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

合集下载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研究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研究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研究摘要:在实际使用中,仪器仪表可能会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与仪器仪表无关的电流和电压,以及电磁干扰对仪器仪表在运行过程中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直接导致仪器仪表无法正常工作。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将可能会导致仪器受到损坏或者无法使用。

因此,有责任深入研究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并根据仪器仪表的实际操作原理以及仪器仪表在外部环境干扰下的工作机制,制定出一套科学且合理的抗干扰方案,以确保其日常操作能够无障碍地进行。

关键词:仪器仪表;干扰来源;抗干扰策略引言在实际操作中,仪器仪表所处的环境条件通常相当复杂。

由于多种因素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仪器系统,可能会产生干扰,这会导致测试结果的精确度降低。

如果偏差太大,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可能会受到影响。

所以要想提高仪器仪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抗干扰技术。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仪器仪表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抗干扰策略,以减少这些干扰对仪器仪表造成的负面影响。

1仪器仪表的干扰来源在日常操作中,如果仪器仪表的信号导线在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工作人员的仔细检查,这可能会导致信号导线与仪表动力线之间出现平行布置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仪器仪表的两条信号线上都产生感应电势,从而对仪器设备造成一定的干扰。

如果在仪表的两根信号线与动力线形成一个夹角时就会使仪表受到很大的作用力,这样不仅容易损坏仪表还可能会给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由于动力线与仪表的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距离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仪器仪表的两条信号线上出现电位差,进而通过对信号线回路的干扰产生干扰;另外就是由于仪器本身所带有的一些磁性物质也会受到磁力的吸引而使其自身与其他物体相互吸附,这样也会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出现电磁干扰源。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在运行时都会出现振动,这可能导致安装在这些设备上的仪器或信号导线也产生相应的振动。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1.电磁屏蔽:电磁波是仪器仪表最常见的干扰源之一、为了保护仪器仪表不受电磁波的干扰,可以在仪器周围设置金属屏蔽罩或屏蔽房,有效地隔离了外界的电磁波。

同时,在设计仪器的电路时,可以采用差模输入、偏置电压屏蔽等技术,来提高仪器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2.过滤和滤波技术:在仪器的电源输入、信号输入和输出等接口处,可以加装滤波电路,对电源或信号进行过滤,除去高频噪声和电磁干扰。

滤波技术常用的方法有低通滤波、带通滤波等,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3.地线和接地:仪器仪表的地线和接地是抗干扰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线,将仪器仪表的接地电路与其他设备的接地点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地点,从而减小仪器仪表受到的电磁干扰。

在接地线路中,还可以采用接地网络、电流环路的方法,来提高抗干扰能力。

4.逆变器和放大器设计:对于大部分仪器仪表来说,逆变器和放大器都是重要的部分。

在逆变器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串联电抗、并联电容等方法,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和调节,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

在放大器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差分输入、共模抑制等方法,提高放大器的抗干扰能力。

5.绝缘和屏蔽技术:绝缘和屏蔽技术在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设计绝缘和屏蔽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仪器与外界的干扰隔离开来,保护仪器的正常工作。

6.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可能对仪器的性能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仪器仪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在使用仪器仪表的过程中要控制好环境的温湿度,并且对于一些对温度和湿度比较敏感的仪器,还可以采取外部冷却装置和湿度控制设备等措施。

总而言之,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包括电磁屏蔽、过滤和滤波技术、地线和接地、逆变器和放大器设计、绝缘和屏蔽技术以及温度和湿度控制等。

只有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才能确保仪器仪表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提高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抗干扰的措施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抗干扰的措施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抗干扰的措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抗干扰的措施、供电系统的抗干扰设计1对传感器、仪器仪表正常工作危害最严重的是电网尖峰脉冲干扰,产生尖峰干扰的用电设备有:电焊机、大电机、可控机、继电接触器、带镇流器的充气照明灯,甚至电烙铁等。

