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__《资本论》第二卷的第二篇“资本周转”

合集下载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ppt课件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ppt课件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21
三. 扩大再生产积累所需货币的来源
关于这几种积累货币的形式,马克思指出:
“1.银行存款。银行实际支配的,是一个较小的 货币额。这里仅仅在名义上积累了货币资本。实际积 累的,是货币索取权,它们之所以会转化为货币(在 它们一旦转化为货币时),只是因为在提取的货币和 存入的货币之间出现平衡。在银行手中掌握的货币相 对地说只是一笔很小的金额。 2.公债券。这根本不 是资本,而是对一国年产品的债权。”(Ⅱ385)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22
三. 扩大再生产积累所需货币的来源
“3.股票。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 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 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
在所有这些场合,都没有货币的积累,而是一方 面表现为货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为不断的实 际的货币支出。至于这个货币究竟由它的所有者支出, 还是由其他人,由他的债务人支出,这并不改变事情 的本质。”(Ⅱ386)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7
二. 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来源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由货币流通公式决定的, 所以,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从何而来的问题,实际上 是在问流通中用于增加的商品实现的货币从何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仍在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从何来 这个提法上回答问题,他们的回答大体有以下几种:
1.认为资本家之间互相购买使他们能把剩余价值 实现为货币。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以这部分货币存在为 前提来说明这部分货币的存在。
第二卷第二篇
2023/10/3
8
二. 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来源
2. 一部分资本家用自己的消费基金支付另一部分 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这一回答的错误和上一种相同。 3. 资本家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可以帮助其他资本 家的剩余价值实现。马克思指出,作为收入的工资和 剩余价值同在市场上用于消费,这就要求资本家手中 必须已有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 4. 还有人认为是购置固定资本的货币存留于流通, 可实现剩余价值。但是购置固定资本就要支付固定资 本中的剩余价值,这笔资金就已经存在。

资本论2卷2篇8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论2卷2篇8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章的中心,是研究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由于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目的是为了分析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全章共有两节,第一节阐述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科学依据;第二节对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和修理等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这里仅节选第一节。

Ⅰ、形式区别一、固定资本及其周转在不变资本中,如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期间,始终保持它原有的使用价值形态,它只是帮助产品的形成;它的价值则按其损耗程度,逐步地转移到产品中去,这部分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按照社会平均的职能持续时间,每年平均的磨损程度来计算的。

固定资本有哪些特征呢?(一)固定资本的价值具有独特的流通方式。

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它进入生产过程时的使用价值形态,直到它完全损耗、不能再使用、必须进行物质替换为止。

而它的价值则按其在使用时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总有一部分仍固定在继续使用的劳动资料上,同它帮助形成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

越是耐用的劳动资料,它的价值固定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越长。

由于这种特性,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

在生产过程中预付资本的其他一切物质组成部分在价值流通方式上则与此相反,形成流动资本。

判断一种生产资料是否属于固定资本,应以它的价值流通的独特方式为准。

这里必须注意两种情况:(1)作为辅助材料,如照明用的煤气,只是帮助产品的形成,不在物质上加入产品,在这一点上很像固定资本,但在价值流通方式上却不相同,它的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而全部转移,所以把辅助材料作为固定资本是错误的。

(2)作为固定资本的物质承担者的劳动资料,一般属于生产消费,不进入个人消费,但不能反过来把不进入个人消费作为列入固定资本的依据,例如运输工具在劳动过程中执行职能的结果,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使旅客发生地点的变动,它包含着旅客的个人消费,但按它的价值的流通方式来看,仍是固定资本。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精品PPT课件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精品PPT课件

