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沉淀技术
合集下载
沉淀分离技术.

蛋白质聚集沉淀
(1)破坏水化膜,分子间易碰撞聚集,将大量盐 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有很强的水化 力,于是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层减弱乃至消失, 使蛋白质分子因热运动碰撞聚集。
(2)破坏水化膜,暴露出憎水区域,由于憎水区域间作用使蛋 白质聚集而沉淀,憎水区域越多,越易沉淀。
(3)中和电荷,减少静电斥力,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后,蛋 白质表面电荷大量被中和,静电斥力降导致蛋白溶解度降低, 使蛋白质分子之间聚集而沉淀。
亲水胶体在水中的 稳定因素
水化膜
水化膜
+ + + + + + ++ +
带正电荷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碱 酸 等点电时的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碱 酸 带负电荷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 + + + + + ++ +
带正电荷蛋白质 (疏水胶体)
阴离子 不稳定蛋白颗粒
阳离子
带负电荷蛋白质 (疏水胶体)
7.65 6.85
(1)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若回收90%的BSA,需要加 入多少固体硫酸铵?(37.27Kg) (2)沉淀中BSA的纯度是多少?(95.34%)
KS分段盐析法
在一定pH、温度条件下,改变离子强度。 适用于早期粗提阶段的分步分离。
虽然这个理论所假定的条件并不完全适合于蛋白质分子,但该 理论对于理解破坏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仍有很大帮助,同时还 有助于针对具体蛋白质选择最合适的沉淀剂及技术。
DLVO理论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的位能取决于离子强度。 在低离子强度时,颗粒距离处在中间状态,双 电层斥力占优势,可看为一个凝聚的势垒;在 高离子强度时,吸引力超过排斥力,相互间的 总位能表现为吸引位能。 虽然这个理论所假定 的条件并不完全适合于蛋白质分子,但该理论 对于理解破坏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仍有很大帮 助,同时还有助于针对具体蛋白质选择最合适 的沉淀剂及技术。
无机化学第六版第三章 溶解与沉淀

第三章 溶解与沉淀
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H2
H2
+I +I
2
2 HI
2
2 HI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向右)方向 又能向逆反应(向左)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多数的反应都是可逆的,但是可逆的程度不同。通 常把可逆程度极小的反应称为不可逆反应。
M n O 2 2KClO 3(s) 2KCl(s)+3O 2(g) △
14 Ksp , Fe(OH) 1.64 10 7 2 [OH ] 5 . 73 10 [Fe 2 ] 0.050
pH = 14-pOH = 14 –6.24 = 7.76 结论:利用分级沉淀原理,可使两种以上的离子有 效分离。如果两种沉淀的溶度积相差愈大,分离得 就会越完全。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生 成物平衡浓度系数的幂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
系数幂次方的乘积之比,总是一个定值,这一定
值称为“平衡常数”。 如果将其中各物质用相 对平衡浓度或相对平衡分压表示,则称作标准平 衡常数,用
K 表示。
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应注意的事项
1、在书写 K表达式时,只写浓度或分压可变的溶液相和气
例题2:分别计算Ag2CrO4
(1) 在0.10mol.L-1AgNO3溶液中的溶解度,
(2) 在0. 10mol.L-1Na2CrO4中的溶解度. 解:(1)Ag2CrO4 =2 Ag+ + CrO4 20.1+2S S S = [CrO4 2-]
Ksp=( 0.1+ 2S )2×S = 0.01S =1.12×-12
平衡向右移动 定义: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易溶强电解质而使难溶 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大的作用。
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H2
H2
+I +I
2
2 HI
2
2 HI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向右)方向 又能向逆反应(向左)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多数的反应都是可逆的,但是可逆的程度不同。通 常把可逆程度极小的反应称为不可逆反应。
M n O 2 2KClO 3(s) 2KCl(s)+3O 2(g) △
14 Ksp , Fe(OH) 1.64 10 7 2 [OH ] 5 . 73 10 [Fe 2 ] 0.050
pH = 14-pOH = 14 –6.24 = 7.76 结论:利用分级沉淀原理,可使两种以上的离子有 效分离。如果两种沉淀的溶度积相差愈大,分离得 就会越完全。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生 成物平衡浓度系数的幂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
系数幂次方的乘积之比,总是一个定值,这一定
值称为“平衡常数”。 如果将其中各物质用相 对平衡浓度或相对平衡分压表示,则称作标准平 衡常数,用
K 表示。
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应注意的事项
1、在书写 K表达式时,只写浓度或分压可变的溶液相和气
例题2:分别计算Ag2CrO4
(1) 在0.10mol.L-1AgNO3溶液中的溶解度,
(2) 在0. 10mol.L-1Na2CrO4中的溶解度. 解:(1)Ag2CrO4 =2 Ag+ + CrO4 20.1+2S S S = [CrO4 2-]
Ksp=( 0.1+ 2S )2×S = 0.01S =1.12×-12
平衡向右移动 定义: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易溶强电解质而使难溶 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大的作用。
第三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 第三节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第四节 沉淀的溶解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例: AgCI(s) 溶度积规则 溶解 是平衡移动 Ag+ + CI- 规律的总结
沉淀
(pro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
沉淀的生成
●沉淀生成的必要条件: 增大离子浓度,使 IP>KSP ●采用方法: ①加入沉淀剂 ②控制溶液 pH(对难溶弱酸盐和难溶 氢氧化物).
