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情偶遇》有感
闲情偶寄读后感

闲情偶寄读后感《闲情偶寄》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散文集,书中记载了袁枚的一些闲适生活和对世事的感悟。
这本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读完《闲情偶寄》,我深受感动,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袁枚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短暂,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格来留下一些值得铭记的东西。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做出一些对世界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袁枚在书中还提到了“闲情”这个概念。
他认为,人应该适当地放松自己,享受一些闲暇的时光。
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很少有时间去安静地思考和感受生活。
读完《闲情偶寄》,我意识到了放慢脚步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放空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
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书中,袁枚还提到了很多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看法。
他认为,人应该宽容和谦虚,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
他还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
这些观点都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名利,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读完《闲情偶寄》,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能够宽容、谦虚、诚实,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更加充实和幸福。
总的来说,读完《闲情偶寄》,我受益匪浅。
袁枚的文字清新淡雅,思想内涵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我会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到启发,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偶遇》读后感

《偶遇》读后感《偶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读到书里那些描写人与人之间偶然相遇的情节时,我感觉就像是在看生活的一个个小切片。
作者笔下的偶遇,有的充满惊喜,有的带着遗憾,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旅行途中的一次偶遇。
那是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古老街道上,我偶然走进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遇到了一位独自旅行的画家。
我们开始聊天,分享彼此的故事,就如同书中那些不经意间展开的对话一样。
那种瞬间的连接感和不期而遇的新鲜感,特别美好。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对人心和邂逅背后情感的深入挖掘。
我常常在想,一个看似简单的偶遇,也许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命运的交织。
有时候,我们可能在某个瞬间遇到一个人,说了几句话,然后就又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但那些短暂交流中的情感碰撞,却可能在心中留下长久的痕迹。
比如书中有一段讲到主角在车站遇见一个满脸忧愁的陌生人,他只是简单地问了一句是否需要帮助,虽然对方最后只是摇了摇头,但那一刻他们眼神的交汇,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传递。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生活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遇,实际上是人性在无意识中的互动,是我们在裹挟着忙碌向前的生活里被忽略的一些真实情感的闪现。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部分让我有些疑惑。
有些情节感觉过于碎片化了,就像是生活中的片段生硬地拼接在一起。
我不太确定作者这样安排是故意为之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还是仅仅是一种松散的叙事方式。
但后来我明白了,也许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碎片化缺乏连贯性的。
我们在回忆起无数偶遇时,它们也是以记忆的碎片形式存在脑里的嘛。
