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
辽宁沈阳故宫

辽宁沈阳故宫【故宫简介】沈阳故宫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座古建筑群,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沈阳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历史背景】沈阳故宫始建于清朝初期,原为满洲王朝建立者努尔哈赤的皇宫。
后来经过几代皇帝的迁建和扩建,成为了清朝崇政殿和行宫之所在。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后者。
【建筑特色】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满、蒙古和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元素。
宫殿群共有114座大殿、大院和楼阁,占地面积达到约60000平方米。
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是乾清宫和重华宫。
乾清宫位于沈阳故宫的中轴线上,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宫殿的建筑风格独特,屋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室内装饰金碧辉煌,体现了尊贵和权力的象征。
重华宫是沈阳故宫的核心建筑,也是皇帝举行重要典礼和宴会的场所。
它的建筑风格虽然受到北京故宫的影响,但也融入了满洲的建筑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沈阳故宫的庭院布局也很有特色。
故宫内有着美丽的园林景观,如泮池、锦鸡园等,给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感觉。
这些园林景观与建筑相得益彰,使沈阳故宫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文化影响】沈阳故宫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承载了满洲文化和清朝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沈阳故宫展示了满洲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满洲建筑与汉族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满洲的特色。
从建筑结构到装饰细节,都能看到满洲民族的独特风格,为满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其次,沈阳故宫成为了清朝文化的代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清朝的皇家建筑之一,沈阳故宫成为了清朝文化的象征,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辉煌。
此外,沈阳故宫也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筑风格精美独特,融合了多种民族的建筑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技艺。
沈阳故宫详细介绍

沈阳故宫详细介绍
沈阳故宫,又称为北故宫,是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位于沈阳市中心的沈河北岸,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宫殿建筑群之一。
沈阳故宫是清朝早期为皇太极所建立的,起初是辽东的王府,后来成为清朝的辽东都城,也是清朝的宫廷所在地。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达58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总数达114座。
其中,宫廷区域包括大东门、午门、乾清宫、辽东总督衙门等建筑群;后苑区域包括仪门、昆明湖、佑宁宫等建筑群。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采用传统的“五进制宅”和“正厅对称法”,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特色。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影响,但也融入了一些西方建筑元素,展示了清朝初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故宫内部的宫殿、门面、画廊等建筑物都精美细致,装饰华丽,展示了清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沈阳故宫自1955年起对外开放,成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目前是沈阳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故宫内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陶瓷、漆器、玉器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
它不仅是一座宫殿建筑群,也是一座见证了中国历
史的重要地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沈阳故宫景点详细介绍

沈阳故宫景点详细介绍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博物院”,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清朝皇宫之一。
故宫始建于1625年,总建筑面积为60,000平方米,有300多间殿堂,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宫殿。
故宫分为前、中、后三殿,每个殿内都陈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乾清门大殿”,它是故宫的正门,门上高悬着乾隆帝手书的“敬事戒欺”匾额。
除此之外,中后两殿内还有许多精美的佛像、玉器、书画等珍贵文物。
此外,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
故宫采用了中国北方的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点,它的整体布局和建筑构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技艺。
沈阳故宫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8点30分到下午5点30分。
旅游旺季时,还会开展夜间游览活动。
不仅如此,故宫还会经常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辽宁沈阳故宫攻略

辽宁沈阳故宫攻略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宫堡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两大完整保存的清代宫殿之一。