积、同浓度的NH3· H2O相混合,①有无Mg(OH)2沉 淀析出?②如果要阻止沉淀析出,至少应加多少克 NH4CI(s)?已知 Ksp(Mg(OH)2)=5.61×10-12, Kb(NH3)=1.79×10-5
=1.79×10-5×0.05/1.06×10-5 =8.44×10-2(mol· L-1) ∴需加NH4CI(s): 8.44×10-2×0.020×53.5 =9.03×10-2(g)
√ 5.61×10-12/0.05 = =1.06×10-5(mol· L-1) 采用方法:利用同离子效应,加NH4CI(s)来 抑制NH · H O离解.
【例3-7】试分析10ml 0.10mol· L-1MgCI2与等体
解:②NH3· H2O NH4+ + OH0.05 x 1.06×10-5 [NH4+]=Kb [NH3· H2O]/ [OH-]
[H+ ]=
√
Ka1Ka2 [M2+][H2S] KSP(MS)
1 KSP
式中 [H2S]饱和= 0.1(mol· L-1)
结论: 使MS(s)溶解所需
[H+ ]∝
沉淀的溶解
小结 多种离子平衡共存时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当CAg+=KspAgCl/CCl-=1.8×10-9mol/L C =1.8× mol/L时 AgCl开始沉淀。此时溶液中 AgCl =1.5× /1.8× CI-=KspAgI/CAg+=1.5×10-16/1.8×10-9 =8.33× mol/L(此时, I-已沉淀完全) =8.33×10-8mol/L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一、沉淀的生成
1.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唯一条件是Qi>Ksp Qi>Ksp (2)在分析化学中当被沉淀离子浓度小于 mol/L时认为被“沉淀完全”。 10-5mol/L (3)沉淀剂一般过量20--50%。过多将使溶 20--50%。 20--50% 液中离子牵制作用增强,反而使沉淀溶解。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降低难溶电解质离 子浓度的方法。 3CuS+8H++2NO3- =3S↓+2NO↑+3Cu2++4H2O (3)生成难电离的配离子 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降低难溶电解质 离子浓度的方法。 3CuS+8H++2NO3- =3S↓+2NO↑+3Cu2++4H2O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4)沉淀的转化 在含有沉淀的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沉淀 剂,使其与溶液中某一离子结合成更难溶 的物质,引起一种沉淀转变成另一种沉淀 的现象,叫沉淀的转化。 CaSO4(s)+ Na2CO3 = CaCO3(s)+ Na2SO4
回本节
回本章目录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三、溶度积规则
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有 关离子浓度的乘积Qi Qi。 Qi 当Qi<Ksp时 不饱和溶液 ; Q 当Qi=Ksp时 饱和溶液 ; Q 当Qi>Ksp时 过饱和溶液 。 Q 应用(1)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2)控制离子浓度,使反应向需 要的方向移动。
第三章 沉淀和澄清

第三章 沉淀和澄清
§3 - 1 概 论
水中固体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 为沉淀,按着水中固体颗粒的性质,沉淀分为三类: 1.自然沉淀 自然沉淀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不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 2.混凝沉淀 混凝沉淀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凝聚而改变其大小、形状 和密度,这种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3.化学沉淀 化学沉淀 在某些特种水处理中,投加药剂使水中溶解杂质结晶为 沉淀物,称为化学沉淀。
ν
t
− H = t 中国环评网: H
t
收集整理
在a-c段,因切线就是a-c直线本身,Ht=H0,故Ct=C0 。 由于a-c线斜率不变,说明浑液面等速下沉。当压缩到H∞高 度后,斜率为0。即vt=0,说明悬浮物不在压缩,此时 Ct=C∞(压缩浓度)。 如同样的水样,用不同高度的水深作实验,发现在不同 沉淀高度H1 及 H2时,两条沉淀过程线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 op 1 oQ 1 = op 2 oQ 2 A、B交界面的高度 、 交界面的高度 说明当原水浓度相同时,A、 B区交界的浑液面的下沉速度 是不变的,但由于沉淀水深大 H1 时,压实区也较厚,最后沉淀 p1 p2 物的压实要比沉淀水深低时压 Q1 H2 实的密实些。由于这种沉淀过 Q2 程与沉淀高度无关的现象,使 有可能用较短的沉淀管作实验, 来推测沉淀的效果。
