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第二篇

合集下载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ppt课件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ppt课件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21
三. 扩大再生产积累所需货币的来源
关于这几种积累货币的形式,马克思指出:
“1.银行存款。银行实际支配的,是一个较小的 货币额。这里仅仅在名义上积累了货币资本。实际积 累的,是货币索取权,它们之所以会转化为货币(在 它们一旦转化为货币时),只是因为在提取的货币和 存入的货币之间出现平衡。在银行手中掌握的货币相 对地说只是一笔很小的金额。 2.公债券。这根本不 是资本,而是对一国年产品的债权。”(Ⅱ385)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22
三. 扩大再生产积累所需货币的来源
“3.股票。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 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 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
在所有这些场合,都没有货币的积累,而是一方 面表现为货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为不断的实 际的货币支出。至于这个货币究竟由它的所有者支出, 还是由其他人,由他的债务人支出,这并不改变事情 的本质。”(Ⅱ386)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7
二. 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来源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由货币流通公式决定的, 所以,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从何而来的问题,实际上 是在问流通中用于增加的商品实现的货币从何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仍在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从何来 这个提法上回答问题,他们的回答大体有以下几种:
1.认为资本家之间互相购买使他们能把剩余价值 实现为货币。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以这部分货币存在为 前提来说明这部分货币的存在。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8
二. 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来源
2. 一部分资本家用自己的消费基金支付另一部分 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这一回答的错误和上一种相同。 3. 资本家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可以帮助其他资本 家的剩余价值实现。马克思指出,作为收入的工资和 剩余价值同在市场上用于消费,这就要求资本家手中 必须已有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 4. 还有人认为是购置固定资本的货币存留于流通, 可实现剩余价值。但是购置固定资本就要支付固定资 本中的剩余价值,这笔资金就已经存在。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5
1.资本的总公式
㈡ 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形式:W——G——W,即先卖后买 资本流通的形式:G——W——G,即先买后卖
“G——W——G ,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 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使命来 说,已经是资本。”(Ⅰ172)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7
1.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存在形式在质上是相同的, 因此,资本流通公式两端货币的区别必然是体现为 量的不同。“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 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 ,而只是因为它 们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 初投入的货币。”(Ⅰ176)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5
1.资本的总公式
㈥ 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表现出来的 资本总公式
产业资本在流通以外进行生产活动,但不影响它 在流通中表现出的形式;生息资本(G——G’)则 是以简练形式表现G——W——G’过程,所以,G— —W——G’反映了一切资本运动的共同过程,所以, 马克思称它是“资本总公式”。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8
1.资本的总公式
“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 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 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 为资本。”(Ⅰ176)
由于运动中价值的增殖,所以资本流通公式应写 成: G——W——G’或者G——W——G+ΔG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4
1.资本的总公式
历史上,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人资本、高利贷 资本都是货币形态的资本。在现实资本主义中,货 币又是每个资本的第一形态。 “现在每一个新资 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 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 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Ⅰ172)

资本论》导读第二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篇.


对于高利贷资本以上说的更加适用。 在高利贷资本中, G—W—G’简化为没有 中间媒介的G—G’,即以货币交换到更多 的货币。这种形式与货币的性质是相矛盾 的,因为货币本身不能变为更多的货币, 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所以, 高利贷资本也不能说明资本的基本形式。 (第191页第3段) • 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现代商业资 本和生息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 卷作了详细分析。

(4)流通过程的等价交换掩盖了生产过程的剥 削关系(第202—205页) • 货币只有在购买劳动力商品时才能转化为资本。 但这还只是可能性。在市场上,货币与劳动力等价 交换,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买卖和劳动 力的使用在时间上是分开的。货币所有者购买了劳 动力,劳动力的消费是以后进行的。劳动力的实际 使用,即劳动力的消费过程是在流通过程之外进行 的,它产生了价值和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秘密只有到生产过程才被揭露,而流通过程则掩盖 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 等价交换的原则使流通过程表现为“自由、平 等、所有权和边沁”。但是只要离开流通领域,进 入生产场所,就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生产的,资本 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暴露无 遗了。

(1)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 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71—172) •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 表现形式。 • 从历史上看,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除了剥削 奴隶的剩余劳动之外,还用掌握的货币经商和放 高利贷,这些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在封 建社会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货币从事商业、 工业、借贷,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增强,并获得一 定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在他们那里,货币是资本 的最初表现形式。 • 从现实上看。每一个资本家在开办工厂进行剥 削之前,首先必须要用货币去购买机器设备、原 料和劳动力,然后再使这些要素结合,进行生产。 马克思这里讲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 是从逻辑上和资本的现实运动来看的。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1-2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1-2