尖峰干扰可用硬件、软件结合的办法来抑制。

用硬件线路抑制尖峰干扰的影响 (1) 常用办法主要有三种:①在仪器交流电源输入端串入按频谱均衡的原理设计的干扰控制器,将尖峰电压集中的能量分配到不同的频段上,从而减弱其破坏性;②在仪器交流电源输入端加超级隔离变压器,利用铁磁共振原理抑制尖峰脉冲;③在仪器交流电源的输入端并联压敏电阻,利用尖峰脉冲到来时电阻值减小以降低仪器从电源分得的电压,从而削弱干扰的影响。

(2)利用软件方法抑制尖峰干扰对于周期性干扰,可以采用编程进行时间滤波,也就是用程序控制可控硅导通瞬间不采样,从而有效地消除干扰。

.技术抑制尖峰脉冲的(3)(watchdog)采用硬、软件结合的看门狗影响访问一次定时器,让定时器 CPU 软件:在定时器定时到之前,重新开始计时,正常程序运行,该定时器不会产生溢出脉冲,也就不会起作用。

一旦尖峰干扰出现了“飞程序”,则watchdog就不会在定时到之前访问定时器,因而定时信号就会出现,从CPU 而引起系统复位中断,保证智能仪器回到正常程序上来。

实行电源分组供电,例如:将执行电机的驱动电源与控制电 (4) 源分开,以防止设备间的干扰。

采用噪声滤波器也可以有效地抑制交流伺服驱动器对其它设 (5) 备的干扰。

该措施对以上几种干扰现象都可以有效地抑制。

(6)采用隔离变压器考虑到高频噪声通过变压器主要不是靠初、次级线圈的互感耦合,而是靠初、次级寄生电容耦合的,因此隔离变压器的初、次级之间均用屏蔽层隔离,减少其分布电容,以提高抵抗共模干扰能力。

采用高抗干扰性能的电源,如利用频谱均衡法设计的高抗干(7)扰电源。

这种电源抵抗随机干扰非常有效,它能把高尖峰的扰动电的电压,但干扰TTL电压峰值小于电平)(压脉冲转换成低电压峰值脉冲的能量不变,从而可以提高传感器、仪器仪表的抗干扰能力。

有效抑制仪器仪表电磁干扰的3大方法

有效抑制仪器仪表电磁干扰的3大方法

有效抑制仪器仪表电磁干扰的3大方法工业生产现场用于测量的仪表种类有很多种,比如用于流量测量的电磁流量计、智能超声波流量计,用于液位和压力测量的液位变送器,压力变送器等仪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需要外部供电的。

由于收到电磁波的干扰,会给仪器仪表的测量精度带来影响,抑制电磁干扰也就变得十分重要,如何才能抑制电磁对仪表的干扰呢?下面就跟着仪控君来一起看看吧!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主要有三种:屏蔽、滤波和接地。

屏蔽1屏蔽是用来减少电磁场向外或向内穿透的措施,一般常用于隔离和衰减辐射干扰。

屏蔽按其原理分为静电屏蔽、电磁屏蔽和磁屏蔽三种。

静电屏蔽的作用是消除两个电路之间由于分布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屏蔽体采用低电阻金属材料制成,屏蔽体必须接地。

电磁屏蔽的作用是防止高频电磁场的干扰,屏蔽体采用低电阻的金属材料制成,利用屏蔽金属对电磁场产生吸收和反射以达到屏蔽的目的。

磁屏蔽的作用是防止低频磁场的干扰,屏蔽体采用高导磁、高饱和的磁性材料来吸收或损耗电磁场以达到屏蔽的目的。

电磁干扰的影响与距离的关系非常密切,距干扰源越近,干扰场强越大,影响越大。

在电子仪器仪表中,电子元件的布置常受体积限制,常采用低电阻金属材料或磁性材料制成封闭体,把防护间距不够的元件或部位隔离起来,以减少或防止静电或电磁的干扰。

滤波2滤波可以抑制电磁的传导干扰。

敏感电子设备通过电源线、电话线、控制线、信号线等传导电磁干扰信号。

对于传导干扰常采用低通滤波器滤波,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但在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时,必须考虑滤波器的特性:频率特性、阻抗特性、额定电压及电压损耗、额定电流、漏电电流、绝缘电阻、温度、可靠性、外型尺寸等。