作为清代皇家宫殿,沈阳故宫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世界级的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沈阳故宫的基本信息、参观攻略以及游览注意事项。
一、基本信息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长江街4号,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
该建筑群呈南北走向,由外城、内城和皇宫三部分组成。
外城是紫禁城的缩影,内城是皇宫正殿群,皇宫则是故宫的重要部分,是历代皇帝举行重要活动和居住的地方。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清皇帝实录》、《六十余年修书》等皇帝年谱文献,以及众多珍贵的艺术品和古代文物。
这些文物展示了清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游客领略古代中华文明的窗口。
二、参观攻略1. 门票购买沈阳故宫门票分为旺季和淡季两个价格区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的门票价格为120元/人,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的门票价格为80元/人。
学生和老年人可以凭有效证件享受打折优惠。
门票可在故宫南门售票厅购买,也可通过在线平台预订。
建议提前购买门票,以免排队等候。
2. 参观路线游览沈阳故宫时,可以按照推荐路线进行参观。
一般可以从南门或者东北门进入,然后按照指示牌和导览图逐一游览各个建筑和景点。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先游览外城,欣赏其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然后进入内城,参观皇宫正殿群和皇宫。
在游览过程中,可以仔细观赏建筑的细节和雕刻,感受其独特之美。
3. 游览时间沈阳故宫庞大的建筑群和丰富的文物收藏,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仔细参观。
一般来说,游览沈阳故宫建议安排半天至一天的时间。
为了能够更好地欣赏每个景点和文物,建议提前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并准备一份导览图或者使用手机上的导览APP。
三、游览注意事项1. 做好防晒和防寒准备沈阳故宫地处东北地区,夏季天气炎热,冬季天气严寒,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服装。
简单介绍沈阳故宫

简单介绍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座历史建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沈阳故宫原为清朝皇宫,也是清朝前三位皇帝的宫殿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皇家建筑之一。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建造的。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了60,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114座,其中包括宫殿、殿堂、庙宇、花园等。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满族建筑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呈南北长方形,主要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是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区域,分为东、中、西三路,呈“回”字形布局。
皇帝的居所位于内城的正中央,周围是后宫、宴会厅、办公室等。
外城则是官员和仆人的活动区域,包括官员的住所、厨房、马厩等。
沈阳故宫的建筑结构精巧复杂,采用了大量的木结构和彩绘装饰。
宫殿的屋顶采用了特殊的梁架结构,能够抵御地震和风雨的袭击。
墙壁上的彩绘图案鲜艳夺目,图案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动物、花卉、人物等。
沈阳故宫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也是一座文化瑰宝。
在故宫内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陶瓷、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沈阳故宫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宫的气派和庄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沈阳故宫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周围有许多其他的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北方的风土人情。
沈阳故宫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一座文化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参观沈阳故宫,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宫的庄严和气派。
沈阳故宫简介,历史

沈阳故宫简介,历史沈阳故宫简介:沈阳故宫,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东方奇观”。
沈阳故宫始建于清朝初年,前身为明朝时期的沈阳中轴线宫殿群,后被清朝皇帝改建为满洲国皇宫。
现在沈阳故宫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一、历史背景1.1 明朝时期沈阳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棣为了巩固辽东地区的统治,决定在沈阳修建宫殿。
于1420年开始动工,历时十余年才完成。
这一时期的沈阳故宫主要是以“旺代宫”为核心建筑。
1.2 清朝时期清朝皇帝入关后,将沈阳故宫改建为满洲国皇宫。
康熙帝时期,沈阳故宫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建,成为独具特色的宫殿建筑群。
1.3 民国时期至今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沈阳故宫改为公共场所,更名为沈阳博物院。
1945年,沈阳故宫再次改为沈阳博物院,并成为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
二、建筑概述2.1 故宫总体布局沈阳故宫总面积达到了约60万平方米,由内城、外城和东西两个附属园林组成。
