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逍遥游教案(公开课)

(完整word版)逍遥游教案(公开课)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设疑点拨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逍遥游公开课优秀教案

逍遥游公开课优秀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特点
《逍遥游》作为古代文学经典,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教材注 重文化传承和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内容
本课程主要围绕《逍遥游》的文本内容展开,包括作者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文学形象、 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介绍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 拓展和延伸。
文本解读与赏析
深入解读《逍遥游》原文, 欣赏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 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分析
01
重点
掌握逍遥游的核心思想,理解 庄子的哲学观点,并能够运用
相关知识分析文本。
如何深入理解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以及如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02
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逍遥游 和庄子的基本思想。
分析文章结构和逻辑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自主练习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写文章中的句式 和段落,提高学生的写作 能力。
背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 争意识。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THANKS
养其良好的人文情怀。
03
适应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对经典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本课程正是基
于这一背景而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03Leabharlann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逍遥游》的文本内容, 理解其中的文学形象和表现手法,具备一 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逍 遥 游》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逍 遥 游》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语言,感悟寓言,感受思想。

2、用诗、词、曲、联或整句总结点化自己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1、根据所提供的联句,理解段意,解读文意。

2、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3、试着用诗、词、曲、联或整句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方法】1、诱思探究,对联解读。

2、多媒体(PPT)。

【教学时间】2007年5月10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小家”的小对联,激发兴趣:“生命是一个过程,走完它,很长很长。

一个人走路,太寂寞;一群人上路,多欢乐。

”学习同样是一个过程,走完它,很长很长。

一个人学习,太寂寞;一群人学习,多欢乐。

让我们一起走过这四十分钟,去体味语文学习之乐。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下“小人物”的欢乐:(齐读)①登高见远假舆马以致千里君子日日学则终成大业顺风闻彰借舟楫而绝江河吾辈时时思即日臻妙境②琵琶女琵琶行琵琶弦上琵琶语青衫客青衫人青衫司马青衫湿③太史公报任少卿书通狂惑表私心昌黎翁祭十二郎文衔哀痛致诚意④不可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潜归园田唱隐居者之乐岂能摧眉于京城权贵,李白游天姥吟不遇者之愤⑤翠翠、窦娥、祥林嫂、林黛玉、杜十娘、李香君、朱丽叶、玛蒂尔德,古今中外,一群女人唱尽人生悲欢离合,诌出一套《哀江南》,《祝福》声回荡《茶馆》水生、马谡、小栓爹、青面兽、张公子、柳梦梅、葛郎台、别里科夫,中年老少,一堆男人演绎世间酸甜苦辣,写成一部《逍遥游》,《雷雨》声响彻《边城》⑥论学科,《语文》最葩,书本内有许多风雅。

鉴小说,古今名家;品名著,中外贤达。

更有那坐茶馆,观雷雨,赏罗朱,冤窦娥,沁人心脾,赏心悦目,潸然泪下。

2、名家对联,引入课题:让我们再体味一下“大人物”的欢乐:①对联: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②导语(涉及庄子其人及其思想):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庄子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他在天地之间,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

2.领略庄子散文想像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1.知人论世,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背景,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

2.合作探究、个性鉴赏、研习探讨,在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基础上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并批判地继承“逍遥游”思想,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对生活有益的营养。

2.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缺乏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要理解庄子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行文,无端而起、迷茫恍惚的情感,高深莫测、艰深难明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困难。

授课过程拟在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并从中汲取对生活有益的营养。

3重点难点理解并批判地继承“逍遥游”思想。

4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课前,我们印发了阅读材料,鲍鹏山《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精髓。

那么他为什么会提出逍遥游这样一个概念,什么人、怎么样才能真正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活动2【讲授】披文入情走入文本(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1.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鹏鸟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然后在我们的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自读要求:(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一、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壹五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逍遥游》的基本阅读技巧;4.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逍遥游》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古文的特点和魅力;•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古文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文课本《逍遥游》部分;2.资源: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导入《逍遥游》的主题和背景信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导入课文(15分钟)•回顾上一堂课讲过的古文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古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意思的方法。

3. 课文解读(30分钟)•通过分析《逍遥游》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主题、内涵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4. 文言文阅读练习(30分钟)•分发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所学的阅读技巧阅读并理解文中的内容;•鼓励学生主动解读句子结构和词语意义,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拓展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就《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归纳总结,理清思路;•学生展示: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共同交流和讨论。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作业1.阅读《逍遥游》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逍遥游》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

课堂内容设置合理,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通过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设疑点拨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4.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合作交流:(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文第一段、第二段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鹏鸟:南徙以六月息抟扶摇高飞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5.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之二虫又何知!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蜩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①小年不及大年。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翻译下列句子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学生阅读,发现,交流。

明确: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批判继承庄子思想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

”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

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

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

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

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

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讨论、交流。

点拨: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

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学生活动。

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

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