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沉降史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第三章沉降与过滤PPT

真空过滤
利用真空泵降低过滤介质两侧 的压力差进行过滤,适用于易 产生泡沫或悬浮液中含有大量
气体的场合。
过滤设备与操作
板框压滤机
由滤板和滤框组成,适 用于各种颗粒分离,但
操作较繁琐。
转筒真空过滤机
叶滤机
袋式过滤器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但只适用于颗粒较大的
分离。
适用于精细颗粒的分离, 但设备成本较高。
过滤原理
利用颗粒大小、形状、密度等物 理性质的差异,使不同颗粒在过 滤介质两侧形成不同的速度或动 量,从而实现分离。
过滤操作的分类
恒压过滤
在恒定压力下进行过滤,适用 于颗粒粒度较小、悬浮液粘度
较大的情况。
变压过滤
在改变压力下进行过滤,适用 于颗粒粒度较大、悬浮液粘度 较小的情况。
热过滤
在加热条件下进行过滤,适用 于悬浮液中含有热敏性物质的 情况。
设备
沉降槽、沉降池、离心机等。
操作
将悬浮液引入沉降设备中,在重力作用下使固体颗粒下沉,上清液从上部排出, 底部沉积的固体经过排出装置排出。操作过程中需控制适当的温度、流量和停留 时间等参数,以保证分离效果。
02
过滤
过滤的定义与原理
过滤定义
通过多孔介质使固体颗粒截留, 从而使液体与固体分离的操作。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过滤器、压力计、流量计等。
2. 将过滤介质放入过滤器中。
过滤实验操作
3. 将待测流体引入过滤器,并施加一定的压力。 5. 收集过滤后的流体样本,测量其中颗粒的浓度。
4. 记录不同时刻的流量和压差数据。
注意事项:确保过滤器密封性好,避免流体泄漏;保持 恒定的流体流量和压力,以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利用真空泵降低过滤介质两侧 的压力差进行过滤,适用于易 产生泡沫或悬浮液中含有大量
气体的场合。
过滤设备与操作
板框压滤机
由滤板和滤框组成,适 用于各种颗粒分离,但
操作较繁琐。
转筒真空过滤机
叶滤机
袋式过滤器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但只适用于颗粒较大的
分离。
适用于精细颗粒的分离, 但设备成本较高。
过滤原理
利用颗粒大小、形状、密度等物 理性质的差异,使不同颗粒在过 滤介质两侧形成不同的速度或动 量,从而实现分离。
过滤操作的分类
恒压过滤
在恒定压力下进行过滤,适用 于颗粒粒度较小、悬浮液粘度
较大的情况。
变压过滤
在改变压力下进行过滤,适用 于颗粒粒度较大、悬浮液粘度 较小的情况。
热过滤
在加热条件下进行过滤,适用 于悬浮液中含有热敏性物质的 情况。
设备
沉降槽、沉降池、离心机等。
操作
将悬浮液引入沉降设备中,在重力作用下使固体颗粒下沉,上清液从上部排出, 底部沉积的固体经过排出装置排出。操作过程中需控制适当的温度、流量和停留 时间等参数,以保证分离效果。
02
过滤
过滤的定义与原理
过滤定义
通过多孔介质使固体颗粒截留, 从而使液体与固体分离的操作。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过滤器、压力计、流量计等。
2. 将过滤介质放入过滤器中。
过滤实验操作
3. 将待测流体引入过滤器,并施加一定的压力。 5. 收集过滤后的流体样本,测量其中颗粒的浓度。
4. 记录不同时刻的流量和压差数据。
注意事项:确保过滤器密封性好,避免流体泄漏;保持 恒定的流体流量和压力,以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化工原理第三章 沉降

ut
2 d p ( p ) g
1.86 10 Pa s
5
18
(40 106 )2 9.81 ( 2600 1.165) 18 1.86 10 5
0.12m s
校核:
Re dut 0.3 2
(正确)
6.非球形颗粒的沉降速度
同样条件下 因此
1 3
1 则:Re k 18
令
Rep 1
则
k 2.62
层流区:
