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阶段测试4答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2020年上半年阶段测评1-4

马克思-2020年上半年阶段测评1-4

马克思阶段测评1-11.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 B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该题考查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平衡的,其中一方面是主要的或主导的。

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B )A、细胞学说B、系统论C、生物进化论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B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发展变化观点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观点。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A、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该题考查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即事物的存在、发展主要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电大小学教育专科【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

电大小学教育专科【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

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作业一:第一章自然的探索一、填空题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和造纸术。

2.19世纪的三大发现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3.间接观察与直接观察相比,其优点是: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提高观察速度和能使感觉形式发生转换。

4.假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二、单项选择1.被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B)。

A. 牛顿 B.伽利略C. 哥白尼D.道尔顿2.不属于科学教育内涵的是(D)。

A.科学知识B.科学精神C.科学方法D.科学头脑3.给活力论致命打击的是(C)。

A.无机物合成酒精B.无机物合成醋酸C.无机物合成尿素D.无机物合成糖类4.不属于实验的一个阶段的是(D)。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C.结果处理阶段D.提出假说阶段三、简答题1. 试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

答: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一、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1)物理学领域 20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持续了30年的物理学革命。

(2)化学领域 20世纪的化学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3)生物学领域已揭示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遗传密码,取得了时代的突破。

二、科学走向新的综合在技术领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明,使综合技术逐渐起着主导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2. 简述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答:观察与实验一样,也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

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内部规律。

实验可以人为地变革和控制自然对象,再现最本质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揭露自然现象的本质。

实验还具有可重复性,使实验现象再现,接受公众的检验,得到人们的认可。

3.什么叫直接实验和模拟实验?答:直接实验是实验手段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模拟实验是实验手段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型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

国家开放大学《自然科学基础》专题讨论+自测练习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自然科学基础》专题讨论+自测练习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自然科学基础》专题讨论+自测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实践活动实验: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的体积量筒通常是测量液体的体积的,但也可以用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如铁块、石块等)的体积。

办法是在大小合适的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平后读出其体积,再放进被测固体物,使其沉底或用线悬挂于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再读出其体积。

两次体积之差,即为该固体物的体积。

想一想这是根据什么力学原理进行的。

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液面上的,测量该怎样进行?实验要求:1、阅读本实验,按实验所提及的办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2、将实验的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上传到平台。

3、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并将答案整理后提交。

参考答案:(一)实验器材量筒一个、盛水烧杯一个、不规则固体一个(二)实验步骤1.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并将量筒放平,读出其体积V1;2.将不规则固体放入量筒中,并将量筒放平,读出其体积V2;(三)实验结果不规则固体的体积V= V2- V1思考:这是根据排水原理来测量物体体积。

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液面上的,可以利用重物把物体坠入液体中来测量,只要将重物的体积减除即可。

第二章自测练习1、关于物体内能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物体内能的多少可以用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来量度A.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D.两物体发生热传递,达到平衡后,它们的内能必定相等C.内能大的物体热量多2、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是放热过程C.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吸热过程A.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因熔化而变细D.冬天,教室窗户的玻璃外表面经常会“出汗”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A.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C.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D.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4、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D.胆矾B.玻璃A.海盐C.陶瓷5、下列有关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C.晶体研碎后即变为非晶体B.晶体具有自范性,非晶体没有自范性D.将玻璃加工成规则的固体即变成晶体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均为晶体第三章自测练习1、水平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T,振子在t1时刻的动量为p、动能为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簧的弹力的功一定为零C.如果振子在t2时刻的动量也为p,则(t2-t1)的最小值为TA.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簧的弹力的冲量一定为零D.如果振子在t2时刻的动能也为q,则(t2-t1)的最小值为T2、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自由游动。

2020年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必考重点

2020年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必考重点

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和力(3)什么是质点?质点就是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

通常情况下如果物体大小相对研究对象较小或影响不大,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4)什么是速度?什么是速率?①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位移的方向。

②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要考虑运动的快慢,就用物体在单位时间(例如1 s)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并把这个物理量叫做速率。

