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封建王朝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封建王朝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古代中国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以家族部落为基础,各地有多个具有一定权力的诸侯国,诸侯国与中央王朝之间存在互相制衡的关系。
2. 秦朝统一中国(221年-20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标准化度量衡、文字统一等。
3. 刘宋南朝(420年-479年)和后梁后周(502年-618年)时期:秦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南朝刘宋和后梁、后周的政治制度较为混乱,地方势力较大,皇权逐渐削弱。
4. 北朝和南朝(420年-589年)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被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王朝相继兴起,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也相继建立。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州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5.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由初期的郡县制逐渐过渡为府州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全面推行均田制。
6.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由于北方的辽、金等民族不断侵扰,政治制度逐渐削弱,南宋则处于北方的统治下。
南宋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加强封建军阀的监察,实行科举制和选官制。
7. 元朝(1271年-1368年):元朝是蒙古族政权,继承了宋朝的制度,并增设了行省、路、州等行政区划,实行三班制和科举制等。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从分裂到统一、从封建到中央集权的过程,以及农业社会向封建社会和官僚制社会转变的历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 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中国政治制度史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第二讲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政体是国家形式,即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
通行的看法:夏代开始建立了国家。
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发展的历史,约4000年。
古代中国的国家政体,统称之为君主制,分为贵族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两个阶段。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加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将部落联盟变成了国家,废除了传统的权力禅让制度。
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王权,镇压了有扈氏和伯益。
商汤推翻了夏,建立商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存。
“余一人”商王称帝公元前11世纪中叶,商朝被周所推翻。
周王自称“天子”贵族君主制从夏朝开始至战国结束。
特征:“君主世袭”,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如商王太甲,周成王。
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如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力。
天子对贵族有封赏、生杀予夺的权力,贵族对天子有拥立、谏诤、诛杀的权力。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力进一步衰微,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诸侯在各自国家里逐渐加强自己的地位,逐步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势力,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君主子政体。
原因: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来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提出了打破各国间相互分割的壁垒,加强政治联系,走向地区性乃至全国统一的要求;专制政体决策程序简单,决策贯彻快,行政效率高,频繁的战争促成了专制君主制的形成。
秦国对分封的限制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
许多国家开始停止分封或限制分封,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体制与官员管理制度,官员任免制,御史监察制度,上计制度。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经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政治体制也随之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角度来探讨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变化,并对其对中国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封建制度的兴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体制是封建制度,大约从商朝晚期开始逐步形成。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分封制度,君主将国土分封给一些贵族,贵族手下有自己的军队,同时也需要向君主进贡,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和社会的命脉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峰时期之一,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时期。
唐朝将当时多元化的权力分散体系改为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命,以此来缩短利益的距离。
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实行较为统一的法律和政策,对于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较大。
三、大一统制度的形成大一统制度在宋朝时期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主要是对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民间经济的发展依赖。
而这种政治体制在明朝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实行的是从地方到中央层层设官的体制,确保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筹协调。
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实行较为统一的法律和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四、近代帝制体制清朝时期,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而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被称为近代帝制体制。
清朝政权没有推翻传统政治体系,仍然维持了封建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内阁和议会,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五、中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革命迎来了新的时代,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实行了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特别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即为中国的民主思想的崛起提供了舞台。
虽然共和制度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力量,但由于内部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等原因,中国很快陷入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危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政治制度和选官⽤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历朝制度继承与发展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官制)——元(⾏省制)——明清沿⽤(明废⾏中书省、设三司、⼚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清沿⽤(唐武则天⾸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股取⼠)。
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1.夏讷时期初步建⽴官制,在地⽅封候伯。
2.周朝建⽴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封诸侯,实⾏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封候势⼒逐渐扩⼤,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中央集权制,在中央⾼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实⾏郡县制,⽤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式,封国逐渐强⼤,出现“七国之乱”。
武帝推⾏“推恩令”削弱封国⼒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式,把地⽅的财权、兵权、⾏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权⼒。
7.元时建⽴⾏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的控制,⼜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峰。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
以下是中国古专制政体的大致演变过程:1.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由诸侯共同掌握,而天子则担任领导和仪式职能。
这种政治体制在周朝后期出现了分封诸侯权力削弱的情况。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严格的集权制度,实行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行政、军事、法律等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秦始皇)手中,对地方政权进行了统一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相对更为宽松。
在汉朝早期,皇帝与地方豪强、世族等建立了统治的合作关系,使得地方的封建势力得以保留。
晚期的东汉时期,朝廷逐渐衰落,地方封建势力割据乃至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4.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朝和唐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官僚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统一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尽管存在一些地方割据,但总体上保持了集权的状况。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实行了相对松散的政治体制,兼采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的势力相对增大,但中央仍然保持有限的统一和控制。
