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法学法
导学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薄钢尺,音叉,
评价
样题
1、人说话时_____在振动;敲鼓时_____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_____在振动。所有声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
2、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D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通过___________形式来完成。
3、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通过分成小组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来合作探究一些声音发生的现速的大小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15页的小资料来找出影响声速的因素:
郭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
八
学科
物理
教研组长
冯伟民
主备人
曹玉霞
课型
新授
第_ 1 _课时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审核人
李凯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明白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能说出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学习重点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习难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教学批注
学
习
内
容
和
方
法
指
导
反馈训练
1.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音乐课上,同学们的唱歌声;________
人教版物理导学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点难点】重点: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预习案【基础感知】(1)自主阅读课本P27-P31(2)自学指导要求(用彩笔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①画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②画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
③画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④画出回声的概念【新知突破】一、声音的产生<一>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__。
<二>声源:一切正在________的物体称之为声源。
★拓展—动物声音的产生①蝉的叫声:雄蝉才会叫,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
②蝗虫:蝗虫不会叫但可以发声,蝗虫的发音器分别称为音锉和刮器,两者磨擦时,还引起前翅的振动发出嚓嚓的声音二、声音的传播<一>声音是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可以在固体、________和________中传播,但真空________传声。
;<三>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_________。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_______(相同/不同),一般情况下,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_中传播最慢。
<四>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
当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
三、回声<一>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
<二>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声音更。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课型:专题课姓名:班级:日期:学习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重难点:1.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设计探究的实验;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精讲点拨】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声音,认识身边的声现象。
2.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思考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验(1)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2)把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变化。
(3)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进一步思考、讨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5)敲打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的振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声音是由于______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_______;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______。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条件想一想:老师讲课声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结论:________。
探究1: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结论:_______。
九年级物理_导学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前准备:准备好平板,笔,本子,水杯,桌上不放其他与学习无关的物品。
开启专心致志的学习时刻吧!日期:学习开始时间:学习结束时间:第2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特点;3.了解常见声音的声速;4.会利用声速计算距离。
【学习流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流程后,我们就进入学习产品开始学习吧。
【产品位置】物理→同步学习→动画导学、导学案、考点闯关【使用流程】第1步:,了解本节整体内容明确重难点。
第2步:吃透教材,重难考点有精讲,在学案上重点内容下方画出下划线“”。
考点1:声音的产生1.探究声音的产生图示观察体验总结探究一轻捏喉部,然后说话或者唱歌发生时,手指感到喉咙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停止声带(固体)振动发声探究二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然后再捏住橡皮筋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嗡嗡”声,能看到橡皮筋在不停地振动;捏住橡皮筋时,橡皮筋不再振动,不再发声橡皮筋(固体)振动发声专属个性化预习提升方案点击进入动画导学进入考点闯关,观看考点精讲探究三吹响笛子笛子发声时,把手放在笛孔处,能感觉到气流的振动;停止吹气,没有振动的气流,笛声消失空气柱(气体)振动发声探究四用筷子搅动水(不要碰触水盆)水发出“哗哗”的声音;当水面平静下来,水不再振动,不再发出声音水(液体)振动发声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停止≠声音停止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注意发声停止不是“声音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但物体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在传播。
例如,发令枪响后随即停止振动不再发声,过一会终点计时员能听到枪声,说明虽然声源的振动停止了,但是声音仍然在空气中传播,并没有消失。
3.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听见。
例如,人耳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当人离声源太远时,人也可能听不见声音。
2. 实验方法——归纳推理与转换法(1)归纳推理法我们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发现这些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回声的概念及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
2、难点(1)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三、知识讲解(一)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情况。
2、现象与结论(1)钢尺在振动时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
(2)鼓槌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纸屑跳动,发出声音;鼓面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3、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实验探究(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2)把两个石头放在水中,敲击其中一个石头,观察另一个石头的反应。