14
“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 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 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 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 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 这个形式为止。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Ⅰ106)
2021/4/20
3
第二节 交换过程(第一卷第二章)
“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 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 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 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 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 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Ⅰ103)
根据货币使用价值职能的二重化,马克思指出, “货币形式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 品上面的反映。”(109)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含义。
2021/4/20
19
3.澄清人们对货币的误解:
一种误解:认为金银天然就是货币。马克思强调, 金银的货币地位是交换给予的,交换使货币固定地 处于等价形式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2021/4/20
7
第二节 交换过程(第一卷第二章)
二.商品内部矛盾在交换过程中展开(Ⅰ104105)
对于商品占有者来说,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 值二因素对他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商品占有者的 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对他来说,他的商 品直接有的只是这样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 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Ⅰ104)
23
2021/4/20
17
四、揭示货币的本质,批判人们在货币问题上 的谬误(108-112)

《资本论》导读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工程教材PPT)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流通以外的生产过程也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商品占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自行增 殖的价值。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添加新价值,从而使商 品的价值增大,例如把皮子制成皮靴就是这样。这时,同一个材料 由于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因此,皮靴的价 值大于皮子的价值,但是皮子的价值仍然和从前一样。它没有增殖, 没有在制作皮靴时添加剩余价值。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 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占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 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由于每一个新资本总是首先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 通过一定的流通过程才转化为资本,因此,马克思对资 本的分析首先从这个流通过程开始。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 二、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比较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
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货币的流通形式:W-G-W 资本的流通形式:G-W-G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马克思揭示了G-W-G的本质特征:
1.从运动目的看:货币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 足需要,是获取使用价值;资本循环是交换价值本身。
2.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资本循环最终的内容是最后 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流通的货币。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 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 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 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3.从运动的限度看: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占 有使用价值,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它是有限度的; 相反,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增 殖,这种运动“开端和终结是一样的,都是货币,都是交 换价值,单是由于这一点,这种运动就已经是没有止境 的了”。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课件2-2-12 13 1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课件2-2-12 13 14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0
一. 劳动期间
缩短劳动期间的方式往往要有固定资本的增加,
从而增加预付资本的量规模。“劳动期间的缩短通常
和在较短时间内预付更大的资本联系在一起,这样,
预付资本的量就随着预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固定 资本的增加需要有资本更大积聚与集中。因此,“资
本的积聚已达到什么程度。当信用引起、加速和扩大
资本在个人手中的积聚时,它就促使劳动期间从而周
转时间缩短。”(Ⅱ262)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1
二.生产时间
“劳动时间始终是生产时间,即资本束缚在生产领 域的时间。但是反过来,资本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全部 时间,并不因此也必然都是劳动时间。”(Ⅱ266)
在第13章,重点研究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的差别 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其中的基本原理是:在劳动期间 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时间与劳动期间的差别越大,资 本周转速度就越慢,需要的预付资本量也就越大。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6
二.生产时间
劳动期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的几种情况:“有时, 流动资本在进入真正的劳动过程以前,已经处在生产 时间内(鞋楦制造);有时,流动资本在通过真正的 劳动过程以后,仍然处在生产时间内(葡萄酒、谷 种);有时,生产时间间或有劳动时间插进来(农业、 造林);有时,能流通的产品的很小一部分进入常年 的流通,而大部分仍然处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造林 和畜牧业)”(Ⅱ274)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7
三. 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也是影响资本周转时间和速度重要内容。
“资本的周转时间等于它的生产时间和它的流通 时间之和。因此,不言而喻,流通时间的长短不一会 造成周转时间,从而造成周转期间/4/20

《资本论》导读第2卷

《资本论》导读第2卷

《资本论》第2卷导读导言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

第1卷考察这种运动背后的经济关系,本卷则考察这一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和遵循的条件。

《资本论》第2卷所研究的资本同第1卷一样,也是产业资本。

但是,由于已经转入流通过程的研究,资本既作为生产资本出现,又作为流通资本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形式变化。

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就被掩盖了,从而预示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其次,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阶段,也预示着这些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有分离和独立化的可能。

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在方法上是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展开的。

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首先是把单个资本的循环当作一次过程来考察,而把这一过程的连续性问题存而不论;然后考察资本的连续循环,即周转,考察周转的各种规定性;最后引入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而揭示它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研究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课件2-2-8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课件2-2-8