接地3在设备或装置中,接地是为了使设备或装置本身产生的干扰电流经接地线流入大地,一般常用于对传导干扰的抑制。

理想的接地体是一个零电位、零阻抗的物理实体,作为各有关电路中所有信号电平的参考点,任何不需要的电流通过它都不产生电压降。

这种理想的接地实体实际上是近似的。

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的抗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

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的抗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

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的抗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摘要:現场使用中仪器仪表经常会有干扰信号,例如无关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仪器仪表工作空间内的电磁干扰等等,而这会致使传感器输给上位机假信号。

驱动设备也会接受到畸变的信号,使执行机构执行失常。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仪器仪表抗干扰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具体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及其受到外界干扰的作用机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抗干扰措施,以保障其能够正常工作。

关键词:仪表;干扰源;消除措施1现场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在现场应用中,从现场仪表反馈到控制室的仪表信号有波动,不能反映现场真实的数据,现场的蒸汽调节阀要根据现场的温度做相应的调节,压力变送器输出信号要反映反应器内实际的压力,超出设备设计压力会对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坏,还有可能引起爆炸。

不仅影响生产,还会给现场的人员带来危险,经分析发现现场的仪表信号接入的控制柜和旁边几台大功率的电机变频柜并排放置,其中有几台变频器也未设置输出输入电抗器,信号受到旁边柜子大功率设备的干扰,数据产生了波动,经PLC输出给调节阀的信号也受到影响,产生了波动。

内部干扰有:在仪表内部,一些开关电源,还有仪表的布线方式等也均可能成为干扰源。

外部干扰有:在仪表外部,一些功率比较大的用电设备以及电力设备等都可能成为干扰源。

通常干扰源有多种,它们在仪表内外部都可能存在。

(2)按仪表输入输出端干扰作用形式分:可分为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a)双绞线。

对于来自空间电磁耦合所产生的串模干扰,可以采用双绞线,双绞线能使信号线回路所包围的面积大为减少,并使各个小环路的感应电势互相抵消,减少电磁感应。

b)静电屏蔽。

在静电场的作用下,导体内部各点的电位是相等的,为了防止受到电磁场的干扰,必须对信号源和接收设备做到良好的屏蔽,隔断电磁场的耦合。

为了信号的稳定,最好使用带屏蔽的电缆线把仪表信号接入控制室,尤其是现场设备距离控制室距离较远时,如果现场环境干扰较强,可使用双层屏蔽电缆。

c)信号滤波。

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

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

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一、引言数显温控仪在工业控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功能是测量和控制温度。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环境电磁干扰、电源波动等因素的存在,数显温控仪可能会受到干扰,导致测量结果不许确或者控制失效。

因此,为了保证数显温控仪的正常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抗干扰措施。

二、抗干扰解决方案1. 硬件层面的抗干扰措施在硬件设计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数显温控仪的抗干扰能力:(1)选择合适的电源:使用稳定可靠的电源,确保电源电压的稳定性,避免因电源波动引起的干扰。

(2)屏蔽设计:对数显温控仪的输入、输出信号线进行屏蔽处理,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3)地线处理:合理布置和连接设备的地线,减少地线干扰。

(4)滤波器的使用:在电路中添加合适的滤波器,过滤掉高频干扰信号,提高抗干扰能力。

2. 软件层面的抗干扰措施在软件设计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数显温控仪的抗干扰能力:(1)滤波算法:在温度测量过程中,采用滤波算法对输入信号进行平滑处理,减少干扰的影响。

(2)误差校正:通过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校准,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3)故障检测与处理:设计合理的故障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保证控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数据传输加密: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3. 环境层面的抗干扰措施除了在硬件和软件层面采取措施,还可以从环境层面进行抗干扰处理:(1)隔离干扰源:将数显温控仪与其他干扰源(如机电、高频设备等)进行隔离,减少干扰源对数显温控仪的影响。

(2)保持良好的接地:合理设置接地路线,确保设备和设备之间的地线连接良好,减少地线干扰。

(3)减少电磁辐射:采用电磁屏蔽材料或者合理设置屏蔽结构,减少电磁辐射对数显温控仪的影响。

三、实施效果与建议通过以上抗干扰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数显温控仪的抗干扰能力,确保其正常工作。