• 第一章 货币和资本的循环 • 本章研究货币资本循环G—W—…P…W —G 。货
币资本循环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种特殊形式, 又是其最一般最典型的形式。首先考察货币资 本循环有利于揭示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特征和 实质,也符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 本章由一个前言和四个小节组成。前言简述了 本章(实际是第一篇)的研究对象和分析的必要 条件,扼要指出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货 币资本循环公式以及本卷研究的流通与第一卷 涉及到的流通的区别所在;还扼要指出了进行 分析的必要条件。
• • (四)小结。
• 把握处在资本循环第一阶段上的货币资本的职能, 一方面要把握住它的资本属性以Pm 和A的资本主义 分离为前提,另一方面要把握货币的购买职能和支 付职能;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资本的本质混同于它采 取的形式或者把其形式当作本质,才能使货币资本 的职能与其他形式的资本职能相区别。
• 二、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运动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执行的不同的职能、采取的不同 形式以及实现运动的条件。本篇是考察资本流通过程的基础, 因此十分重要。
• 第二篇:资本的周转,侧重从量上对单个资本运动进行考察。 考察的重点在于剖析决定资本运动时间和速度的各种因素以及 资本周转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
• 2、第二部分即第三篇研究的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考察在研究单个资本运

• 一、第一阶段 G—W • 需要把握第一阶段的性质、货币资本的职能以及对第一
卷中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深化分析。 • (一)G—W 作为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不在于货币购买商
品的行为,而在于它的物质内容。 • 1、它的物质内容表现为 • G—W(A+ Pm)即G—A 和G—W(A+ Pm)。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本卷是由马克思写作、恩克斯整理出版的,出版于1885年。

由于马克思先后留下了八分手稿,但都残缺不全,故本卷的一些节、段落之间联系不太紧密。

《资本论》第二卷结构•本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分别从宏、微观角度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实现条件。

共包括三篇21章。

•第一、二篇从微观角度分析资本运动;第三篇分析宏观资本运动。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包括1-6章。

•Ⅰ.1-3章考察三种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Ⅱ.第四章综合分析三种形态变化及实现条件;•Ⅲ.第5-6章考察资本的流通时间,分析了流通费用问题。

•特征:个别资本的运动过程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运动与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包括7-17章,可分四部分。

Ⅰ.第7章为导论部分,对资本周转作基本介绍;Ⅱ.第8-11章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及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并分析了古典学派的有关理论;•Ⅲ.第12-14章研究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Ⅳ.第15-17章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特征:以动态分析为基础•具体——抽象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包括第18-21章。

•Ⅰ.第18章分析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Ⅱ.第19章批判古典学派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结构•Ⅲ.第20章阐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Ⅳ.第21章阐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特征: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方法•1、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企业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2、均衡分析微观与宏观均衡相统一•3、动态分析以资本的持续运动为基础研究方法同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目标:当事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及判断标准一般标准:社会福利最大——帕累托最优特征: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不同标准缺陷:垄断、外部性等资本循环1、资本循环个别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循环过程。

即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不同阶段的运动,以更大数量的货币资本返回的运动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

• 另一方面要组织好技术上的分工协作,调动职工积 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 (3)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即售卖阶段告诉我们, 加快商品销售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如果售 卖过程受阻,商品积压,会造成企业生产过程中断。 所以,企业要视市场为生命,努力开拓和扩大市场, 不断更新产品占领市场。 • (二)产业资本三种循环的统一 •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中心是将产业资本循环综合起 来分析,揭示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说明产业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条件。 • 1、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包括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 的各项费用支出。商品只有通过运输变更使用价值 的存在地点,它的使用价值才能进入消费。因此, 商品的运输过程应该看作是一种追加的生产过程, 即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与保管费用一样, 运输虽不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它却是完成使用 价值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必需的,因而也是一 种生产性的费用。保管费和运输费这些生产性费用, 会追加商品的价值,因而通过商品出售即价值的实 现而得到补偿。 • 3、流通费用原理的现实意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要花 费生
• 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因此,减少流通费 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社会物资财富的一个 重要方面。 • 二、 关于资本周转理论(第二篇)7-17章 • 目的要求:通过对第二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 周转与资本循环的关系,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特 点、区别以及预付资本总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 (一)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 这是第七章的内容。中心是阐述资本周转的概念以 及同资本循环的关系,对资本周转时间、速度作了 一般的规定和说明。
• 这三种资本循环形式共有的特点是; • 第一、“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 一。”[183] • 第二、“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 归点。” [183] • 第三、“价值增值是决定目的,是动机。” [163] • 2、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 (1)必须把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它们 在空间上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即资本的并存性。 • (2)资本的每一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相继通过循环 的各个阶段,完成各自的循环,即资本的继起性。