k 2.6 2 采用斯托克斯公式
过渡区:
湍流区:
2.62 k 60.1
60.1 k 2364
采用阿伦公式
采用牛顿公式
试差法: 假设 流型 选择 公式
验算
计算
ut
计算
Re t
例:求直径40μm球形颗粒在30℃大气中的自由沉降 速度。已知ρ颗粒为2600kg/m3,大气压为0.1MPa。 解: 查30℃、0.1MPa空气: 1.165kg m3 设为层流,则:
ζ是流体相对于颗粒运动时的雷诺数的函数,
(Re) (d pu / )
层流区 过渡区 湍流区
10 4 Re 2
24 Re
2 Re 500
500 Re 2 10
5
10 0.5 Re 0.44
第二节 重力沉降
目的:流体与固体颗粒分离
上部易形成涡流 ——倾斜式、 旁路 尘粒易带走 ——扩散式
螺旋面进口:结构复杂,设计制造不方便。
蜗壳形进口:结构简单,减小阻力。
轴向进口:常用于多管式旋风分离器。
常用型式
标准型、CLT/A型、CLP型、扩散式等。
2 d p ( p ) g
1.86 10 Pa s
5
18
(40 106 )2 9.81 ( 2600 1.165) 18 1.86 10 5
0.12m s
校核:
Re dut 0.3 2
(正确)
6.非球形颗粒的沉降速度
同样条件下 因此
1 3
1 则:Re k 18
令
Rep 1
则
k 2.62
层流区:
k 2.6 2 采用斯托克斯公式
过渡区:
湍流区:
2.62 k 60.1
60.1 k 2364
采用阿伦公式
采用牛顿公式
试差法: 假设 流型 选择 公式
验算
计算
ut
计算
Re t
例:求直径40μm球形颗粒在30℃大气中的自由沉降 速度。已知ρ颗粒为2600kg/m3,大气压为0.1MPa。 解: 查30℃、0.1MPa空气: 1.165kg m3 设为层流,则:
ζ是流体相对于颗粒运动时的雷诺数的函数,
(Re) (d pu / )
层流区 过渡区 湍流区
10 4 Re 2
24 Re
2 Re 500
500 Re 2 10
5
10 0.5 Re 0.44
第二节 重力沉降
目的:流体与固体颗粒分离
上部易形成涡流 ——倾斜式、 旁路 尘粒易带走 ——扩散式
螺旋面进口:结构复杂,设计制造不方便。
蜗壳形进口:结构简单,减小阻力。
轴向进口:常用于多管式旋风分离器。
常用型式
标准型、CLT/A型、CLP型、扩散式等。
新编第三章 沉降与过滤-精选文档PPT课件

2020/11/19
14
多层降尘室:
2020/11/19
若n个隔板,则
qV(n1)W Lut
缺点: 清灰难; 隔板间距小,
颗粒易被扬起。
15
3. 临界颗粒直径
临界颗粒直径dpC——降尘室理论上能100%除去的 最小颗粒直径。
层流
ut
d2pc(p)g 18
ut
Hu qV L WL
dpc
18 (p)gut
ur
d
p2(p ) 18
u2 r
方向 向下,大小不变 径向向外,随r变化
ur ut
u2
gr
Fc Fg
KC
离心分离因数KC——同一颗粒在同种介质中所受离心 力与重力之比。
2020/11/19
21
二、 离心沉降设备 (一)旋风分离器 1. 结构与工作原理
KC为5~2500,可分离 气体中5~75m的颗粒。
18 qV (p)gW L
2020/11/19
16
(二)沉降槽(增稠器) 1. 悬浮液的沉聚过程
2020/11/19
17
2. 沉降槽(增稠器)
2020/11/19
18
第三节 离心沉降
一、离心沉降速度 (一)沉降过程
合
切向速度 u 径向速度 ur 合成u合
2020/11/19
19
离心力:FC
u2 m
2020/11/19
5
2020/11/19
6
2020/11/19
——球形 圆盘形
7
(1)层流区 10-4< Re < 2 Stokes 区
24 Re
(2)过渡区 2< Re < 500
沉降史分析方法及研究现状

和 挠 曲盆 地 正 演 的研 究思 路 ,指 出沉 降 史 分 析 有 待 进 一 步 精 确 化 的研 究 趋 势 。 认 为 沉 降 史 分 析 精 度 的 主 要 因 素是 去压 实校 正 、均 衡 模 型和 正演 模 型 ,而 在 这 三 者 之 中 ,去 压 实 校 正 有 望 成 为 提 高 沉 降 史 分 析 精
沉降史 分析 ( 括埋 藏史 )是构 造地 质学 与沉 积学 在沉 积盆 地研究 中的结合 点 和生长 点L ,是含 油 包 1 ]
