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斜面是否省力实验

班级
六(8)
时间
10月22日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斜面是否省力实验
实验器材:
1块小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物品、1盒钩码、1个测力计
猜测:
斜面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的力与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进行对比,然后改变斜面的不同坡度继续进行试验,做好记录为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
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4
5
6
8
斜面能够省力
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2.1
2.7
3.2
4.5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斜面能够省力,而且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评定级:
优秀
指导教师:
马娟
斜面的作用 演示文稿

温馨提示
3.认真做好记录,讨论、整理实验发现。 3.认真做好记录,讨论、整理实验发现。 认真做好记录
1、不能改变物体的重量,只能改变坡度。 不能改变物体的重量,只能改变坡度。 拉测力计的要求是匀速直线,边拉边读。 2、拉测力计的要求是匀速直线,边拉边读。 最低的坡度用一支笔搭成。 3、最低的坡度用一支笔搭成。其余三个 坡度分别用纸盒的三个立面组成。 坡度分别用纸盒的三个立面组成。 4、注重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记录。 注重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记录。
研究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提升不同的物体 1 直接提升 物体的力 ( N) 沿斜面提 升物体的 力 ( N) 2 3 4 我们的发现
结论一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预测: 预测:
斜面坡度的大小对小车拉力有什么影响? 斜面坡度的大小对小车拉力有什么影响?
实验计划二
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找找斜面, 找找斜面, 说说运用。 说说运用。
知识拓展
解释盘山公路为什么修成S 解释盘山公路为什么修成S形 ?
课余探究: 课余探究:
当人在骑自行车遇到上坡时, 当人在骑自行车遇到上坡时, 怎样骑会更省力? 怎样骑会更省力?
斜面的作用
斜面省力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实验计划一
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研究斜面作用
斜面、测力计、 钩码、 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斜面、测力计、小车 、钩码、长方体纸盒 1.先测出直接提升小车的力 1. 实验步骤: 先测出直接提升小车的力, 实验步骤: 先测出直接提升小车的力,再测出沿斜 面提升小车的力。 2. 往小车上依次增加1、2、3个钩码,按 往小车上依次增加1 个钩码, 步骤1重复做。 步骤1重复做。 3.认真做好记录,讨论、整理实验发现。 3.认真做好记录,讨论、整理实验发现。 认真做好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研究斜面的作用

斜面越长越省力
东边小学科学实验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
年级
六年级
实验名称
研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
木板(长度不同)3块、木块、重物、测力计(14004)
实验步骤
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块木板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出问题:斜面也是一种机械,那么使用斜面能否省功,若不能省功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它的省力情况与机械效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该如何测量并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呢?猜想与假设:1.使用斜面不能省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跟它的倾斜程度有关。
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高。
设计实验:要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但是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先设计好实验方案。
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时,我们用控制变量方法来进行实验。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物重G、拉力F、重物上升的距离h、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3)我们需要哪些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4)斜面的机械效率表式:。
(5)你准备怎样测量拉力大小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体时的拉力。
实验器材:一块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几块不相等的木块、毛巾、玻璃、细绳。
实验过程:1.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小车的重力G。
2.用长木板和木块装置成如图所示的斜面,把小车通过细绳与弹簧测力计连接,沿斜面拉动弹簧测力计,把小车匀速拉上斜面。
3.分别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移动的距离S和升高的高度h。
4.保持斜面的长度不变,换用不同高度的木块,逐渐增加斜面的高度,做3次实验。
分别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换用不同的材料铺在木板上,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做3次实验。
分别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设计实验表格表格一表格二3.进行实验:下面就开始实验吧。
同学们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1.实验表明,使用斜面______省功(选填“能”或“不能”)。
2.在使用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斜面越陡,越________(选填“省力”或“费力”),斜面的机械效率越______(选填“高”或“低”)。
浅谈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斜面实验

小教园地浅谈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斜面实验常晓明摘要:优化实验教学措施和建议,完善科学实验课教学设计流程。
关键词:实验教学;优化措施;科学素养一、论文写作的背景小学科学课是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它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小学科学课地位不高。
它的重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作为小学科学任课教师,尽最大能力教授给学生知识,影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这是本论文写作的初衷,下面以一节失败后成功的实验教学为例,阐述我的教学浅见。
二、斜面实验教学设计笔者在教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认识斜面》这一课时,最初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斜面省力这个功用上,我设计了这个完整的实验课程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简述如下:利用教学实验工具,将斜面搭建成30度、45度、60度。
分别用条形盒测力计,拉同一重物,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情况完成试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由以下三个简单环节组成,首先介绍实验工具,其次讲解实验过程,最后总结实验结论。
原来想着让学生们分组完成这个实验,只要学生们可以总结出实验的结论,我就觉得这节实验课的效果良好。
但是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有的组实验数据测不出来(不会正确使用条形盒测力计),有的组只搭成一个斜面,有的不会把重物匀速拉到合适的位置导致数据无效,总结不出规律。
三、斜面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这节课的失败,让我陷入思考。
我们科学实验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记住简单的实验结论吗?肯定不只是这个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明确实验课教学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做到熟练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明确实验成功的条件,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知道每个实验背后的原理和思想。
四、斜面实验教学设计的修改经过思考,我觉得一节成功的实验课程应该具备一些要素,明确的实验流程,具体充分的学生参与环节,清晰的实验结论,还应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斜面作用的实验报告

