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组织病理学切片
史上最全的病理学切片图片库

病理学教研室
2021/5/27
1
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大量脂滴空泡,
细胞核被推向一侧。
脂滴 空泡
2021/5/27
2
肾凝固性坏死:左侧为坏死区,可见肾小球和肾
小管轮廓保留,但细胞核消失,中间为出血带
2021/5/27
3
宫颈鳞状上皮化生:
部分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取代
柱状上皮 鳞状上皮
25
溃疡病 :可见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合肉芽组织
炎性渗出物及坏 死组织
肉芽组织
2021/5/27
26
结肠粘液癌:可见粘液湖,其间漂浮有印戒细胞
粘液湖
印戒细胞
2021/5/27
27
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 :毛细血管球增大,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囊腔狭窄
肾小管 毛细血管球
肾小球囊腔
2021/5/27
2021/5/27
4
淋巴结结核病:
可见干酪样坏死和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 干酪样坏死
2021/5/27
5
肉芽组织:
可见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和毛细血管
纤维母细胞
炎细胞 毛细血管
2021/5/27
6
急性肺淤血:肺泡腔充满粉红色水肿液,
肺泡壁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
肺泡壁扩张的血管
2021/5/27
7
慢性肺淤血:
肺泡腔
纤维素
2021/5/27
22
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及所属的肺泡腔内充满大量
中性粒细胞
肺泡腔
细支气管
2021/5/27
23
肝硬化 :肝细胞排列紊乱,形成假小叶,周围有的纤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了解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掌握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
(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大体标本观察肝、肾脂肪变性、心肌褐色萎缩、心肌肥大、肾盂积水、骨折愈合、亚急性黄色肝萎缩、脑液化性坏死、下肢干性坏疽、肝水肿、皮肤愈合等大体标本,了解其形态学特点。
(2)观察病理切片观察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病理切片,了解其镜下特点。
(3)绘图绘制肉芽组织切片,要求比例、颜色、病变组织各部分准确。
(4)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对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脂肪变性(1)大体特点:肝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油腻感。
(2)镜下特点:脂肪变的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病理诊断:肝脂肪变。
2. 肉芽组织(1)大体特点: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特点: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3)病理诊断:肉芽组织。
3. 淋巴结结核(1)大体特点: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呈干酪样坏死。
(2)镜下特点: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
(3)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
4. 肾小球波变(1)大体特点:肾脏体积增大,表面不平整。
(2)镜下特点: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出现新月体。
(3)病理诊断:肾小球波变。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了解了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了病理学诊断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分析病变特点,准确判断病理诊断。
五、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脂肪组织切片方法的改良及应用体会

脂肪组织切片方法的改良及应用体会张椽;陈志涛;蒲章学;唐二松;石磊【摘要】目的:探讨脂肪组织的改良制片方法,提高制片质量.方法:选取60例脂肪瘤及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经常规固定,取材时切取相同规格大小的2个组织块,用传统方法和新改良方法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结果:传统制片法无优质片,中等片10张(16.6%),次等片30张(50%),不合格片20张(33.3%);改良法优质片40张(66.6%)、中等片20张(33.3%)、无次等片及不合格片.结论:改良法通过延长脂肪组织浸蜡时间,可增加组织硬度,有助于提高脂肪组织的制片质量,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7(036)012【总页数】3页(P1055-1057)【关键词】脂肪组织;制片;改良法【作者】张椽;陈志涛;蒲章学;唐二松;石磊【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凯里556000;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凯里556000;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凯里556000;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凯里556000;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凯里5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脂肪组织的制片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病理技术人员[1-2]。
由于脂肪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质,脂质不溶于水,只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若按照传统制片程序制片,脂质很难完全置换出来,切片的时候会出现组织挤压成一堆或者形成破碎的空洞等,很难制既平整又完整的切片,严重影响切片质量,给病理医师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果单独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处理又给病理技术员带来很大的不便。
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团队在工作中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对传统的制片方法作了相应改进,做出完整而优良的脂肪组织切片,既给病理技术人员工作带来便利,又有利于病理诊断,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从我院临床科室及外院送检的人体各个部位的脂肪组织标本中选取60例进行对比试验。
脂肪组织制片方法探讨

1 . 处理 制 片 法 取 材窃 取 的 脂肪 组 织 放人 1 om 广 口 . 2预 4 0 l
康 HM3 5型 轮转 切 片机 ( 国生 产 ) 1 德 。
14 方 法 .