气盆 地模拟 的重 要组 成部分 ,是热 史 、生 烃 史 和 盆 地充 填 模 拟 的 基 础 。沉 降 史分 析 起 源 于 维 巴布 洛 夫
(9 4 1 5 )提 出 的沉降史 曲线 ,随着去 压 实 校 正 方法 的 引入 而 形 成 了完 善 的 回剥 反 演法 [ 2 ;随着 沉 积 盆 。 地理论 模型 的 引入而 形成 了正演 模拟 法[ 。这 两种方 法 可 以单 独使 用 ,进行 沉 积速 率 、沉 降速 率 、沉 4 ] 降特征 和盆 地性质 等方 面 的研究 ;也 可 以相互 配合 ,进 行 古水 深 、古 海平 面和 拉 伸 系数 等参 数 的 抽 提 ,
一
() 2
[ 收稿日期]2 1 一o 0 0 4—2 6
[ 作者简介]李向东 ( 93 ) 17 一 ,男 ,1 9 年 大学毕业 ,博士生 ,现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与 深水沉积研究工作。 95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汉石油学院学报) 江
21 00年 1 0月
式中, 分别为岩层顶底界深度 , h 为沉积岩层的骨架厚度 ,I 为第 i z、 m; I; T 种岩性的地表孔隙度 , %;
C 为第 i 种岩性 的压 实 系数 , m~; P 为地层 中第 i 岩性 的 含量 , 。 种
第三章沉降过程

X 干渣与滤液的质量比 1 CX X 干渣与滤液的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滤液所对应的 (1 CX ) / 干渣质量
1-CX:为单位质量悬浮液所获得的滤液的质量,kg滤液/kg悬浮液
(3)湿滤渣质量与滤液体积的比值为ωC , kg湿渣/m3滤液 (4)湿滤渣体积与滤液体积的比值 C ν :单位体积滤液所含湿滤渣的体积 C
2
4 (1 )a
对于层流:K´=5
3 Pc u 2 ( ) 5a (1 )2 l
3-4-2 过滤基本方程式
二 过滤速率与过滤速度
3 dV Pc 过滤速度: u 2 ( ) 2 Ad 5a (1 ) l
过滤速率: 单位时间获得的滤液体积,m3/s
dV 3 APc 2 ( ) 2 d 5a (1 ) l
颗粒受重力否 离心分离因数:同一颗粒在同种介质中的离心力与重力 的比值Kc
r 2 Kc g
二 旋风分离器的操作原理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
外旋气流 上旋气流 气芯 负压
对于5m以下的颗粒 •湿法捕集
•滤袋器
三旋风分离器的性能
1. 2. 3.
临界粒径 分离效率 气体经旋风分离器的压强降
1.
临界粒径
3. 影响沉降速度的因素
自由沉降 干扰沉降
层流:ut d p ( p )g
2
1) 流体的黏度 2) 颗粒的体积分数:当颗粒浓度很高时,沉降速度比自由
18
沉降速度减少
•颗粒实质上是在密度和粘度都比清液为大的悬浮液内沉降
• 当颗粒向下沉降时,流体被置换而向上运动,阻滞了靠
得很近的其它颗粒的沉降
一 惯性离心力作用下的沉降速度 2 2 u 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加速度: r 或 T
1-CX:为单位质量悬浮液所获得的滤液的质量,kg滤液/kg悬浮液
(3)湿滤渣质量与滤液体积的比值为ωC , kg湿渣/m3滤液 (4)湿滤渣体积与滤液体积的比值 C ν :单位体积滤液所含湿滤渣的体积 C
2
4 (1 )a
对于层流:K´=5
3 Pc u 2 ( ) 5a (1 )2 l
3-4-2 过滤基本方程式
二 过滤速率与过滤速度
3 dV Pc 过滤速度: u 2 ( ) 2 Ad 5a (1 ) l
过滤速率: 单位时间获得的滤液体积,m3/s
dV 3 APc 2 ( ) 2 d 5a (1 ) l
颗粒受重力否 离心分离因数:同一颗粒在同种介质中的离心力与重力 的比值Kc
r 2 Kc g
二 旋风分离器的操作原理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
外旋气流 上旋气流 气芯 负压
对于5m以下的颗粒 •湿法捕集
•滤袋器
三旋风分离器的性能
1. 2. 3.