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描写,或许能更真实地呈现偶遇的那种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对了还想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偶遇这个行为,更像是在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边界和可能性。
每一次偶遇,都是一扇打开未知世界的小窗,从他人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偶遇》给我带来了一种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启发。
它提醒着我,要更加珍惜那些不经意间与他人的交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些瞬间会带给你怎样的心灵触动。
李渔:闲情何处偶寄

李渔:闲情何处偶寄一日,卧病在床的李渔,对素来喜好的杨梅念念不忘。
咽了半晌口水,还是没忍住,抬眼问了句:“杨梅上市了没?”家人询问医生,知道杨梅是“大热之物”,病中应禁食,便告诉他:“没看见街上有卖。
”可就在这时,走街串巷叫卖杨梅的声音传来,家人没有办法,只好去买。
没想到,吃杨梅不仅没有加重病情,反而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后来,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第六》中,记下这个康复过程:“及其既得,才一沁齿而满胸之郁结俱开,咽入腹中,则五脏皆和,四体尽适,不知前病为何物矣。
”他还由此得意洋洋地总结:“本性嗜好之物可以当药。
”李渔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既是个俗人,又是个雅人。
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圈里,有人把他捧为社会名流、文化巨子;也有一些自命清高的知识精英阶层将他视为异类。
李渔选择的人生道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人中是罕见的,虽然在所处的时代被人诟病,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非常高——他倡编的《芥子园画谱》流传至今,被黄宾虹、齐白石等视为经典范本;他写成的《闲情偶寄》深谙生活之道,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今天再回望他的所思所想,更令我们感慨——他在创新的路上,竟与现代人的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入仕也难,归隐也难】关于李渔的出生,有一则有趣的传闻。
据说母亲生他时难产,就在床上乱槌乱叫。
床板眼看摇摇欲坠。
别人见状,只好去请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扳着手指一算,说此地阴气太盛,阳气不旺,于是大家把李渔母亲搬到向阳的山岗之上,这样才把他生下来。
因为这个缘故,家里人以为这个孩子是有些天才的,于是为其取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
李渔少时即以神童之名闻达乡里,跟随父亲时习医药,也读书经。
他才气横溢,赋诗作文大有可观,年纪轻轻就是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
但是,科举仕途之路,李渔走得并不顺利,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赴杭州应乡试,却名落孙山,这次失利给李渔造成很大打击,他挥笔写下:“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听琴观棋、看花听鸟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听琴观棋、看花听鸟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
颐养部○听琴观棋【原文】弈棋尽可消闲,似难借以行乐;弹琴实堪养性,未易执此求。
以琴必正襟危坐而弹,棋必整槊横戈以待。
百骸尽放之时,何必再期整肃?万念俱忘之际,岂宜复较输赢?常有贵禄荣名付之一掷,而与人围棋赌胜,不肯以一着相饶者,是与让千乘之国,而争箪食豆羹者何异哉?故喜弹不若喜听,善弈不如善观。
人胜而我为之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是常居胜地也;人弹和缓之音而我为之吉,人弹噍杀之音而我不必为之凶,则是长为吉人也。
或观听之余,不无技痒,何妨偶一为之,但不寝食其中而莫之或出,则为善弹善弈者耳。
【译文】下棋完全可以用来消闲,但很难用来行乐;弹琴确实可以养性,却很难靠此寻一欢。
因为弹琴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下棋一定要严阵以待。
身体完全放松的时候,何必再求端正严肃,万念俱忘的时候,怎么能再计较输赢?常有人功名利禄都可以轻易抛弃,而跟人下棋争胜时,却不肯让一着棋,这跟出让人多的富国,却争夺一碗豆羹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喜欢弹琴不如喜欢听琴,善于下棋不如善于看棋。
人家赢了我为他高兴,人家输了我也不必为他忧愁,这样就会永远在胜利中了。
人家弹缓和的音乐我认为吉利,人家弹肃杀的音乐我也不必认为是凶兆,这就总能做处在吉祥中的人。
有时在看棋听琴之余,不免技痒,也可以偶尔下下棋弹弹琴,只要别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流连忘返,就是善于对待弹琴和下棋的人了。
颐养部○看花听鸟【原文】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
