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新闻史】中国新闻事业史-历史事件时间表

宋代
公元983年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成立都进奏院 统一管理各地方进奏院 进奏院和进奏官的工作任务: 传递与发抄官方文书 以往:自行收集材料、自行编发 现:需经过审核、编定,只负责 提供材料和抄发。 报状 以往:地方了解中央及京城消息 现:中央向地方发布新闻 定本制度 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 据此发抄。
1903年6月29日 苏报案:
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刊: 1904年6月12日 《时报》-上海 在报纸的评论、编辑、版面方面
1902年6月17日 《大公报》-天津
大公报的四个阶段:
《大公报》目前仍在香港出版 1904年8月16日 《京话日报》-北京 1904年3月11日 《东方杂志》-上海 革命派办的报刊: 1905年11月26日 《民报》-东京 三民主义:
仍以“中等社会”和知识分子为主 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 时务文体更加通俗易懂 5、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 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 政党报刊特别活跃 两个大党: 同盟会——国民党 共和党——进步党 民国初期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 近代史上没有起到多少进步左右, 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 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 家少了2/3,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血腥的摧残, 不能完全阻止新闻传播事业的前进
胡璋阶段(1896-1900) 陈范阶段(1900-1902) 陈范、章士钊阶段(1902-1903) 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章太炎从容被捕,邹容自动投案 狄楚青 敢于大胆革新,贡献有: 1、创造了“时评”新报章文体 2、首创报纸专题周刊 3、首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圈点 4、首先将报纸分版,两面印刷, 英华 早期改良保皇,宣传君主立宪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二.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
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它的基本精神有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12、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
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倒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
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
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
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真是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
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不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
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被查封。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1】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1)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内容为记录皇帝、臣僚的一些活动。
他把这“数十幅书”称为“开元杂报”。
(2)从孙樵的书中可知:开元杂报,指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
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他的传播范围很小。
(3)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实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较为确凿、具体的证明了唐代的新闻媒介可能就是“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果真如此的话,人们可以称其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2】进奏院状名词解释:将朝廷的公文与有关情报通向地方当局(节度使、观察使)的就是“进奏院状”。
(对于这种“状”是否能算古代报纸,至今学术界有不同看法)【3】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1)名词解释: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据此发抄。
(2)年代: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期间有短期松动或取消。
(3)影响:在定本制度的严格管理下,邸报的权威性虽然提高了,时效性却下降了,内容的限制也多了;为小报的发展让出了空间。
【4】小报(1)名词解释: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2)年代: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宗。
(3)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从皇宫内廷。
中央政府部门,直到官府衙门,都有打听消息制作小报的,小道消息成了“新闻”;随着小报的迅速风行,泄密、失实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这给官方带来了不少麻烦;周麟之要求皇上查禁,宋代的各个皇帝都曾禁止,但始终禁而不绝;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是小报生存的主要因素。
【5】京报、报房(1)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
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
中国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713—741 年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封建官报,在首都长安出现,史称“开元杂报”。
851年孙樵的《读开元杂报》876年“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报纸”。
981年宋朝当局对各进奏院的传报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999年宋朝当局对邸报的发行,实行定本制度。
1156年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周麟之在所写的《论禁小报》一文中,对小报的情况作了描述,并要求严厉查禁。
1188年正月十二日,皇帝发布诏令,查禁小报。
1236年赵升在其所著的《朝野类要》一书中,第一次把报纸和新闻这两个名词联系了起来。
1638年明朝开始出现使用活版印刷的邸报。
1726年小抄发行人何遇恩、邵南山因报道雍正在圆明园游园事失实,被处决。
1750年发生了一起地方官员伪造题奏和御批,通过提塘向各地传抄的重大事件。
1753年经过多方追查后,有关人员受到严惩。
卢鲁生因为在押期间病重,不待结案,提前凌迟处死。
刘时达和按家属缘坐例入罪的卢鲁生的两个儿子卢锡龄、卢锡荣均判斩刑。
1770年有署名“公慎堂”的民间报房在乾嘉两朝公开营业达30年以上。
这是目前知道的第一家有名号可考的民间报房。
第二章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刊。
月刊。
是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刊物。
由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主办。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停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主办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或《中国的蜜蜂》)在澳门创刊。
周刊。
创办人是葡萄牙人中的立宪派首领巴波沙少校。
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同时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报纸。
1823年12月停刊。
