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合集下载

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和比较研究

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和比较研究

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和比较研究魏纯纯;王培;缪朝玉【摘要】目的本研究制备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脑缺血后使用tPA诱导的出血转化模型(MCAO-HT)及胶原酶注射诱导的脑出血模型(clCH),并比较两种出血模型的异同及可能的优缺点.方法 MCAO-HT模型:栓线经颈内动脉入颅,堵塞大脑中动脉,构建线栓法大脑中动脉堵塞模型,堵塞后5h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10mg/kg)制备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cICH模型: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直接向纹状体注射0.05U胶原酶Ⅳ,诱导脑出血模型.结果 MCAO-HT模型小鼠较MCAO模型小鼠,24h患侧半脑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MCAO-HT模型小鼠血-脑脊液屏障(BBB)通透性显著高于MCAO模型小鼠;cICH模型小鼠,较假手术组小鼠,24h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出血量和炎性水平都有显著升高.结论 MCAO-HT 模型引起的出血为tPA诱导BBB通透性增加,导致的“渗血”,可能更适用于对血-脑脊液屏障及血管通透性的研究.而clCH模型引起的出血为胶原酶直接破坏小血管壁导致的“漏血”,可能更适用于出血诱导的水肿、炎性反应、细胞死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11【总页数】6页(P39-44)【关键词】脑缺血;出血转化;脑出血;动物模型【作者】魏纯纯;王培;缪朝玉【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200433 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200433 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因为循环障碍的原因不同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也分别称为脑缺血和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的脑组织病变坏死,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神经功能损伤。

SHRSP脑卒中的理想动物模型

SHRSP脑卒中的理想动物模型

SHRSP大鼠是脑卒中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动物,是从SHR大鼠中通过选择交配,再经继代近亲繁殖培育而成的.SHRSP大鼠的脑卒中发病率达90%以上,表现为脑出血或脑梗塞,病灶周围脑血管管壁肥厚并有玻璃样变性.血浆高血压蛋白酶原活性升高,相对分子质量变大,血压升高是促使脑卒中发生和发展的前提.经HFC负荷试验,血液中总胆固醇升高5.9~9.7倍,肾病变加重,出现肾小球泡沫细胞.高血压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这种细胞出现的频率越高,高血压造成的肾毛细血管损伤加大了脂质的通透性,而高血脂是促进肾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泡沫细胞好发于正在硬化的肾小球,这种选择性分布的特点人与大鼠是一致的,故有可能作为本病的模型使用.。

关于脑卒中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

关于脑卒中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

关于脑卒中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1. 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人员死亡或导致严重的残疾。

为了研究脑卒中的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努力创建小鼠模型,模拟脑卒中的相关病理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

2.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特点在研究脑卒中小鼠模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脑卒中的病理生理特点。

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引起的。

脑卒中后,神经细胞会出现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引发免疫细胞激活和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

3. 脑卒中小鼠模型的创建方法为了模拟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小鼠模型的创建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颅内动脉、脑血管栓塞、全脑缺血和脑出血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干扰小鼠的脑供血,导致脑卒中相关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通过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并观察病理过程和治疗效果。

4. 脑卒中小鼠模型的评估指标脑卒中小鼠模型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病理变化、神经功能缺陷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等。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查、神经行为学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通过评估指标,可以了解脑卒中模型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5. 脑卒中小鼠模型的应用脑卒中小鼠模型的创建不仅可以研究脑卒中的发生机制,还可以用于筛选和评估脑卒中的治疗方法。

通过治疗模型小鼠,可以观察治疗的效果和机制。

此外,小鼠模型也可以用于研究脑卒中后神经再生和康复等过程。

6. 综述通过以上的研究进展,脑卒中小鼠模型的创建成为研究脑卒中的重要工具。

不仅可以模拟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还可以用于研究治疗策略和神经再生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脑卒中小鼠模型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并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是关于脑卒中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的文档,希望能对研究脑卒中的科学家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谢谢阅读!。

脑卒中动物模型实验原理

脑卒中动物模型实验原理

脑卒中动物模型实验原理
1.1 缺血性脑卒中
2.1.2 线栓法
实验动物:MCAO大鼠、MCAO小鼠
模型特点:利用线栓闭塞大脑动脉血管,无需开颅,缺血时间和部位易控制,并发症少,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脑卒中模型。