实施后的数显温控仪在面对电磁干扰、电源波动等干扰因素时,能够稳定地测量和控制温度,准确可靠。

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的抗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

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的抗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

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的抗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在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抗干扰分析和解决措施非常重要,因为很多环境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源,比如电磁干扰、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这些干扰源可能会导致仪器仪表测量结果出现误差或失真。

本文将就几种常见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首先,电磁干扰是仪器仪表中常见的一种干扰源。

电磁干扰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其他电子设备、电源线路等。

为了降低电磁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仪表。

在购买仪器仪表时,要注意选择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的产品。

2.定期检查和维护仪器仪表的接地。

良好的接地可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3.采用屏蔽措施,比如将仪器仪表放置在金属屏蔽箱中,减少电磁干扰的入侵。

其次,温度变化也是仪器仪表中常见的一种干扰源。

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仪器仪表的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

为了减轻温度变化的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仪器仪表的设计和制造应具备良好的温度补偿功能。

通过在仪器仪表中加入温度传感器,并利用温度补偿算法,可以有效减小温度变化对仪器仪表测量结果的影响。

2.减少仪器仪表与温度源的热传导。

通过增加绝缘材料、优化仪器仪表的散热设计等措施,可以减少温度变化的传导。

另外,湿度变化也可能会对仪器仪表的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湿度变化会导致仪器仪表的内部零部件受潮、绝缘性能下降等问题。

为了降低湿度变化的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抗潮湿腐蚀的仪器仪表。

在购买仪器仪表时,要选择具有良好的防潮湿性能的产品。

2.保持环境的恒温恒湿。

通过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减小湿度变化对仪器仪表的影响。

3.加强仪器仪表的密封设计。

通过增加密封材料、优化仪器仪表的密封结构等措施,可以减少湿度的侵入。

除了以上几种干扰源外,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还可能存在其他一些干扰源,比如振动、尘埃等。

在面对这些干扰源时,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分析和解决措施。

总之,在仪器仪表现场应用中,抗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是确保仪器仪表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

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

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引言概述:数显温控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场合的温度控制设备。

然而,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数显温控仪可能会受到干扰,导致温度控制不许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介绍数显温控仪抗干扰的解决方案。

正文内容:1. 抗电磁干扰1.1 使用屏蔽线缆:选择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线缆,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1.2 增加滤波器:在温控仪电源路线上添加滤波器,可以有效滤除电磁干扰信号。

1.3 优化接地系统:合理设计接地系统,减少电磁干扰的传导路径。

2. 抗射频干扰2.1 使用低频信号:尽量选择低频信号传输,减少射频干扰的可能性。

2.2 增加射频屏蔽:在温控仪周围设置射频屏蔽罩,阻挡外部射频信号的干扰。

2.3 优化布线:合理布置路线,减少射频干扰的传导路径。

3. 抗电源干扰3.1 使用稳定电源:选择稳定的电源供应,减少电源波动对温控仪的影响。

3.2 增加电源滤波器:在电源输入端添加滤波器,滤除电源中的干扰信号。

3.3 优化电源路线:合理设计电源路线,减少电源干扰的传导路径。

4. 抗环境干扰4.1 防护外部电磁场:在温控仪周围设置屏蔽罩或者金属壳,减少外部电磁场的干扰。

4.2 防护高温环境:选择适合高温环境的温控仪,确保其正常工作。

4.3 防护湿度环境:采用防潮、防水的设计,保护温控仪免受湿度环境的干扰。

5. 抗信号干扰5.1 优化信号传输:采用差分信号传输,减少信号干扰的可能性。

5.2 增加信号滤波器:在信号输入端添加滤波器,滤除干扰信号。

5.3 优化信号采样:合理选择采样方式和采样频率,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抗电磁干扰、抗射频干扰、抗电源干扰、抗环境干扰和抗信号干扰等方面。

通过使用屏蔽线缆、滤波器、优化接地系统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各种干扰对数显温控仪的影响,提高温度控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具体环境和需求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
仪器仪表的可靠性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装置是否安全、长周期稳定运行,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仪表在工业生产的现场使用的条件常常是很复杂的。