Bh0v=Q 水的流量; BL=A 沉淀区平面面积; Q/A— 单位面积沉淀区所沉淀的水流量,称沉淀池的表面负 荷(过流率) 理想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就是它的截流沉速,反应了能全 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沉速。 由上述可知,浑水在理想沉淀池中的沉淀效率只与沉淀 池的表面负荷率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水深、池长、水平流 速、沉淀时间)无关,这一结论抓住了沉淀池的主要矛盾, 阐明了决定沉淀效率的主要因素反应了下列两个问题: (1)当E一定时 i越大,q也越高,亦即产水量越大,或 一定时u 也越高, 当 一定时 越大, 也越高 亦即产水量越大, 不变时u 越高。 当Q、A不变时 i越大、E越高。 ui的大小与混凝效果有关, 、 不变时 越大、 越高 因此,生产上一定要重视絮凝工艺。 (2) ui一定,A增加、E提高。当W(容积)一定时, 一定, 增加 增加、 提高 提高。 池深浅些,则表面积大些,沉淀效率可以高些,此即“浅池 “ 理论” 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发展即基于此理论。
§3 - 1 概 论
水中固体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 为沉淀,按着水中固体颗粒的性质,沉淀分为三类: 1.自然沉淀 自然沉淀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不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 2.混凝沉淀 混凝沉淀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凝聚而改变其大小、形状 和密度,这种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3.化学沉淀 化学沉淀 在某些特种水处理中,投加药剂使水中溶解杂质结晶为 沉淀物,称为化学沉淀。
ν
t
− H = t 中国环评网: H
t
收集整理
在a-c段,因切线就是a-c直线本身,Ht=H0,故Ct=C0 。 由于a-c线斜率不变,说明浑液面等速下沉。当压缩到H∞高 度后,斜率为0。即vt=0,说明悬浮物不在压缩,此时 Ct=C∞(压缩浓度)。 如同样的水样,用不同高度的水深作实验,发现在不同 沉淀高度H1 及 H2时,两条沉淀过程线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 op 1 oQ 1 = op 2 oQ 2 A、B交界面的高度 、 交界面的高度 说明当原水浓度相同时,A、 B区交界的浑液面的下沉速度 是不变的,但由于沉淀水深大 H1 时,压实区也较厚,最后沉淀 p1 p2 物的压实要比沉淀水深低时压 Q1 H2 实的密实些。由于这种沉淀过 Q2 程与沉淀高度无关的现象,使 有可能用较短的沉淀管作实验, 来推测沉淀的效果。
Bh0v=Q 水的流量; BL=A 沉淀区平面面积; Q/A— 单位面积沉淀区所沉淀的水流量,称沉淀池的表面负 荷(过流率) 理想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就是它的截流沉速,反应了能全 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沉速。 由上述可知,浑水在理想沉淀池中的沉淀效率只与沉淀 池的表面负荷率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水深、池长、水平流 速、沉淀时间)无关,这一结论抓住了沉淀池的主要矛盾, 阐明了决定沉淀效率的主要因素反应了下列两个问题: (1)当E一定时 i越大,q也越高,亦即产水量越大,或 一定时u 也越高, 当 一定时 越大, 也越高 亦即产水量越大, 不变时u 越高。 当Q、A不变时 i越大、E越高。 ui的大小与混凝效果有关, 、 不变时 越大、 越高 因此,生产上一定要重视絮凝工艺。 (2) ui一定,A增加、E提高。当W(容积)一定时, 一定, 增加 增加、 提高 提高。 池深浅些,则表面积大些,沉淀效率可以高些,此即“浅池 “ 理论” 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发展即基于此理论。
第三章 溶解与沉淀

1. 加入沉淀剂后体系中哪种离子先发生沉淀? 对同一类型的沉淀,Ksp越小越先沉淀,且 Ksp相差越大分步沉淀越完全; 对不同类型的沉淀? 2. 当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第一种被沉淀离子的 残留浓度有多大?分离是否完全(离子浓度< 10-5 mol· L-1)?
【例6】设溶液中Cl-、CrO42-离子浓度均为0.0010 mol· L-1。
7.70×10-13 1.50×10-16
1.33×10-5
8.77×10-7 1.22×10-8
(2)组成类型不同时,不一定 “Ksp↑,s↑”,不能 直接用溶度积比较其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类型
难溶电解质
S(mol· L-1)
Ksp
AB
A2B
AgCl
Ag2CrO4
1.33×10-5 1.77×10-10
不同类型,所需沉淀剂浓度小的先沉淀。
⑵ 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残留的第一种离子的
浓度是多少?(不考虑加入AgNO3后对溶液体积的影响) Ksp, AgCl=1.77×10-10,Ksp, Ag2CrO4=1.12×10-12 解:(2)Ag2CrO4开始沉淀时, 溶液中的[Ag+] = 3.3×10-5 mol· L-1,
若逐滴加入AgNO3溶液,试计算 ⑴ 哪一种离子先产生沉淀?