获取方法:可直接购买商品化模型
2.1.2 光化学法
实验动物:大鼠、小鼠
模型特点:无需开颅,重复性较高,病灶部位可控,但缺乏缺血半暗带,无法模拟部分病例的生理变化,适用于慢性脑缺血研究。

获取方法:系统给与光敏剂后,利用高强度光源照射,以激活脑区的光敏剂,产生脑水肿和血小板微血栓,造成局部梗死。

2.1.3 开颅电凝法
实验动物:大鼠、小鼠
模型特点:缺血效果稳定,出血量少,是目前公认的标准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但开颅存在一定风险。

获取方法:右侧颞下入路进行开颅,采用双极电凝将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切断。

1.2 出血性脑卒中
2.2.1 自体注入法
实验动物:ICH大鼠
模型特点:采集自体股动脉血注射至大鼠右侧基底节制作ICH模型,操作简便,出血部位稳定,与人类脑出血病理过程相似。

2.2.2 自发脑出血
实验动物:大鼠
模型特点:将高血压与出血性脑卒中有机结合,适用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获取方法:对SHR(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结扎处

2.2.3 胶原酶注入法
实验动物:大鼠、小鼠
模型特点:操作简便,重复性高,与临床脑出血病理生理相似性高,但实验影响因素较多,稳定性较差。

获取方法:将胶原酶通过微量注射器注射入动物尾壳核内。

脑卒中病人实验报告

脑卒中病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康复护理,我们开展了本次实验。

通过实验,旨在探究以下问题:1.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2. 脑卒中的治疗方法;3.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有效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康复组。

2. 实验材料:脑卒中模型制备试剂、药物治疗试剂、康复护理设备等。

3. 实验步骤:(1)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不进行任何处理。

(2)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卒中动物模型,术后给予普通饲料喂养。

(3)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凝等。

(4)康复组:在模型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4. 实验指标:(1)神经功能评分:采用长柱状评分法(LC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2)脑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

(3)脑卒中体积测量:采用脑卒中体积测量软件计算脑组织损伤体积。

(4)康复效果评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法评估康复效果。

三、实验结果1. 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康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且康复组升高幅度更大。

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如神经元变性、细胞坏死等;治疗组、康复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

3. 脑卒中体积测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体积明显增大;治疗组、康复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体积明显减小,且康复组减小幅度更大。

4. 康复效果评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DL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康复组大鼠ADL评分明显升高,且康复组升高幅度更大。

四、讨论1.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脑卒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吸烟等。

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制备方法

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制备方法

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制备方法哎呀,说到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制备方法,这可真是个有点复杂但又超级重要的事儿呢!首先呢,咱得准备好那些可爱又有点可怜的大鼠们。

得挑那些健康活泼的,可不能要病恹恹的哟。

然后呢,就是要制造卒中的情况啦。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弄的,得用专业的方法,就好像大厨做菜一样,每一步都得恰到好处。

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段,比如给大鼠的脑血管弄点小状况,让它们模拟出卒中的状态。

这就好像是给它们的身体内部来了一场小小的风暴。

接下来,就得观察这些大鼠们的反应啦。

看看它们是不是开始出现肢体不太听使唤的情况呀。

这时候,就好像在等待一个谜底揭晓一样,紧张又期待。

如果一切顺利,大鼠们就会逐渐出现肢体痉挛的表现。

就好像它们的身体里有根小皮筋被拉紧了一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得非常细心地去观察和判断。

然后呢,还得给它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照顾。

不能让这些小家伙们受了委屈呀。

要保证它们吃得饱饱的,住得舒舒服服的。

不然它们怎么能好好地配合咱做这个实验呢。

想象一下,如果咱们自己身体突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得多难受呀。

所以对待这些大鼠们可得温柔点呢。

而且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

就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都得放好,不然房子可就不结实啦。

制备这个模型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哦,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卒中后肢体痉挛这个问题呢。

这样以后要是有人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能更好地去帮助他们啦。

总之呢,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制备方法虽然有点麻烦,但真的很重要呢!咱可得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哟!这可是为了科学,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呀!。

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范文涛,王 倩(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摘 要:目的:建立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

方法:SD 成年大鼠,采用单侧颈总动脉不全结扎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联合孤养和小剂量利血平皮下注射制备脑卒中后抑郁症模型。

结果: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测定发现,NA 、DA 和5-HT 模型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有显著差异(P <0101);行为学测定,蔗糖水试验表明模型组大鼠蔗糖水饮用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 <0101),反映模型组大鼠兴趣和快感缺乏。

