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推断: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
拍”,“应”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 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
“应答”。
(北京卷)
湫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爨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过:责备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趁:追赶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幸:希望
四、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 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 出文言词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
殚、竭:尽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疾风知劲草,强 )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⑥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五.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意义(水池; 低洼)
避重就轻——就, 躲避 欲盖弥彰——彰, 掩盖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
高考链接
加点其的后词秦的伐解赵释,,拔不石正城确。的《是廉(》10全国卷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
译文:活着居室两不同, 死后要埋一坟中。
•
喜鹊搬家
•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
扶则患挑枝其。卵大。人知过备之远则难探而其忘雊近,。婴儿 过之
“隹”---鸟雀
• 喜鹊知道每年里总是刮风,所以不在树的 高处筑巢,而选择树的低处(人能摸到的 地方)。大人路过时会伸手进巢抓它,小 孩路过就会拿走喜鹊的卵。
如主语、宾语------名词、代词 谓语-------动词、形容词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第五组
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做副词,的确。
2、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后跟宾语应该是动词,信任
。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①带有宾语,作动词, “料想”; ② “意”作“无”的宾语,是名词,
学习标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 基本方法
所有方法都必须要服从语境!
温馨 提示
方法一:据形索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 以上是形声字,这些字中的形旁 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 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 义和引申义。
• 形声字:
形旁: 表示事 物的类 别
晴
声旁: 起标声 的作用
形声字的形旁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 ,而不能标明本字的具体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看
②鲁肃闻刘表卒
看
③供养卒大恩
行
④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不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行
⑥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⑦造于君廷
⑧庭除甚芜, 堂庑甚残
(2000全国) 11.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 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 自放驴, 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 后因他信, 具以白质 信: 信使
(斧头 “运斤成风” ) (6)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竭尽 “殚精竭虑” )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践,踏 “一蹴而就” )
试一试 ③今为一目之罗, 则无时得鸟矣.
(招致 “不速之客” )
1.(01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C) ③今为一目之罗, 则无时得鸟矣.
①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6)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 自文齐安2事舟.行(理适0临4汝福建)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④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A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一、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招致 “不速之客” )
私:偏爱Βιβλιοθήκη B 汝第往, 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②盖愈穷而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践,踏 “一蹴而就” )
四、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①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 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想
②阅读下列文段, 翻译画线的句子 有鸟将来, ①张罗而待之. ②得鸟者, 罗之一
一
目也. ③今为一目之罗, 则无时得鸟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
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
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
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
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
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
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
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
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
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
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
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
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
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
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五、利用上下文的语境
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
实践证明,把握语境,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是明确词义的好方法。
如“人灾,绝食者千家”中的“绝食”,现代汉语中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上文已交代“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下文又写苏琼“自从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就指水灾后断了粮食,是逼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再如“在郡多有出息”,考查“出息”一词,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就可以推断这里的“出息”指的是“资产的利息收益”。
又如“(韩)轨遂投城遁走”的“投”应该怎样解释?它解释为“投奔”对不对?从下文看“遁走”是“逃跑”的意思,“逃跑”应在“投奔”之前,如果“投”真是当“投奔”讲,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但这显然与原文意思不合。
因此,可推断出“投”在此处应是“弃”、“放弃”的意思。
六、利用课文联想
如“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的意思,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推断是“劝告”义。
再如“齐人追亡逐北”,联系课文《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一句,可推知“亡”“北”都是指“败逃者”。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的复习和应考中,若能灵活利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可以推断出来。
但方法仅仅是方法,如果平时不注重文言实词词义的积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
因此,要想读懂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注重词汇的积累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