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人格特质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格特质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分析创造力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人类素质,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动力之一。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创造力水平,这是由个体的人格特质所决定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人格特质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开放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开放的人具有对新奇事物保持敏感和好奇心的特点,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并乐于尝试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并在其中寻找新的创意和创新点。
研究表明,开放性的人更容易想象新的可能性,并能够以一种独特而创造性的方式思考。
因此,开放性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心程度。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这种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水平。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所以他们更愿意尝试新颖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害怕失败和批评,因此他们不太愿意冒险和尝试新的创意。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对于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创造力的发展还与情绪稳定性有关。
情绪稳定性是指一个人情绪的稳定程度。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情绪稳定性的人在创造力任务上表现更好。
这是因为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冷静和镇定,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
相反,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因为情绪波动而分心和失去创造性思维。
因此,情绪稳定性也是一个关键的人格特质,对创造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对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创造力需要不断地交流和分享想法,因此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可以促进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那些擅长与他人合作和合作的人更容易从团队和合作中获取新的创意和创新点。
他们能够吸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考中。
与此相反,缺乏沟通和合作能力的人往往容易被孤立和局限于自己的思维。
95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的研究

95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
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人格特质和创业意向。
本文旨在研究95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
人格特质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责任心和宜人性。
这些维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而预测他们是否有创业的意向。
通过对大量95后大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外向性和开放性。
外向性使得他们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并且更容易主动去寻找机会和资源。
开放性使得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95后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宜人性也较为强烈。
责任心使得他们更注重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能够承担起创业所需要的责任和风险。
宜人性使得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这对于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95后大学生的神经质相对较低。
神经质是指一个人情绪不稳定的程度,神经质高的人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不适合创业这种高风险的行业。
而95后大学生的神经质较低,说明他们更能够面对挑战和压力,保持稳定的心态。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95后大学生具有适合创业的人格特质。
他们的外向性和开放性使得他们更易于发现和抓住机遇,责任心和宜人性使得他们有能力和动力去承担创业的责任和风险,低神经质则使得他们更能够应对挑战和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特质只是影响创业意向的一个因素。
其他因素,如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经济状况等也会对一个人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
在研究和评估一个人的创业潜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95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他们的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和宜人性使得他们更适合从事创业活动。
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评估一个人的创业潜力。
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评述

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评述
本文旨在综述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创造力是指能够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想法和行为的能力,而人格则是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创造力和人格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认为人格的不同维度会对创造力的表现产生影响。
首先,研究表明,开放性、自我调节和观察力是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
开放性包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容忍不确定性和冒险精神,具有开拓思维的作用。
自我调节意味着个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情绪波动从而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观察力则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敏锐度,能够识别和发掘潜在的创造性资源。
其次,人格的负向特质也会对创造力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神经质、偏执和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质与创造力呈负相关。
这些负向特质通常表现为焦虑、自我怀疑和敌对情绪等,会阻碍个体的创造性表现。
最后,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也会影响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
例如,研究发现,女性在开放性和自我调节方面表现更好,因此在某些类型的创造性任务中表现更为出色。
而年龄方面,研究显示,青少年和年轻人在创造性表现上更具优势,可能与他们更大的好奇心和更少的社会约束有关。
综上所述,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索人格对不同类型创造性任务的影响,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造性表现差异,以更好地揭示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
关系。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人格特质是描述个体行为和心理差异的重要方面,而创造力则体现了个体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一直是心理学和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人格特质与创造力表现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实证研究来支持相关性的论断。
研究历史表明,人格特质与创造力表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首先,创造力的代表性特质之一是开放性。