内城包括了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等重要建筑,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2.2 木质建筑特色沈阳故宫的建筑主要采用传统的中国木质结构,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工艺技巧,使得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和火灾,具有很高的抗灾能力。
2.3 园林景观沈阳故宫的园林布局以中轴线为主,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沈阳故宫的平面图、建筑图纸和照片等,详见附件。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对重要的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
4.2 世界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代表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遗址、景观、建筑或文物等。
五、全文结束。
沈阳故宫游览攻略

沈阳故宫游览攻略简介沈阳故宫,又称盛京宫,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完整的封建皇宫之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被誉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故宫,它是清朝前三位皇帝的王府,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宏伟的规模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为您提供沈阳故宫游览的详细攻略。
基本信息•开放时间:每天上午8:30至下午5:00(冬季6:00闭园),每周一闭馆•门票价格:成人60元,学生、军人、老年人半价,儿童免费(身高1.2米以下)建筑结构沈阳故宫主要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
外城是规模较小的建筑群,内城是主要的建筑区域,包括大门、殿堂、花园等。
大门沈阳故宫的大门称为午门,以其庞大雄伟而闻名。
午门设计独特,为双层的木质结构建筑,由黄色琉璃瓦覆盖,门前有两条石狮子镇守。
殿堂沈阳故宫内的殿堂是故宫的核心区域,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轴线上。
其中最著名的殿堂是乾清宫和乾隆殿。
乾清宫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建造的,是一座仿京城乾清宫的建筑。
而乾隆殿是乾隆皇帝在位时修建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花园沈阳故宫的花园以其秀丽的景致而著称。
花园内有小桥流水、假山、花境等多种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其中最著名的花园是沈阳故宫内的皇家花园,是皇帝和后宫妃子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游览攻略最佳游览时间沈阳故宫处于辽宁省,四季分明。
最佳游览时间通常为春季(4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0月)。
春季气候温和,花园中百花盛开,而秋季则是沈阳故宫的红叶季,景色壮观。
游览路线沈阳故宫较大,游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体力。
建议游客事先规划好游览路线,以充分利用时间,以下是一条常用的游览路线:1.从午门进入沈阳故宫,可以先游览外城区域,包括午门、博物馆等。
2.进入内城后,参观乾清宫和乾隆殿,感受封建王府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氛围。
3.沿着中轴线继续游览其他的殿堂和花园,如听政殿、御花园等。
4.参观完主要景点后,可以顺路欣赏周边的文化街区和商业街区,感受沈阳的历史与现代融合。
沈阳故宫风景区

沈阳故宫风景区沈阳故宫风景区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
作为清代皇宫,沈阳故宫曾是清朝两位皇帝的宫殿所在地,被誉为“北方的故宫”,以其独特之处吸引着众多游客。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庞大,被高墙所围,四周环绕着护城河,宛如一座雄伟的古城堡。
进入故宫,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清朝的盛世。
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座宫殿,中间由宽阔的广场相连接。
其中外宫是皇帝的居所,内宫是后宫妃子的住所。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宫殿建筑形态。
富丽堂皇的宫殿,精美细致的彩绘以及精湛的木雕工艺无不展现着古代建筑的辉煌和传世之美。
故宫内外,处处都是历史的记忆和宫廷文化的痕迹。
除了宫殿建筑,还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陈列展览。
游客可以欣赏到众多珍贵的古代文物,如清代的瓷器、玉器、字画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宫廷文化的繁荣,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沈阳故宫风景区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故宫内庭院错落有致,池塘草地点缀其中,游人可以在其中漫步,感受宫廷的静谧和宁静。
尤其在春季和秋季,花卉盛开,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
周边的街道巷弄也是历史的见证,沿街而建的古色古香的建筑,让游客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大观园。
除了观光游览,沈阳故宫风景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展览。
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感受到活态的历史和文化。
沈阳故宫风景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很多国内外的游客专程前来,感受这座宫殿的庄严和壮丽。
同时,沈阳故宫也是中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座古老的宫殿将继续为人们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总的来说,沈阳故宫风景区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故宫位于山海关外的“关东第一重镇”沈阳,清代称为“盛京”。
在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中心,坐落着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清盛京故宫。