既产娇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语,复生群鸟以佐之。
闲情读后感(5篇)

闲情读后感(精选5篇)闲情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帮大家的闲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在近一个世纪之前,有人在繁忙的世界里那么平淡,希求得一清闲。
这是谁呢?是22岁的女子冰心谢婉莹。
你想过一室便是宇宙吗?你会用细微来形容愉快吗?能写出这样妙语的人,还就是冰心,22岁的女子谢婉莹。
作者病了一个星期,“因病得闲殊不恶”,病了才得了闲,这样的人生也确实是惨淡得可以。
病了才得闲,闲下来作者也才得了她的宇宙,可见她平日里繁忙的生活多无味。
前日里听播送,说200多年前的美国地广人稀,成片的土地荒芜。
政府为鼓励大家开荒,出台了一个土地分配方法。
每人出一定的钱物,给其一天的时间,能跑多远就能得到相应的土地。
条件很诱人。
有个单身汉就拼命地跑,从天未亮一直跑到夜色覆盖,很欣喜地到达终点处,终于跌倒在地,这一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
最后政府不得不简简单单地葬了他,最后他得到的,也不过是一棺之地。
人,为什么不懂得忙里偷点闲呢?为什么非得不得以时才停下来呢?生活本来就是一张一驰劳逸相间,假设一味地紧张劳碌,那么就不免会失了乐趣。
愿你也会这么想,莫让生活失去了本来的色彩。
这也是我忙里偷闲后的一点感悟!冰心的散文真挚婉约、清新自然,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大家深爱她作品的主要原因吧!读她的作品会给人以启迪。
近来读了她的散文《闲情》更有爱不释手的感觉,闲情,繁忙世界的人们,是不是已将这个词忘在脑海里的某个角落了呢?“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
”“我觉得没有一时,不沉浸在细微的愉快之中。
”因病得闲才能去领略花影树声,听得疾雷杂以疏雨,才能感受生命中那微妙的情感,听起来有些可悲,让人叹息。
实际上闲情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意境,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繁忙的我除了在假期可以感受这份闲情之外,平时无暇顾及个人这细微的情愫,读了这篇文章,突然觉得并非生病才可以偷闲,忙里偷闲也是未尝不可的事情。
李渔闲情偶记秋之花的启示

李渔闲情偶记秋之花的启示在那悠长的岁月长河里,李渔的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其中关于秋之花的描述呀,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充满启示的大门。
我常常在想,秋之花在李渔的眼中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韵味呢?你看啊,秋天,本是一个万物开始走向凋零的季节。
树叶纷纷落下,就像一群疲倦的蝴蝶,告别了枝头的舞台。
可就在这样略显萧瑟的季节里,秋之花却倔强地绽放着。
这就好比在一群垂头丧气的人群里,突然有几个充满活力、笑容满面的人。
它们难道不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吗?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阿明一起漫步在秋天的花园里。
阿明看着那些盛开的秋菊,皱着眉头说:“秋天都来了,这些花还开个啥劲呢?感觉有点不合时宜啊。
”我当时就笑了,我说:“阿明啊,你这就不懂了。
这秋之花啊,就像那些在困境中还能奋勇前行的人。
你想啊,周围的环境都变得那么糟糕了,别的植物都开始休息了,它们却像一个个勇敢的战士,坚守自己的阵地,努力地绽放,这多了不起啊!”阿明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从李渔对秋之花的描述中,我还体会到一种淡然的处世态度。
秋之花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样,在百花争艳的大舞台上,争得你死我活。
它们在秋天静静地开放,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
这就好比那些真正有内涵的人,他们不追求表面的热闹和风光。
我认识一个老画家,他叫林老。
林老的画技那可是相当高超,但是他从来不去参加那些所谓的绘画大赛来博取名声。
他就像秋之花一样,在自己的小画室里,默默地创作。
有一次我问他:“林老,您为什么不去参加那些大赛呢?说不定能拿个大奖呢。
”林老笑着说:“我画画啊,就像秋之花开放一样,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那份热爱,不是为了和别人争什么。
”听了林老的话,我对秋之花所蕴含的这种淡然又多了几分理解。
秋之花还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品质。
它们在秋天这个并不那么肥沃的土壤和不那么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依然能够茁壮成长。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
我老家有个邻居张叔,他家境贫寒,住的房子也很破旧。
情动于衷而又形于外

情动于衷而又形于外作者:蔡林娟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3期摘要:有幸聆听了旅德歌唱家毕宝仪独唱音乐会,晚会精彩的演绎引发了个人的一些感想。
纵观毕宝仪的演唱经历,歌剧的学习与大量的舞台表演机会赋予了她如此完美的声音与表演的统一,形态、神韵、风度的恰当把握。
