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导学案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精品学案4:2-3-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人教版

第3节第1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习目标〗1.描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
2.简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学习内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过程。
(1)神经冲动的产生(2)神经冲动的传导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
局部电流方向:膜内由部位→部位,膜外由部位→部位3.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向的。
〖课后检测〗1.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必须在同一部位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2.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的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的B.细胞外的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的C.细胞外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的,Na+相反D.细胞外的K+浓度低于细胞内的,Na+相反3.为探究神经元动作电位与钠离子浓度的关系,研究人员把从青蛙体内分离出的神经元,分别放入正常海水和低钠海水中,测定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应与正常海水一致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C.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上升D.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的产生▁▃▅▇█参 *考 *答 *案█▇▅▃▁1.电信号神经冲动2.传导(1)K+外流内负外正Na+内流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局部电流(2)局部电流兴奋未兴奋未兴奋兴奋3.双向〖课后检测〗1.〖〖答案〗〗A〖〖解析〗〗效应器与感受器可能分布在同一部位,也可能不在同一部位,如寒冷刺激时,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等位置,而效应器是骨骼肌、皮肤血管、立毛肌等,A错误;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B正确;兴奋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C正确;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导学案)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习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学习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学习难点: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
导: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那些结构?预习:导学问题一:兴奋的产生(1)传导形式: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离子外流。
(跨膜方式:协助扩散。
)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强,Na离子内流(跨膜方式:协助扩散。
)电位表现:内正外负。
导学问题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膜内局部电流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填“相同”或者“相反”)。
2.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填“相同”或“相反”)。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①生理完整性。
①双向传导①单向传导①绝缘性①相对不疲劳性导学问题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M神经元兴奋→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N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三)测(2min):1、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出现双向传递解析:兴奋产生时,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错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B正确;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C 错误;突触间传导兴奋时涉及到化学信号的转变,因此速度慢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D错误。
2.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板书设计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3.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4. 髓鞘在神经纤维兴奋传导中的作用。
5.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 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作用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 神经纤维的组成和分类
- 《神经科学导论》中关于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部分。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疾病发生中的角色,如神经退行性疾病;
- 探索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的关系;
- 了解神经纤维兴奋传导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 调查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不同生物体(如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的异同;
3. 教学管理方面,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较好,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时间控制能力仍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总结:
1. 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历案

第4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历案
姓名班级组别一、学习目标1通过设计实验,分析蛙的坐骨神经微电极实验现象,说明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2.通过资料分析,阐明神经细胞的质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
(科学思维)
3.通过模型构建,说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以及传导特点。
(科学思维)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兴奋的产生
1.学生活动一: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
根据以上实验材料,思考并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假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的形式传导。
(2)实验设计:(实验材料:标本、电流表、导线、电极)
(3)预期实验现象:
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指针,肌肉。
受刺激时:电流表指针,肌肉O
2.学生活动二:利用所给材料构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模型要求:
(1)展示出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差异。
(2)区分不同的离子通道。
(3)模拟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发生的离子变化。
任务二:兴奋的传导
学生活动三:阅读课本,结合所给图形,完成兴奋传导过程绘制。
要求:
(1)标出刺激位置的电位变化。
(2)标明膜内外电流方向。
(3)它和课本标识有何不同?尝试说出传导过程。
你还有哪些没有学会?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1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元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元的传导学习目标知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重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习难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一、结合初中知识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根据生活实例理解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知识准备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教材助读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用红笔标注重点与难点;15分钟完成课前预习内容。
知识准备教材助读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静息电位的形成:①电位:膜内,膜外②机理:(K+/Na+)外流(2)受刺激时兴奋形成:①电位:膜内,膜外②机理:(K+/Na+)内流(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请标示出上图中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中各部分名称:(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当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受到刺激,其内的释放到通过扩散作用与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即引发,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3)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方式:信号→信号→信号(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
(5)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例如:传递的方向:(一个神经元)→(后一个神经元),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递质,也能使和。