许多人都知道,在北京辉煌的紫禁城里有一座故宫,通常称之为“北京故宫”,而按照比较正规的叫法应是“明清故宫”。
那么,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简单地说,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全国性政权的皇帝宫殿,而沈阳故宫则是清统一全国之前在东北建立的地方政权宫殿,也是清入关后的“陪都宫殿”。
北京故宫建于明朝初年而沈阳故宫建于明朝末年,就明朝说沈阳故宫要晚于北京故宫;但沈阳故宫的皇帝是清朝北京故宫皇帝的祖先,就清朝而论沈阳故宫又要早于北京故宫。
当然,两座故宫在建筑规模、宫殿样式、装饰艺术、使用制度、典藏文物等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
沈阳故宫绝不是北京故宫的简化或缩小,而是在不同地域条件、不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宫殿建筑体系,在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中具有自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穿过三百多年的历史烟云,仔细地领略这座“关东汗王宫”的独特风采。
一、沈阳故宫的创立和发展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至今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沧桑岁月。
其间有清朝开基创业的金戈铁马、康乾盛世的太平笙歌、清末民初的风云动荡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获新生,透过这里的红墙绿瓦,可以找寻到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1、满族的崛起和建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生活着一个以精于骑射狩猎著称的古老民族,从远古到明代,他们先后以肃慎、挹娄、勿吉、末曷、女真为本民族的名称。
建立沈阳故宫的满族就是由明代末年女真人为主体的发展而成的。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原本处于“各部蜂起、互争雄长”分裂衰落状态的女真人,在本民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领导下,逐渐走向统一,在明朝辽东地区重新崛起。
当时的女真人分作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都置于明朝政府的管辖之下。
其中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分别居住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省东南部山区,除传统的渔猎、采集外,由于受临近的汉人和朝鲜人先进文化影响,农耕经济也相当发达:而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野人女真”,则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社会状态。
努尔哈赤的家族属于建州女真宁古塔部,往在今新宾永陵镇一带。
公元1583年,25岁的他因父亲和祖父被明朝军队误杀,起兵攻打帮助明军的苏克苏浒河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在后来的征战中势力由小变大、从弱到强,逐渐使复仇战争演变为兼并、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
在30多年中,先是征服了建州各部,然后又征服海西女真的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和野人女真的一部分,成为统辖各部的最高首领。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在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顺利进展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以辽宁新宾赫图阿拉(今老城)为都城,建立“大金”地方政权,即位称“汗王”,建年号“天命”,成为以辽东山区为中心的女真族地方政权。
因公元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中国北方曾有过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创立的“大金”政权,所以历史上称努尔哈赤建立的这个政权为“后金”。
三年后,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队以少胜多,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打败明朝二十余万大军的进攻,取得在辽东地区的战略优势。
1621年,后金大军进入辽东汉人居住区,数日内连克沈阳、辽阳、海城等七十余座大小城池堡寨,此后不久便将统治重心西移,把国都迁到明朝辽东首府辽阳城,又在距旧城不远之处另建新城,名为“东京城”,做为经营新的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形成与明朝对峙的新态势,伺机进取。
2、沈阳城肇建新宫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一日,努尔哈赤经过深思熟虑,向属下的诸贝勒大臣宣布,要将国都迁至位于辽阳以北二百里的沈阳。
当时辽阳东京城和城内宫殿刚刚建成不久,诸将对放弃这座新都城而另迁他处都很不理解,努尔哈赤向他们解释了迁都的三个理由:第一,沈阳处于四通八达的“形胜之地”,西征明朝由都而鼻(在今彰武境内)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即可到达,又可取道清河(今本溪县境内)南通朝鲜,军事进取十分方便。
第二,沈阳城紧靠浑河北岸,在河的上游有茂密的树林,伐木顺河道水运即可得到大量木材,用以盖造宫殿十分便利。
第三,沈阳靠近辽东山区,出城狩猎山近兽多,而且又可以从浑河中捕鱼,很适合具有渔猎生活习惯的女真人居住。
其实,据历史学家们分析,当时努尔哈赤决定迁都,除上述理由外,还应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辽阳是明辽东都司衙门所在地,汉族人口众多,对于刚刚进入这一地区的后金国来讲,以此做都城将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而沈阳只是明朝的一个中卫城,方圆百里内无汉人较多的城池,在这方面面临的困难则要小得多。
同时,沈阳东距抚顺仅数十里,骑马当日即可到达新宾,既利于进攻,又便于退守,确实具有比辽阳优越的战略地位。
无论理由如何,努尔哈赤的迁都旨意当天就已付诸实施,三月初三日,他已经率领着贝勒大臣和八旗官兵,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新都沈阳。
既然是都城,就要有供汗王居住的宫殿。
沈阳在历朝历代从未做过任何政权的都城,并无现成宫殿可供使用,因此必须重新盖造。
从当时的文献记载中得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居住在靠近城北门的“汗宫”里,这座“汗宫”规模很小,只有前后两进院落,几座建筑,很可能是临时性的。
