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文字详解(切片)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中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探究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10例病人的组织标本,包括肺癌、肝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疾病。
首先,我们将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和包埋处理,制备成石蜡切片。
然后,使用病理切片染色技术,将切片染色成不同颜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1.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在肺癌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肺癌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细胞排列和细胞核的异型性增大。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分裂的现象,这是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表现。
此外,肺癌组织还存在大量的间质纤维化和血管新生,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2. 肝炎病理切片观察在肝炎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肝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同时,肝细胞的排列也出现不规则,部分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现象。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肝细胞核的肿大和染色质的改变,这是肝炎病变的典型表现。
3.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在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乳腺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
乳腺小叶的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排列异常。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乳腺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这可能与乳腺增生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肺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跃,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肝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肝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组织存在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
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病理实验切片附说明行业知识

28张切片的解释:
湿小体。
心肌 血管
风湿小体
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可见纤维帽和大量胆固醇结晶。内膜ຫໍສະໝຸດ 中膜纤维帽胆固醇结晶
大叶性肺炎: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纤维素
肺泡腔 纤维素
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及所属的肺泡腔内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
肺泡腔 细支气管
肺脓肿
病变处肺组织结构坏死,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边缘有少量肉芽组织生 成。
混合血栓:
粉红色(血小板)与红色(红细胞)交替排列
血小板小梁
红细胞
脾梗死
梗死区色淡红,细胞 核均消失,但该处脾 组织的轮廓还存在, 梗死区周围充血出血 带不明显。
肝脂肪变:肝细胞浆内大量脂滴空泡,细胞核被推向一侧。
脂滴 空泡
4
纤维瘤
纤维肉瘤
瘤细胞丰富,弥 散排列,与间质 无明显界限。
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淋巴组织内有腺癌组织
肝细胞癌:异型的肝细胞呈梁索状排列,其间有丰富的血窦
癌细胞 形成的 梁索
血窦
前列腺增生
葡萄胎:绒毛高度水肿,无血管,滋养叶细胞异型增生
增生的滋养叶 细胞
间质水肿的绒 毛,无血管
绒毛膜癌
子宫肌层内可见大片 坏死在其周围可见大 量长单活跃的滋养细 胞,不存在绒毛结构。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之间,血管旁可见风湿细胞聚集形成风
肺结核病:可见结核结节
肺泡 结核结节
慢性肺气肿:肺泡间隔断裂,肺泡融合
融合的肺泡
肺泡间隔
溃疡病 :可见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合肉芽组织
炎性渗出物及坏 死组织
肉芽组织
急性蜂窝织性阑 尾炎
炎性病变呈扇面形由表浅层向深层 扩延,直达肌层及浆膜层。阑尾壁 各层皆为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并有炎性水肿及纤维素渗出。阑尾 浆膜面为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 胞组成的薄膜所覆盖
病理切片 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是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技术,通过对组织或细胞进行取样、固定、染色和切片等处理,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切片实验在临床诊断、疾病研究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描述,介绍其原理、步骤和应用。
方法1. 组织取样首先,从患者身上取得需要研究的组织样本,可以是活体组织或死者遗体组织。
取样时需要注意选择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尽量避免破坏组织结构。
取样后立即将组织放入含有生理盐水或缓冲液的容器中,并迅速送至病理实验室。
2. 组织固定取得组织样本后,需要将其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结构和形态的原始状态。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福尔马林固定和乙酰化固定等。
实验中选择福尔马林固定,将组织样本完全浸泡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时间通常为24小时。