斜面作用的实验报告斜面作用的实验报告引言:斜面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中,例如坡道、滑雪场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斜面实验,探究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验证斜面的力学原理。
实验目的:1. 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 探究斜面的力学原理;3. 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一致性。
实验原理: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通常用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沿斜面上升或下降时,斜面会对物体施加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N和平行于斜面的摩擦力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mgsinθ - f = ma,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θ为斜面倾角,a为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一块光滑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台上,确保斜面倾角可调。
2. 测量斜面的倾角:使用角度测量仪准确测量斜面的倾角θ。
3. 测量物体质量: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
4. 将物体放置在斜面上,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5. 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t1和t2,分别表示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和从终点返回起点的时间。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根据实验步骤,我们记录了不同质量物体在不同斜面倾角下的运动时间。
下表为实验数据:斜面倾角(θ) 物体质量(m) 运动时间(t1) 运动时间(t2)10° 0.5kg 2.3s 1.9s20° 0.5kg 1.8s 1.6s30° 0.5kg 1.5s 1.3s10° 1.0kg 3.2s 2.8s20° 1.0kg 2.5s 2.3s30° 1.0kg 2.0s 1.8s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并绘制出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图。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插入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图]通过图中的趋势可以看出,加速度随着斜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加。
斜面的作用实验报告单

斜面的作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斜面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证明斜面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探究斜面角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观察物体在不同斜面角度下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1.斜面2.直尺3.延长线4.物体(小球或卡车等)实验原理:当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重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一个垂直于斜面的力(法向力Fn),一个与斜面平行的力(平行力Fp)。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平行力成正比。
斜面的角度越小,平行力越小,加速度也相对较小。
实验步骤:1.将斜面竖立在平稳的桌面上。
2.使用直尺测量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并记录下来。
3.将物体放在斜面的顶端,确保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4.以同一弧度将物体从斜面顶端释放,记录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所花费的时间。
5.更换不同角度的斜面,重复步骤3和4,记录各个角度下物体滑动的时间。
6.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斜面角度和物体滑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组,斜面角度(度),斜面高度(cm),斜面长度(cm),滑动时间(s)--------,--------------,--------------,--------------,-------------1,10,20,40,2.42,20,20,40,2.23,30,20,40,1.84,40,20,40,1.55,50,20,40,1.46,60,20,40,1.37,70,20,40,1.28,80,20,40,1.1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大,物体滑动的时间逐渐减少。
即斜面角度越大,物体滑动的速度越快。
2.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速度与斜面角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斜面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斜面角度越大,物体滑动的速度越快。
这是因为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大,物体受到的平行力增大,加速度也增大,从而使物体滑动的时间减少。
《斜面的作用》优秀演示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时间( )任课老师( )
实名称
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
1块小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物品、1盒钩码、1个测力计
猜测
斜面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的力与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进行对比,然后改变斜面的不同坡度继续进行试验,做好记录为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
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不同提升方式用的力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4
5
6
8
斜面能够省力
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2.0
2.6
3.1
4.4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用1、2、3、4表示坡度由小到大)
直接提升物
体的力(N)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8
4.1
4.9
5.9
3.1
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结果
斜面能够省力,而且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斜面材料盒,小车,测力计。
实验过程:⒈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⒉用测力计直接提拉小车,测量拉力计数。
⒊搭建三个高度,分别测量在三个斜面上提拉小车要用的拉力并计数。
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坡度越平缓越省力。
注意事项:①实验时先检查测力计指针是否在零刻度;②拉动小车要匀速、缓慢;③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拉动过程中读数,视线与刻度平行。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实验过程: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
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
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画图。
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绘图、整理。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实验材料:电池、细导线、铁钉、大头针。
实验过程:⒈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细导线,分别连接不同数量的电池,同时观察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⒉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细导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电量、线圈匝数、铁芯大小等因素有关。
(电池电量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电磁铁铁芯越粗,磁力越大。
)
【溶解实验】
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烧杯,玻璃棒,药匙。
实验过程: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
⒉向烧杯中分别加入食盐、高锰酸钾和沙子,用玻璃棒搅动。
⒊静置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溶解”。
像沙子这样,在水中搅拌后沉入水底的现象,叫“不溶解”。
注意事项:用药匙取药品后要及时擦净再取另一种;用玻璃棒搅拌时也应擦净再搅拌另一种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