因此,在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学徒式”歌唱教学模式,应受到一线教师的质疑与深思。
关键词:毕宝仪;歌唱神情;歌唱模式;歌唱评论当著名歌唱家毕宝仪精神矍铄健步登台的时候,南艺音乐厅中一千多名静候的观众不禁为她热烈鼓掌。
这是在场所有的观众对这位歌唱家深切的敬意和欢迎。
我也有幸聆听了这场轰动全省的音乐盛会,以下仅为我个人的一些观后感言。
毕宝仪曾先后就读于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德国吕贝克布拉姆斯音乐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3~2006年期间,先后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得好评,并多次出演歌剧《神曲》,演唱了莫扎特的《警告》《当路易斯焚烧负心人的信时》,马勒套曲《少年神奇号角》中的《徒劳》《夏日更替者》等作品。
整场音乐会犹如旋律、节奏、音符的奇妙组合,又似一幅音色、情感、神情变幻所构成的流光溢彩的音画。
不仅如此,她的演唱会更是心灵深处的一次抒发,一次内心真情的宣讲。
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都亦如此松弛自然。
角色内心丰富的情思更是通过变幻灵动的音色自如地倾泻而出,流入观众的心田。
正如德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雷娜特·贝勒所评价的,她的演唱“犹如用灵魂在歌唱”。
她将高超的歌唱技巧与表演完美地融合,正所谓“形神兼备、声情并茂”。
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他所著的《闲情偶遇》中说:“吾观今此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既成而事毕笑。
……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然何以唱曲宜有曲情,声、形于内化间,情显于内心之中,怡然自得,倾泻流入?”纵观毕宝仪的演唱经历,歌剧的学习与大量的舞台表演机会正赋予了她如此完美的声音与表演的统一,形态、神韵、风度的恰当把握,尤其她那眉眼间的传情如此自然而不做作。
闲情读后感(共4篇)

闲情〔共4篇〕第1篇:闲情偶案看《闲情偶寄》心得体会政府采购中心汪菲娜话说,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
这个李渔老先生肯定毕生专研吃喝玩乐,末了,看身边其别人的生活呆板、食古不化,他也没自己偷着乐,把这些风月中的经历毫无保存地写出来介绍给大家,不得不说,这位享乐的先驱对推进日后第三产业的迅猛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你说古时候咋那么好啊,男人不用管什么政治、经济,埋首自己的一方蜗居,最大的事儿可能就是修葺房屋,闲暇时间里听书看戏,钻研厨艺,侍弄花草,戏鱼逗鸟,光阴就这么一天天打发掉,每天还过得很有新意,很多现代的家庭主妇们虽坐拥一大堆高科技家用电器,却找不到半点儿持家乐趣,这让人不得不佩服这老爷子,所以当他连如何拾掇房间,洒水扫地都有讲究时,这可真不是一般的闲情。
书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制作,方便冬天看书写字的暖椅,最有意思的是《居室部之藏污纳垢》里提到的,为了不被一泡尿搅去好兴致的那根竹子,“当于书室之旁,穴墙为孔,嵌以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罔闻,有假设未尝溺者,无论阴晴寒暑,可以不出户庭”,虽然这仍然无法给女性带来福音,但是我被这个不一般的妙人的生活智慧感染,所有热爱生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活,好好享受精彩的每一天。
第2篇:闲情偶寄《闲情偶寄》800字可他偏偏不这样说,也不能这样说,这有悖于中国文人谦逊的美德。
于是,李渔正话反说,上面提到的这些我都做到了,可能比他们还要好。
因为我的创造创造会随着我这本书名扬四海,到那时我的名字也会跟着马桶贴遍大街小巷。
这种事情我可不干,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前面也被加上猪肉马桶之类的字眼,所以我的创造创造统统保密。
一个浅浅的蜻蜓点水,让人生出无限暇想。
李渔先生这样有生活品味,这么有情趣的一个人做出来的猪肉会是什么样的?先生不仅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连手工活更是没得说。
那时没有电线保险丝一类考验,倘假设有了不必多虑先生统统拿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而非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
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
由对生命的肯定到对生生不息的赞美讴歌,这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
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
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之上即为“乐”。
人人皆追求乐,自然万物也追求乐。
乐就是生命的昂扬奋发。
由此意义上,李泽厚才提出,“乐在中国哲学中实际上具有本体的意义”。
其实,求乐避苦当为人之常情,非中国人所独有。
中国人所追求的乐,是此生之乐,此世之乐,这却是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异之处。