它是一个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标量。

(5)什么叫力的三要素?怎样对力进行图示?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此性质称为力的三要素。

根据力的三要素,我们可以用作图的方法把“力”形象地表示出来,这叫做力的图示。

具体的作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是力的作用点。

(6)什么叫牛顿第一定律?什么叫惯性?①牛顿第一定律: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②惯性:物体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7)质量和重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通过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的质量m和它的重量G建立起G=mg的密切联系。

由于在地球上同一地点所有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都相同,故不同的物体的重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因而可以通过比较物体的重量来比较它们的质量。

等臂天平利用等臂杠杆原理,从标在砝码上的质量数,直接读出被称物体的质量数。

用天平不能直接测出物体的重量,因为物理学中,重量的含义是力,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是矢量。

然而在市场商务活动及化学或生物的科学实验中,使用重量一词明显是指质量,因为此时涉及的是物品,而不是重力。

第二章分子运动和物态变化(8)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对其产生了哪些影响?A. 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导致四季变化B. 自转导致季节变化,公转影响地球的轨道速度C. 自转和公转共同影响地球的磁场D. 自转和公转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类型答案:A2. 以下哪种力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物质之间的力?A. 重力B. 电磁力C. 强力D. 弱力答案:B3. 光年是指:A. 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B. 一种时间单位C. 一种光的强度单位D. 一种天体的亮度单位答案:A4. 以下哪个元素是生物体中水的组成部分?A. 氢B. 氦C. 氧D. 氮答案:A5.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一定律适用于:A. 只在地球表面有效B. 只在真空中有效C. 只在低速运动中有效D. 所有物体及其相互作用答案:D二、填空题1.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2. 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______。

答案:水星3. 电流的单位是______。

答案:安培(A)4. 地球的大气层中,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主要层次是______。

答案:臭氧层5. 物理学中,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______。

答案:温度三、简答题1. 请简述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答: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是,光速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以及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

广义相对论则是将引力视为物体沿着时空曲率的最短路径运动,而不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力。

2. 什么是生态系统?请举例说明。

答: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如水、空气和矿物质)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

例如,一个森林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树木、动物、土壤、微生物以及气候等非生物因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3. 简述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自然科学基础》期末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自然科学基础》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自然科学基础》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自然科学基础》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

2.核酸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RNA)两大类。

3.船上的旅客看到岸边的树向正南方向移动,旅客是以船为参照物的,这时船朝方向行驶。

4.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转变为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起来。

5.人类的营养素主要包括糖类、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

6.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归纳为四个字,就是开源节流。

开源是——;节流就是节约使用能源,特别重视节约矿物燃料。

7.人类利用煤,——和天然气作为原料,它们被称为矿物能源。

8.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时,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这是由于琴键振动的不同。

9.生物对环境产生很大作用,它能改变——,影响水循环,并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

10.工业“三废”指的是废气、废水、-------- 。

二、选择题(每题3分。

共30分)1.陆地地貌有五大类型,其中地表起伏大,绝对高度大手500米的类型是( )。

A.高原 B.平原C.山地 D.丘陵2.葡萄糖是生物体内的( )。

A.储能物质 B.调节物质C.主要组成物质 D.主要能源物质3.对于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因为是匀速,所以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B.因为是匀速,所以物体运动的周期是不变的C.因为是匀速,所以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因为是匀速,所以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等4.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的本地或本经度的时间称为( )。

[试题]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练习及答案

[试题]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练习及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练习及答案填空题第一章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阶段。

3.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和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是法国化学家____________。

5.19世纪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说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科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自然科学是以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_______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9.科学是由一系列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知识体系。

10._______是参与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

11.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第二章12.地球的外部圈层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

13.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称为________。

14.海底地貌中深度和坡度很小的是___________,坡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_;大洋的主体是___________,深度很大但坡度很小。

15.生物的___________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组成的。

16.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它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年最新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考试必备)

2017-2018年最新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考试必备)

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作业参考答案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作业一:第一章自然的探索一、填空题1.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2.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3.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提高观察速度能使感觉形式发生转换4.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二、单项选择题1.B2.D3.C4.D三、简答题三、简答题1. 试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