2021/4/20
10
一. 形式区别
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总结:
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本的不 同组成部分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价值一次性投 入,逐渐转移回收入,其使用价值反复参加生产过程, 待使用价值全部丧失后一次性更新;流动资本价值和 使用价值在每个生产过程中投入,消耗和更新。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2
一. 形式区别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 与流动资本。
㈠固定资本: 从使用价值上来看,作为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 资本在反复进行的劳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始时的 物质形态,反复执行相同的职能,并与产品保持相对 的独立。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3
一. 形式区别
“这种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使用而得到的保存,是 活劳动的无偿的自然恩惠。而且劳动的保存力是二 重的。一方面,它保存劳动材料的价值,把这种价 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它不把劳动资料的 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但通过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 中的活动,通过保存劳动资料的使用价值而保存其 价值”(Ⅱ193)
第二卷第二篇
固定资本的周转性质决定了固定资本在生产中发 挥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价值已经转移到商品中,并 随着商品售出而转化为货币。资本家可以利用这部分 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不同于资本积累的一 种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5
二.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固定资本的维持:固定资本的维持首先是以劳动 对固定资本的正常合理使用为前提的。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9
一. 形式区别
流动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转 移,再现在产品上,可变部分则通过工人的劳动再 生产出来,也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 都被归于流动资本的范畴之下,是因为它们作为价 值在周转中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一次性进入产品, 一次性实现和流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使用价值的交换来看,交换者互通有无, 增加了双方的使用价值量,但是根据等价交换原 则,双方的交换价值量并没有增加。(第183页 第2段到184页第2段) • 如果不撇开价值规律,流通中只是商品形态 的变化。一种商品形态被另一种商品形态所代替, 价值量没有变化。就商品价值本身在这一过程中 所经历的变化,只限于它的货币形式的变化。开 始这个货币形式是待售商品价格,然后变成实实 在在的货币,最后是等价商品的价格。但是价值 量没有变化。(第184页第2段) • 批判孔狄亚克把流通领域说成剩余价值的源 泉,是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批判他对资 本主义的不正确看法。他认为资本主义是生产者 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用多余的物品进行交换。 批判他的贸易可以使价值增大的观点。(第185 页第2段—186页)最后指出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 价值。(第186页最后一段)
• • • •
• •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从而劳动力的买卖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第194— 195页第2段) 马克思认为,在货币向资本转化中,所发生 的价值量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也不 可能发生在W—G的售卖上,只能发生在G—W所 购买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定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一个 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 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 特殊属性。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 源泉,它能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 价值更大的价值。(第195页)
《资本论》导读 《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 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凤翔制作
• •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的内容是第四章。第四章首先分 析的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与商品流通的运 动形式的区别。然后分析资本运动的目的 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 增殖。随后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最后 分析了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是劳动力成 为商品以及劳动力的资本主义使用。 • 1.资本总公式 • 资本总公式:G—W—G’。特点:资 本的运动带来了价值的增殖,带来了剩余 价值。

(3) G—W—G’是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第181页) • G—W—G’是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它 不仅适合商业资本,而且适合产业资本和 生息资本。产业资本也是用货币去购买商 品,然后再出售。至于流通之外的行为, 不改变运动形式。在借贷资本场合, G— W—G’简化为没有以商品为中介的运动, 即表现为一种简练形式:G—G’。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第198页第3段—202 页第1段) • 劳动力商品也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劳动 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物品所必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价值,第二,劳动者子女及家庭 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价值,第三,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 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与其他商品不同,还包含历史 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日价值的计算(第200页) • 劳动力价值有一个最低限度,即维持身体必不 可少的生活资料价值。假如劳动力价格降到价值以 下,劳动力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保持和发挥。
• •
• •

Ⅱ、在流通中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第187页第2段—192页第3段) 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 者。他作为卖者赚的钱,作为买者吃亏抵销了。在全社会 都贵卖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上升了,商品价值间的比例 未变。(第187页第3段) 贱买不产生剩余价值。作为买者所占的便宜,作为卖 者吃亏而互相抵销。(第187页第4段) 假定社会上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商品占有 者高价出售商品给他们,这种情况下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只买不卖要有一个前提:特权阶级无偿占有生产者的货币。 这种情况下,把商品高价出售给这个阶级,实际上是骗回 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货币,并不产生剩余价值。(第189 页第1段) 假定一个人非常狡猾,既贵卖又贱买,也不产生剩余 价值。既贵卖又贱卖,不增加流通中的总价值,只是改变 价值在不同人群中的分配。一方之所得,是另一方之所失, 价值总量没有变化。(第1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点只有 从运动中才能理解。资本是一个价值增殖的运动。 首先预付价值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加入到 资本中去成为新的资本,在新的资本运动中进行 更新的资本增殖运动。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不外是 资本的人格化,或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执行职能 。 他所执行的职能就是有意识地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实现价值增殖。他增殖价值是永无止境的运动。 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有所不同。它们都想发财致 富,狂热追求货币。但货币贮藏者不断从流通中 取出货币,资本家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 结果只有资本家才能达到使货币不断增殖的目的。 (第179页)