Ksp, AgCl=1.77×10-10,Ksp, Ag2CrO4=1.12×10-12
不同类型沉淀,先计算沉淀时各自所需沉淀剂浓度
解:⑴ 当出现AgCl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 Ksp, AgCl/[Cl-] = 1.8×10-7 mol· L-1 当出现Ag2CrO4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Ksp, Ag2CrO4/[CrO42-])1/2 = 3.3×10-5 mol· L-1 ∴ AgCl先沉淀。
【例6】设溶液中Cl-、CrO42-离子浓度均为0.0010 mol· L-1。
7.70×10-13 1.50×10-16
1.33×10-5
8.77×10-7 1.22×10-8
(2)组成类型不同时,不一定 “Ksp↑,s↑”,不能 直接用溶度积比较其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类型
难溶电解质
S(mol· L-1)
Ksp
AB
A2B
AgCl
Ag2CrO4
1.33×10-5 1.77×10-10
不同类型,所需沉淀剂浓度小的先沉淀。
⑵ 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残留的第一种离子的
浓度是多少?(不考虑加入AgNO3后对溶液体积的影响) Ksp, AgCl=1.77×10-10,Ksp, Ag2CrO4=1.12×10-12 解:(2)Ag2CrO4开始沉淀时, 溶液中的[Ag+] = 3.3×10-5 mol· L-1,
若逐滴加入AgNO3溶液,试计算 ⑴ 哪一种离子先产生沉淀?
Ksp, AgCl=1.77×10-10,Ksp, Ag2CrO4=1.12×10-12
不同类型沉淀,先计算沉淀时各自所需沉淀剂浓度
解:⑴ 当出现AgCl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 Ksp, AgCl/[Cl-] = 1.8×10-7 mol· L-1 当出现Ag2CrO4沉淀时, Ag+浓度为 [Ag+]≥( Ksp, Ag2CrO4/[CrO42-])1/2 = 3.3×10-5 mol· L-1 ∴ AgCl先沉淀。
第三章沉淀法3-2

均匀沉淀的扩散式生长
团聚形成的单分散体系
不定向团聚
均相沉淀法Sm掺杂的氧化铈(SDC)
Sm(NO3)3
Ce(NO3)3
尿 素
85oC恒温
沉淀
粉体
焙烧
干燥
洗涤
过滤
SDC粉体的TEM照片
250nm
250nm
1500C烧结的样品的SEM照片
不同制备方法下CeO2粉体的形貌
b
a共沉淀 法 b均相共 沉淀法 c水热合 成法
I无晶核生成 II成核阶段 III生长阶段
生成沉淀的途径主要有
1)沉淀剂缓慢的化学反应,导致H+(OH-)离子变化,溶
液pH值变化,使产物溶解度逐渐下降而析出沉淀 H2NCONH2 + 3H2O CO2 + 2NH4+ + 2OH- (90C) 2) 沉淀剂缓慢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沉淀离子,达到沉淀离 子的沉淀浓度而析出沉淀 NH2HSO3 + H2O SO42- + NH4+ + H+ 3)协同作用 H2NCONH2 + H2O CO2 + 2NH3 (90oC) NH3 + HC2O4C2O42- + NH4+
粉体制备流程
尿 素 Sm(NO3)3 Ce(NO3)3 300~800W微波 加热8~15min 沉淀
粉体
焙烧
干燥
洗涤
过滤
粉体形貌(TEM)
100nm
100nm
200nm
200nm
试剂浓度与粒子尺寸
[M4+] [urea]
晶粒尺寸(nm)
(谢乐公式计算)
粒子尺寸(nm)
第三章 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2

试一试 溶解能力,请根据下表分析,溶度积与溶 写出下列难溶物的溶度积表达式
解度有什么关系?
难溶物 AgCl Ksp表达式 =[Ag+ ] [Cl- ] =[Ag+ ] [Br- ] =[Ag+ ] [I- ] =[Mg2+ ] [OH- ]2 =[Cu2+ ] [OH- ]2 Ksp值(25℃) 1.8×10-10 mol2L-2 溶解度(g) 1.8×10-4
AgBr
AgI
5.0×10-13 mol2L-2
8.3×10-17 mol2L-2
8.4×10-6
2.1×10-7
Mg(OH)2
Cu(OH)2
5.6×10-12 mol3L-3
2.2×10-20 mol3L-3
6.5×10-3
1.7×10-5
几种难熔电解质在25℃时的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AgCl(s) AgBr(s) AgI(s) Mg(OH)2(s) Ag+ + ClAg+ + BrAg+ + IKsp= [Ag+][Cl-] = 1.8×10-10mol2L-2 Ksp= [Ag+][Br-] = 5.0×10-13mol2L-2 Ksp= [Ag+][Br-] = 8.3×10-17mol2L-2
加入NH4Cl固体时, NH4+与溶液中OH-结合得 NH3H2O,使Mg(OH)2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Mg(OH)2质量减少。
3.将足量的AgCl分别放入:(1)5ml水,(2)10ml 0.2 molLMgCl2溶液,(3)20ml 0.5molL- NaCl溶液,(4)40ml 0.1 molL-盐酸中溶解至饱和,各溶液中Ag+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1)>(4)>(2)>(3)看Cl-浓度 4.常温下,在500 ml 0.011 molL-的Ba(OH)2溶液中加入500 ml 0.01 molL-的硫酸溶液生成沉淀。 [已知Ksp(BaSO4)=1.1×10-10 mol2L-2] (1)沉淀生成后溶液的PH= (2)沉淀生成后溶液中c(SO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的影响: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温度升高一般使β 下降(温度升高利于盐的溶解,夺取更多的水分子,使 蛋白质溶解性更差) lgS =β-ksI