旷野试验中模型组大鼠水平及垂直得分均小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 <0101),反映模型组大鼠活动性减少,兴趣缺乏。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行为学表明活动减少,快感缺乏。

充分模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核心症状,动物死亡率低,实验重复性好,操作性较强,是脑卒中后郁抑症的理想模型。

关键词:中风P 并发症;抑郁症P 病因学;动物模型;大鼠;建立模型中图分类号:R785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813(2007)01-0015-03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课题号03J K092)作者简介:范文涛(1978~ ),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卒中后抑郁症。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脑卒中后出现的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等抑郁症临床表现,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PSD 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2%~79%[1],美国患脑卒中的600万人中,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2%~60%[2]。

国内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比同龄一般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高10%~15%。

近年来,PSD 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目前尚缺乏理想的造模方法,现有的方法动物死亡率高、实验可重复性较差。

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单侧颈总动脉不全结扎联合孤养和小剂量利血平皮下注射制备复合型PSD 模型,探讨模型制备的新方法,为中药治疗PSD 提供基础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动物模型想要进行一项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必不可少。

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如火如荼,动物模型也多种多样,有哪些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就成了研究人员在选择模型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缺血性卒中过程中,最终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缺血的持续时间、缺血的严重程度、侧枝循环、系统的血压以及梗死产生的原因和位置。

此外,年龄、性别和相对复杂的药物遗传背景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因为卒中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疾病,因而动物模型也往往只能覆盖其中个别方面的特点。

虽然中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用实验来模拟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展,这也解释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当血流量降至基线值的15-20%以下时,只要几分钟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核心,并且迅速相周围发展。

其周围的脑组织血流减少得相对较轻,所以此时神经功能缺失而组织结构却是完整的。

但如果脑血流不能恢复,那么这些所谓的半暗带组织就会被纳入梗死核心区。

最常用的一种模型是啮齿动物的线拴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方法是将普通的血管内缝线或特制的线拴放入大脑中动脉开口处,从而达到阻塞血管造成血流量减少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开颅的手术,并且通过拔出线拴的方法还可以达到在特定时间再通血管的目的,虽然瞬间的血管开通与人体一般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去甚远,但与近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机械取栓治疗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

因此,虽然在模型的制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是目前最广受认可的一种脑卒中动物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各种方式直接地闭塞血管,分为永久地闭塞血管(如凝断)和暂时闭塞血管(如结扎),但大多都需要开颅的手术操作。