临界粒径 分离效率 气体经旋风分离器的压强降
1.
临界粒径
3. 影响沉降速度的因素
自由沉降 干扰沉降
层流:ut d p ( p )g
2
1) 流体的黏度 2) 颗粒的体积分数:当颗粒浓度很高时,沉降速度比自由
18
沉降速度减少
•颗粒实质上是在密度和粘度都比清液为大的悬浮液内沉降
• 当颗粒向下沉降时,流体被置换而向上运动,阻滞了靠
得很近的其它颗粒的沉降
一 惯性离心力作用下的沉降速度 2 2 u 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加速度: r 或 T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1 引言
东 沙隆起 属 于珠 江 口盆 地 中央 隆起 带东 部 的一
生代 以来有 白垩 纪末 期一 古新 世早 期 、 始新 世 中期 、 始新 世 晚期一 早 渐新 世 、 中新世 晚 期一 上新世 、 上新
世初 末一 更 新世 中期 5 构造 事件 , 伴有 不整 合 、 次 并
11 2
隆起 地 区 自晚 白晚 垩 世 以来 多 遭 受 抬 升 剥 蚀 ; 早 在 第三 纪拉 伸 展 阶段 为 伸 展 调 节 带 , 到 的拉 张 作 用 受
相关 , 后文 将 结合研 究 区地 球物 理特 征进 行讨 论 。 在 4 4 晚渐 新世一 中新世 快速 裂后 沉 降 阶段 . 研 究 区 在南 海 张 裂 进入 海 底 扩 张 之后 , 晚渐 新
舞
捐
Ⅱ
卷
余 的钻 井则 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在 P tr和 ee
Ja _ 分 析 的 珠 江 口盆 地 坳 陷 区 部 分 曲线 可 见 剥 i 1 n妇 蚀 , E 1 -— , P 211 Y 2 —— , 如 P 731 E 1 -— , J 321 而且 认 为是 与
’
册 蝴
D. l S 7 1
\
\
\
丰 蚌
H3 ( m Z.羹 5J 1
沉降 期 , 陷 区快 速 构 造 沉 降 主要 集 中在 6 坳 0~ 3 , 0Ma以后 的沉 降 在 隆 起 和坳 陷都 有 显 示 ; 0Ma 3 理 论 构造 沉 降 模 式 和 实 际 沉 降 阶 段 划 分 是 相 一 致 的 。东沙 隆起 地 区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 裂 但 后 沉 降 阶段 发 育 , 井 沉 降 曲线 投 影 在 理 论 沉 降 图 单
[高中教育]第3章沉降与过滤ppt
![[高中教育]第3章沉降与过滤ppt](https://img.taocdn.com/s3/m/08dc7dad14791711cd79178c.png)
15.11.2020
16
3.3重力沉降
沉降 在某种力场中利用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异 ,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分离的操作过程。
重力 作用力
重力 沉降
(分离较大的颗粒)
惯性离心力
离心沉降
3.3.1重力沉降
(分离尺寸小的颗粒)
3.3.1.1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
自由沉降:颗粒浓度低,分散好,沉降过程中互不碰 撞、互不影响。
的表面积最小,因此对非球形颗粒,总有S 1 ,颗粒的形 状越接近球形, S 越接近1,对于球形颗粒 S 1。
②颗粒的当量直径
颗粒的当量直径表示非球形颗粒的大小,通常有两种表示
方法: a)等体积当量直径
de
3
6
VP
V P-颗粒体积m3
15.11.2020
7
b)等比表面积当量直径
即与非球形颗粒比表面积相等的球形颗粒的直径为该颗粒的
连续相与分散相 分离
不同的物理性质
机械 分离
分散相和连续相 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式
15.11.2020
沉降 过滤
3
3.1.2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目的
(1)收集分散物质
例如从气流干燥器或喷雾干燥器排出的气体中回收固体产品。
(2)净化分散介质
例如:生产硫酸,二氧化硫炉气含杂质,净化。
(3)环境保护
空气中的粉尘、废水、废气治理。
。 (VG/S)/V
一般,乱堆床层ε=0.4~0.7;均匀球体:松排列ε= 0.4,紧密排列ε=0.26。
(2)床层的自由截面积
床层截面上未被颗粒占据的流体可以自由通过的面积, 称为床层的自由截面积。