17
3)、盐析分类
lgS =β-ksI
1. ks盐析:固定蛋白质的pH 、T( β ),变动离子 强度I达到沉淀的目的。
2. β盐析: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 I ) ,改变溶液 的pH、T ,达到沉淀的目。
15
讨论 1)、KsI项
Ks与溶液的pH、温度无关,仅取决于蛋白质的性 质和盐的种类。 盐浓度↑→离子强度I↑→S↓→析出。 lgS =β-ksI
16
2)、β值的特性及对盐析的影响 •表示不外加盐时的理想溶解度S,与盐的种类无关, 但与温度、pH有关; •pH的影响:pI时蛋白质溶解度最低,β在pI时最小( 调节pH可以导致蛋白质净电荷数变化)
相互作用,此时生物分子很容易相互聚集,在溶
液中的溶解度降得很低,从而形成沉淀从溶液中
析出。
13
• 盐析机理归纳
1).盐离子与蛋白质分子争夺水分子,破坏了蛋 白质表面的水化膜; 2).盐离子电荷的中和作用; 3).盐离子引起了原本在蛋白质分子周围有序排 列的水分子的极化,使水活度降低。 注: 水活度:水分含量的活性部分或自由水。
43
(2)脱水作用
由于使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互溶,它们在溶解于水的同
11
盐析
(1)、继续增大中性盐离子强度时→大量的盐夺取了 自由水,使水分子在盐离子表面聚集→蛋白质胶体 外层的水化膜因盐的夺取而遭到破坏→蛋白质胶体 表面的疏水区域暴露出来,彼此相互聚集,沉淀;
12
(2)、加入高浓度中性盐后,盐离子与生物分子表
面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基团结合,中和了生物分
子表面的电荷,降低了生物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
第三章 沉淀技术
1
概述
一.沉淀的定义 • 沉淀是溶液中的溶质有液相变成固相析出的过程,表示 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 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
• 沉淀VS结晶,本质上同一种过程。
• 同类分子或离子以有规则排列形式析出——结晶; • 以无规则的紊乱排列形式析出——沉淀。
7
蛋白质溶液稳定的原因:1.自身带同种电荷,2.水化膜 自身带同种电荷:
8
水化膜: • 蛋白质和酶均易溶于水,因为该分子的-COOH、 -NH2和-OH都是亲水基团,这些基团与极性水分 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化膜,包围于蛋白质分子周围形 成1nm~100nm颗粒的亲水胶体,削弱了蛋白质分子 之间的作用力,蛋白质分子表面极性基团越多,水 化层越厚,蛋白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亲和力越 大,因而溶解度也越大。
38
(3)离心或过滤,收集沉淀物
•对于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采用过 滤的方法,因为离心要较高的转速的 时间。 •对于低浓度的硫酸铵溶液则多采用离 心的方法。
39
7、盐析后处理工作——脱盐 由于盐析沉淀产物中含盐量较高,所以通过盐析 法得到蛋白质后需要经过脱盐处理。 脱盐最常用的方法:透析法。 原理:大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小分子例如无机 盐、单糖,可以透过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中。
22
(4)盐溶液的密度不高,便于蛋白质沉淀和离心分离 过高的盐溶液密度能够干扰蛋白质的沉降和沉淀 物的收集,并且沉淀下来的目的产物中可能混有 大量的盐,不利于目的产物的回收。
23
4、 常用的几种盐 1. 最常用(NH4)2SO4, 优点: (1)溶解度大:尤其是在低温时仍有相当高的溶解度 ,这是其他盐类所不具备的。
29
温度的影响 • 对于蛋白质、酶和多肽等生物大分子,在高离子强 度溶液中,温度升高,它们的溶解度反而减小。 • 在低离子强度溶液或纯水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多数 还是随浓度升高而增加的。
• 一般情况下,~4℃下操作,以避免活力丧 失。
30
6、盐析的操作与应用 盐析的操作方法过程 加入沉淀剂——沉淀物的陈化——离心过滤收集沉淀物
此外,还要考虑:不易引起蛋白质的变性;价格低廉 ;是否有毒性。
19
(1)相同离子浓度条件下,不同种类盐对同一种蛋白 质的盐析效果不同;
例:不同种类盐对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影响不同 (p26 图3-4)
所以选用盐的时候要考虑的不同盐的盐析效果, 常见阴离子的盐析效果:PO43- > SO42- > CH3COO- > Cl- > NO3 - > ClO4 - > I - > SCN – 常见阴离子的盐析效果:NH4+>K+>Na+>Mg+
14
2、盐析公式及讨论
蛋白质溶解度与溶液中离子强度关系: lgS =β-KsI
S,蛋白质溶解度(g/L) I,离子强度=(1/2)∑cizi2 ci为i离子的摩尔浓度,zi为i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β为常数,I=0时的lgS Ks为盐析常数,与盐性质(离子价数、离子半 径等)、蛋白结构有关,Ks越大,盐析效果越 好(S越小,越易沉淀)
3
三.沉淀技术的应用特点 • 设备简单,成本低,小批量生产。(豆腐,胶体凝 聚); • 有选择性(不同的溶剂可以沉淀出不同的成分出来 ); • 沉淀剂的选择要考虑对生物活性的破坏作用和对人 体的残留毒害。
4
四.沉淀方法的分类
盐析法
有机溶剂沉淀
选择性变性沉淀
等电点沉淀