从孔子的“暮春舞雩”之乐,到孟子的“人生三乐”,再到程子门前草不除,以观其活泼生意;朱熹提出“玩物适情”之说,再到王阳明明确指出“乐是心之本体”,至此,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
乐,本质上是一种感性境界。
儒家最追求乐,但以伦理纲常面孔出现的儒家思想也最易使人无乐。
传统儒士那种道貌岸然的样子很难让人将其与乐联系在一起。
至阳明心性之学以乐为心之本体,倡宇宙人生无非至乐之地;阳明以后明清纵乐适情风气大开,于此不无关系。
明清是古代闲适文学极为发达的时代,有大量小说、小品文为证。
与此相应的是社会风气的转变,游玩娱乐之风最为盛观。
其原因盖有三:一是心性之学流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二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社会的膨胀,游玩纵乐需求旺盛;三是当时社会政治险恶,很多文人士大夫索性纵乐于游园珍玩之中,一则避祸,二来可以怡情养性。
李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他的代表作《闲情偶寄》可以说是明清社会闲适文化的一个缩影。
书中对生活起居的事无巨细的描写,皆显露了当时以李渔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那种闲情逸致,也可以说是一种乐趣。
在李渔的笔下,下至吃喝拉撒,上至园林辞章,无不乐趣横生,妙趣盎然。
正如其所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
其又曰:“若是则身非身也,蝶也,飞眠宿食尽在花间;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卧无非乐境”,李渔的生活不愧为一艺术的生活、审美的生活。
这种生活所追求的,也是最终体现出来的无非是一“乐境”。
乐境之所乐,其实正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于“乐”的理解。
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索、惊涛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李渔看到,此不足百年之人生,充满了困顿艰险;但其并不以此为真正的人生。
他认为真正的人生是“追欢取乐”,是“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
然而,人生到底是苦多乐少,苦之极致无过于死亡。
李渔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他认为死亡正可以使人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理。
不知道“行乐”则不可以养生: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劝人行乐,而以死亡怵之。
欲体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迹。
何为“天地至仁之心”?李渔常称自己为儒生,儒家认为天地之心为仁,又曰心之体为乐。
可见,乐在李渔这里也具有了人生本体意义的层面。
然而在现实社会,人生苦短,而又常常身为形役,人们往往越是想追求乐境越是深觉人生苦难,烦恼丛生。
李渔则认为,人人可以行乐,无论贵贱凡圣。
他在《闲情偶寄》中具体分析了贵人、富人、贫贱行乐的方法,也分析了家庭、道途行乐之法。
其实不止这些,关于行乐的个中三昧可以说体现在这本书的始终。
我们从中概括出李渔的行乐三途,即:为乐由心;顺情遂意;标异立新首先看“为乐由心”。
李渔认为“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也就是说生活是苦还是乐,完全由心来决定。
这显然是受了王阳明心性之学的影响。
人之所以感到苦,是因为“万几在念,百务萦心”。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各种欲望(即意志)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生命本质上是一种痛苦。
而这种痛苦的原因则“大半不是实际的现在,而是抽象的思虑。
这思虑才是常使我们难于忍受的东西,才是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东西。
”所谓“抽象的思虑”在李渔这里无疑是指“万几”和“百念”,而“实际的现在”则可当指李渔所说的“此事”、“此得为之地”:凡我分所当行,推诿不去者,即当摒弃一切,悉视为苦,而专以此事为乐。
又曰:为公卿将相、群辅百僚者,居心亦复如是,则不必于视朝听政、放衙理事、反躬行已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得为之地,便是行乐之场。
在自己职责、能力范围之内,做应当做而且能够量力而行的事,李渔认为这就是处于“乐境”了。
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退一步法”,即“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应行之外,不多一事”。
由此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辱不殆,至乐在其中矣”。
卢梭认为分内之事即自己的欲望与力量相符合。
由此可见,李渔虽极力劝人行乐,但也并非让人纵欲,而是要让人知足常乐。
所谓知足即控制欲望;而且要明智,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量力而行;通达此理,则事事皆乐为之,以此则无境不乐。