使用内皮素-1(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可以诱导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其产生的病灶可以分布于脑组织任何位置,常常被用于制作腔隙性梗死的模型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ug. 2011, Vol. 26, No.8
物质对脑梗死的作用,也可以用于抑制血小板集聚及神经保 护药物的研究。还可用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以及各种 脑保护药物防治效果的评价;Ⅳ型可用于多发性脑梗死及抗 血小板集聚药物的研究,但不利于长期脑缺血模型的研究。 目前应用于临床药物研究的主要是Ⅰ型和Ⅲ型。
光化学法脑缺血模型的优点有:①动物模型的成功率 高,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基本可达 100%,其中Ⅳ型 的死亡率较高;②无需开颅,损伤相对较小且死亡率较其他 模型低;③因损伤的程度与光照的强度程正相关,可通过控 制实验参数任意改变梗死灶的大小、位置和严重程度,且梗 死灶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④通过对实验模型的选择,可 用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小板药物及缺血半暗带等的研 究;⑤四种模型从不同方面模拟了人类的脑卒中,需根据实 验目的进行选择。此法适于研究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药物 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剂的疗效。这种模型无须开颅,动物存 活时间长适于慢性脑缺血研究而且皮质梗死部位可任意选 择,为皮质功能定位研究提供了条件。其缺点是:它与人类 常见的脑栓塞存在差异,而且是终末动脉永久性闭塞,妨碍 扩血管药的治疗观察。 1.4 微栓子栓塞法
780
2011 年,第 26 卷,第 8 期
脑出血模型已被广泛采用。将 SD 大鼠麻醉局部消毒后固定 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颅骨钻孔,定位右侧尾壳核,颅骨钻孔将 微量注射器针头垂直插入脑组织右侧尾壳核内,用微量注射 器缓注 0.5μl 胶原酶到尾壳核内[29—30]。适用于研究血肿及脑 水肿在脑出血中的作用及评价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状 况和药物的治疗效果。
该模型具有以下优点:①适于做长期的皮质及皮质下结 构的病理观察,同时该模型造成皮质缺血的部位、大小恒定;
②模型的重复性较好,手术相对简单。缺点:①打开蛛网膜 下腔,可能导致脑脊液漏;②打开硬脑膜时可能损及硬脑膜 窦,导致大量出血。
2 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 2.1 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
脑内直接注入自体血是经典的脑出血模型,通常经股动 脉采集自体血 ,由 [20] 于注入的血是非肝素化自体血,可观察 到血液凝固过程中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对脑循环及脑组织 的影响,与临床脑出血的过程较接近。采血后再利用立体定 向仪将自体血准确注入大鼠相应的脑区,注血量的多少应根 据动物脑体积的大小而定。Nath 等[21]采用的鼠脑注血量分 别为 25μl、50μl 和 100μl,分别相当于人脑 20ml、40ml 和 80ml 的出血量,这是造成临床上不同严重程度脑出血的出血量。
综上,无论是脑缺血动物模型还是脑出血动物模型,各 模型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 适合的模型。在此,我们归纳总结了各模型优缺点(表 1)。 但是还有许多脑卒中的动物模型由于模型本身的特点目前 已较少运用或还处于研究阶段而没有包括在本综述内,如注 入栓塞剂法、气囊闭塞法、硅酮球栓塞法、新生大鼠缺血模型 等。
此类模型的优点是:①非侵入,易操作;②可根据实验目 的选择不同类型的栓子,选择多样。③与临床栓塞性卒中接 近。缺点:①栓子的制作复杂,不同形态大小的栓子对栓塞 效果影响差异大;②缺少对血凝块分布的控制,容易出现异 位栓塞。 1.5 去除大鼠脑左侧皮质血管建立脑缺血模型
司银楚等[19]采用雄性 Wistar 大鼠麻醉后,剪开大鼠头部 皮肤,暴露颅骨应用牙科钻分别在左侧颅骨钻 6 个孔,用眼 科剪翻开左侧颅骨,暴露左侧脑硬脑膜,用虹膜剪轻轻剪开 硬脑膜,露出软脑膜,使用沾了生理盐水的棉签轻轻擦拭(在 解剖显微镜下),至镜下见不到血管为止,缝合皮肤。
微栓子栓塞法通常需要在影像学的辅助下将微栓子送 达需要阻断的血管,主要是从颈内动脉系统引入栓子以达到 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的目的。不同性质的栓子对脑血流量 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可分为 3 类[14]:①永久性栓塞栓子,如硅 胶柱可稳定地阻塞血管 ;② [15] 不稳定再灌注栓子,是指可自 溶或者被吸收的栓子,如自体血凝血块[16];③稳定再灌注栓 子,指带软线的栓子,可人为精确控制缺血再灌注时间 。 [17] 需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栓子。例如自体血凝血块 栓塞法。血凝块栓塞由于适用于纤维蛋白原激活系统血栓 效应的研究,可用于评价溶栓剂和抗栓药与神经保护药联合 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18]。
该模型的优点是:将高血压、卒中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缺点:①SHR 和 SHRSP 只代表遗 传学上的一个小群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质有很大差 异,且鼠源有限,饲养困难;②肾性高血压模型的脑卒中模型 制作方法较复杂,造模时间长。 2.3 胶原酶注入法脑出血模型
胶原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可以分解细胞间基质及血管 基底膜上的胶原蛋白,主要分布人体的脑血管周围,存在于 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内。病理情况下其可以从细胞中释放 出来并被激活。Rosenberg 等 于 [28] 1990 年建立的胶原酶诱导
格,一般为 280—350g;②结扎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咽舌动 脉、上颌外动脉和翼腭动脉有一定的难度;③该模型其实质 也是栓塞卒中,与人类卒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开颅电凝法