《资本论》第二巻介绍

《资本论》第二巻介绍

货币资本的循环本身表现为G…G′。从这个循环结 果的G′本身,看不到其形成过程。但G′是作为资本 关系存在的,G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明显 地成了货币资本,它表现为一个已经自行增殖的价 值,因而也具有自行增殖的属性。G′表现出的只是 结果,而没有表现出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 货币资本的循环形式本身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 正来源,把剩余价值表现为单纯货币循环的结果。 只有在G′本身执行商品资本职能的地方,在它本身 就是生产过程的直接产物而不是这个产物的转化形 式的地方,就是说,在货币材料本身(金)的生产 上,它的奇怪的形式才会消失。
E.由于消费与收入相联系,w—g—w 和W—G—W就 一般形式来说,都属于普通商品流通的范围,所 以很容易像庸俗经济学家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单纯地看作商品生产,看作用于某种消费的 使用价值的生产;并且把不进入资本循环的流通 ,即价值产品中作为收入消费的那个部分的流通 ,说成是资本特有的循环。 • 其实,工人的收入和消费都是整个资本再生产过 程的一部分,而资本家的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循 环过程、受其制约的。
三、第三阶段:W′—G′
• W′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实物存在形式,即商品 资本。作为资本的商品与一般的商品一样,都是为 市场生产的,必须卖掉,转化为货币,经历W—G运 动。
• “商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只是由于在它的流通 开始以前,它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 的性质。” •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只要现在已经增殖的资本保留商品资本的形式, 停滞在市场上,生产过程就会停止。所以,商品资 本能否全部顺利转化为货币资本是整个资本运动中 极为重要的一环。
四、准备金
• 准备金和P…P循环中看到的购买手段或 支付手段的基金不同,“它是处在积累 的预备阶段中的资本的组成部分,是 还没有转化为能动资本的剩余价值的 组成部分”。因而,它不像货币积累那 样可以使再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它 只是保证资本循环和再生产过程的照 常进行。

《资本论》导读第2卷

《资本论》导读第2卷

《资本论》第2卷导读导言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

第1卷考察这种运动背后的经济关系,本卷则考察这一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和遵循的条件。

《资本论》第2卷所研究的资本同第1卷一样,也是产业资本。

但是,由于已经转入流通过程的研究,资本既作为生产资本出现,又作为流通资本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形式变化。

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就被掩盖了,从而预示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其次,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阶段,也预示着这些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有分离和独立化的可能。

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在方法上是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展开的。

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首先是把单个资本的循环当作一次过程来考察,而把这一过程的连续性问题存而不论;然后考察资本的连续循环,即周转,考察周转的各种规定性;最后引入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而揭示它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研究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课件2-2-8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课件2-2-8

2021/4/20
10
一. 形式区别
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总结:
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本的不 同组成部分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价值一次性投 入,逐渐转移回收入,其使用价值反复参加生产过程, 待使用价值全部丧失后一次性更新;流动资本价值和 使用价值在每个生产过程中投入,消耗和更新。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2
一. 形式区别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 与流动资本。
㈠固定资本: 从使用价值上来看,作为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 资本在反复进行的劳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始时的 物质形态,反复执行相同的职能,并与产品保持相对 的独立。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3
一. 形式区别
“这种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使用而得到的保存,是 活劳动的无偿的自然恩惠。而且劳动的保存力是二 重的。一方面,它保存劳动材料的价值,把这种价 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它不把劳动资料的 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但通过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 中的活动,通过保存劳动资料的使用价值而保存其 价值”(Ⅱ193)
第二卷第二篇
固定资本的周转性质决定了固定资本在生产中发 挥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价值已经转移到商品中,并 随着商品售出而转化为货币。资本家可以利用这部分 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不同于资本积累的一 种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5
二.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固定资本的维持:固定资本的维持首先是以劳动 对固定资本的正常合理使用为前提的。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9
一. 形式区别
流动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转 移,再现在产品上,可变部分则通过工人的劳动再 生产出来,也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 都被归于流动资本的范畴之下,是因为它们作为价 值在周转中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一次性进入产品, 一次性实现和流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这是本篇第九章的内容。主要讨论:
A.预付资本总周转要用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来计算。
B.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的计算必须化为货币形式。 C.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公式。 D.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是和它的各种组成部分的现实 周转时间相分离的。固定资本的周期性更新是资本
主义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3.流通时间
A.出售时间。 B.购买时间。 其中,对资本周转 速度影响最大的是出售 时间。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本量的影响 2.可变资本的周转 3.剩余价值的流通
1.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马克思的研究结论是: A.为了使资本的一部分能够在其他部分处在流通期
A.固定资本的磨损和补偿。 ⑴固定资本的磨损。 ⑵固定资本的补偿。 B.固定资本的维修费用。 ⑴固定资本维持中劳动力对固定资本的保存力。 ⑵日常的维修及其劳动支出。 ⑶真正的修理或修补劳动需要支出的资本和劳动。 ⑷对维修费用性质的分析。 ⑸保险费用和维修费用的性质完全不同。 C.固定资本的折旧基金。
间时不断处在劳动期间,必须把资本分为生产资
本和流通资本两个不同部分。 B.由于资本分成两个部分,在资本周转时两部分有 时交错、交替,必然会有一部分资本游离出来, 形成货币的游离资本。
1.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C.社会总资本也会游离出货币资本,而且随着资
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游离资本的量还与生产
规模一起增大。 D.如果资本不分为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过程就会中断,生产就不能继续。 E.由资本周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是形成

