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听于永正的《作文指导课》心得

听于永正的《作文指导课》心得

听于永正的《作文指导课》心得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他们特别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往往一个爱的细节就可以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温暖。

比方,于老师上课前就告诉学生在写草稿时可以去上厕所。

语文教师要成为敏感的语言医生,随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发言中的问题,甚至于常见处生疑,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功底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让学生从中受益。

作文选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特长。

教师首先是一个写作高手,深谙作文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给学生。

比方“好文题一半”,“作文说到底是考想象力的”,“写文章要一气呵成,思路不中断”等等。

面对做坐着的学生,教师俯下身去,穿行在学生之中,去解答疑惑,去发现典型,去倾听参与。

令人感怀的平等首先表达在身体的姿态上。

教师重视什么,提倡什么,引导什么,学生就在那个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于老师要求学生起个好作文题,看看这些题目《妈妈“中招”了》、《爸爸真好,妈妈最坏》、《两声不同的“喇叭”》,真是令人欣喜!。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10月1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课于太原,亲自执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于老师在进行讲座前,提到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知识点,一定要落实。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好的组织者,课堂要管,但不能管死,要活泼,但要有度。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纪律很少放在教学中进行探讨,进行反思。

对于特级教师于老师,当面对执教班级个别学生不听话,爱说话的现象时,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课堂上马上严厉地纠正,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于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对于老师的讲座进行整理,让自己在往后的习作教学中进行吸收,消化。

一、什么是目标意识?什么是目标意识: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要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就是知道语文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目标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

(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习作、习惯。

)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即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有不到位。

三、过关意识(落实意识)过关即是落实,不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

阅读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

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2)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

(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

2.朗读过关(1)意义: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 b.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桥梁;c. 朗读是理解的需要; d.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作文课听课心得体会

作文课听课心得体会

作文课听课心得体会小学作文课是培养学生表述个人情感,用文字来传达思想的一门语文综合课,是辅助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课程。

下面是带来的作文课的听课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作文课的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篇一5月20日上午,邢台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这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

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

2024年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2024年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近期刚刚读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记录了于老师四十多年的教学思考,语言平实真切,让人受益良多。

读于老师的这本书时,我采用了摘抄式阅读的方法。

我边读边在觉得重要的句子下画横线,等读完当天的阅读内容就在文档里将这些重要的部分摘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才结合内容完成百字读书打卡,这是初读的简单梳理。

整本书读完,摘记的内容已有近一万字,相对整本书来说,这算是把书读薄了一些。

读书笔记放置了一周多,我重新浏览文档试图寻找撰写读书随笔的角度,看看能否将书再读得厚一点。

摘录时我是完全按照本书的行文顺序记录了我觉得有意思的内容:小到某个字的笔画书写注意点,大到习作教学“三位一体”的理念,整体来看笔记很零散,逻辑结构不明朗。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部分。

尽管这只是于老师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但却是其教学理念的浓缩,渗透在本书的角角落落。

于是,我决定以“五重”教学为切入点,来梳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撰写随笔时,我发现一下说不清楚所有内容,决定这次只谈“五重”教学中的“重情趣”部分,其他的留待后面再写。

小学是培养习惯的黄金时期,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于老师的“五重”教学第一个谈到的却是“重情趣”,“重情趣”何以如此重要呢?我想这和于老师对“情趣”的解读有关。

于老师认为“情”首先是指教师对学生有情,其次才指教师对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趣”则是指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基于以上解读,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需要朝着如下方向修炼自我。

一、做一个有情的老师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教学是人学。

人是受情绪驱动的,小学生尤其如此,相较于思想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首先抛出善意的橄榄枝,对学生释放善意。

一个班的学生往往千姿百态,社会和大众习惯将其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潜能生,在看待学生时老师也会在无意识中带上刻板印象来评判学生。

读于永正老师《关于作文教学》

读于永正老师《关于作文教学》

读于永正老师《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新老师教学路上最大的阻碍,不知道怎么训练学生写作,写完不知道如何指导。

于老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总结出了几点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于老师爱花,无论什么花,遇见了就会细心观察一番。