至于用来举行国家大典的殿,则是选择城中心的地方另行建造,这就是后来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
宫殿尚未最后完工,努尔哈赤便于1626年农历八月十一日病逝,由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初一日,皇太极御殿举行新春典礼,则成为见于记载的沈阳故宫建筑的首次正式使用。
因此现在通常认为,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兴建的,至于其建筑规模的完备,则是清太宗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的事了。
3、大清开国帝王宫沈阳故宫建筑分为清入关前和入关后两个部分。
其中入关前宫殿的建成和使用基本上都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
自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承汗位后,皇太极便继续修建努尔哈赤时期没有完成的宫殿。
除原有的大政殿、十王亭外,又在其西侧另建供汗王日常临朝理政和饮食起居的宫殿主体部分──大内宫阙。
至天聪六年(1632年)宫殿基本建成,因尚未正式命名,只按其位置和用途称为大殿、内殿、中宫、东宫、西宫、内楼等,但各宫殿的使用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制度。
在此前一年,皇太极命将沈阳原有城池按都城规制加以改建,改四座城门为八座城门,城内主要街道也随之由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故宫则正好处于城中心的区域。
天聪八年(1634年),又命名沈阳为“天眷盛京”,所以沈阳宫殿也被称为“盛京皇宫”。
1636年、皇太极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都进一步封建化的基础上,参照中原汉族封建王朝制度,举行隆重的登基称帝典礼,把国号“大金”改为“大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在此前一年(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已将“女真”族名改称“满洲”,即后来所称的满族。
从“大金汗国”到“大清帝国”不仅只是名称的变化,而且标志着清入关前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进而争夺天下。
在皇太极改元称帝的这一年,吸收中原文化重新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对宫殿的正式命名并完善了相应的制度。
当时确定的各宫殿名称如下: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大殿为笃恭殿;这些名称,除笃恭殿后来改称为大政殿,翔凤楼、飞龙阁位置有所变化外,其他都一直沿用未改,建筑至今犹存,由此即可以知道当年宫殿的基本面貌,而且正式命名之后,史书和档案中有关宫殿的各项记载都十分明确,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相关的使用情况和建筑的变化,我们对沈阳故宫准确、具体的了解实际上是从这时开始的。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大清门前两侧的文德坊、武功坊竣工,清入关前沈阳故宫主要建筑就此全部完成,一座建筑和名称都自成完备体系的帝王宫阙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3、陪都城的开国胜迹沈阳故宫自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兴建,皇太极即位后续建完成,直至顺治元年(1644年)清入主中原之前,始终是后金(清)政权的统治中心。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逝于清宁宫,其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因他时年仅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辅政。
次年四月,明镇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十月,顺治皇帝正式迁都北京,定鼎中原,开始了清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由于皇帝住进了北京的紫禁城,原有的盛京宫殿就变成了“故宫”。
但是,东北地区是清朝的“根本重地”,而盛京(沈阳)又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清朝入关后仍然十分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
顺治初年,封盛京为国家的“陪都”,又陆续设盛京户、礼、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将军、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于城内,负责管理这一地区的相关事务。
盛京宫殿做为清朝的“开国圣迹”,自然更受到特殊保护。
清入关后,沈阳故宫仍像以前一样,是外人不得擅自靠近的皇家禁地,其日常的管理、守卫和修缮由盛京内务府和盛京工部负责。
从康熙年间开始,这座本已无人居往的“旧宫”又有了新的用途,即做为皇帝回东北祭祀新宾永陵和沈阳福陵、昭陵三座祖陵期间瞻仰和驻跸之处。
康熙十年、二十一年、三十七年,清圣祖玄烨(即康熙皇帝)三次祭陵都曾来到这里,顶礼膜拜其祖先肇基创业的开国宫殿。
既入崇政殿、清宁宫追思太祖、太宗时的丰功伟绩,又在大政殿前宴赏盛京的文武官员和八旗父老,在大清门前检阅官兵射箭比武,并以祖先宫殿的俭朴规模教育自己的皇子不可贪图奢靡。
由于这处昔日的皇宫仍要供当朝皇帝东巡祭陵时所用,就更加促进了对沈阳故宫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所以直到乾隆初年,这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宫殿仍基本完好地保持着清朝入关前的原貌。
4、乾隆盛世的增修和扩建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第一次回到故乡盛京祭祀祖陵,驾临沈阳故宫。
在观瞻开国宫殿,缅怀先皇创业历史之余,乾隆皇帝很想凭借当时国家充裕的财力,把这座祖先宫殿再变得整齐美观一些,在对原有主要建筑进行修缮的同时,还要通过改建和新建,使这里增加供皇帝东巡期间驻跸和贮藏宫廷文物的功能。
经过一番筹划,一年多后正式传旨动工,开始了对盛京宫殿的增修扩建工程。
这项工程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共用了二年多时间,修缮和新建房屋二百三十五间、垣墙二百九十丈。
竣工后沈阳故宫“大内宫阙”部分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处于建筑中轴线上的主要宫殿仍保持清入关前旧貌外,其两侧的原有附属建筑都被新建或改建的宫殿所取代。
崇政殿前两侧成为东西对称的飞龙阁、翔凤阁的东西七间楼,殿后左右则为协中斋、师善斋、日华楼、霞绮楼,也是两两对称地均衡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