贵之人用退步之法,可以控制膨胀的欲望,由以取乐;穷困之人用退步之法,可有精神胜利法之功效,聊以自慰: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只有“退一步法”……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其裨益有三:孽由己作,则可……视作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至于忆苦追烦,引出无穷乐境。
再来看顺情遂性。
朱子认为心统性情,性体情用,情性一也。
传统儒家并不抑制情性的抒发,只是情性的抒发要在理、道的规范下才行。
至朱子提出“玩物适情”之说,也被笼罩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阴影之下。
有明一代性情之维得到充分的张扬。
先是阳明心学开其导,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更是对程朱理学以“理”抑“情”的理论进行了激烈抨击。
这对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影响很大,从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对情的讴歌,冯梦龙的《情史》以情立教等即可见一斑。
而李渔的《闲情偶寄》更是把“情性”作为解脱人生苦难、困病的良药:因思诸疾之萌蘖,无不始于七情,我有治情理性之药,彼乌能祟我哉!李渔认为人之一生,必有“偏好偏嗜”之物、急需之物、契慕之人。
这些人、物都是情之所钟,一往情深;得之则喜,不得则忧。
要想人生至乐,并不是要绝情弃欲,而是要顺导。
正所谓“人为情死,而不以情药之,岂人为饥死,而仍令戒勿食”。
天下之人,莫不有乐为之一事,或耽诗癖酒,或慕乐嗜棋,听其欲为,莫加禁止,亦是调理病人之一法。
正如冯梦龙所言“生在而情在焉。
固人而无情,虽曰生人,吾直谓之死矣。
”人皆有情,情之所发必求满足。
压抑情性必为人生至苦,至恼。
顺情自然,满足之,导遂之,才能达到乐而不忧。
但是顺情不是穷奢极欲,也定要量力而行,否则过犹不及,反令情性折损枯竭,欲乐不得:5昔未睹而今始睹,一钱所购,足抵千金。
如必俟希世之珍,是索此辈于枯鱼之肆矣。
最后再看为乐之法第三,标异立新。
李渔自称性不喜雷同,“好为矫异”,这当是其个性独立、自由的体现。
然而追新求异,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无时不在追求生活的乐趣。
所居、所见皆为雷同、守旧,则生活便没有活泼之生机,遑论快乐可有呢?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
若使古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
李渔认为平日所见所触,都能陶冶心境。
要想使心境活泼快乐,所见所触也要呈露活泼快乐生机。
标异立新其实就是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感觉: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缟衣互裳,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标异立新呢?从《闲情偶寄》当中我们也试图总结出三点来,即挪移而新、活变而新、离合而新。
挪移而新是从位置上讲变异。
“同一房也,以彼处门窗挪入此处,便觉耳目一新,有如房舍皆迁者……房舍皆然,况器物乎?”活变而新。
李渔认为礼乐制度、“堂联斋匾,非有成规”,虽然不能尽变前贤之制,但贵在稍“损益于其间”。
千篇一律未免太煞风景,也太呆板无趣。
因此他希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小到家居什物歌词曲调,大到行为起居、礼乐制度,无不在《闲情偶寄》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此不多举例。
所谓离合而新,指自己离别一物很久,或平时常有,但忽视了;一朝突现眼前,便觉眼前一亮,觉其较前更加可爱。
此盖历久弥新之道:或一物别之既久,而使一旦相亲,或数物混处多时,而使忽然隔绝,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若有悲欢离合于其间者。
不但物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
李渔讲过一个例子,说是一人厌烦家人而乐与远人相处,遂离家数年而复返,人问其故,他说:非予不爱其亲,习久而生厌也。
兹复厌所习见,而以久不睹者为可爱矣。
李渔又以兰花之香为例。
认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知入不知出也,出而再入,则后来之香,倍乎前矣。
”离开一段时间再入芝兰之室,香又会复得,这里也是一种以离合而得新鲜之法。
其实,人没有不喜新而厌旧的。
处新则妙趣横生,处旧则苦闷无聊。
如果我们能够从李渔的常新之道、取新之法里面得到一些启示,那么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的乐趣。
由此我们看来,自称“以孔子为师”的李渔,也一样将乐看作是人生之本体,其追求生活的艺术,并期以闲情逸致,最终意义上也是为了在生活中获得乐趣。
,我们可以认为,为乐之趣与闲适生活不相分离,相得益彰。
现实生活中的碌碌众生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闲暇时,如果皆能寻到乐趣之所在,就能如梁启超所言“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而对于如何获得乐趣,李渔也在《闲情偶寄》当中给我们很丰富的答案,要之则乃:为乐由心、顺情遂性、标异立新。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时繁忙劳苦,空闲时间又常心烦意乱、无聊空虚,如果我们能在古人的思想中寻得一些生活的智慧,学得一些生活的艺术,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