这一章作为第二篇的总论,界定了资本周转 的含义,阐明了表示资本周转的两个指标: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的含义及其与资本循环的关系。
2.关于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指标:周转时间
和周转次数。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这包括第八至十一章的内容。研究从考察固
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入手,强调固定资
信用制度的基础之一。
2.可变资本的周转
A.年剩余价值率 ⑴年剩余价值率及其假象。 ⑵年剩余价值率与实际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来源于
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区分。
⑶由资本周转不同所引起的年剩余价值率与实际 剩余价值率的差别。 ⑷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看资本预付的性质。
2.可变资本的周转
B.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 ⑴资本周转周期不等,为推动同量的生产流动资 本和劳动所必须预付的货币资本量不同。
4.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
这是本篇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内容。是对
重农学派、亚当· 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学说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帮 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本篇的理论。
三、资本周转时间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这包括第十二至十四章的内容。
1.劳动期间
A.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劳动期间的差别。
生产资本的构成和周转时间。本篇第八至十
一章分析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 动资本的问题;第十二至十四章分析周转时 间对周转速度的影响,分别从劳动期间、生 产时间、流通时间来进行分析。

本篇的第十五至十七章,将分别讨论资本周
转速度的快慢对预付资本量、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
一、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八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二卷的第二篇“资本 周转”。

资本周转指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形式。本
篇的研究对象依然是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不 过将以其中的生产资本作为研究范例。研究的 主要内容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和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主要有两个因素:

B.劳动期间存在差别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C.劳动期间存在差别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D.不同产业部门缩短劳动期间,不会抵销其在劳 动期间持续时间上的差别。
2.生产时间
A.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 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包括: ⑴自然作用时间。 ⑵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B.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存在差别的各种情况。
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所占比重是影响资本周转
速度的最重要的因素。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区别 2.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4.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区别
A.固定资本的形式规定和周转特点。
⑴固定资本的含义。 ⑵固定资本流通的特点。 ⑶固定资本周转的特点。 B.流动资本的形式规定和周转特点。
⑴流动资本的内容。
⑵流动资本周转的特点。 ⑶可变资本属于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区别
C.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小结。
⑴由于两者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因而流
通方式和周转方式也不同。 ⑵两者的周转时间不同。 ⑶两者的价值回收期限不同。 ⑷两者的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2.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⑵资本周转周期不等,对货币需求以及危机的影
响也不同。 ⑶资本周转周期不等,使流动资本本身的供给呈 现出不同状况。
3.剩余价值的流通
A.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流通所产生的影响。 ⑴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剩余价值流通的速度也不同, 必将引起资本家在个人消费基金预付上的差别。 ⑵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造成的剩余价值流通的快慢, 还会引起固定资本维修所必需的追加资本的差别。 ⑶信用发展以后,原预付资本和资本化的剩余价值的关 系更加复杂。 B.简单再生产。 C.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⑴实现追加剩余产品的货币来源。 ⑵先行的货币积累的货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