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pdf
山东省地方课程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省地方课程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科书分析: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
本学年学习第二册。
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
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总共17节课。
为了学习这一单元,我们应该让学生们了解我们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
当然,我们应该是一个正派的、真正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你不能去想它。
你需要好好学习。
正如俗话所说,向成千上万的人学习,学习成为中国人。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学习第二单元,学生可以欣赏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三、学生情况分析:大多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都能积极思考。
一般来说,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
大多数学生努力学习,能够背诵课文并从中学习真理。
四、教学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地学习。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秀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第12345课教学六大内容:声法启蒙(节选1)、声法启蒙(节选2)、儿童语言延续(节选1)、增光先文(节选1)、增光先文(节选2)、弟子规则(节选1)、弟子规则(节选2)、儿童学习杂文(节选2),《中国改良杂品》(节选)千首诗(一),千首诗(二)千首诗(三)“千首诗”(四)“神童诗第一首诗”(一)“神童诗第一首诗”(二)“绥远诗”(阅读)“世说新语”(王荣认识李)格言和格言课时22222222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3-45-67-89-1011-1213-14七所学校八分912345678声音和法律启蒙度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实用文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实用文档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实用文档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复习导入一、1.复习背诵《1》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 1.齐读课题 2.学生自由朗读 1.学生展示朗读 2.学生自读故 1.朗读句子二、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 1.实用文档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 2.启发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 1.明道喻理三、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 1.思考有什么收获 2.读诗句 3.知行合一四、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 1.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作业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坏事善:好事实用文档第3课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道德等。
3.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具有凝聚力和传承力,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2.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和价值。
3. 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和回顾: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3.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4.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图片展示法:展示每个节日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特点。
2. 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3. 展示每个节日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传统节日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第二节:中国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第三节:中国传统习俗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学重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5. 第五节:中国传统美德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和表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2.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和在线资料。
4. 实物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节日礼品、民间艺术作品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中国传统节日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2. 第七周:中国民间艺术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剪纸、泥塑、中国画、京剧等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完整版)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 “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 的故事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1、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1》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2.齐读课题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展示朗读1.学生自读故2、朗读句子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2.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发1.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3、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2.思考有什么收获3.读诗句4、知行合一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作业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坏事善:好事第3课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1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2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1》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2.齐读课题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展示朗读1.学生自读故二、朗读句子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32.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发1.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2.思考有什么收获3.读诗句四、知行合一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作业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坏事善:好事4第3课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一、课程内容:
1、简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四大发明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中国传统礼仪,如何正确致辞
4、中国古典文学及其代表作家
5、我国各民居风情
二、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习道德和礼仪,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
3、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掌握中国文学艺术
4、认识本土民俗风情,学习文化素养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
1、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仔细、发散等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发散思维灵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真实情境体验活动,生动有趣的真实情境活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化中的道理,如开展以家访,到街头走访等。
3、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了解不同观点,能够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后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学生们根据以上教学内容,接受了较为丰富的文化熏陶,在观察能力、认知力及情感力等方面也有明显提高。
本课教学活动在让学生接受全新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学到更多社会生活含义和文化传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山东省二年级新传统文化全教案

山东省二年级新传统文化全教案【山东省二年级新传统文化全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匡助山东省二年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价值观和习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b.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c. 熟悉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
2. 能力目标:a. 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和思量,获取和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化交流和表达。
c. 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a.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b.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c. 引导学生思量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 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b.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由来、记念活动和传统习俗,如扫墓、祭祖等。
c. 端五节:介绍端五节的传说、庆祝活动和特色食品,如包粽子、赛龙舟等。
