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2011

合集下载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经济管理学院2007年修订方案研究生处编经济管理学院二00七年一月企业管理(专业代码:120202;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中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

企业管理侧重于运用现代科技成就,研究现代企业最新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揭示企业活动的规律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严谨XX的科学研究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能适应各类工商企业、经济管理、政府决策部门需要的高层次、务实型综合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部门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1.管理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方向以现代优化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工具,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大型企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企业的规划、管理、控制和优化问题,其研究领域涉及运筹学理论、算法设计技术、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的等众多理论与技术。

2.运输生产与安全管理交通运输业生产管理与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管理的两大核心任务。

推进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有助于在我国当前运能普遍紧X的情况下提高运输效率,加强运输安全管理和理论建设是运输企业的生存之本。

对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该领域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与交通运输生产相结合研究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方法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应用流程再造、精益生产、供应链等理论与方法;研究运输生产管理理论,运用安全工程科学及精益管理思想研究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及体系建设等。

3.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在管理领域的一门实用技术。

它综合运用了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符合软件工程规X的原则下,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

本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展等。

氧化石墨烯基吸附剂吸附金属离子及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氧化石墨烯基吸附剂吸附金属离子及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第49卷第9期2020年9月应用化工Appeoed ChemocaeIndusteyVoe.49No.9Sep.2020氧化石墨烯基吸附剂吸附金属离子及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张倩倩“,王三反“(1-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寒旱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综述了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理化性质和发展前景,从吸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染料的角度出发,概述了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对Cu2+*Pb2+和MB的吸附效果及对金属离子和有机染料的吸附机理。

最后针对全文研究 进展做了总结同时对未来高效吸附剂的开发做了展望。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重金属离子;有机染料;吸附机理中图分类号:TQ20&TQ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206(2020)09-2355-03Reeearchprogreeonadeorptionofmetafioneandorganicpo fetanteby graphenecbaeedadeorbenteZHANG Qian-jian1,2,WANG San-fan1,2(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ng,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2-Enginee/ng Research Center fez Cold and A/b Regions Water Resource Comprehensive UPlOadon,MonosteyoeEducatoon,Lanzhou730070,Chona)Abstract: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mpeaiv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 ox­ode we ee ee eoewed.F eom the pe espec toee oeadso ep toon oeheaeymetaeoonsand oeganocdyes,theadsoeptoon dfecl of graphene oxide and its composite materials on Cu2°,Pb2O and MB and the adsom/w mechanism oemetaeoonsand oeganocdyeaeesummaeozed.Fona e y,otsummaeozestheeeseaech peogee s oetheeu e teit and peospec ts thede eeeopmen toehogh-e e ocoencyadsoeben ts on theeutuee.Key worde:geapheneoiode;heaeymetaeoons;oeganocdyes;adsoeptoon mechanosm现阶段从水中将污染物去除采用的方法大致有三种: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吸附法具有如下优点:使用设备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快捷、不会产生副反应并造成二次污染等,因此可用于脱除水中污染物。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环境工程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甘肃省科技厅、环保局、教育厅、建设厅、甘肃省西峰市政府支持的“西北城市污水资源化示范工程”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水资源配置与水的物理化学处理理论与技术*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气污染控制*通风、除尘理论与技术*膜技术应用研究*环境流体工程*噪声控制与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学科优势“环境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属国家第一批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现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是铁道部与西北地区最早具有行业与地域优势的学科,曾参加国家“八五”“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

干旱地区污水资源化、雨水集流;西部地区水资源配置;高原冻土地区生态大棚;高原黄土地石油污染的净化技术等项目在西部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学院通过十几年努力而创建的以水处理产品开发为主的产学研基地,已具有相当规模,目前基地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其产品可远销欧洲。

近三年共承担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省部级重大课题10项,年均科研经费180多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SCI 8篇,EI 5篇,ISTP及核心期刊100余篇。