有机聚合物沉淀
5
第一节 盐析法
可达数年之久。 缺点: 硫酸铵腐蚀性比较强,后期处理困难,残留在食品中
会影响食品的风味;临床治疗中具有毒性,在最终产
品中必须完全除去。
25
2. 次常用Na2SO4。缺点:在30℃以下溶解度较低, 主要用于热稳定蛋白。
26
5、盐析的影响因素 盐饱和度和离子类型 1)不同的蛋白质盐析,要求的盐饱和度不同。
20
(2)高溶解度,能配臵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离子强度的升高,可以降低加速盐析的过程,所 以要求盐析用盐能够配制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lgS =β-ksI
常用盐析剂在水中的溶解度:P26 表3-1
21
(3)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许多蛋白质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分离,高温下蛋 白质容易失活,这就要求所选用的盐析盐必须在 较低的温度下也有较高的溶解度。(P26 表3-1 )
3. ks盐析用于蛋白质粗品的分级沉淀。 4. β分段盐析用于蛋白质进一步的精细分离纯化。
18
3、 无机盐的挑选原则 • 相同离子浓度条件下,不同种类盐对同一种蛋白质 的盐析效果不同; • 高溶解度,能配臵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 盐溶液的密度不高,便于蛋白质沉淀和离心分离;
42
1、原理 (1)静电作用 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向溶液中加入有机溶剂能降 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减小溶剂的极性,从而削弱了溶 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带电的蛋白质 溶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强,使其相互吸引而聚集, 导致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
介电常数表征的是电介质的束缚电荷的能力,极性越大,介电 常数越大。
加入沉淀剂:加入盐析盐的过程
沉淀物的陈化:聚集产生沉淀的过程
离心过滤收集沉淀物:收集析出沉淀的过程
下面以硫酸铵盐析法为例介绍盐析法操作过程。
31
1)加入沉淀剂
• 硫酸铵盐使用前处理 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巯基有敏感作用,硫酸铵中常 含有少量重金属离子,所以要进行预处理。
硫酸铵使用时要求纯度较高,生产时为降低成本, 一般选用化学纯的硫酸铵,在使用前应进行预处理 ,可通过化学法将重金属除去(如通入H2S后过滤) ,再将硫酸铵重结晶备用。
36
3). 透析平衡法 将要盐析的样品臵于透析袋中,浸入饱和硫酸铵溶 液中透析,透析袋中硫酸铵饱和度逐步提高,达到 一定饱和度后,目的蛋白质析出,停止透析。 特点:硫酸铵浓度变化具有连续性,盐析效果好, 但手续繁琐,要不断测量饱和度,所以多用于结晶。
37
(2)沉淀物的陈化 高分子溶液在防止过程中自发的聚集而沉淀的 现象称为陈化现象。 为了提高盐析的效率,盐析后一般需放臵0.5-1h, 待沉淀完全后才可以过滤离心,过早的分离将 影响收率。
33
25℃调整硫酸铵饱和度查询表
34
2). 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法(需要量小时)。
取过量硫酸铵加热溶解,在0℃或室温放臵,直至 固体析出,得到饱和溶液,饱和度调整计算公式 V=V0 (S2—S1)/(1—S2)
V为应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的体积,
V0 是蛋白质溶液的原始体积, S2是所要达到的硫酸铵饱和度, S1 原来溶液的硫酸铵饱和度。
盐析:一般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使某种物质 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
蛋白质盐析—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受盐 浓度影响
6
一、基本原理
蛋白质溶解:相似者相溶 亲水性和疏水性:
有利因素:亲水性,包括氢键、极性基团 、离子化侧链、亲水蛋白所占比例等。 如白蛋白。 不利因素:疏水性,包括暴露的疏水基团 、疏水蛋白所占比例等。如纤维蛋白原 。
9
1.盐溶和盐析
• •
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时,蛋白质的溶解 度首先将随电解质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 盐溶; 当继续加入电解质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减小,发 生聚集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盐析。
10
盐溶 原理:大多数蛋白类酶都溶于水,而且在低浓度的盐存在 的条件下,酶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这称为盐 溶现象。蛋白质分子吸附盐类离子后,带电表层使蛋白质 分子彼此排斥(同性相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的相互作 用却加强,溶解性增大。
例如:硫酸铵盐分离血浆中蛋白质,饱和度达到 20%时,纤维蛋白原首先析出,饱和度增至28%33%优球蛋白析出,33%-50%,拟球蛋白析出,大 于50%,白蛋白析出。
2)离子种类对蛋白质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通 常离子半径小而带高电荷的离子的影响较强,半 径大而带低电荷的离子影响较弱。