脂肪 组 织均 用 1%甲醛 固定 数小 时至 2 ,取 材 时选 0 4h
直径 大 于 1 m 的脂 肪 组 织 做 实 验 病例 。 .c 5 取材 组织 块 大小 为 1 mx . e 02e 每 例切 取 2个 组 织块 , 小厚 度相 . c 1 mx . m. 5 5 大
瓶内, 加入 丙酮 5 l再将 装 有脂 肪组 织 和丙 酮 的广 口瓶 置 0m , 于 D S —I型超 声 波人 体组 织快 速处理 仪 上水 浴加 温 。 启 CK U 开
【】 王 伯 云 , 玉 松 , 高 异 , . 理 学 技 术 【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3 李 黄 等病 M] 北 人
HE染 色 法 。
2 结 果 21常规 制 片 法 制 出 的 5 . 8张 切 片
甲级片 0张 , 乙级片 1 5张 , 2 %, 占 6 丙级片 3 O张 , 5 %, 占 2 丁级 片 1 3张 , 2 %, 占 2 为不合 格 切 片 。
22预 处 理 制 片 法 制 5 . 8张 切 片
维组 织 中 。 则 , 否 如脱 水 不尽 即转 入 二 甲苯 , 甲苯 则不 能渗 二 入, 蜡液 更不 能 渗入 组织 , 这样 的组 织 蜡块 做 出后 , 使 切片 致 困难 . 即使 勉强 切 片 。 不仅 切 片质 量差 . 而且 很容 易 造成 在染 色 时蜕 片 , 这样 的组织 蜡块 , 因其 含有 一定 水 分 , 经与 空气 一
做好病理组织切片的方法

20 0 7年 1 1月 第 l 4卷 第 3 2期 ( 刊 ) J M 旬 P T,N vmbr 0 7 V 11 N .2 Ise vr T n oe e.2 0 , o.4, o3 (sudE ey e
・
4 3・ 43
做 好 病 理 组 织 切 片 的 方 法
美 观 的感 觉 。 7 染 色 要 鲜 艳
甲苯 、 石蜡 , 一段时间后 , 其浓度都要 降低 , 而导致组织 处理不
充分。为此 , 各种试 剂要定期 更换 , 根据标 本量 的多 少 , 或 随 时更换 其 中的一种或 全部 , 保证 组织脱水 、 透明 、 浸蜡 充分 足 够 。需要指 出的是使 用二 甲苯透 明如果 时间太长或浸蜡 温度
8  ̄ 压 在 浸 蜡 不 足 的 蜡 块 上 , 时 可 见 有 小 气 泡 溢 出 , 复 0C, 这 反
标本无论大小 , 体后 均应 及时 固定 , 离 这是切片成功 的关 键 。标 本固定的好坏直接 影 响制片质 量 的各个环 节 , 因此 要 及时固定 , 防止组织发 生干缩变硬或 自溶 、 腐败 。固定 时间因 组织大小而定 , 一般不超 过 2 。 由于淋 巴结 的包膜 阻碍 固 4h 定 液的渗透 , 以淋 巴结无 论大小都要切开 固定。 所
一
取 材合 格与否将直接 影响组 织 的脱 水 、 明 、 透 浸蜡 、 片 切 等一 系列环 节。大标 本正确的取材应是 多部 位上 、 、 、 、 下 左 右 中间及瘤组织 与正常组织 的交界 处均 应取 材 , 取组 织块应 所 该大小适 中 , 厚薄一致 , 状规整 。根据 观察 目的 , 形 皮肤 要有 表皮和真皮 , 肠壁和 胃壁要有黏膜 和肌层 , 肾脏要 有皮质和髓 质; 空腔脏 器应剪开 , 平铺 取材 。骨组织或钙化组 织脱 钙要充 分, 只有组 织变软后 才 可取 材。脱 钙后 的组织 要放 入 2 %氢 氧化钠溶液 1 i 0m n除酸处理 , 流水冲洗 l n]。 并 0mi1 J
脂肪瘤病理报告

脂肪瘤病理报告摘要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它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
本文报告了一位患有脂肪瘤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
通过镜下观察和组织学特征分析,我们对这种肿瘤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给出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介绍脂肪瘤,也被称为脂肪瘤病,是一种良性的软组织肿瘤,其主要组织成分是成熟的脂肪细胞。
它通常发生在皮下组织中,尤其是在颈部、肩胛部、腰部和大腿等部位。
脂肪瘤一般生长缓慢,无症状,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脂肪瘤可能会导致疼痛、压迫邻近组织或者变大而引起美容问题,此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方法本次病理检查的样本取自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他发现颈部有一个可触及的肿块。
经过临床检查,怀疑为脂肪瘤,并决定进行手术切除。
手术后,从肿块中取出组织样本送往病理科进行检查。
对组织样本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后,进行了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光学显微镜对肿瘤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病理检查显示,切除的肿块呈黄白色,直径约为2cm。
镜下观察发现肿瘤由均匀分布的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脂滴。
脂肪细胞大小均匀,胞质丰满,没有细胞核的异型性。
脂肪细胞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和纤维间隔。
进一步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的脂质沉积部分表达脂肪细胞标记物CD34和S100。
这些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脂肪瘤的诊断。
讨论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它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