2、现象与结论(1)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几乎听不到声音。
(2)在水中敲击一个石头,另一个石头能感受到振动和听到声音。
3、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常见介质中的声速(1)在 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2)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1500 米/秒。
(3)在钢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5200 米/秒。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四)回声1、回声的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课时导学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2.能利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解释有关声现象。
二、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课本29页“声速”部分。
回答下列问题:1.声音和闪电同时发生,当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听到隆隆的雷声。
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
2.声速的大小什么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3.回声是怎样产生的?人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的时间段是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在空气中走了m .声源离障碍物是m .4.在电影院或音乐厅里演奏的声音效果会更好一些,是因为什么原因?(二)发现与思考: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会发现: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之中传播时,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
请你思考下列问题: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你还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2.若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3. 若再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又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三)阅读了解自主学习“科学世界”部分。
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出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人就听到了声音。
2.某人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力,从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进行判断,你认为出现传导障碍是什么可能损坏了。
3.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4.骨传导不用传声,可以有效的避免。
利用骨传导原理可以制成、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想一想,我们梳头、刷牙、吃饼干发出的各种声音是怎样传进大脑,产生听觉的?三.作业:课本31页3、4、5【练习与拓展】一、填空题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2.、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2.知道声音以声波进行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3.了解回声,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和骨传导的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打交道的声音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的理念。
【使用说明】预习课本第26—31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预习案】(一)声音的产生1.通过观察发声的情景,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2、在生活中哪些实例说明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请各举一例.)(三)声速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否一样2.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3.什么叫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四)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2、什么是骨传导\【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1.进行课本P27“想想做做”的实验,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1)当你发声时,用手触摸颈前喉头部分,有什么感觉(2)当你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时,橡皮筋嗡嗡作响,同时看到橡皮筋发生什么现象结论:2.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音叉在振动呢(【针对练习】1.以下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触摸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发现机身在振动B.拨动吉他的琴弦,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C.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通话探究点(二)声音的传播¥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会_________,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铃声会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导入与导学1. 导入•引入音乐或其他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
2. 导学•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产生方式•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并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声音的三要素•高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与声源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三、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媒介•提问:声音可以传播的媒介有哪些?2. 声音的传播方式•答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 声音传播的特点•声音是横波,会沿着传播方向振动,所以声音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四、实践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2. 实验材料•长木棍、铃铛、手机、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铃铛系在一端木棍的一头。
2.两人分别拿着木棍的两头,其中一人敲击铃铛。
3.另一人用手机计时器计算敲击铃铛的时间和听到声音的时间差。
4.根据时间差和木棍长的比例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4.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传播方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方式、产生原理和传播特点。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的。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注意:以上文档为模拟输出,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目标: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总结,初步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导学过程: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探究1>把手放在自己的声带处,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手的感觉有何不同,并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探究2>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大部分直尺悬空在桌外面,然后上下拨动直
尺,观察并回答:
(1)听到了什么?
(2)此时直尺的状态时怎样的?
<归纳总结>结合课本第一节中前3幅图及以上2个探究实验,相互合作,交流讨论:物体发生时的特征是什么?