d.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传说、庆祝活动和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e. 元宵节: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庆祝活动和特色食品,如猜灯谜、吃汤圆等。
3. 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a. 婚礼习俗: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流程和习俗,如过大礼、喜酒等。
b. 葬礼习俗:介绍中国传统葬礼的仪式和习俗,如穿孝、守丧等。
c. 饮食礼仪: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礼仪和习惯,如宴会礼仪、用筷子等。
d. 传统服饰: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如汉服、旗袍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1》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2.齐读课题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展示朗读1.学生自读故二、朗读句子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2.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发1.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2.思考有什么收获3.读诗句四、知行合一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作业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坏事善:好事第3课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谦,敬也。
从言兼声。
”言为心声,言语不自满,有而不居,足以见恭敬推让之实,故谦从言。
“兼”,为两者互合之意,尊重人而谦退自处者,人亦以此相遇而互敬重,故“谦”从兼声。
亘古以来谦虚、谦让即为传统的美德。
《易经》中有一卦,名曰“谦”,是专门讲说“谦”的道理的,大意是说:天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
地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
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
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具备谦虚美德的人,居尊位,道德更加光明;处卑位,人们也难以凌越。
君子靠着它能永远得到好结果。
[注1]《谦》卦还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自甘卑下,克己养谦,以“谦”来约束自己。
《史记·乐书》中也说“君子以谦退为礼”。
由此可见,谦虚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美德。
一个人能谦虚,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而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做人做事交友等等,样样都要求进步。
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谦虚乃是发于心而行于外,不是靠做样子做出来的。
并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情。
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才甘为人下,并且从别人的长处中学习有益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更加完善。
孔子曾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注2]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谦虚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明朝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讲过这样几个故事,以证谦德之种种益处。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大约有十个人,只有丁敬宇,这个人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我告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讲: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
费锦坡问我说:怎样能看出来呢?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
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抢在人前,像敬宇的吗?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像敬宇的吗?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到人家毁谤他而不去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一点也不骄傲,大大的改变了他小时候的那种习气。
他有一位正直又诚实的朋友季霁岩,时常当面指责他的错处,但却只看到他平心静气地接受朋友的责备,从来不反驳一句话。
我告诉他说:一个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祸,也一定有祸的预兆。
只要这个心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够登第了!后来冯开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省冠县人;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会试,却多次不中。
他的父亲做嘉善县的主任秘书,裕峰随同他父亲上任。
裕峰非常羡慕嘉善县名士钱明吾的学问,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见他。
哪晓得这位钱先生,竟然拿起笔来,把他的文章都涂掉了。
裕峰不但不发火,并且心服口服,赶紧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
如此虚心用功的年轻人,实在是少有,到了第二年,裕峰就考中了。
”* * * * * * * * *[注1]《易经》原文:“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注2]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第4课最高的操守“不迁怒,不贰过”【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点评】鲁哀公问:“你的学生当中,谁最爱好学习呢?”孔子答道:“只有一个名叫颜回的,是最好学的人。
他不迁怒别人,相同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了,没听说过谁是好学的了。
”这里,孔老夫子对颜回的早早离开人世,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他认为继承学问道统的是颜回,颜回没有帝王之才,但却有师道的风范。
颜回足为人师的学问德业在哪里表现呢?“不迁怒,不贰过。
”但是“不幸短命死矣”。
可惜他已经死了。
“今也则亡”现在没有了。
“未闻好学者也。
”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从这段话可以证明----学问并不是专门指文学知识。
“不迁怒,不贰过。
”这六个字大概我们大家一辈子都恐怕做不到。
孔子认为三千弟子中除了颜回外,没有第二个人了。
凡是生活在这个复杂社会中的人。
都容易犯这六个字的错误。
“迁怒”就是乱发脾气,尤其是莫名其妙的给人一阵训斥,让受训者不知其所以。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最容易迁怒的是自己的家人。
你上班在外前受了老板的气回家来,妻子好心前来问好:“今天咋回来的这么晚?”于是对妻子说:“你走远一点,少来烦我。
”儿子在外面受了别人的欺负,回家来给父母找茬,家里的饭菜这也做得不对,那也做得不对。
这就是迁怒。
其实他不是骂妻子,儿子不是嫌父母。
在外面受了气,无处可发,只好回家来撒野。
我们还会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单位你去找领导谈事,刚进门还没说啥就遭到一通批评:“你不好好上班,成天乱跑,,,。
”原来这位领导上午有件事没有办好,或者妻子打来电话唠叨了半天家务,他正在烦心,你恰好去了他的办公室,自然你就要挨骂了,这就是迁怒。
这就涉及到人生的修养,一点事不高兴,脾气就发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不能反省自讼。
尤其是领导别人的人最容易犯迁怒别人的事。
第二点最难做到的是“不贰过”。
所谓贰过,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接着犯。
等于一个戒烟的人,这次抽了,下次下决心不抽,可是别人给了一支好烟,又接着抽起来了。
再犯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贰过。
”孔子说只有颜回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
”这六个字,人们真能做到如此,不是圣人,也算是贤人了。
人若真能修养到“不迁怒,不贰过。
”那真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孔子在此再三的赞扬颜回,是有它的道理的。
这里有牵扯到人类的“行为”哲学。
譬如我们常说的“怨天尤人”,就是迁怒的一个例子。
从古自今一个人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就怨天,这是最普通的了。
说到“怨天”韩愈有几句名言:人“穷极则呼天,痛及则呼父母。
”这是自然现象。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时也讲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澹,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里所说的“穷”是指一件事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就叫“穷”。
所谓穷途末路。
此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感叹:“;老天,老天,你睁开眼!,,,。
”身心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往往就脱口而出:“我的妈哟!、、、。
”这是一种人性的自然反应。
人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心理上就逃避现实,认为这是上天带来的不幸。
“尤人”就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他人,反正是“我没有错”。
民间流行一首诗歌:“作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盼雨,采桑娘子要阴天。
”天该满足哪一位呢?作天都这样难,何况做人,则更难了。
所以一个人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总是难免的。
尤其是做领导的人,受人物议,更是必然。
但不能把这种埋怨转嫁给他人,让他人替你受过。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要求我们要有效法天地的广大包容的气度。
这样才能用:“不迁怒,不贰过。
”君子最高的操守,来约束我们自己,尽量在生活中少走弯路第5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课详案教学课题: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时间的可贵,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
[能力]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实际,制定并发展一些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学习生活。
[知识] 学会科学地安排可利用的时间,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教学重点:如何珍惜时间教学难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教学程序设计:课件1:课前听歌曲《童年》创设轻松学习氛围。
课件2:出示课题:第二单元学会学习第四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引入:进入初中之前,同学们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科学的,有的同学常常事倍功半,以致影响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