脂肪瘤通常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诊断。
然而,最终的确诊还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
在组织学特征方面,脂肪瘤的特点是脂肪细胞的存在。
脂肪细胞通常呈现为成熟和一致的形态,没有细胞核的异型性。
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含有大量的脂滴,这是脂肪细胞与其他细胞的主要区别。
脂肪细胞之间一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以纤维间隔相互连接。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对脂肪瘤的诊断具有较大的辅助意义。
CD34和S100是常用的脂肪细胞标记物,它们可以帮助确认肿瘤中的脂肪成分。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制作流程(完整版)组织病理切⽚的制作流程1.取材组织取材的⽅法是制作切⽚的⼀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体(外科⼿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法。
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定的部位和⽅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材料,不然,⽆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的,具体要求如下:(1) 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体组织⼀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⑵组织块的⼤⼩: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 X 2.0cm X 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均匀地渗⼊组织内部,但根据制⽚材料和⽬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厚取0.3?0.5cm,这样可以同⼀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
(3) 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的⼑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
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使组织、细胞变形。
(4) 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 选好组织块的切⾯: 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的⾛向。
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 保持材料的清洁: 组织块上如有⾎液、污物、粘液、⾷物、粪便等,可⽤⽔冲洗⼲净后再放⼊固定液中。
(7) 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 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收缩现象,有时甚⾄完全变形。
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1) ⼩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的⽅法,从⼈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块组织,须⽴即置⼊液态固定剂中进⾏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
脂肪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方法探讨

脂肪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方法探讨Liang Zhongquan;Liu Chang;Yang Zhina;Xie Yongxin;Yuan Changlong【摘要】目的探讨脂肪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方法,改善和提高其切片质量.方法将送检的脂肪组织切开固定于中性甲醛液中;取材后将标本放入脱水机中,调整脱水机设置程序,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组织再固定及脱水、透明时间;包埋时采取挤压组织等改进方法.结果通过改进和调整后制作的脂肪组织蜡块平整无塌陷,石蜡切片优良,厚薄均匀,完整,无空洞、无挤压、镜下组织结构完整清晰,细胞无挤压、重叠等现象.细胞形态清晰,着色均匀艳丽.结论通过上述方法的改进,能尽可能多地减少脂肪组织的脂滴,增加脂肪组织的硬度,使组织和石蜡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切出完整的厚薄均匀的石蜡切片,提高制片质量.【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4页(P170-173)【关键词】脂肪组织;石蜡包埋;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作者】Liang Zhongquan;Liu Chang;Yang Zhina;Xie Yongxin;Yuan Changlo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脂肪组织在日常病理工作中非常常见,如脂肪瘤、胃肠道切取的大网膜,乳腺癌周围以及淋巴结周围脂肪组织等。