他两次到教育局教研室赴约张主任就带走了两盆花回教室。

在他眼里,花是美的文章。

除了花,他看到有意思的事物就会想着带到课堂给学生观察写作。

妻子买的玩具狗、学校垃圾箱旁只咬了一口的面包、报纸上的漫画、参观电扇厂、为转学生写欢迎词……于老师的做法真的应了“处处留心皆文章”。

其中捡面包写文章的事例令我非常感动。

于老师在课堂上还模仿扔面包的同学,让学生对他进行口头劝告,并写下劝告的场面。

第二节课又让学生写了一封有关浪费粮食的公开信。

一个被遗弃的面包生出两篇作文。

真实的素材就来源于生活,于老师连垃圾都不放过,难怪他的学生都善于观察。

(书中列举很多学生的作文)小学生的作文都是大同小异,似乎没什么事能写,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帮助他们积累素材。

比如让学生写日记或者周记,不要求每天写多少,于老师说即使写一句话也行,但一周至少有一篇长的,像一篇作文的。

还有一个积累的方法是做摘抄笔记。

周记和摘抄笔记我也各试了一学期,因为坚持时间不够长,效果一般,这两个方式需要长期坚持。

一颗好奇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写作大有裨益。

二、教师要写下水文于老师建议青年教师跟着学生写下水文,这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为什么要鼓励青年教师把自己当小孩,儿童化写文。

只有教师亲自下水了,才知道水的深浅,写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写作的重难点。

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少走弯路。

于老师特别提醒教师的下水文要写得有“孩子气”,拿到题目后,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有什么样的思路?会遇到什么困难?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题目是难不倒老师的。

写完还要能和学生一起分享。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听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体会后朱家小学姬广强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两节作文课。

于老师虽然年近七旬,但是在课堂上依然那样充满激情,把多数老师头痛的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

听后深有感触,感受最深的几点是:一、作文的要求少而精。

于老师讲授的作文课是《写对话》,重点来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对话,从典型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人物对话的特点及规律,有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根据写对话应注意的问题设计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对写对话应注意的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而我们有些语文老师的作文课上,对于习作的要求太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顾此失彼,甚至是不知所云,于老师的作文课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二、作文指导训练有层次,有梯度。

于老师在讲《写对话》时,先有例文引出对话这一主题,让学生观察发现写对话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规律听写句子,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让学生听对话,展开想象写故事,又重点强调写对话时应注意人物的神态、表情、心理、动作,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是一篇短文,在学生完成这一训练之后,于老师又设计了看哑剧,展开想象写对话,跟前面的环节不同,这次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去想象人物的对话,要求在不断的变化,但是训练的主题没变,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毫不吝啬。

课堂上于老师行走于学生之间,及时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只要符合写对话要求的,于老师总是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会说出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又用星星来评价,又委婉地指出不足及改正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于老师的这两节作文课,给我的启发太多,值得我学习,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尤其是教作文的老师学习和借鉴。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学校,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们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讲课求真、务实,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授课生动有趣。

他70多岁还依然幽默风趣,课堂气氛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活跃。

当于老师讲到“蔓”时,纠正了读音,讲解了字义。

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蔓”吗?同学们也大胆回答,这是让我值得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种气氛。

于老师教学注重朗读教学,范读领读,指名读,对学生表扬鼓励。

指导学生默读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讲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强调读好书,记住并应用。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真正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爱鸟之情,听课学生老师都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读课文,没有感情,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理解写作能力。

还有他的多才多艺让我钦佩,于先生的京剧唱的是一流,让在场的老师听得如痴如醉,他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并且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活的有意义还要有精彩。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扩展阅读篇】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

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主持词写作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集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每当举办演出活动或者集会时,主办者总是请人为演出或集会撰写主持词,由此可见主持词写作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
近日学校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
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

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

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3.模拟场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从课堂中我们发现于老师为我们模拟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墨”字“武'写错,为同学纠正错误的场景,一个是同学不注意写字姿势老师给予提醒的场景.通过模拟场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4.评价方式采用高分值。

于老师在给学生作文打分时是给100分,150分,120分不等,他从来不吝啬手中的笔,是采用高分值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