15.11.2020
10
☆床层的各向同性:小颗粒乱堆床层可以认为是各向同性的 。各向同性床层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自由截面积与床层截面 积之比在数值上与床层的空隙率相等。同床层空隙率一样, 由于壁面效应的影响,壁面附近的自由截面积大。
化工原理第三章1沉降解析

u Vs Hb
l lHb
Vs Vs Hb
lHb H Vs u0
Vs blu0 A0u0 ——降尘室的生产能力
• 说明
①含尘气体的最大处理量与某一粒径对应的,是指这一粒 径及大于该粒径的颗粒都能100%被除去时的最大气体量;
• 完全被分离出的最小颗粒直径
dmin
18Hu
gs L
4)常用沉降速度的计算
试差法
方法:
u0
假设沉降属于层流区
d 2s
18
Re0 du u0
Re0
u0为所求
Re0<2
公式适 用为止
判断
艾伦公式
……
求u0
Re0>2
例:试计算直径为30μm,密度为2000kg/m3的固体颗粒在空
气中做自由沉降时的沉降速度。空气的密度为1.2kg/m3,黏
度为0.0185mPa·s
a) 层流区或斯托克斯(stokes)定律区(10 –4<Re0<2)
24
Re 0
u0
d 2s
18
——斯托克斯公式
b) 过渡区或艾伦定律区(Allen)(2<Re0<500)
18.5
Re
0.6 0
u0 0.269
gd s
Re
0.6 0
——艾伦公式
c) 湍流区或牛顿定律区(Nuton)(500<Re0< 2×105)
容器效应可忽略,否则需加以考虑。
u0'
1
u0 2.1
d
D
③颗粒形状的影响
球形度
s
S Sp
与物体相同体积的球体的表面积和物体的 表面积的比
对于球形颗粒,φs=1,颗粒形状与球形的差异愈大,球形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平衡剖面在地质研究中的作用
快速地评价和检验地震解释剖面; (1) 快速地评价和检验地震解释剖面; 确定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2) 确定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动态地认识构造的形成过 准确地判断出圈闭的形成时间; 程,准确地判断出圈闭的形成时间; 更精确地圈定油气藏的几何形状、 (3) 更精确地圈定油气藏的几何形状、分布范围及其演 为油气成藏在时、空匹配分析提供必要的保证。 变,为油气成藏在时、空匹配分析提供必要的保证。
3、古水深Wd和古海平面变化SL 古水深W 和古海平面变化 古水深校正, 古水深校正,目前主要根据古生物化石的古生态分析 资料或沉积相的某些标志,加以推测得出。 R等人 资料或沉积相的某些标志,加以推测得出。Vail P R等人 得出的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成果现已基本满足计算需要。 得出的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成果现已基本满足计算需要。
(一)、铲状正断层构造变形几何模型 )、铲状正断层构造变形几何模型 1、几何模型的假设条件 应用平衡剖面原则, 应用平衡剖面原则,建立铲状正断层与 地层变形的几何模型时, 地层变形的几何模型时,假定变形过程满足 以下四个条件: 以下四个条件: ①构造变形只发生在上盘,下盘未发生变形; 构造变形只发生在上盘,下盘未发生变形; 构造变形为平面应变, ②构造变形为平面应变,即质点只在剖面内 发生位移,没有物质移出、流进; 发生位移,没有物质移出、流进; 上盘变形是由单一的变形机制所引起的; ③上盘变形是由单一的变形机制所引起的; 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已被校正。 ④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已被校正。
这一过程可分别用以下模型处理: 这一过程可分别用以下模型处理: 水平断距不变模型; 斜向剪切模型; ①水平断距不变模型;②斜向剪切模型;③位移距不变 模型; 层长不变模型; 滑移线模型。 模型;④层长不变模型;⑤滑移线模型。 (二)、拉张量和滑脱面深度的计算 )、拉张量和滑脱面深度的计算 根据变形前后面积保持不变的平衡原理, 根据变形前后面积保持不变的平衡原理,上图中楔 形空隙的面积A 等于剖面右侧所增加的矩形面积A 形空隙的面积A2等于剖面右侧所增加的矩形面积Al,即:
(三)、构造演化史恢复 )、构造演化史恢复 伸展地区构造演化史恢复包括压实恢复、 伸展地区构造演化史恢复包括压实恢复、剥蚀恢复 和变形恢复三大部分,这里重点讲变形恢复。 和变形恢复三大部分,这里重点讲变形恢复。 应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构造演化史的步骤如下: 应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构造演化史的步骤如下: 步骤如下 (1)建立复原剖面的标志面或线 (1)建立复原剖面的标志面或线 (从下盘的地层断开点向 上盘引地层的切线) 上盘引地层的切线); (2)将上盘地层界面上的点按照不同的几何变形模型恢复 (2)将上盘地层界面上的点按照不同的几何变形模型恢复 到标志面上,同样上盘断点也作相应的等量恢复, 到标志面上,同样上盘断点也作相应的等量恢复,这时 上、下盘之间将出现一个楔形空间; 下盘之间将出现一个楔形空间; (3)将上盘的各地层点及断层点向下盘方向整体水平移动 (3)将上盘的各地层点及断层点向下盘方向整体水平移动 一个拉伸量,从而使楔形空隙闭合,断层上、 一个拉伸量,从而使楔形空隙闭合,断层上、下盘叠合 在一起,复原到未变形状态。 在一起,复原到未变形状态。根据某种几何模型进行变 形复原后,断层上下盘的叠合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别, 形复原后,断层上下盘的叠合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别,可 以检验几何模型的适用性。 以检验几何模型的适用性。
第三章
盆地沉降史模型与平衡剖面技术
▲ 沉降史模型 ● 平衡剖面技术 ■ 伸展地区构造演化史恢复
一、沉降史模型
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局部下沉和沉积物在其中不断 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局部下沉和沉积物在其中不断 充填埋藏过程中的一种地壳构造。 充填埋藏过程中的一种地壳构造。按沉降速率与充填速 率的相对大小,可将盆地称为欠补偿、超补偿与基本补 率的相对大小,可将盆地称为欠补偿、 偿三种类型。研究盆地的沉降-充填历史, 偿三种类型。研究盆地的沉降-充填历史,是恢复盆地 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盆地的下沉机制实际上是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成 从已提出的几十种成因理论来看,不外乎三类, 因。从已提出的几十种成因理论来看,不外乎三类,即 重力、热力和应力作用。引起地壳下沉的原因,主要与 重力、热力和应力作用。引起地壳下沉的原因, 热机制、岩石圈组成的变化、 热机制、岩石圈组成的变化、以及沉积物和水的重力负 荷作用有关,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 荷作用有关,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
三、伸展地区构造演化史恢复
伸展地区的构造特点是正断层发育。不同尺度、 伸展地区的构造特点是正断层发育。不同尺度、世 几何形态的正断层, 代、几何形态的正断层,在伸展构造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铲状正断层在伸展地区最为常见(下图) 研究表明,铲状正断层在伸展地区最为常见(下图), 它控制了一个盆地的形态、规模, 它控制了一个盆地的形态、规模,同时还控制着盆地内 的构造演化。因此, 的构造演化。因此,铲状正断层的构造变形及其恢复是 伸展地区构造研究的重点。 伸展地区构造研究的重点。
2、几何模型与变形机制 铲状正断层运动引起的上盘滚动构造变形可分以下 几步理解(右图)。 几步理解(右图)。 (a)变形前 变形前, (a)变形前,存在一条潜在 的铲状正断层;(b)上盘被 的铲状正断层;(b)上盘被 拉开,上盘内的点( 拉开,上盘内的点(即A点) 侧向移动到新的位置A , 侧向移动到新的位置A’, 上、下盘之间出现一楔形 空隙(设空隙面积守恒) 空隙(设空隙面积守恒)。 (c)上盘质点(A’点 上盘质点(A (c)上盘质点(A 点)受重力 作用下降到未变形的下盘 的可能路径;(d)表示上盘 的可能路径;(d)表示上盘 物质变形充填空隙时的位 移矢量可能是垂直的、 移矢量可能是垂直的、不 垂直的或其它不确定情形, 垂直的或其它不确定情形, 因此导致上盘产生不同的 变形。 变形。
A2 = A = e h 1
