支柱断裂。
日本方面随后派出两艘巡逻艇对中国渔船进行追踪并在一次与中国渔船发生碰撞,随后日本方面强行登上中国渔船进行进行搜查,此后日本单方面扣留了中国渔船并于8月1日下达逮捕令,将中国渔船船长逮捕。
事件经过:钓鱼岛事件发生后,中日一度形成僵局,最终以日本在扣压中国船长17天后放人告一段落。
但这一事件并没有完结——中国要求日本道歉赔偿;日本要求中国付修船费;钓鱼岛的归属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中日之间的关系被戏称为一觉回到解放前。
最后这场风波以日方的退让而告一段落,虽然这起撞船事件结束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日之间的一些微妙关系。
曾几何时,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小学生,但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是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日本国力迅速上升,并在甲午海战中将曾经的老师一举击败,坐上了亚洲第一的位子。
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曾经的敬重到妄图吞并。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历时8年,最终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而告终。
至此中日关系进入历史最低点。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国力再一次迅速上升。
而此时的中国也经历了蜕变,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事件缘由:这一次中日意外的摊牌式对决,表面上是偶然,其实是两国各种矛盾的一个总爆发,是两国实力和决心的第一次彻底检验。
这可以视为崛起后的中国力图重塑东亚格局的尝试,是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认知,是对日本彻底认清之后的清醒出击。
而对于日方实际是日本国内对中国不满情绪的一次爆发。
中日之间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一是历史恩仇;二是领土之争;三是地缘战略上的争斗;四是经济上的同构竞争(都是出口大国、资源贫国,在产业链上位置虽有不同,但中国正在逐步使其趋同)。
有关钓鱼岛问题及我国应对策略的分析

关于钓鱼岛问题及我国应对策略的分析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1943年12月中,英美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对此,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指出旧金山和约是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的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约。
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
对此,我国外交部于1971年12月30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我钓鱼诸岛划入“归还领域”,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
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
”“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一、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身资源优势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1) 石油价值: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因此钓鱼岛主权的归属对于石油资源日渐短却的中日两国都生命攸关,并更加激起日本夺占钓鱼岛的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钓鱼岛问题看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内容摘要:争夺钓鱼岛诸岛主权是日本为实现其世界军事政治大国梦和遏制中国强大的世界性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
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防安全的角度,我们都必须保卫钓鱼岛的主权所有,绝不能容许日本的染指和霸占合法化,这乃是国家利益的要求。
关键字:钓鱼岛关系国家日本外交战略问题经济一. 中日钓鱼岛诸岛争端的历史钓鱼岛诸岛由5个小岛屿及一些礁石组成,位于台湾东北基隆港120海里处,其中钓鱼岛最大,约5平方公里。
大量史料证明,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开发钓鱼岛诸岛,它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然而,日本却占领了我国的钓鱼岛。
从钓鱼岛争端的历史缘起来看,钓鱼岛是日本在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乘势追击“窃占”的中国领土。
中日之间对此真正有所争议并形成第一次争端高潮的时间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
1968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通过对台湾海峡以北海底资源的勘测,发现包括钓鱼岛诸岛在内的广大东海海域蕴藏著十分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
这使受资源短缺、石油缺乏困扰的日本对这一地区发生了浓厚兴趣。
由此日本政府才在战后首次正式提出了对钓鱼岛诸岛的主权要求。
1969年5月,日本派出水警和工程队,登上钓鱼岛并设立了水泥标柱式“国标”,还欲盖弥彰地在岛上清除了中国人留下的痕迹。
1970年8月5日,日本有关机构通过法律,确认所谓“尖阁群岛”属于日本。
在此基础上,日本采取种种措施加速钓鱼岛的“日本国土化”进程,不仅向那里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还用巡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往钓鱼岛,并非法在岛上修建了直升机机场,意在以既成事实的态势达成永远占领的目的。
二. 钓鱼岛诸岛的战略意义(一)钓鱼岛诸岛的经济价值根据《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书的介绍,钓鱼列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与日本冲绳的西南部之间的海域,其中钓鱼岛最大,为4.5平方千米,有淡水。
岛上并生长着一种叫海芙蓉的植物,是珍贵的中药用植物。
钓鱼岛上还栖息着大批海鸟。
钓鱼岛附近海域是一个大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就是我国渔民捕鱼作业、避风过夜之地。
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每年来此捕鱼,年收益超过2亿美元。
这么一个岛,自然很有几分诱人之处。
钓鱼岛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更主要的在于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钓鱼岛等岛屿的海底是新三纪的沉积盆地,是生成和蕴藏大量石油的一块宝地。
1969年5月,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的“埃默里报告”认为,“台湾东北20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北部钓鱼诸岛附近为大油田所在地。
”估计蕴藏量为一兆美元。
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等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在737至1574亿桶之间。
在石油资源日益贫乏的今天,这些石油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日本政府心急如焚,借冲绳岛回归日本之际,宣布对钓鱼岛“重新”拥有主权。
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移交”的也就是所谓“管辖权”,而且这种移交是非法的。
直到1996年9月,美国政府发言人仍表示:“美国既不承认也不支持任何国家对钓鱼列岛的主权主张。
”但是对于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资源简直就是一块大肥肉。
偷换概念也好,强词夺理也好,总之不惜代价也要拿到手。
某些日本学者声称的所谓“法理依据”,只是世人皆知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早已遭到中国学者的严正驳斥。
(二)钓鱼岛诸岛的军事价值日本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国土狭长,是一个无纵深的国家, 它在本土的防御中不能有效地建立起纵深防线, 因此在国家安全战略上侧重对周围广大海域的防守, 具有一定的防御扩张性。
钓鱼岛最高峰海拔362米, 设置雷达可监视方圆400~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换而言之, 可监视台湾北部, 以及大陆沿岸的福州、温州和宁波等地。
若设置电波干扰塔, 或作为地对舰导弹阵地和地对空导弹阵地也有重要的价值。
日本如果占据钓鱼岛, 其所谓“防卫范围”可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多公里, 这将严重削弱台湾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 对我国的安全构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
(三)钓鱼岛诸岛的政治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 日本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受到诸多限制。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 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 日本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企图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