被测量的参数又往往被转换成微弱的低电平电压信号,并通过长距离传输至二次表或者计算机系统。

因此除了有用的信号外,经常会出现一些与被测信号无关的电压或电流存在。

这种无关的电压或电流信号我们称之为“干扰”(也叫噪声)。

仪器仪表干扰来源有很多种,通常我们所说的干扰是电气的干扰,但是在广义上热噪声、温度效应、化学效应、振动等都可能给测量带来影响,产生干扰。

在测量过程中,如果不能排除这些干扰的影响,仪表就不能够正常的工作。

根据仪表输入端干扰的作用方式,可分为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串模干扰是指叠加在被测信号上的干扰;共模干扰是加在仪表任一输入端与地之间的干扰。

1、主要干扰源
(1)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是由于两条支电路或元件之间存在着寄生电容,使一条支路上的电荷通过寄生电容传送到另一条支路上去,因此又称电容性耦合。

(2)电磁感应
当两个电路之间有互感存在时,一个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就会通过磁场耦合到另一个电路,这一现象称为电磁感应。

例如变压器及线圈的漏磁、通电平行导线等。

(3)漏电流感应
由于电子线路内部的元件支架、接线柱、印刷电路板、电容内部介质或外壳等绝缘不良,特别是传感器的应用环境湿度较大,绝缘体的绝缘电阻下降,导致漏电电流增加就会引起干扰。

尤其当漏电流流入测量电路的输入级时,其影响就特别严重。

3)附加热电势和化学电势。

主要是由于不同金属产生的热电势以及金属腐蚀等原因产生的化学电势,当它处于电回路时会成为干扰,这种干扰大多以直流的形式出现。

在接线端子板或是干簧继电器等处容易产生热电势。

4) 振动。

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因此在振动的环境中把信号导线固定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这4种干扰都是和信号串联,也就是以串模干扰的形式出现。

5)不同地电位引入的干扰。

在大地中,各个不同点之间往往存在电位差。

尤其在大功率的用电设备附近,当这些设备的绝缘性能较差时,这一电位差更大。

而在仪表的使用中往往又会有意或无意的是输入回路存在两个以上的接地点。

这样就会把不同接地点的电位差引入仪表,这种地电位差有时能达1~10伏以上,它是同时出现在两根信号导线上。

通过静电耦合的方式,能在两输入端感应出对地的共同电压,以共模干扰的形式出现。

由于共模干扰它不和信号相叠加,它不直接对仪表产生影响。

但它能通过测量系统形成到地的泄漏电流,这漏电流通过电阻的耦合就能直接作用于仪表,产生干扰。

(4)射频干扰
6)其他
除一些脉冲电压能够作用于模拟电路之外,还可以对数字电路产生干扰,这些脉冲电压的发生源是开关、电机、继电器这样一些感性负载和产生放电的机器等。

2、干扰的抑制
常用的抗干扰措施比较多,要想抑制干扰,必须对干扰作全面地分析了解,要在消除或抑制噪声源、破坏干扰途径和削弱接收电路对噪声干扰的敏感性这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消除噪声源是积极主动的措施。

比如插接件接触不良、虚焊等情况,对于这类干扰源是可以消除的。

从原则上讲,对于噪声源应予以消除。

但是,实际上很多的噪声源是难以消除或不能消除的。

例如有时候泵房中的仪表,泵运行时电机的电磁干扰就是不能够消除的。

这时候就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来抑制干扰。

1)串模干扰的抑制
串模干扰与被测信号所处的地位相同,因此一旦产生串模干扰,就不容易消除。

所以应当首先防止它的产生。

防止串模干扰的措施一般有以下这些:
信号导线的扭绞——由于把信号导线扭绞在一起能使信号回路包围的面积大为减少,而且是两根信号导线到干扰源的距离能大致相等,分布电容也能大致相同,所以能使由磁场和电场通过感应耦合进入回路的串模干扰大为减小。