开放性个体具有对新鲜事物和想法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他们愿意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创造力。
同时,开放性个体往往在想象力和非传统思维方面表现出色。
研究表明,与其他人格特质相比,开放性与创造力的相关性最强。
此外,创造力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评价,对于持续投入和克服困难至关重要。
个体如果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通常会更有勇气面对外界的挑战,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
研究显示,对自身创造力有自信的个体往往更能在创造性任务中获得出色的表现。
此外,情绪稳定性和内外控制源也与创造力表现有关。
情绪稳定性个体通常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不易被消极情绪所影响,有利于培养持久的创造力。
而内外控制源则涉及一个人对自身行为和结果的归因方式,内控型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对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外控型个体则更多认为外部环境或运气起主导作用。
内控型个体常常更加自主和有主见,并且更具有创造性。
在实证研究中,人格特质与创造力的相关性也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例如,一项对300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开放性、自我效能感和情绪稳定性是显著预测创造力表现的人格特质。
另一项针对职场员工的研究发现,内控型个体的创造力表现明显优于外控型个体。
这些研究结果都支持了人格特质与创造力的相关性。
尽管人格特质与创造力表现存在相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特质并不是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社会支持和个人经验等。
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创新潜能研究

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创新潜能研究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已被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和创新主力军,其个性特征与创新潜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个性特征作为每个人内在的独特品质和特点,会对一个人的创新潜能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将重点从个性特征和创新潜能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个性特征在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思维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或长期存在的差异。
多项研究表明,积极、开放、自信、有条理、有冒险精神的个性特征与创新潜能呈正相关关系。
积极的个人心态能够帮助大学生面对挑战并持续地追求创新。
相反,消极、保守、害羞、固执的个性特征会限制个人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在大学生个性特征中,开放性与创新潜能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开放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新经验和新观点时的反应程度。
开放性高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并能够将不同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意整合,为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与此相反,开放性低的大学生在面对新观点时过于保守,缺乏对创新的冲动和勇气。
除了个性特征外,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中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尊重个人观点等因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和实践机会也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而社会文化中的创新氛围和激励机制则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进行创新实践。
另外,个性特征与创新潜能的培养也需要关注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其内外环境的觉察和理解。
自我意识高的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之内,对其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容易面对挑战和困难,持久地追求创新。
然而,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个性特征与创新潜能之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描述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在性别、专业、家庭来源等方面的差异,考察高创造力倾向的大学生具有的人格特征,并且探索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使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A大学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取得有效被试106人。
所有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结论:第一,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总体偏低,有创造力潜能的学生很少。
第二,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在性别、专业、家庭来源、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差异。
第三,高创造力倾向的大学生具有高恃强性、高兴奋性、高有恒性、高幻想性和高实验性的人格特征。
第四,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显著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人格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当今社会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创造力的竞争。
创造力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核心推动力。
创造力倾向研究已成为最近几年学术界涉及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关系密切[1],高创造倾向大学生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创新,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3]。
1.2 理论基础目前在我国,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而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4]。
创造力是能力的最高表现,能力作为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和人格的其他部分处于复杂的联系之中,它的发展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格结构中其它因素的制约[5]。
创造力培养包括创造性认知行为和创造性情意行为[6],创造性情意行为是指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创造力倾向,它包括性格上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7]。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水平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水平的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具备创造力?为什么有些人在他人眼中看似平凡无奇,而某一天却能创造出能够改变世界的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人格特质对创造力水平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方法来培养创造力。
首先,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开放性。
开放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驱动力,具有较高开放性的人更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体验,更善于冒险和尝试。
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开放的个体,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维模式,并愿意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此外,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
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善于研究和探索未知领域,对各种知识和经验都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仅善于提出问题,还能够找到答案并从中受益。