出版专著及教材6部。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张忠辅、滕传林、赵帧、林达美等一批老教授就对该学科的建设制定了宏伟的规划,对该学科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心血并在该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鉴于张忠辅教授在该学科的建设当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及取得的重大成果,他在1985年被破格由讲师提为教授,标志着“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长期地发展和坚持不懈地努力,该学科已逐步造就了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术梯队,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研究生。

目前“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有骨干教师60余人,其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9人已获得博士学位,25人已获得硕士学位。

学位〔2011〕8文件《2010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

学位〔2011〕8文件《2010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

《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此次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共100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共3806个。

其中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初审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复审通过的一级学科博士点632个,研究生院单位自行审核通过的一级学科博士点372个;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的一级学科硕士点3262个,研究生院单位自行审核通过的一级学科硕士点544个。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序号一级学科名称中国海洋大学1 应用经济学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 药学4 工商管理山东科技大学1 机械工程2 控制科学与工程3 管理科学与工程青岛科技大学1 材料科学与工程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 化学工程与技术青岛理工大学 1 土木工程山东农业大学1 农业工程2 食品科学与工程3 兽医学山东师范大学1 教育学2 心理学3 数学4 物理学5 化学6 地理学7 生物学曲阜师范大学1 中国语言文学2 历史学3 数学4 物理学青岛大学1 材料科学与工程2 基础医学3 临床医学4 管理科学与工程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1 控制科学与工程甘肃省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兰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兰州理工大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兰州交通大学地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甘肃农业大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甘肃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西北师范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兰州商学院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甘肃政法学院法学工商管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基础医学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宁夏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宁夏大学民族学数学水利工程畜牧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宁夏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作物学园艺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宁夏大学畜牧学兽医学宁夏医科大学生物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药学公共管理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交通大学】新增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1-3-15 11:07:00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在2010年启动的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我校新增应用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法学、外国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范多旺教授简介

范多旺教授简介

范多旺教授简介范多旺,男,1955年3月生,甘肃省永靖县人,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78年7月毕业与于兰州铁道学院铁道信号专业,现任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主任、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主要从事自动控制技术、真空光电子技术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任务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教材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在科技成果原始创新、成果转换、产业化方面效益突出,特色鲜明,为我国汽车工业和铁路事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第二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甘肃省劳动模范”、“铁道部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十五期间十大杰出科技人才”、“兰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兰州市科技功臣奖”等荣誉称号。

黄高宝教授简介黄高宝,男,1965年11月出生于甘肃天水,1985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现任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农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致力于多熟种植、旱地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和农业生态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863”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

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合作出版专著7部,教材3部。

兰交大硕导库

兰交大硕导库


196509
教授
博士
土木工程 数学/控制 科学与工 程/交通运 输工程/管 理科学与 工程
57
兰州交通 大学 刘林忠

196311
教授
博士
58
兰州交通 大学 刘炎海

196401
教授,主 任(正 处) 博士
59
兰州交通 大学 鲁怀伟

195903
教授,副 院长 硕士
桥梁与隧 土木工程 道工程 电磁场与 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 息系统/信 号与信息 处理/模式 物理学/控 识别与智 制科学与 能系统/交 工程 通信息工
69
兰州交通 大学 蔡慧林

196510
教授,书 记(正 处) 博士
70
兰州交通 大学 程瑞琪

196411
副教授
硕士
71
兰州交通 大学 褚衍东

195805
教授,院 长 学士
机械工程 车辆工程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 数学 控制论
72
兰州交通 大学 董昱