17
3)、盐析分类
lgS =β-ksI
1. ks盐析:固定蛋白质的pH 、T( β ),变动离子 强度I达到沉淀的目的。
2. β盐析: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 I ) ,改变溶液 的pH、T ,达到沉淀的目。
15
讨论 1)、KsI项
Ks与溶液的pH、温度无关,仅取决于蛋白质的性 质和盐的种类。 盐浓度↑→离子强度I↑→S↓→析出。 lgS =β-ksI
16
2)、β值的特性及对盐析的影响 •表示不外加盐时的理想溶解度S,与盐的种类无关, 但与温度、pH有关; •pH的影响:pI时蛋白质溶解度最低,β在pI时最小( 调节pH可以导致蛋白质净电荷数变化)
相互作用,此时生物分子很容易相互聚集,在溶
液中的溶解度降得很低,从而形成沉淀从溶液中
析出。
13
• 盐析机理归纳
1).盐离子与蛋白质分子争夺水分子,破坏了蛋 白质表面的水化膜; 2).盐离子电荷的中和作用; 3).盐离子引起了原本在蛋白质分子周围有序排 列的水分子的极化,使水活度降低。 注: 水活度:水分含量的活性部分或自由水。
43
(2)脱水作用
由于使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互溶,它们在溶解于水的同
11
盐析
(1)、继续增大中性盐离子强度时→大量的盐夺取了 自由水,使水分子在盐离子表面聚集→蛋白质胶体 外层的水化膜因盐的夺取而遭到破坏→蛋白质胶体 表面的疏水区域暴露出来,彼此相互聚集,沉淀;
12
(2)、加入高浓度中性盐后,盐离子与生物分子表
面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基团结合,中和了生物分
子表面的电荷,降低了生物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
第三章 沉淀技术
1
概述
一.沉淀的定义 • 沉淀是溶液中的溶质有液相变成固相析出的过程,表示 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 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
• 沉淀VS结晶,本质上同一种过程。
• 同类分子或离子以有规则排列形式析出——结晶; • 以无规则的紊乱排列形式析出——沉淀。
7
蛋白质溶液稳定的原因:1.自身带同种电荷,2.水化膜 自身带同种电荷:
8
水化膜: • 蛋白质和酶均易溶于水,因为该分子的-COOH、 -NH2和-OH都是亲水基团,这些基团与极性水分 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化膜,包围于蛋白质分子周围形 成1nm~100nm颗粒的亲水胶体,削弱了蛋白质分子 之间的作用力,蛋白质分子表面极性基团越多,水 化层越厚,蛋白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亲和力越 大,因而溶解度也越大。
38
(3)离心或过滤,收集沉淀物
•对于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采用过 滤的方法,因为离心要较高的转速的 时间。 •对于低浓度的硫酸铵溶液则多采用离 心的方法。
39
7、盐析后处理工作——脱盐 由于盐析沉淀产物中含盐量较高,所以通过盐析 法得到蛋白质后需要经过脱盐处理。 脱盐最常用的方法:透析法。 原理:大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小分子例如无机 盐、单糖,可以透过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中。
22
(4)盐溶液的密度不高,便于蛋白质沉淀和离心分离 过高的盐溶液密度能够干扰蛋白质的沉降和沉淀 物的收集,并且沉淀下来的目的产物中可能混有 大量的盐,不利于目的产物的回收。
23
4、 常用的几种盐 1. 最常用(NH4)2SO4, 优点: (1)溶解度大:尤其是在低温时仍有相当高的溶解度 ,这是其他盐类所不具备的。
29
温度的影响 • 对于蛋白质、酶和多肽等生物大分子,在高离子强 度溶液中,温度升高,它们的溶解度反而减小。 • 在低离子强度溶液或纯水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多数 还是随浓度升高而增加的。
• 一般情况下,~4℃下操作,以避免活力丧 失。
30
6、盐析的操作与应用 盐析的操作方法过程 加入沉淀剂——沉淀物的陈化——离心过滤收集沉淀物
此外,还要考虑:不易引起蛋白质的变性;价格低廉 ;是否有毒性。
19
(1)相同离子浓度条件下,不同种类盐对同一种蛋白 质的盐析效果不同;
例:不同种类盐对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影响不同 (p26 图3-4)
所以选用盐的时候要考虑的不同盐的盐析效果, 常见阴离子的盐析效果:PO43- > SO42- > CH3COO- > Cl- > NO3 - > ClO4 - > I - > SCN – 常见阴离子的盐析效果:NH4+>K+>Na+>Mg+
14
2、盐析公式及讨论
蛋白质溶解度与溶液中离子强度关系: lgS =β-KsI
S,蛋白质溶解度(g/L) I,离子强度=(1/2)∑cizi2 ci为i离子的摩尔浓度,zi为i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β为常数,I=0时的lgS Ks为盐析常数,与盐性质(离子价数、离子半 径等)、蛋白结构有关,Ks越大,盐析效果越 好(S越小,越易沉淀)
3
三.沉淀技术的应用特点 • 设备简单,成本低,小批量生产。(豆腐,胶体凝 聚); • 有选择性(不同的溶剂可以沉淀出不同的成分出来 ); • 沉淀剂的选择要考虑对生物活性的破坏作用和对人 体的残留毒害。
4
四.沉淀方法的分类
盐析法
有机溶剂沉淀
选择性变性沉淀
等电点沉淀
有机聚合物沉淀
5
第一节 盐析法
可达数年之久。 缺点: 硫酸铵腐蚀性比较强,后期处理困难,残留在食品中
会影响食品的风味;临床治疗中具有毒性,在最终产