6. 元朝(1271年-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外族统治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帝国的成员。
元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及其任命的官员手中,地方割据的情况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替,一度有中央集权,一度有地方割据,但整体上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
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统治者个人格局等因素有关。
第三章 中国国家政体的演变 完整

第三章中国国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了两种国体,但政体却同是君主制,第一种是奴隶制贵族君主制,第二种是专制君主制或封建地主君主制。
为什么?值得探讨。
本章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国家两种国体下国家政体演变的过程。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为贵族君主制,春秋战国为贵族君主制破坏向专制君主制过渡。
(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夏禹利用治水过程的协调领导地位扩大特权建立权威机构,演变为国家,联盟首领变成国王。
他又废除禅让制,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启,完成了王权的世袭。
形成君主政体。
启镇压了有扈氏、贵族伯益,进一步巩固了君主政体。
商汤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其王位继承仍然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同样是血缘继位的君主政体。
商王称‘‘余一人”,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唯一统治者。
说明君主政体的进一步强化。
甲骨文中商王称帝。
源于花‘‘蒂”。
花开花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自然界生命的循环。
所以把花“蒂”视之为自然神。
商王用帝来神化王位、神化君主统治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的君主政体。
周人信天,周王自称天子来统治人民,披上“神”的外衣。
这一时期的君主制称为“贵族君主制”。
注意其二个特征:第一,君主是世袭的;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贵族君主制的瓦解就是向专制封建君主制的过渡。
王室衰微与各国实力的加强。
主要在推行变法等措施。
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第一,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怯。
第二,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与发展,出现要求全国统一的要求。
第三,从政治与行政的角度看,专制政体利于调动统一战争。
事实上各国都在做加强专制君主政体的措施,以求强大,统一大业。
成为过渡到专制政体的格局。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中国的专制君主阶段从秦开始至清结束。
秦出现专制的背景及原因。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君主丞相制。
丞相的地位与作用:①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是百官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一、政治制度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在1500年的时光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演变。
这些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力量的转移、统治者的权力以及人民的福祉。
本文将从夏商周时期开始,逐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起始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氏族世袭制国家,实行的是王权神授制度。
国家的权力由炎帝(夏朝祖先)的后裔掌握,国君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事务由君主一人决定。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商王也是以神权合法化自己的地位。
周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周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君主掌握重大决策权,但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转折点。
此时,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分封制的局面不再稳定。
春秋时期,周王的实际权力被分封的诸侯所削弱,诸侯可以自主决策,形成了“诸侯并立”的局面。
而战国时期,则是“诸侯争霸”的时期,即使封建制度存在,但实质上已经由军事力量和战争胜利来决定统治权。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加倚重于实力而非传统制度。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开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集权化进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以秦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官员由中央委派,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随后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制度,然而,汉朝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实力使用地方豪强,并设立太守制度。
据此,汉朝构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完整制度。
第四阶段:三国两晋南朝北朝时期经历了汉朝的瓦解,中国政治格局逐步分裂,出现了三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继承了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国家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各地的政权主要由地方军阀掌握。
两晋南朝北朝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每个政权都拥有独立的中央政府。
此时的政治制度多样化,但始终围绕着中央集权展开。
第五阶段: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经历了分裂时期后,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第二讲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政体是国家形式,即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
通行的看法:夏代开始建立了国家。
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发展的历史,约4000年。
古代中国的国家政体,统称之为君主制,分为贵族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两个阶段。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加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将部落联盟变成了国家,废除了传统的权力禅让制度。
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王权,镇压了有扈氏和伯益。
商汤推翻了夏,建立商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存。
“余一人”商王称帝公元前11世纪中叶,商朝被周所推翻。
周王自称“天子”贵族君主制从夏朝开始至战国结束。
特征:“君主世袭”,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如商王太甲,周成王。
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如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力。
天子对贵族有封赏、生杀予夺的权力,贵族对天子有拥立、谏诤、诛杀的权力。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力进一步衰微,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诸侯在各自国家里逐渐加强自己的地位,逐步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势力,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君主子政体。
原因: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来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提出了打破各国间相互分割的壁垒,加强政治联系,走向地区性乃至全国统一的要求;专制政体决策程序简单,决策贯彻快,行政效率高,频繁的战争促成了专制君主制的形成。
秦国对分封的限制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
许多国家开始停止分封或限制分封,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体制与官员管理制度,官员任免制,御史监察制度,上计制度。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专制君主制自秦
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
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
汉武帝开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他提拔儒生作丞相,提高侍中的地位。
西汉末,废除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置司徒、司马、司空。
录尚书事制度汉武帝逐步增加尚书的职能,提升尚书的地位,尚书职能限于受令与出令。
东汉时尚书地位上升,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务中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成为国务总署,尚书诸曹取代九卿,直接处理国家政务。
西汉末开始,录尚书事成为没有丞相之名的丞相。
三、隋唐宋元时期的君主宰辅制度隋唐宋元时期政体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所谓君主宰辅制,是指在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
西晋开始设两个录尚书事,使其相互牵制。
东晋进一步设置分录。
南朝齐、梁时期,录尚书事变成非常设性的职务。
隋朝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唐朝正式形成群体宰辅制。
中书决策,门下复议,尚书执行,三者相互独立,分别向皇帝负责。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设政事堂,讨论决定国家大事,三省长官是政事堂会议的法定参加人员。
皇帝委托亲信参加会议,给予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也视为宰相。
相权分散在若干彼此互不统属的官员手中,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在国家组织中的地位,解除了臣权对君权的制约。
四、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制明初设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平章军国重事、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辅职务。
朱元璋杀宰相李善长、胡惟庸,撤消中书省,废除丞相及宰辅制度,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指挥,国家政事由皇帝决断,废除了皇帝通过相职治理国家的模式。
朱元璋下令,今后不准任何人再提设相之事。
绝对君主制: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也是国家行政首脑。
内阁制度:以殿阁大学士充当皇帝的秘书以及处理政务的助
手,职责是“传旨当笔”、“票拟批答”,后逐步“参与机务”,地位逐渐提高。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