196210
教授
学士
交通运输 工程/计算 机科学与 技术
60
兰州交通 大学 石宗利

195904
教授
博士
61
兰州交通 大学 孙三祥

196510
教授,副 院长 硕士
62
兰州交通 大学 王根会

பைடு நூலகம்
196211
教授,主 任(正 处) 博士
材料科学 与工程 材料学 市政工程/ 供热、供 土木工程/ 燃气、通 环境科学 风及空调 与工程 工程/环境 工程力学/ 桥梁与隧 道工程/防 力学/土木 灾减灾工 工程 程及防护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协同指导模式实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协同指导模式实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协同指导模式实践严子春,王宝山,张洪伟,赵 炜(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4 -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视程度,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在毕业设计指导中,由于指导教师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不尽相同,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往往自成体系、宽严不一,使得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相互比较的现象,不是比好、比优,而是比哪个教师的题目容易做,容易通过;比较的结果使学生自己放松了要求,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而在协同指导小组中,很容易做到统一要求、统一管理;不同协同指导小组之间题目难度、设计要求也不会相差太大,可有效打破教师各自为政的封闭空间,统一要求和共同管理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由于课程教学、出差等原因,部分教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指导和监管不足。

协同指导模式下,指导教师之间可相互补缺,个别教师的短期不在,不会影响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学生不仅可得到指定指导教师的指导,也可得到其他教师的指导,开阔思路和知识面。

另外,指导教师之间协调配合落实好毕业设计期间的考勤制度,有利于督促学生集中时间、精力用于毕业设计,保障毕业设计质量。

二、指导方法、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协同配合协同指导模式不仅是教师之间的协同指导,还包含指导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指导手段的协同配合。

(一)统分结合,统一指导结合个体辅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与计算等内容一般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由于每位同学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存在差异,设计中也存在不同的疑问。

因此,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设计阶段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难点和问题,可从设计院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或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小组学生、甚至是该设计方向的全部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每天针对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安排指导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及时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多种方法并用采用协同指导模式,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毕业设计,既便于学生们随时交流与讨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有些问题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部分设计参数的选取可通过教师讲解工程实例和学生查阅相关实际工程资料获得。

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噪声的监测与评价

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噪声的监测与评价

第1期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9年3月环境监测(9~10)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噪声的监测与评价杨 倩1 任 珺1 陶 玲2 罗青龙2(1.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交通大学环境生态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对兰州交通大学校园环境噪声进行了实地监测,分析了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内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环境噪声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兰州交通大学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噪声值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生活区夜间噪声值超标最为严重。