1823年7月,中文《特选撮要》月刊创刊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英籍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26年停刊。
1827年11月8日,英文《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是在华英文报纸的第一种。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958.5.1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他是中央电视塔的前身
1978.5.11《光明日报》刊发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1984《南方周末》创刊
1987新闻出版署成立
1996《广州日报》率先成立报业集团,《南方周末》由文化娱乐向时政类周报转型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
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去年中国新闻史串线的内容

袁世凯及袁党之丑态,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后来的“府院之争”及“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持论偏颇,逐渐遭到读者厌弃③陈独秀就职北大后,《新青年》移至北京出版,开始举起“批孔”大旗,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
2、1918年1月以后,《新青年》由陈独秀独编转为编辑部轮值主编,从而进入到《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①形成了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成为《新》的轮值主编,成为《新》的作者。
②这一时期的《新》旗帜鲜明地主张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提倡科学,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
③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以《新》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报道十月革命后和国内工人运动的现状,《新》开始转向。
3、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新》于1920.9改组为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为建党和中共一大的召开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①《新》的转向代表了近代史上一批知识分子的转型,他们由最初的自由民主主义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面貌②《新》延续了自戊戌以降的启蒙宣传并发扬光大,特别是它对新文化,新道德,民主科学思想的宣传,对当时的青年有重大启蒙意义,打破了袁世凯称帝以来舆论界沉闷的状况③《新》较早地把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对这些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④《新》的宣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操之过急,经常发表一些过激言论,同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相对肤浅。
二、《诚言》事件①五卅事件后,上海公共租界公布局于6月30日出版《诚言》,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污蔑中国人的爱国运动,引起了广大市民强烈反对②面对帝国主义的压力,上海的大多数报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反帝爱国立场,基本都能正确报道事实,但由于受到资产阶级的压力和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的影响,一些大报态度消极,甚至为虎作伥,特别严重的是《申报》《新闻报》于7月11日在广告栏内刊登《诚言》第一期,为帝国主义张目,引起了群众的极大的愤慨③在群众的压力下,《申报》在7月17日刊登《辟<诚言>》,次日,刊登道歉启事,并印发大量传单,自此《诚言》事件以爱国力量的胜利告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1
武汉
►《大江报》1911年创刊 詹大悲
▪ 《亡中国者和平也》 ▪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黄侃)
詹大悲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2
黄侃
3/26/2020
大汉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华民国公报
43
第四节 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迫害报刊和报人
3/26/2020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9
中国新闻事业史
44
►制定报刊法规
▪ 1906《大清印刷物专律》 ▪ 1908《大清报律》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5
►出版官报
北洋官报
湖北官报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6
《政治官报》1907年创办,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7
第五节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 和业务改进
中国新闻事业史
23
▪ 《时报》的业务创新
►首创“时评”专栏 ►首创报纸专题周刊 ►首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加
圈点,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首创报纸分版,两面印刷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4
▪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创办人英华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6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7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8
►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
▪ 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开智录》 主编郑贯公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國新聞事業史(參考篇)一、填空1.中國最早的新聞檢查制度是宋代的定本制度2.中國最早的小報出現在北宋末年盛行於南宋3.中國最早的報紙開元雜報4.邸報在清朝的時候被稱為京報5.中國最早的近代報紙是《察世俗每月統紀傳》6.中國最早的政論報紙是王韜的迴圈日報7.“豎三民”是指《民呼日報》《民籲日報》《民立報》8.五四時期的三大著名評論是《每週評論》、《湘江評論》、《星期評論》9.民國時期的三大著名記者黃遠生邵飄萍徐寶璜10.大江報案的兩篇評論是《亡中國者和平也》和《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11.中國青年的兩個著名編輯惲代英,蕭楚女12.中共最早創辦的報刊是《共產黨》?13.中共最早創辦的日報是《熱血日報》14.紅軍長征中唯一堅持出版的報紙是《紅星報》15.最早進入陝北採訪的外國記者是斯諾16.抗日時期租界的新聞事業被稱為孤島事業二、名詞解釋1.實務文體:一種新型的報章問題。
維新運動前,報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種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結合的混合文體。
維新運動期間,維新派利用報刊極力宣導變法,議論時政,一種新文體應運而生。
由於這類政論文章多以“實務”為內容,且以梁啟超在《實務報》上所載文章為代表,故稱“實務文體”。
特徵是:縱筆所至,略無檢束;半文半白,語言務求平易暢達,是雜以俚語、俗語、外國語法;條理清晰,筆鋒常談感情2.報章文體:王韜的政論反帝愛國,昌言變法,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富於感情,後來被發展為一種新的報章文體,1874年創辦《迴圈日報》。
是近代報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
報章文體後發展於梁啟超,對當時的文壇和以後的維新派領導人影響較大,“實務文體”是一種新型的報章文體。
3.新青年: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
16開,每月一號,每6號為一卷。
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2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
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孖刺报》。