3. 组织处理在固定后,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处理,以便后续的切片工作。
处理包括去水化、透明化和浸渍等步骤。
首先,将固定好的组织样本置于水中进行去水化,去除其中的福尔马林。
接着,使用透明剂(例如醋酸酯类)使组织透明化,以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最后,使用浸渍剂(例如石蜡)对组织进行浸泡,使其变得坚硬并易于切片。
4. 组织切片在组织处理完成后,需要将组织样本切成薄片,通常为5-10微米厚度。
切片可以使用手工切片刀或者自动化切片机进行。
切片时需要将组织样本固定在切片刀上,并通过微调装置控制切片的厚度和精确度。
5. 组织染色切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
染色是为了增强组织结构的对比度,使得细胞和组织的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在本实验中,选择常用的血液学染色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
6. 组织观察染色完成后,可以使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显微镜可以放大切片中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以便对其进行病理学评估和研究。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操作,我们成功获得了含有病变组织的切片,并进行了染色和观察。
炎症病理实验报告切片

实验名称:炎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炎症病理切片,了解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2. 认识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和血管反应。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
实验材料:1. 炎症病理切片2. 显微镜3. 切片染色液4. 实验记录本实验方法:1. 将炎症病理切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至适当倍数。
2. 观察切片,记录所见病理变化。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实验结果:一、低倍镜下观察1. 炎症区域: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
2. 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
3. 间质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二、高倍镜下观察1. 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在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和实质损伤区域。
-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炎症中期和晚期,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实质损伤区域和血管周围。
2. 血管反应:- 血管扩张:炎症区域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炎症细胞渗出。
3. 实质损伤:- 变性:实质细胞肿胀、胞质疏松,出现淡红色颗粒样物。
- 坏死:部分实质细胞出现坏死,细胞核固缩、溶解。
实验分析:1. 炎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2. 炎症过程中,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3.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4. 实质损伤是炎症反应的直接后果,包括变性、坏死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炎症反应,机体可以清除损伤因子、修复损伤组织。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书版)【范本模板】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为脂滴所在位置),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2、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3、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
肺泡腔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后者胞浆内含多量棕色颗粒。
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出血)及淡粉色的蛋白质水肿液4、混合血栓:闭塞静脉内可见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的血小板梁,有分枝相互连接,其间有粉染丝状纤维素网,网眼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血栓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5、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为淡粉色,无细胞核结构,但仍可见肾组织结构轮廓。
梗死区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6、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表面为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为粉染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呈网状分布。
7、肠假膜性炎(肠粘膜纤维素性炎): 切片取自结肠,粘膜坏死,有处表面有脱落的膜样物,坏死的粘膜表层组织和纤维素、白细胞形成膜样物—-假膜。
粘膜下层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脓细胞,小血管扩张充血,阑尾系膜也有改变9、肺脓肿:肺组织内可见脓肿灶,脓肿中心为变性坏死的中心粒细胞。
周围肺泡内有多量纤维素渗出,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脓细胞浸润,周边肺组织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粉染水肿液10、皮肤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由表及里分别为鳞状上皮角化层、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及基底细胞层.间质随上皮长入乳头内,其中可见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少量淋巴细胞。