品中必须完全除去。
25
2. 次常用Na2SO4。缺点:在30℃以下溶解度较低, 主要用于热稳定蛋白。
26
5、盐析的影响因素 盐饱和度和离子类型 1)不同的蛋白质盐析,要求的盐饱和度不同。
20
(2)高溶解度,能配臵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离子强度的升高,可以降低加速盐析的过程,所 以要求盐析用盐能够配制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lgS =β-ksI
常用盐析剂在水中的溶解度:P26 表3-1
21
(3)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许多蛋白质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分离,高温下蛋 白质容易失活,这就要求所选用的盐析盐必须在 较低的温度下也有较高的溶解度。(P26 表3-1 )
3. ks盐析用于蛋白质粗品的分级沉淀。 4. β分段盐析用于蛋白质进一步的精细分离纯化。
18
3、 无机盐的挑选原则 • 相同离子浓度条件下,不同种类盐对同一种蛋白质 的盐析效果不同; • 高溶解度,能配臵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 盐溶液的密度不高,便于蛋白质沉淀和离心分离;
42
1、原理 (1)静电作用 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向溶液中加入有机溶剂能降 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减小溶剂的极性,从而削弱了溶 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带电的蛋白质 溶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强,使其相互吸引而聚集, 导致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
介电常数表征的是电介质的束缚电荷的能力,极性越大,介电 常数越大。
加入沉淀剂:加入盐析盐的过程
沉淀物的陈化:聚集产生沉淀的过程
离心过滤收集沉淀物:收集析出沉淀的过程
下面以硫酸铵盐析法为例介绍盐析法操作过程。
31
1)加入沉淀剂
• 硫酸铵盐使用前处理 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巯基有敏感作用,硫酸铵中常 含有少量重金属离子,所以要进行预处理。
硫酸铵使用时要求纯度较高,生产时为降低成本, 一般选用化学纯的硫酸铵,在使用前应进行预处理 ,可通过化学法将重金属除去(如通入H2S后过滤) ,再将硫酸铵重结晶备用。
36
3). 透析平衡法 将要盐析的样品臵于透析袋中,浸入饱和硫酸铵溶 液中透析,透析袋中硫酸铵饱和度逐步提高,达到 一定饱和度后,目的蛋白质析出,停止透析。 特点:硫酸铵浓度变化具有连续性,盐析效果好, 但手续繁琐,要不断测量饱和度,所以多用于结晶。
37
(2)沉淀物的陈化 高分子溶液在防止过程中自发的聚集而沉淀的 现象称为陈化现象。 为了提高盐析的效率,盐析后一般需放臵0.5-1h, 待沉淀完全后才可以过滤离心,过早的分离将 影响收率。
33
25℃调整硫酸铵饱和度查询表
34
2). 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法(需要量小时)。
取过量硫酸铵加热溶解,在0℃或室温放臵,直至 固体析出,得到饱和溶液,饱和度调整计算公式 V=V0 (S2—S1)/(1—S2)
V为应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的体积,
V0 是蛋白质溶液的原始体积, S2是所要达到的硫酸铵饱和度, S1 原来溶液的硫酸铵饱和度。
盐析:一般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使某种物质 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
蛋白质盐析—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受盐 浓度影响
6
一、基本原理
蛋白质溶解:相似者相溶 亲水性和疏水性:
有利因素:亲水性,包括氢键、极性基团 、离子化侧链、亲水蛋白所占比例等。 如白蛋白。 不利因素:疏水性,包括暴露的疏水基团 、疏水蛋白所占比例等。如纤维蛋白原 。
9
1.盐溶和盐析
• •
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时,蛋白质的溶解 度首先将随电解质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 盐溶; 当继续加入电解质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减小,发 生聚集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盐析。
10
盐溶 原理:大多数蛋白类酶都溶于水,而且在低浓度的盐存在 的条件下,酶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这称为盐 溶现象。蛋白质分子吸附盐类离子后,带电表层使蛋白质 分子彼此排斥(同性相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的相互作 用却加强,溶解性增大。
例如:硫酸铵盐分离血浆中蛋白质,饱和度达到 20%时,纤维蛋白原首先析出,饱和度增至28%33%优球蛋白析出,33%-50%,拟球蛋白析出,大 于50%,白蛋白析出。
2)离子种类对蛋白质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通 常离子半径小而带高电荷的离子的影响较强,半 径大而带低电荷的离子影响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