我的疑问学始于疑在一个缩手反射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课内探究质疑探究探究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
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3.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4.兴奋区与未兴奋区的电荷发生怎样的移动?5.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区起什么作用?6.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高中生物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课时 反射和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案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反射和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习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阐述兴奋的产生以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下面是神经元的示意图:(1)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什么结构?如何区分它们?答案①树突,一般比较短,而且有多条;②细胞体,是具有细胞核的部分;③轴突,较长,通常只有一条。
(2)神经纤维和神经是一回事吗?答案不是。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观察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回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据图可知,反射弧都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的。
(3)图中膝跳反射是由2个神经元完成的,缩手反射是由3个神经元完成的。
由此可知,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不同,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杂,需要的神经元越多。
(4)假若在C、D之间剪断,分别在C、D端给予适宜刺激,小腿是否有反应?如果有反应,是不是反射?答案 在C 处给予适宜刺激,小腿无反应。
在D 处给予适宜刺激,小腿抬起,但不是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二、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未接受刺激时,由于K +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
⎩⎪⎪⎨⎪⎪⎧ 接受刺激时,由于Na +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称为动作电位。
这个区域称为兴奋区,它和未兴奋区产生了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了由正电位到负电位的局部电流。
精品文件第一章课时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学案-最新高二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时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
(重点)2.能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的电表偏转情况。
(重点、难点) 1.通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适应观。
2.通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图示的分析及电表偏转情况的分析培养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
一、自主学习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的电位为,这与有关;在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的电位为,这与有关。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即)形式传导的,且传导方向与一致。
二、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分析下图:(1)图中A处表示什么电位?形成原因是什么?B处表示什么电位?形成原因是什么?(2)K+外流、Na+内流的方式是什么?而细胞内外K+、Na+浓度差的维持是通过Na+-K+泵实现的,可向细胞外泵出Na+向细胞内泵进K+,这个过程中Na+-K+泵还能促进ATP水解而供能,因而Na+-K+泵对K+、Na+的运输方式是什么?这个过程中Na+-K+泵的作用有哪些?(3)图中膜外形成的电流方向是什么?膜内电流方向是什么?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来。
(4)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什么特点?探究活动二:神经纤维受刺激电表的偏转分析(1)阅读教材讨论,当下图①中a处受刺激后,电表偏转情况的正确排序是什么?上述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什么形式传导的?(2)下图表示神经纤维膜内外接上电表,然后给予有效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右图:a线段——静息电位,即,此时通道开放。
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即,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此时通道开放。
de段——恢复为静息电位。
(3)下左图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接上电表,测得电位变化如右图。
右图变化说明电表发生了什么样的偏转?练一练:1.分析下图:(1)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偏转。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导学案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
2、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3、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变化。
4、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突触的结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2、难点(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转化。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机制。
三、知识梳理(一)突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1、突触前膜:是轴突末梢的膜,通常会有小泡,里面储存着神经递质。
2、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充满了组织液。
3、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上面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1、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穿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的信号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变化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传到突触前膜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又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1、原因(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四、典型例题例 1:关于突触结构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膜电位一定变为外负内正D 同一突触小体可以与不同的突触后膜形成不同类型的突触解析:C 选项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可能产生兴奋(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也可能产生抑制(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加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功能。
2、说出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离子基础。
3、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二、学习过程:
目标一:认识神经元
任务一:阅读课本观察图片展示的神经元模式完成下列内容:
1、结构:
2、功能:
目标二: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离子基
础
任务二: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交流
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神经元生活的环境:
(1)神经元生活的环境中分布有等离子
(2)神经元细胞膜外离子浓度比膜内高
(3)神经元细胞膜内离子浓度比膜外高
2、探讨神经元细胞膜内外Na+、K+的不均分布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目标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称
任务三:
1、说出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并概述其形成原因
(通过阅读课本及同桌间交流完成相关任务)
膜电位: 原因:
2、说出兴奋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并概述其形成原因
(自己独立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相关问题)
膜电位: 原因:
3、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生小组讨论整理思路,概述传导过程)
膜外:
(1)局部电流方向
膜内: (2
电荷移动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
(3)方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传导
三、学习小结: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离子基础: 离子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以 的形式由 传导至 部位
四、习题检测:
1、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与Na+和K+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兴奋部位的特点是( )
A .对K+的通透性增加
B .K +迅速外流
C .对Na+的通透性增加
D .Na+迅速外流
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图中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下节预习】
1、描绘突触的结构
2、概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举例说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4、写出反射弧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