在垂直剪切条件下,拉张量e等于水平断距H,因此有: 在垂直剪切条件下,拉张量e等于水平断距H 因此有: A2 h= H 式中h——滑脱面深度(m),A2——楔形空隙面积(m2), 式中h 滑脱面深度(m),A 楔形空隙面积(m 滑脱面深度 楔形空隙面积 水平断距(m) H——水平断距(m)。 水平断距(m)。
式中,等号右端第一个括号内的前一项代表了对沉积物 负荷校正的结果,后一项反映了海平面升降的负载效应, 而第二个括号则代表以现今海平面为基准的古水深,ψ (psi:)体现了挠曲型基底相对点补偿型的校正系数。
(四)、几个参数 )、几个参数 上式中的H可通过埋藏史模型获得, 上式中的H可通过埋藏史模型获得,地幔和水的密度 一般采用一个地区的经验值,所以主要的未知量是校正系 一般采用一个地区的经验值,所以主要的未知量是校正系 沉积物密度ρ 古水深W 和古海平面变化 数ψ、沉积物密度ρs、古水深 d和古海平面变化SL等。 1、校正系数ψ 校正系数ψ 地质年代越老,弹性厚度越大,此时ψ , 地质年代越老,弹性厚度越大,此时ψ=1,但对于张 性盆地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后阶段(坳陷阶段), 性盆地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后阶段(坳陷阶段), 断裂活动极弱,情况则类似于挠曲模式,可参照表3-1给出 给出。 断裂活动极弱,情况则类似于挠曲模式,可参照表 给出。 沉积物密度ρ 2、沉积物密度ρs 沉积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度随时、空变化, 沉积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度随时、空变化,故 的值也是随深度、层位而变化的。为了计算方便, ρs的值也是随深度、层位而变化的。为了计算方便,工作 中常取各单元地层密度的加权平均值来近似代表整个层系 n 的平均密度: 的平均密度: ∑[i ρw + (1i ) ρr ] hi ρs = i=1 H
对于图3 对于图3-2(a)两个剖面,因处于均衡状态,故有: 两个剖面,因处于均衡状态,故有:
I ρw + C ρc + M ρm = H ρs + C ρc + (M DL ) ρm
I=H代入( 由于 I=H-DL,代入(3-2)式,得: ρs ρw DL = H ρm ρw 此即根据艾利模型导出的负荷沉降幅度公式。 此即根据艾利模型导出的负荷沉降幅度公式。 又因基底沉降量( 等于负荷沉降量( 又因基底沉降量(DB)等于负荷沉降量(DL)与 构造沉降量( 之和,并与地层总厚度相等,从而: 构造沉降量(DT)之和,并与地层总厚度相等,从而: DB = DT + DL = H ρ ρs DT = m H ρm ρw 此即构造沉降量的计算公式。可在埋藏史恢复的基础上, 此即构造沉降量的计算公式。可在埋藏史恢复的基础上, 利用本式计算单井的构造沉降史。 利用本式计算单井的构造沉降史。
应力、热力作用产生的构造沉降(DT)属于基本 应力、热力作用产生的构造沉降( 沉降,而重力引起的负荷沉降( 沉降,而重力引起的负荷沉降(DL)则是沉积物本身的重 量使得基底形成被动增加的沉降。 量使得基底形成被动增加的沉降。下图是美国密执安盆地 的累计沉降量图, 的累计沉降量图,可以分解出构造沉降和负荷引起的次生 沉降效应, 5000多 的总沉降幅度中,有近3000m 3000m是由沉 沉降效应,在5000多m的总沉降幅度中,有近3000m是由沉 积物和水的负荷作用引起的。 积物和水的负荷作用引起的。
Dw =
ρm ρw
ρw
S L
由于 所以有
DB = DT + DL + Dw = H + (Wd SL )
ρ ρs ρw DT = m H SL + (Wd SL ) ρ ρ ρm ρ w w m
如果考虑到考虑到基底对负载的弯曲效应,可得求取构造 沉降史的一般公式:
ρ ρs ρw DT =ψ m H SL + (Wd SL )衡剖面时,一般要遵守如下原则: 建立平衡剖面时,一般要遵守如下原则: (1)剖面线要平行于构造运动方向 剖面线要平行于构造运动方向; (1)剖面线要平行于构造运动方向; (2)剖面中的变形构造必须是可逆向复原的 剖面中的变形构造必须是可逆向复原的, (2)剖面中的变形构造必须是可逆向复原的,并且复原后 符合一般的地质准则; 符合一般的地质准则; (3)变形前后的物质守恒 变形前后的物质守恒; (3)变形前后的物质守恒; (4)断层位移距守恒 断层位移距守恒。 (4)断层位移距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