Tamura 等[5]选择颞下部开颅,分离并电凝横过嗅束外缘 或内缘处的 MCA 造成脑梗死,是目前公认的标准 MCA 闭塞 模型,以大脑皮质、尾状核缺血最明显。Bederson[6]等电凝并 切断 MCA 起始部至大脑下静脉之间或者嗅束内侧 2mm 至大 脑下静脉之间的一段 MCA 后,梗死发生率可达到 100%。近 年来,这一模型也被广泛运用并不断改进[7]。例如,降低动脉 血压以减少伴行血管远近端分支对梗死区的血供,增大了梗 死面积;电凝近段 MCA 同时合并短时间阻塞双侧 CCA,但研 究表明永久性结扎比合并双侧 CCA 阻塞更适合于评估药物 疗效的研究[8]。
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2011 年,第 26 卷,第 8 期
·综述·
陈茉弦 1 敖丽娟 1,4 李 琦 2 潘 芳 3
脑卒中动物模型早期多选择高等动物制备,特别是灵长 目动物,其目的是更好地模拟人类卒中的发生,但是由于易 得性较差,价格昂贵,于是利用小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制 备脑缺血动物模型逐渐受到重视。Mhair[1]认为一个好的脑 卒中的动物模型必须具备:①能够控制缺血的时间、部位、程 度;②与脑缺血或出血相关的因素如血压、血气、体温、血糖 等可被密切监视或控制;③避免其他疾病和脑血管解剖差异 性影响。脑卒中动物模型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脑卒 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以下就分别阐述各模型的特点。
该模型的优点为:①手术在直视下操作,梗死成功率高, 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类永久性脑梗死;②实验条件较恒 定,缺血效果可靠,手术中出血量少。其缺点是:①需要开 颅,创伤性大;②不可避免的引起脑积液漏,损伤脑组织,感 染几率大;③闭塞血管后无法进行再灌性损伤研究。 1.3 光化学法
光化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光敏剂在特定强度光源的照射 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在大脑的照射局部产生脑水肿和血小板 微血栓,形成局灶性脑梗死。光化学法对实验动物创伤小, 模型稳定性好且易于复制等优点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自 1982 年 Coyle[9]及 1985 年 Waston[10]等相继成功建立大鼠光 化学法脑缺血模型以来,此模型已经发展为 4 型[11—13]:Ⅰ型即 大脑皮质终末动脉阻塞模型;Ⅱ型即环形照射模型;Ⅲ型即 大 脑 中 动 脉 阻 塞 模 型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Ⅳ型即颈总动脉阻塞模型。不同的模型都对临床有 不同的研究价值,如 I 型可用于脑梗死后微血管损伤及血脑 屏障改变后的病理生理、生化及用于对抗血小板药物防治作 用的研究;Ⅱ型通过对此模型的研究可以对半暗带的病理生 理、病理、神经生化等进行研究,以及评价各种脑保护防治措 施的效果;Ⅲ型可用于研究血栓形成过程中释放的血管源性
1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 1.1 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1986 年,日本学者 Koizumi J[2]发明了线栓法制备局灶性 脑 缺 血 大 鼠 模 型 。 在 颈 总 动 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分叉部或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残端插 入栓线,栓线在外力的作用下相继经过下述血管结构:CCA 分叉/ECA 残端-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erry, ICA)颈段-颈 动 脉 管 -ICA 脑 底 段 - 大 脑 后 动 脉 (posteriorcerebralartery, PCA)起始端口-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起 始端口-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始段。特 制的栓线头端略大,其直径能与 ICA 内径逐渐相适应。ICA 直径在走行过程中逐渐变细,而栓线直径没有变,栓线在插 入过程中与 ICA 结合趋于紧密,因此能逐渐减少、闭塞 ICA 血流。在 MCA 从 ICA 脑底段发出的起始端口,栓线的侧壁能 进一步阻断进入 MCA 的血流,从而引起 MCA 供血区的缺血、 梗死[3]。目前该动物模型被公认为局灶性脑缺血标准模型, 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运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1.08.023 1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昆明市人民西路 191 号,650000;2 4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陈茉弦,女,硕士;收稿日期:2010-07-07
香港大学医学部精神科;3
山东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所;
779
高血压是脑卒中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的生理基础,因此可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 作为模型动物,该鼠出生后数周开始自发性血压升高,峰值 可达 220mmHg,它们对脑血管闭塞较正常大鼠敏感很多,结 扎 SHR 的大脑中动脉比正常血压大鼠产生更大的皮质梗死 灶 。 [23—24] 在 SHR 基 础 上 培 育 出 的 易 卒 中 性 高 血 压 大 鼠 (stroke-prone strain of SHR, SHRSP),其血压更高,自发性脑 出血或脑梗死发生率可达 60%—80%,其卒中发生的部位主 要在前内侧皮质、枕皮质和基底节[25]。SHRSR 是研究高血压 动脉硬化性脑卒中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肾 [26] 性高血压模型 近年来也被广泛运用,实验通过双肾双夹法成功制备肾性高 血压大鼠,待血压峰值稳定在 195mmHg 以上时,使之具备与 临床脑卒中相似的脑血管基础病变[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