病理实训报告病理切片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掌握病理切片观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1)取材:从患者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中取一小块组织。
(2)固定:将取材的组织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
(3)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放入乙醇溶液中,依次经过70%、80%、90%、95%、无水乙醇进行脱水处理。
(4)透明:将脱水后的组织放入苯溶液中,使组织透明。
(5)浸蜡:将透明后的组织放入石蜡中,使组织被石蜡包埋。
(6)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放入切片机上,切成5-10微米的薄片。
(7)展片:将切好的薄片展平,使其贴附在载玻片上。
(8)染色:将展片后的玻片放入染色液中,进行染色。
(9)封片:将染色后的玻片封上盖玻片,制成病理切片。
2. 病理切片的观察(1)低倍镜观察:观察切片的完整性、染色质量、细胞结构等。
(2)高倍镜观察: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细微结构。
(3)特殊染色:根据需要,进行特殊染色,如苏木精-伊红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等。
三、实训过程1. 实训前准备(1)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2)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了解常见病理切片的观察要点。
2. 实训操作(1)取材:取一例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
(2)固定:将取材的组织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
(3)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依次放入70%、80%、90%、95%、无水乙醇中脱水。
(4)透明:将脱水后的组织放入苯溶液中透明。
(5)浸蜡:将透明后的组织放入石蜡中浸蜡。
(6)切片:将浸蜡后的组织放入切片机上切片。
(7)展片:将切好的薄片展平,使其贴附在载玻片上。
(8)染色:将展片后的玻片放入苏木精-伊红染色液中染色。
(9)封片:将染色后的玻片封上盖玻片,制成病理切片。
3. 实训结果本次实训成功制作了一例直肠癌病理切片,观察了切片的低倍镜和高倍镜下的细胞结构,了解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和观察要点。
人体病理学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人体病理学切片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病理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姓名]指导教师:[教师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人体病理学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2. 通过观察不同病理切片,认识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3. 培养病理学诊断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人体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的学科。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可以直观地了解疾病在组织细胞水平上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人体病理切片:包括正常组织切片和常见疾病切片。
2. 显微镜3. 显微镜载物台、切片夹、切片刀、切片液、封片胶等四、实验步骤1. 切片观察:- 将病理切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用切片夹固定。
- 调整显微镜倍数,观察切片。
- 首先观察切片的染色情况,确保切片染色均匀、清晰。
- 然后依次观察不同组织切片的形态结构、细胞排列、细胞核形态等特征。
2. 常见疾病切片观察:- 肝细胞脂肪变性:观察肝细胞内脂肪滴的大小、分布情况,分析脂肪变性的程度。
- 肉芽组织:观察肉芽组织的结构,包括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等。
- 慢性肺淤血:观察肺泡壁毛细血管的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等。
- 混合血栓:观察血栓的形态、成分,分析血栓的类型。
- 肾贫血性梗死:观察梗死区的颜色、组织结构变化,分析梗死的程度。
- 纤维素性心包炎:观察心包表面的纤维素渗出,分析心包炎的类型。
3. 实验记录:- 记录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包括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细胞核等特征。
- 分析病理变化的原因,与疾病诊断相结合。
五、实验结果1. 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滴,细胞核被挤压向一侧。
2. 肉芽组织: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扩张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组成。
3. 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
4. 混合血栓:血栓呈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
病理切片详细描述【范本模板】

老师归纳的1。
肾小管水样变ﻫ肾小球周围肾小管体积大,染色淡红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内突出,官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细胞核结构清晰2.肝脂肪变性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ﻫ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ﻫ3. 肾小管玻璃样变ﻫ近曲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球形颗粒ﻫ4。
脾动脉硬化(玻璃样变)ﻫ低倍镜:脾动脉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内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5.脾梗死ﻫ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高倍镜:核固缩,碎裂,溶解,脾小体和小梁结构模糊,尚可辨认6. 肉芽组织低倍镜: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