你发现的规律是:
练习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停止。
这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
练习2. 请说出下列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1)、弹吉他时的吉他声音是由振动产生;(2)、笛子声音由笛子管内的振动产生;(3)、蚊子、蟋蟀、蜜蜂等由高速振动发出响声;(4)、人的说话声由振动产生;(5)、擂鼓声由振动产生;
知识点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1.<探究3>对桌两人一组,完成课本14页上方的探究,再把两张桌子离开一条小缝再
重复上面的实验,比较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大小、强弱有何变化?(注:两次敲击桌面的力度应相同,且不要太用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组成员交流并讨论,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2.<思考并讨论>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就实验现象和图1.1-5思考并回答一下问题,有困
难的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问题:在实验中,听到铃声的变化是,从钟罩空气逐渐减少,钟罩传播出的声音也的想象可知,如果完全没有空气时,将钟罩里的声音,由此可知:能够传播声音,不能传声。
注意: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是声源,都在振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振动停止,发声一定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可能还在传播。
3.不振动的物体时不会发出声音的,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3.<阅读并思考>看课本图1.1-6,你能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也是。
4.声音的传播需要(传播声音的物质),介质分为、、
注意:
1.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而言,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效果最差。
5、声音传播的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我们把这种波称为;
练习3.分别列举一个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声音传播的列子。
练习4. 在月球上,我们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是不能在中传播;
知识点三: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也需时间,那么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简称为声速)。
先自主阅读课本15页的小资料,再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你发现的规律是:
1. 不同的物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 对于同一种介质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有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播的最快,在中次之,
在中最慢。
(注:记住,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空气中的声速V空气=340 m/s)总结:声速与和
知识点四:回声测距
1、回声指
列如:
回声的利用:回声测距。
2、怎样利用回声测距离,写出分析过程。
练习5:人在空旷的山谷中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0.8s,则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有多远?
练习6:某人利用测海底深度,从海面发出声音到听到经历3s,求此处海底的深度.(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练习7(重点题):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则听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
练习8(重点题):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座平直峭壁间的某一位置鸣枪,并利用秒表记录了听到回声的时间,他发现在经过了1s后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5s再次
听到了回声,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求: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
综合题型:
1、人说话是靠声带的来发声的,人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靠传到人耳的。
2、敲打锣鼓,锣发生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把已经
启动的停表(运动会上计时的秒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清晰地听到停表的“滴答”声,这说明固体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3、用细棍轻敲鱼缸的上沿,鱼缸中的鱼儿立即受惊,此时鱼接收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鱼缸—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3、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停止后,物体不再发出
响声,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这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
4、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5、介质指的是能被作为的物质;所以介质包括体、体和体;
6、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中传播;
7、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我们把这种波称为波;
8、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在液体中
传播的速度;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即:固体液体气体
9、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m/s;
10、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很快就消失了,这是由于手按锣面时锣面停止了;
11、在敲大古钟时,人们发现停止敲击后,古钟依然“余音未止”,这是由于古钟仍在;
12、人的说话声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看成声源;
14、播放收音机时,把手放在扬声器上,会感觉到扬声器在;
15、我们平时所听到的他人的说话声,是通过传入到我们耳朵的;这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16、打雷时,雷声惊动了水中的鱼,这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17、氢气球在爆破时的爆炸声是气球内的高速振动产生的;
18、钓鱼时,鱼听到人的声音会被吓走,这说明:和都能传播声音;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敲击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这表明:能传播声音;
19、“风吹树叶沙沙响”,这里的声源是:;
20、在月球上,我们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21、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2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中传播;
二、能力训练:
1、人伏在铁轨上,
这是由于: ;
2、在演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这里,小球的作用是: ;
3、在古代行军打仗,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
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4、宇航员在太空必须借助通信设备进行交流,这是由于: ;
5、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听诊器的作用是: ;
三、实验题:
1、.小明等同学在“探究是怎样”中,将系在细线上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同时,观察到现象是 ,
通过现象得出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作用是什么?这是利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2、如图所示,在探究“是由物体振动”中,将正在发声音叉紧靠悬线下轻质小球,发现
小球被 ,这样做是为了 ,该
现象说明了音叉在 .你听到了音叉发出 ,
说明
3、如图所示,小玲在做有关,当密封罩内闹铃响起,小玲前清楚听到闹铃,说明气体
和 体可以传播;当小玲逐渐把密封罩内空气抽出,闹铃 ,直到小
玲 ,说明传播需要
4、2011•扬中市模拟)小丽等同学“探究”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又能观察到
.通过现象得出结论是 .
(2)乒乓球在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
叫做 (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3)若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变化:
①听到和看到现象会有什么样变化?
.
②根据现象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