答: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一、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1)物理学领域20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持续了30年的物理学革命。

(2)化学领域20世纪的化学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3)生物学领域已揭示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遗传密码,取得了时代的突破。

二、科学走向新的综合在技术领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明,使综合技术逐渐起着主导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2. 简述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答:观察与实验一样,也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

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内部规律。

实验可以人为地变革和控制自然对象,再现最本质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揭露自然现象的本质。

实验还具有可重复性,使实验现象再现,接受公众的检验,得到人们的认可。

3.什么叫直接实验和模拟实验?答:直接实验是实验手段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模拟实验是实验手段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型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

实验的真正对象是原型,模型是实验者用以认识原型的工具。

4.简述逻辑思维及其结果。

答: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其结果是形成科学概念、得出科学规律和形成科学理论。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一、填空题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3.新陈代谢4.氨基酸通式参见课本第120页5.核苷酸DNA RNA6.分裂间期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二、单项选择题1.C2.C3.C4.C三、简答题1.参阅课本第38页.2.参阅课本第47至49页.3.参阅课本第49至50页.4.参阅课本第51页.5. 分别取少量样品,放入三个洁净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用AgNO3溶液滴人三个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的是食糖;有白色沉淀的两试管中,滴人HCl溶液,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不溶解的是食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4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
2.请根据学习进度随时完成各章作业,并于完成第十章之后交教师评阅。

第九章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1)生物的生殖方式有那些类型?
生物体繁殖后代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这种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中最常见的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和孢子生殖4类。

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两性细胞是指雌配子和雄配子或卵细胞和精子。

有性生殖是生物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包括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和单性生殖4类。

(2)DNA复制时需要哪些条件?
1.底物:以四种脱氧核糖核酸为底物。

2.模板:以亲代DNA的两股链解开后,分别作为模板进行复制。

3.引发体和RNA引物:引发体由引发前体与引物酶组装而成。

4.DNA聚合酶。

5.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可催化两段DNA片段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而使两段DNA 连接起来。

6.单链DNA结合蛋白:又称螺旋反稳蛋白(HDP)。

这是一些能够与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因子。

7.解螺旋酶:又称解链酶或rep蛋白,是用于解开DNA双链的酶蛋白,每解开一对碱基,需消耗两分子ATP。

8.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可将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或两条链切断,松开超螺旋后再将DNA链连接起来,从而避免出现链的缠绕。

(3)什么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隐定性是相对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

(4)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

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

③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

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④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第十章地球太阳系和宇宙
(5)怎样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什么是化学定时炸弹?
①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

保护土地资源就是植树造林,对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是要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②化学定时炸弹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化学物质的释放或活化而导致的延缓的有害效应。

其一旦发生危害极大,小则影响局部流域大则影响整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

(6)什么是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7)怎样统一时间标准?什么是北京时间?
①为了统一时间标准,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的原则,将全世界划分成24个时区。

以本初经线为中心,包括东西经7°30′范围为中时区;向东和向西,依次各分出12个时区。

各时区都有一个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叫做区时,也叫标准时。

②我国东西延伸约63个经度(东经72°~135°),横跨东5~东9区,共5个时区,按国家规定,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

(8)我国传统上怎样划分四季?
我国传统上划分四季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之首。

这种四季,符合天文条件,即当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3个月是夏季;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3个月是冬季;太阳高度、白昼适中的6个月为春季和秋季。

(9)什么是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是指从植物死亡堆积到形成煤炭的过程。

成煤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菌解阶段,即植物死亡后被泥砂覆盖,逐渐与氧气隔绝,在嫌气细菌参与下,植物体腐烂,氢氧成分逐渐减少,碳的含量相对增加,生成泥炭;第二阶段为煤化阶段,是泥炭经成岩作用,使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成为褐煤;第三阶段为变质阶段,是褐煤受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10)太阳系有哪些主要特征?
太阳系是由太阳、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陨星等多种形态的天体构成。

行星、彗星绕着太阳转。

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