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步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ﻫ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大,胞浆丰富淡红色,成梭型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7。
慢性肺淤血ﻫ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ﻫ高倍镜:肺泡腔内胞ﻫﻫ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ﻫ8。
慢性肝淤血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9.混合血栓低倍镜:粉红色不规则小梁与浅红色区域交织存在ﻫ高倍镜:粉红色小梁为已经崩解而凝聚成颗粒的血小板,小梁边缘附近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小梁间的浅红色区域为丝网状的纤维素及自溶的红细胞ﻫ10.肾贫血性梗死低倍镜:正常肾组织与梗死组织交错分布,梗死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梗死灶周边部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高倍镜:坏死的肾小球及周围肾小管结构模糊,胞质红染,肾小管数目明显减少,残留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ﻫ11. 肺出血性梗死肺泡轮廓可见,肺泡壁细胞坏死,核消失,肺泡腔内聚集大量的红细胞12。
会厌白喉、低倍镜:支气管上皮坏死脱落,表面附着粉染的假膜ﻫ高倍镜:假膜由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炎细ﻫ14.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蜂窝织炎胞构成ﻫﻫ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倍镜下见渗出物主要是网状结构、红染之纤维素组成,其中夹以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
心外膜内可见血管充血及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35号肾之多发性脓肿病变要点:
标本为肾组织,肾血管腔内及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内有细菌性栓子栓塞,引起肾多发性脓肿。
高倍镜下见各层有少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炎性息肉此片为宫颈息肉。
(1)低倍:
息肉表面被复单层柱状上皮,间质充血水肿并伴有腺体增生及炎细胞浸润。
(2)高倍:
重点观察各种炎症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
见前述。
②嗜酸性粒细胞:
胞浆内有嗜酸性颗粒,染成鲜明的伊红色,细胞核常分两叶。
③浆细胞:
细胞呈椭圆形,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车轮状排队列,胞浆丰富,呈嗜酸性。
癌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排列紊乱,核大而深染,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
纤维肉瘤病变要点:
①肿瘤细胞弥散分布,瘤细胞多呈梭形,大小不一致,胞浆较少。
②核大而形状不一,多圆形或梭形,染色质丰富,浓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及少数的瘤巨细胞。
有的区域瘤细胞呈束状或旋涡状排列。
③间质少,血管丰富。
⑥多核巨细胞:
体积最大,胞浆丰富,内有许多核,核的排列不规则。
通过观察以上切片,应明确认识各种炎细胞,并了解其主要功能。
说明:
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固定、脱水等一系列处理,炎细胞较血涂片中所见者为小,胞浆内颗粒及核内结构亦不够清晰。
29号白喉性心肌炎标本来源:
取材自左心室,眼观切片之一侧为心肌层的表层,一侧为内层及肉柱。
胞体较大、圆或椭圆,胞浆内充满棕黄色含铁血黄素的颗粒。
慢性肝淤血(1)低倍: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相邻的肝细胞萎缩消失。
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
(2)高倍:
主要观察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内淤血为红细胞,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空泡。
2号肝淤血病变特点:
低倍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部明显淤血(在淤血的中央可找到中央静脉故可证明之),成一片红染,一部分淤血的小叶互相沟通。
观察其小管的上皮细胞肿大,突向管腔致使管腔狭窄。
高倍镜下可见这些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细小颗粒。
部分管腔内形成均匀红染物21号肝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晰的圆形空泡,部分空泡融合变大,将肝细胞核挤向一侧,使肝细胞类似脂肪细胞。
肝细胞体积增大,肝窦明显受压,小叶轮廓不易辨认。
(3)高倍:
重点观察坏死区的细胞变化。
①核浓缩:
部分细胞核浓缩成很深紫兰色团块。
②核碎裂:
红染颗粒的细胞浆内散在少数不规则的深紫兰色碎片。
③核溶解:
绝大部分细胞消失。
49号肉芽组织标本取自创面肉芽组织,表面有大量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白细胞)和坏死组织覆盖,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由底面向表面垂直伸展,其内皮细胞体积较大、管腔较小。
毛细血管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星形、梭形、椭圆形)、胞浆丰富,核染色较浅。
肉芽组织因水肿而疏松,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渐向深部,新生血管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1)低倍:
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排列方向与表面垂直,其深层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与表面平行,系瘢痕组织。
低分化鳞癌细胞分化差,癌巢内癌细胞极性、层次不分明,癌细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乱,呈多边形或圆形,核大,病理性核分裂象常见,癌巢中无角化珠与细胞间桥。
肠腺癌病变要点:
①分化好者,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结构,排列紧密不规则,癌细胞不规则地排列成单层或多层。
②分化差者,癌细胞不形成腺管状而形成实体的癌巢,与间质分界较清楚。
鳞状上皮癌病变要点:
①低倍镜:
癌变的鳞状上皮层数增加,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深层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呈片状或条索状,与间质分界清楚,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癌巢。
②高倍镜:
Ⅰ高分化鳞癌中可见层状红染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角化珠,低分化鳞癌则不见或少见角化物质。
Ⅱ高分化鳞癌细胞分化好,体积较大,多边形,核大深染,可见分裂象和细胞间桥,癌巢中心为红染层状角化物,即癌珠。
各种炎细胞形态:
①嗜中性粒细胞:
片内最多,核分叶状(2~5叶);②嗜酸性粒细胞:
核常分为两叶,胞浆内有嗜酸性颗粒;③单核细胞(巨嗜细胞):
片内亦较多,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染色浅,核呈圆形、卵圆形、肾形,常有吞噬现象(部分单核细胞以变性);④淋巴细胞:
小圆形深染的核,胞浆极少;⑤浆细胞:
细胞核染色质呈车辐状,核位于细胞之一侧,核周有空晕,胞浆丰富,略带嗜碱性。
在出血带与坏死区交界处可见坏死细胞核的残迹。
高倍镜下:
观察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形态变化。
(1)肉眼:
淡染部分为梗死区,兰染部分为正常组织,二者之间有红染的充血出血带。
(2)低倍:
①正常区域可见红髓、白髓和小梁。
②坏死区脾组织轮廓隐约可见,但大部分细胞核消失,胞浆呈红染颗粒状。
③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充满大量红细胞,即充血出血带。
在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有明显充血水肿,并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阑尾系膜也有同样改变。
理论联系:
试述上述各种化脓性炎的定义、形态特征、转归和结局。
(1)肉眼:
本片为阑尾的横切面,中间空白区为管腔,内层兰色部分是粘膜层,周围红染部分包括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2)低倍:
辨认阑尾的四层结构,其粘膜层可有组织缺损,即溃汤形成,各层均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故称为蜂窝织炎。
各层血管充血,组织间隙内有炎性水肿(水肿液被染成浅红色、肌层水肿最便于观察)。
(3)高倍:
进一步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形态:
胞核紫蓝色,分叶状,胞浆染成淡红色(由于组织固定收缩、胞浆几乎看不见,仅见不规则分叶核)。
114号慢性胆囊炎病变要点:
低倍镜下见胆囊壁明显增厚,尤以固有膜及浆膜层之结缔组织增生较明显,尚可见血管充血。
9号静脉内新鲜血栓病变要点:
(1)切片为静脉管之横断面,血管腔完全被血栓所充塞,其中团块状或条索状淡粉红色是血小板凝集物,在其周围或其内有血细胞,在血小板凝集物之间有纤维素构成网状结构,其中网罗了大量的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2)静脉壁内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因有静脉炎之故。
(3)血栓内出现空隙,可能因血栓固缩所致。
第三章炎症炎症的基本病变及各种炎细胞组织切片:
26号、27号、28号标本来源:
26号取自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之肠系膜;27号为鼻息肉;28号为创伤一期愈合之皮肤疤痕组织。
病变要点:
26号为肠系膜,其正常结构(主要为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已被破坏,血管扩张充血,组织中散在各种炎细胞、纤维素及红细胞;27号为鼻息肉,其周围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间质为水肿之疏松结缔组织,其中血管扩张充血,有以慢性炎细胞为主的各种炎细胞浸润;28号切片之一侧为皮肤之复层鳞状上皮,皮下为大量疤痕组织,其中可见灶性异物肉芽肿。
6号肾贫血性梗死病变要点:
肉眼观察,切片中央偏上方,有一粉红色淡染的区域,即贫血性梗死灶,其外围呈紫红色,为正常肾组织。
低倍镜观察:
淡染区内(除包膜下一条窄的带状区外)肾组织的一般结构轮廓仍能辨认,但细胞核已全部消失而外围肾组织细胞核仍存在。
在两者交界处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和间质血管扩张充血,这就构成了大体标本所见的充血出血带。
淋巴结转移癌病变要点:
正常淋巴结的结构被破坏,于淋巴结的边缘窦及皮质、髓质内见多量呈实性片块状分布的癌组织。
高倍镜下见淤血区的肝细胞的部分受压萎缩乃至消失,肝窦扩张淤血,并有橙黄色含铁血黄素沉着:
淤血区外周有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
混合血栓(1)肉眼:
血管腔内有红染的血栓物质。
(2)低倍:
见血管腔内有染成淡红色之小梁,呈不规则支状,与血管壁紧密相连,小梁周边可见细胞成分。
(3)高倍:
淡红色小梁即血小板梁,小梁之间有小量纤维素呈红染细丝状,交织成网,其中网罗有大量红细胞和少许白细胞。
部分肺泡腔被粉红色水肿液(内含蛋白质)所充满。
高倍镜下可见部分肺泡腔水肿液内有少量单核细胞,其中有少数细胞吞噬有少量含铁血黄素。
3号慢性肺淤血低倍镜可见肺泡壁因淤血及结缔组织增生增厚,肺泡腔狭窄,肺组织内大小血管均充血,部分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高倍镜观察,肺泡壁内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皆扩张淤血,纤维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部分肺泡腔内有渗出红细胞、大单核细胞和脱落肺泡上皮细胞,此种细胞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后即称心衰竭细胞。
第四章肿瘤皮肤乳头状瘤病变要点:
①低倍镜:
肿瘤为乳头状,表面为肿瘤实质,染色深,系增生的鳞状上皮;乳头的中轴为间质,系血管及纤维组织,并有少量的炎细胞浸润。
②高倍镜:
瘤细胞分化成熟,似正常的鳞状上皮,但细胞层数增多,可见角化,肿瘤无浸润性生长,基底膜完整。
纤维瘤病变要点:
①低倍镜:
增生的瘤细胞与成束的胶原纤维呈编织状的排列,排列密集。
19号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切片来源:
取自皮肤疤痕组织。
病变要点:
真皮内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纤维肿胀互相融合,形成一致半透明红染的玻璃样物质,其间仍可见若干纤维细胞。
5号脾贫血性梗死肉眼观:
切片中央有一伊红淡染区,即贫血性梗死区,外围红色反应带,四周蓝染区为脾组织。
低倍镜下:
梗死区伊红淡染无结构一片荒凉、血窦轮廓尚可见。
支气管大部分已不完整,上皮脱落,壁内有充血,管腔内有大单核细胞及心衰竭细胞,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有少量的黑色炭末沉着,间质内有局灶性炎症反应。
(1)低倍:
肺泡壁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呈红染条索状,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水肿液、红细胞及散在成堆的心力衰竭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