这种求知欲的驱动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更有可能迈出创造性的一步。
此外,创造力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具备这样人格特质的个体具有无畏的决心和自律能力,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他们攀登创造力高峰的动力。
然而,人格特质并不是不可更改的。
尽管有些人天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但其他人也可以通过一些努力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首先,要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尝试阅读更广泛的书籍、参加各种类型的讲座和沙龙,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边界。
此外,要鼓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受传统思维的限制,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人格特质对创造力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开放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是与创造力紧密相关的人格特质。
虽然人格特质并非不能改变,但通过培养好奇心、扩展知识边界和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水平。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创造力水平关系之研究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创造力水平关系之研究姓名:赵小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等教育学指导教师:李嘉曾20040319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创造力水平关系之研究赵小芳导师:李嘉曾教授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内容摘要;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始终是中国教育关心的问题,也是2l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的战略任务,而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以在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为对象,考察他们在不同创造力水平上具有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现当代大学生创造力水平高低的人格特征差异,为相关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罗德塞的《创造力测试卷》对近1200名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创造力水平高低的人格特征差异明显,进而对不同创造力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大学生提出相应的创造力培养要求,建议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创造力oNTHERELATl0NSHIPBETWEENCoLLEGESTUDENTS’CREATIVITYANDPERSONALITYZHAOXiao—fangSupervisedbyProfessorLIJia—zeng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stituteSoutheastUniversityAbstract:Cultivatingcollegestudents’creativityisoneofthekeyissuesandalsoanobligatorydutyofChinaeductioninthe21stcentury.Theinfluenceofpersonalityoncreativityhasdrawnextensiveattentionineducationcircles.Thisresearchtakesthespecialgroupofcollegestudentsasitsresearchsubject,andanalysesthepersonalityonthedifferentcreativity,andconcludesthatthedifferencesintheircreativityisrepresentativeofthevarianceoftheirpersonalityThisconclusioncanServesasareferencefortheeducationreform.UsingthetestingpaperdesignedbyEugene,thestudyselectsabout1200studentsasitssubject.Theresultshowsthatgreatdifferencesinpersonalityexistamongthestudentsatratherdifferentcreativitylevels.Andthedetailedanalysisofthestudents’personalityisconducted0nthebasisoftheaboveconclusion.thewritersuggeststhatstudentsshouldbeprovidedwithpropercountermeasurescorrespondingtotheirlevelsrespectively,andthesecountermeasuresare:Theteachers’roleofexample,thebeneficialinfluenceofschoolculture,andstudents’subjectiveinitiative,etcKeywords:collegestudents;personality;creativityII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作者:侯日霞, HOU Ri-xia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济宁,272013
刊名:
济宁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10,33(2)
被引用次数:4次
1.谷传华;周宗奎;王菲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人格倾向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特殊教育 2008(03)
2.张景焕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1998(01)
ura AK;Lori MW;Sheri J B Creativity and thefive-factor model 1996
4.王亚萍;田苑;刘灵302名医学生创造力及个性特征分析[期刊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03)
5.施铁如艾森克和他的人格、智力研究新视角 1998(05)
6.杨学义;辛雅丽;张艳平高创造倾向的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7.刘帮惠;张庆林;谢光辉创造型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1994(05)
8.Hong E;Milgram RM The structure of giftedness:The do-main of literature as an exemplar 1996(40)
1.盛红勇.Sheng Hongyong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
2.陈建新.朱霞芳.CHEN Jian-xin.ZHU Xia-fang大学生成就动机、人格特征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6)
3.杨俊岭.曹晓平.YANG Jun-ling.CAO Xiao-Ping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大学学报2002,14(1)
4.蔡珊珊.李锐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2007,20(2)
5.黄诗雪.熊强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智力、人格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35)
6.创造力倾向测量[期刊论文]-人力资源2003(6)
7.王立忱浅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期刊论文]-大庆社会科学2007(4)
8.孙兴洋.张文海.SUN Xing-yang.ZHANG Wen-hai论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期刊论文]-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6)
9.孙瑶君.Sun Yaojun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2009(3)
10.赵小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创造力水平关系之研究[学位论文]2004
1.杨宝珊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期刊论文]-东方企业文化 2013(10)
2.崔冠宇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调查[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3)
3.曾晖.杨新华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2)
4.程黎.崔玲玲.王克南.王秋阳.李智玲.李华婷高中聋生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特殊教育2011(11)
引用本文格式:侯日霞.HOU Ri-xia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