最后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校园;噪声污染;噪声监测;噪声评价中图分类号:8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G )09041(2009)01-0009-10收校日期:2008-11-28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青蓝”人才工程基金.作者简介:杨 倩(198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学与生态学. 兰州交通大学以南紧邻安宁区主干道安宁西路,以西紧邻学府路,占地面积10414hm 2,校舍建筑面积62159万m 2.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8600余人,各类研究生2300人.随着在校学生数量和校内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校园噪声已经成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学生在校内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外界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从事各项活动,保证学习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噪声是影响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1~9].为此,有针对性的对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噪声进行测量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1 材料和方法1.1 测点的选择在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内设置18个监测点,其中教学区布点9个,分别为:第一教学楼南侧、第二教学楼东侧、第三教学楼北侧、第四教学楼南侧、第五教学楼西侧、第六教学楼北侧、第七教学楼西侧、第八教学楼前广场、图书馆前;学生生活区布点9个,分别为:二公寓南侧、四公寓西侧、五公寓东侧、七公寓西侧、八公寓北侧、九公寓南侧、十公寓东侧、十一公寓西侧、单身公寓西侧.1.2 测量仪器和方法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 B/T14623—1993)中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监测仪器采用HS5618型声级计,监测在无雨、无雪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风速控制在5.5m/s 以下.采用定点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在监测中,监测点离任一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3.5m ,声级计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2m.1.3 测定方法噪声监测在上午8:00~11:30,下午14:00~16:30,夜间23:30~00:30三个时间段内进行.声级计的时间计权特征设定为“快”响应,采样间隔不大于1s ,监测时间为20min.监测前用校准器将声级计校准到标准声级.监测结束后使用校准器对声级计再次进行校准,检查前后校准误差是否小于2dB ,否则重新监测.1.4 评价标准以(G B3096-1993)为根据,由于兰州交通大学属于文教区域,因此以《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1类标准为依据评价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噪声.2 结果与分析2.1 教学区各监测点监测结果与分析由于第一教学楼和第四教学楼南侧邻近安宁区主干道安宁西路,道路交通噪声成为了主要噪声来源;第二教学楼和第五教学楼前是学校交通干道,因此车辆噪声和行人噪声是其主要噪声来源;其余各监测点的噪声来源主要为行人.依据(G B3096-1993)1类标准,昼间的Leq 环境标准为55dB.从表1可以看出,在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内的9个测点中有6个点的Leq 值超标,所有点的超标值除第一教学楼上午监测数值外,其余各环境研究与监测第22卷点的超标值均不大于5dB.由此可以判断兰州交通大学的教学环境是安静的,现有的噪声不影响教学环境质量.表1 教学区各监测点结果dB编号监测位置上午下午夜间噪声来源1第一教学楼南侧61.759.357.2校外交通噪声2第二教学楼东侧55.356.955.6车辆、行人3第三教学楼北侧59.156.757.1行人4第四教学楼南侧56.955.851.3校外交通噪声5第五教学楼西侧55.149.452.9车辆、行人6第六教学楼北侧55.448.955.4车辆、行人7第七教学楼西侧54.654.144.3行人8第八教学楼前广场49.954.948.3行人9图书馆前55.049.654.1行人表2 生活区各监测点结果dB编号监测位置上午下午夜间噪声来源1二公寓南侧66.566.464.9校外交通噪声2四公寓西侧66.468.767.7校外交通噪声3五公寓东侧55.157.055.1行人4七公寓西侧64.359.661.9校外交通噪声5八公寓北侧59.957.747.1行人6九公寓南侧67.267.167.2校外交通噪声7十公寓东侧55.954.447.0行人8十一公寓西侧64.267.863.5校外交通噪声9单身公寓西侧63.359.865.4校外交通噪声2.2 生活区各监测点监测结果与分析由于兰州交通大学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区的西南角,生活区紧邻交通干道,因此交通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来源,另外在与生活区一墙之隔的马路旁边还有不少夜市摊位,这也是造成生活区夜间噪声偏大的主要原因.对比监测结果可以发现,在所有监测点中,除十公寓东侧下午监测未超标外,其余监测结果均超标,从监测结果可以发现,夜间监测结果和昼间监测结果相差不多,这表明兰州交通大学学生生活区的夜间噪声污染比昼间更严重.3 结论与建议从整体上来看,兰州交通大学声环境质量状况一般,教学区声环境基本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要求,但是生活去噪声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夜间噪声污染更为严重.为了更好地改善学校声环境质量,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学校应加强校内交通管理,对进入学校的车辆应限制车种类型,限制车速,禁止鸣高音喇叭,尤其应制止校外汽车、摩托车在校园内随意通行[10].(2)考虑在临街住宅和教室安装隔声窗或栽种具有吸声降噪作用的植物[11],如海桐、女贞、风凰木、珊瑚树、悬林木等.减小噪声污染,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生活环境.(3)加大力度宣传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性,增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降低噪声污染、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参考文献:[1]黄忠臣.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校园环境噪声的测量与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165~167. [2]王桂君,于志杰.长春师范学院校园噪声的测量与评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64~68.[3]张萍,冼萍,郑双金,等.大学校园环境噪声的影响分析与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0):171~174.[4]孙凤英,谢佳茵.哈尔滨市交通噪声对学校教学环境影响研究[J].森林工程,2007,23(1):64-65.[5]苏斌.吉林师范大学校园环境噪声的监测与防治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6~77.[6]奚晓霞,白延林,王世红,等.兰州大学校园环境噪声的测量与分析[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9,12(4): 193~195.[7]孙境蔚.泉州师院东海校区环境噪声质量评价[J].能源与环境,2008,(1):73~74.[8]袁东,滕世昌,石竹.山东教育学院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47~49. [9]陈丽华,李丽.西北民族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38~42.[10]王可达,吴魏雄.