屏蔽——为了防止电场的干扰,可以把信号导线用金属包起来。

通常的做法是
在导线外包一层金属网(或者铁磁材料),外套绝缘层。

屏蔽的目的就是隔断“场”的耦合,抑制各种“场”的干扰。

屏蔽层需要接地,才能够防止干扰。

滤波——所谓的滤波法就是用电容和电感线圈或电容和电阻组成滤波器接在测量线路的输入端,以抑制干扰信号进入二次仪表或PLC,DCS等控制系统,使干扰信号衰减。

对于变化速度很慢的直流信号,可以在仪表的输入端加入滤波电路,以使混杂于信号的干扰衰减到最小。

但是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这种方法一般很少用,通常,这一点在仪表的电路设计过程中就已经考虑了。

对于易遭受雷击的仪表,比如高处的仪表,空旷地带的仪表,室内部分应配置浪涌保护器。

工程上较为常见的是软件滤波,即在PLC或DCS中编写相应的程序,对输入的模拟信号进行预处理。

常用的软件滤波方法有。

(1)平均值滤波,即把N次采样的值取平均值作为滤波器的输出,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鲜采样的值的比重,形成加权平均值滤波。

(2)中值滤波,即把N次连续采样值进行排序,取其中位值作为滤波器的输出,这种方法对缓变过程的脉冲干扰滤波效果良好。

(3)限幅滤波,这种方法是根据采样周期和真实信号的正常变化率确定相邻两次采样的最大可能差值Δ,将本次采样和上次采样的差值小于等于Δ的信号认为是有效信号,大于Δ的信号作为噪声处理。

以上的几种方法是主要是针对与不可避免的干扰场形成后的被动抑制措施,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干扰场的形成。

譬如注意将信号导线远离动力线;合理布线,减少杂散磁场的产生;对变压器等电器元件加以磁屏蔽等等,采取主动隔离的措施。

2)共模干扰的抑制
由于仪表系统信号多为低电平,因此,共模干扰也会使仪表信号产生畸变,带来各种测量的错误。

防止共模干扰通常采取的措施如下:
接地。

通常仪表和信号源外壳为安全起见都接大地,保持零电位。

信号源电路以及仪表系统也需要稳定接地。

但是如果接地方式不恰当,将形成地回路导入干扰。

因此,通常,仪表回路采用在系统处单点接地。

但是事实上,信号源侧对地不可能绝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可能彻底的消除地电位差引进的干扰。

所以为了提高仪表的抗干扰能力,通常在低电平测量仪表中都把二次仪表“浮地”,也就是将二次仪表与地绝缘。

以切断共模干扰电压的泄漏途径,使干扰无法进入。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将屏蔽和接地结合起来应用,往往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干扰问题。

如果将屏蔽层在信号侧与仪表侧均接地,则地电位差会通过屏蔽层形成回路,由于地电阻通常比屏蔽层的电阻小的多,所以在屏蔽层上就会形成电位梯度,并通过屏蔽层与信号导线间的分布电容耦合到信号电路中去,因此屏蔽层也必须一点接地。

并且,信号导线屏蔽层接地应与系统接地同侧。

事实上,由于二次仪表的外壳为了安全,是需要接地的。

而仪表的输入端与外壳之间一定存在分布电容和漏阻抗,因此,浮地不可能把泄漏途径完全切断,因此,必要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双层屏蔽浮地保护。

也就是在在仪表的外壳内部再套一个内屏蔽罩,内屏蔽罩与信号输入端已经外壳之间均不做电气连接,内屏蔽层引出一条导线与信号导线的屏蔽层相连接,而信号线的屏蔽在信号源处一点接地,这样使仪表的输入保护屏蔽及信号屏蔽对信号源稳定起来,处于等电位状态。

可以大大的提高仪表抗干扰的能力。

即便这样,其实也是存在一定的泄漏电流的,但是,抑制干扰的措施就是为了让干扰信号强度降低至相对与实际信号强度来说可忽略的程度。

另外,经常采用的抗干扰措施还有隔离,也是通过阻止干扰回路的形成来抑制干扰。

这些方法的作用是叠加的。

通常,我们会采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提高信号测量的抗干扰能力。

当然,随着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发展,还有许多其他抗干扰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