对于高利贷资本以上说的更加适用。 在高利贷资本中, G—W—G’简化为没有 中间媒介的G—G’,即以货币交换到更多 的货币。这种形式与货币的性质是相矛盾 的,因为货币本身不能变为更多的货币, 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所以, 高利贷资本也不能说明资本的基本形式。 (第191页第3段) • 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现代商业资 本和生息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 卷作了详细分析。

(1)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 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71—172) •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 表现形式。 • 从历史上看,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除了剥削 奴隶的剩余劳动之外,还用掌握的货币经商和放 高利贷,这些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在封 建社会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货币从事商业、 工业、借贷,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增强,并获得一 定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在他们那里,货币是资本 的最初表现形式。 • 从现实上看。每一个资本家在开办工厂进行剥 削之前,首先必须要用货币去购买机器设备、原 料和劳动力,然后再使这些要素结合,进行生产。 马克思这里讲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 是从逻辑上和资本的现实运动来看的。

(2)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 生(第192页第4段—194页) • 马克思讲,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 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领域 之外,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的劳动加到产品 上去,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 不能创造自行增殖的价值。在流通领域之 外,商品生产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 就不会使价值增殖,不会有剩余价值,不 会有资本。 • 所以,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 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 不在流通中产生。必须根据商品的等价交 换规律来说明货币的增殖。
• • • • • • •
2.总公式的矛盾(第182—194页) 资本流通公式,即体现价值增殖运动的资本总公式G—W— G’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的本身 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即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它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 开流通领域。“它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第194页)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182—192页第3段) 商品流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价交换,一种是不等价交 换。这两种情况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Ⅰ、流通领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第182—187页第 1段) 从价值关系看,由于等价交换,简单商品流通不会带来剩 余价值。资本流通从形式上看,不过是把简单商品流通的先卖 后买次序颠倒为先买后卖。如果仅仅是次序颠倒,并没有跃出 简单商品流通领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第182页第2段)
• •

• •
再次,马克思从两种循环的内容和本质上, 分析两者的区别: 商品流通,商品所有者目的是使用价值;资 本流通,资本所有者为买而卖,他的目的是交换 价值。(第175页第2段) 商品流通是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是不 同物质的转换。资本流通两极都是货币,没有质 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别。在资本流通中,从流通 中取出的货币大于原先投入的货币。用公式表示: G—W—G’,G’=G+⊿G,这里的增殖额就是 剩余价值。(175、176页)。在商品流通中,两 极是相等的。(第176第2段) 在W—G—W运动中,以消费或满足一定的需 要为限,而在G—W—G’运动中,追求货币是没 有止境的。(第177页第2段) 资本家使他的资本运动就是为了价值增殖。 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 职能。资本的运动就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195页第3段— 198页第2段) • 劳动力在各个社会都存在,但是,只有在资本主 义社会才大规模地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 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的人。没有人身依附 关系,可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第二,劳动者没有维 持本人及家庭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奴隶 社会,奴隶不是自由的人,属于奴隶主所有。在封建 社会,农奴对封建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是小私有 经济。劳动力主要不是商品。只有在封建社会末期, 小生产者被大量地剥夺,劳动力才大量地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因此资本 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 在社会主要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就开始 产生。货币则是以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前提的。 货币的各种职能的不同作用范围和相对占优势的情况, 表示社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货币也是在原始社会 后期开始产生的。但是,资本的出现必须在封建社会 末期,劳动力普遍地成为商品时,才能成为现实。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 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 史前提。(第171页) • 这里马克思讲了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与 资本的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贸易。过 去,对于贸易讲的不够。这里对贸易有待 加深研究。
• • • •

(2)货币在运动中转化为资本(第172—181第3 段)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首先是具有 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公式:W—G—W,为买而卖(第172页 第3段);货币流通:G—W—G,为卖而买(第172 页第4段),而且量有变化,100镑换成了110镑。 为了揭示资本的本质,马克思首先考察了两种流 通形式的共同点:都有两个对立的阶段:买、卖,每 个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都同样有两个经济角 色,即买者和卖者的对立;两个循环都是两个对立阶 段的统一,都是通过三个当事人来实现的,一个只是 买,一个只是卖,一个既买又卖。(第173页第3段) 其次,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循环形式的区别(第 173——175页第1段):两种循环的次序相反。 W— G—W,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货币充当中介; G— W—G以买开始,以卖结束,商品充当中介。(第173 第4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