汕头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及评价[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9(1):74~82.[11]王素萍.生态型校园的噪声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1):51~52.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学科名称2 二级学科名称3 业技术职务 专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生态学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环境科学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高级工程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生态学 环境科学 市政工程 生态学 生态学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教授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市政工程 环境科学 水文学及水资源 供热、供燃气 供热、供燃气 供热、供燃气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序号导师姓名性别 1 2 3 4 5 6 7 8 9 蔡觉先 男 常 青 陈 艳 男 女
所在部门 产业处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监察处、审计处、纪委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产业处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勘察设计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教务处 科技处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硕士 硕士生导师 水污染控制工程及技术、水资源保护及污染治理
硕士 硕士生导师 水污染控制工程及技术、水资源保护及污染治理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运行的最优化 污废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 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 室内空气品质及热舒适 化学信息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低温制冷过程技术与装备 传热传质理论与技术 生态水文 热能利用与节能技术
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
微污染资源化 城市雨水利用 暖通空调新技术研究 环境化学 水文地质学
污水资源化 传热传质
利用 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垃圾资源化利用 自然对流 化学信息学在药物和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制冷空调系统关键设备 暖通空调理论及技术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应用 环境污染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空间低温制冷技术 低温换热设备 水资源保护、污染治理与回用
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气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工程热物理 环境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水文水资源 水土保持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学历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1 供热经济 污染控制化学 饮用水深度处理 水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生物学 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监测 制冷技术 干旱区植物生态 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环境流体力学 环境生态学 干旱区植物生态 水处理与污废水资源化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污染控制工程 大空间建筑空调的气流组织 工业水处理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给水废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 污染控制化学 给排水管网系统及其优化、水系统工程 水文水资源 室内空气品质与热湿环境 土壤污染控制化学 土壤污染修复 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 水污染控制 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价 水土保持与沙漠化治理
二级学科名称1 供热、供燃气 环境科学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供热、供燃气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供热、供燃气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供热、供燃气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水土保持
硕士 博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 硕士生导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学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3 防扬尘控制技术
研究方向4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环境影响评价
废水处理与利用 环境管理 膜分离在水中的应用 大气污染控制 管道脉动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
水污染控制
景观生态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废水处理与利用 环境管理、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集中供热及其节能研究 环境管理、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方向2 污水资源利用 水质控制物理化学方法 中水回用 污泥资源化研究 污染生态学 脱氮除磷研究 水质处理技术与理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 三废处理与处置 空气调节 污染环境植物生理生态 通风工程 污染生态学 污染环境植物生理生态 工程与环境经济 水质处理技术与理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 低温地板辐射技术 污水回用与资源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膜分离技术 环境流体力学 环境化学 环境经济学 环境科学 暖通空调节能与控制 水处理物化技术原理 水污染控制化学 水资源保护 污水回用与资源化 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 水文学及水资源
28 曾立云 男 29 张翠玲 女 30 张国珍 男 31 张济世 男 32 张健 男 33 赵保卫 男 34 钟金魁 男 35 朱 36 琨 男 女 徐敏
37 蒋煜峰 男 38 张永秋 男
39 姜雅萍 女 40 丁 昀 女 41 毛玉红 女 42 杨斌武 男 43 王 烨 男 44 任月英 女 45 张周卫 男 46 周文和 男 47 胡广录 男 48 杨惠君 男
陈学民 女 陈银萍 女 陈永志 男 董波 男 伏小勇 男 郝火凡 男 杰 男
10 李
11 李生彬 男 12 刘智勇 男 13 任 珺 男 14 任学昌 男 15 孙三祥 男 16 汤萃文 女 17 陶 玲 女 18 完颜华 男 19 王三反 男 20 王亚娥 女 21 王 拯 男 22 文继卿 男 23 武福平 男 24 肖举强 男 25 严子春 男 26 杨 27 军 男 男 杨庆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供热 环境科学 供热、供燃气 供热、供燃气 环境科学 供热、供燃气、 通风机空调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