脂肪组织是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肪细胞间质很少,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1]。
脂肪组织细胞内含有大的脂滴,细胞间缺乏纤维和血管,脂肪组织经常规处理后组织和石蜡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质地松软,蜡块在常温下表面易塌陷,很难制作成一张优良的病理切片,给病理阅片、后续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不增加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提高了脂肪组织的制片质量。
材料与方法1 脂肪组织的来源脂肪组织标本主要来源于我院外科手术标本,如脂肪瘤、多发性脂肪瘤、胃肠道恶性肿瘤切下的大网膜、乳腺癌乳腺根治标本、淋巴结周围的脂肪组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组织病理学切片
引言:
脂肪组织病理学切片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研究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通过观察和分析脂肪组织切片,可以了解脂肪组织的病理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脂肪组织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脂肪组织病理学切片的相关内容。
一、正常脂肪组织切片特点
正常脂肪组织切片的主要特点是:脂肪细胞丰富、细胞排列紧密且规则,胞质内含有大量的脂滴,细胞核位于细胞周边。
在HE染色下,脂肪细胞呈现淡红色或淡黄色,胞质内的脂滴呈现浅蓝色。
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脂肪细胞可表达脂肪相关标记物,如脂联素和脂肪酸结合蛋白。
二、脂肪组织病理变化
1. 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是指脂肪细胞内的脂滴发生异常,导致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改变。
在脂肪组织切片中,脂肪变性的表现为脂滴的聚集和增大,胞质内的空泡增多。
常见的脂肪变性疾病有肝脏脂肪变性和肾脏脂肪变性。
2. 脂肪炎症:
脂肪炎症是指脂肪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
在脂肪组织切片中,脂肪炎症的表现为脂肪细胞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常见的脂肪炎症疾病有脂肪坏死、脂肪炎和脂肪肉芽肿等。
3. 脂肪肿瘤:
脂肪肿瘤是指脂肪组织中出现的肿瘤性病变。
在脂肪组织切片中,脂肪肿瘤的表现为脂肪细胞发生肿瘤样增生,细胞核增大、多形性增加,胞质内的脂滴减少。
常见的脂肪肿瘤有脂肪肉瘤、脂肪瘤和脂肪肉瘤等。
4. 脂肪萎缩:
脂肪萎缩是指脂肪组织的体积和数量减少,导致组织结构的改变。
在脂肪组织切片中,脂肪萎缩的表现为脂肪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稀疏,胞质内的脂滴减少。
脂肪萎缩常见于长期营养不良、疾病消耗和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三、脂肪组织切片的临床应用
1. 诊断脂肪组织相关疾病:
脂肪组织切片在诊断脂肪组织相关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脂肪组织切片,可以确定脂肪组织的病理变化,如脂肪变性、脂肪炎症和脂肪肿瘤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进一步确定脂肪组织的类型和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 指导脂肪组织手术切除:
脂肪组织切片在指导脂肪组织手术切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脂肪组织切片的观察,可以确定脂肪组织的边界和肿瘤的侵袭深度,为手术切除提供参考。
同时,还可以评估脂肪组织的病理特征和恶性程度,指导术后治疗和预后评估。
3. 研究脂肪组织的病理机制:
脂肪组织切片在研究脂肪组织的病理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脂肪组织切片,可以了解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揭示脂肪组织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同时,还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探索脂肪组织病理变化的分子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结论:
脂肪组织病理学切片是研究脂肪组织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脂肪组织切片,可以了解脂肪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种病理变化的特点和机制。
进一步研究脂肪组织病理学切片的临床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脂肪组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