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
1860年后,形成《孖刺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
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
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
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4、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的发展。
上海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并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发展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中心。
报业上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作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地位上升的反映。
它的发展也是以商业性报纸为发展主流,以1872年《申报》的创报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历史新纪元。
《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19c60-70‟s上海又出现了好多家英文报刊但同时因竞争十分激烈而不断有报纸被兼并。
上海最早创办中文报刊的仍然是外国传教士。
《六合丛谈》《万国公报》5、《申报》改革---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
报纸业务上,a、重视报纸言论。
B、重视新闻真实性。
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发行文艺期刊、画报、丛书。
6、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政治倾向:绝大多数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
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
但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
《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2、就近代报刊自身而言,它的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近代报刊与封建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独立的采写编撰权,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捷径。
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创造有利条件7、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1、林则徐、魏源;2、洪仁轩;3、王韬、郑观应。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纸《沙架免度新录》《昭文新报》《汇报》《述报》ect。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1、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做编校,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后与友人集资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2、《循环日报》8、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务报》后,各地爱国人士自办的报刊纷纷出现,打破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因此,维新变法运动阶段的国人办报活动被称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其特点:1、报刊数量大。
2、办报地区广。
3、报刊品种多。
其主流,则是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性报刊—维新派报纸有《实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ect。
1、办报人员:政治家参与办报,报刊主编往往是当地维新运动领导人,都奉康有为为领袖,形成由康指挥的宣传队伍。
2办报方式:总体思想“开民智9、《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其特点为:一、“以通外情为要务”二、“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祥”,且颇具地方特色。
三、创造了同封建顽固派斗争的特殊策略。
10、中国历史上新闻立法活动的第一次有益尝试,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第一步:也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步,即,冲破“言禁”“报禁”的藩篱,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
“公车上书”《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会被封禁,但改建为官报局。
创办《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这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也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起步的标志。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出现第一个办报高潮的情势下,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a、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
B、对书记报纸实行免税。
C、新闻法(报律)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虽为时过短,且最后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二)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
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它的基本精神有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12、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
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都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
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
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
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正式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
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伤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
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被查封。
清廷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太炎、邹容交给清庭审判,被租界当局拒绝。
于是一场特殊的审判在租界开场,清廷为原告,章太炎、邹容为被告,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13、《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1905年《民报》的创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有其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ie三民主义。
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主动出击,发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主要针对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由于《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这场大论战最后以《民报》大胜《新民丛报》大败而告终。
(20vs1)通过两派报刊大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促进了革命派报纸在海外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