日本纵容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制造事端, 就是蓄意制造亚太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以此作为扩充军备、增加军费的借口。
日本争夺钓鱼岛诸岛, 还有遏制中国发展的政治阴谋。
存在钓鱼岛争端, 日本就更容易在国内外找到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理由, 利用日美军事同盟来遏制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日本凭借美国的支持,强占我钓鱼岛诸岛, 就会使我国的军事力量难于跨出第一岛链(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一线), 危及中国的统一大业, 严重威胁中国的本土安全。
三.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反思中日关系四.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
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
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
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
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
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
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
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
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五.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到1972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
因此,从一开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自发和独立的,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试图借助日本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注重的是政治,是所谓的“战略”。
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希望通过宽容和友好,能触动日本人的良知,认清睦邻关系的重要。
过去,主导日本政坛的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共同的战争记忆,使他们很难昧着良心说话。
但是,这种求之于一代人的思想的外交战略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外交战略和现实的外交利益不只是一代人的问题。
正如一句常说的话,人是会变的。
拿钓鱼岛问题来说,实际上是中日关系改善中的一个最大障碍。
我们不去讨论中日正式建交前中国对钓鱼岛问题没有重视的原因。
至少我们通过思考,可以对建交时中国的外交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儒家“礼让三分”的传统的国家,在外交上还是没有摆脱内敛的人情传统。
其实,从中日建交时的大背景来看,至少谈不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中国更为有利。
尼克松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美国的利益而来”。
中国在当时的谈判中实际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
当时的美国,正因为霸权扩张过度而陷入全面的收缩,它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完全是处于全球战略的需要。
而我们则事事“礼让三分”。
(二)中国作为一个重政治轻经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片面追求一时的所谓战略盟友会给自身的实力地位带来长期的损害。
中国在很多时候有这种“大气”。
1972年9月,周恩来就对田中角荣说:“我们不要在这里为它(钓鱼岛)争论了。
毕竟,在地图上,它们是你几乎找不到的几个小点。
它们之成为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周围发现石油而已。
”不管怎么解释,听起来总有点让人联想起满清外交的一些辞令。
(三)中国作为一个缺乏现代外交传统的国家,外交方面过于粗疏和注重所谓“大局”。
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李洪山指出,自七十年代以来的搁置只是单方面的搁置。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日本极右派的猖獗是其一。
日本政府的纵容是其二。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搁置的非正规性。
迄今为止,搁置的基础只是双方领导人一二十年前达成共识,并没有任何条文明确规定双方所负的责任和义务,更没有建立有效机制对于违反协定者进行必要的惩罚。
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倒是中国自己制止了1978年4月中国渔民的卫岛运动。
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无疑中国是采取一种忍让的态度的。
对此,换一个角度来看,就要了解当时采取温和政策另一个原因:为了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呢?现在显然不存在所谓的战略需要,那么如果因为钓鱼岛问题闹翻,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呢?许多学者忧心忡忡的指出,现在日本的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军事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
一旦爆发冲突,中国不一定可以取胜。
四.中国外交不能一味的忍让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不可能。
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大国地位和大国威望。
在处理我们所面临的边疆主权问题时更加不能无所作为。
中国没有必要像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空耗国力,但是属于自己的权利一定要毫不犹豫的争取。
这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可以做让步,只是让步必须是公平的、合理的。
就拿“搁置争议”这一点来说,中国可以说已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容忍,可是如果有的国家阳奉阴违,或者公然挑衅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可以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宣示我们的决心。
因为单方面的长期搁置、任人控制会被意味自动放弃了主权要求。
我们总的推行的是温和的外交政策,这是毫无疑问的,是当前的世界格局的要求。
我们发展自身的国力永远是第一要务。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长期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确保我们权利的根本。
我们现在所采取的对美的温和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全方位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是理性的外交政策。
我们所采取的对日柔中有刚的外交方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关键在于坚持这些国际战略的前提下,我们的外交中要多一些就事论事的策略。
我们期待并努力寻求中日的长期友好合作,但是在具体的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的个案问题上,必须有坚决的维护自己主权与尊严的决心和行动。
为什么菲律宾肆无忌惮的屡次侵犯我国的南海权益?为什么我们建设国防的努力动辄被冠以“中国威胁论”的帽子,而别的国家扩军备战的努力却好象理所应当?中国是一个有地位、有力量的强国,她的决心和力量应该可以展现出来,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
再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我们在边疆主权上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有关国家的外交战略就要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维持并发展和对方在经济、技术、文化上日益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发展政治上的合作与对话,这些都是可以同时坚持下去的。
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不是说马上就要断交、开战,那样的话显然是非常错误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采取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如果别的国家因为自己的片面主张而要以终止经济、技术交流相威胁的话,那我们不必示弱于人。
何况,中国手里还有很多的可以利用的进行反制的牌。
使用武力是万不得已的办法。
综上,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防安全的角度,我们都必须保卫钓鱼岛的主权所有,绝不能容许日本的染指和霸占合法化,这乃是国家利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