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谈散文的意境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以《荷塘月色》和《春》为例

艺 术 教 育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以《荷塘月色》和《春》为例730100 榆中县第九中学 甘肃 兰州 赵希军【摘 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都是文质优美、脍炙人口的美文。
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语言的这些特征为其散文的标志性特征。
语言美也为后世人们所学习的榜样。
本文将主要以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为例,浅析他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朴素自然的语言美、修辞的多样美、语言的绘画美、语言的诗意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美一、朴素自然的语言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清新的感觉。
他的语言中或许有警句,或许有妙语,或许有精彩的比喻。
但都掩藏不住朴实无华的文字,这种朴素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文学与普通民众的隔阂。
如《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着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段文字平易自然,让读者感受到的就是身边的人与物。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生活中的牛毛、花针、细丝这极具生活化的朴素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深的体会到春雨是何种的景象,使春雨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加上树叶儿、屋顶、小草、小路边、石桥上、撑伞的人,地里的农民披蓑戴笠,整个春雨下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些语言极具生活化,朴素而感人。
除此以外,语言的朴素自然还体现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
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提倡“谈话风”,像“寻常谈话一般,读来亲切有味。
”他强调:“现在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语文读拾·今天的诗》)。
”如果爱用骈句,有时会使文字失去自然的风味就不好。
他的散文基本上总是用通常谈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
而他所用的口语又不是随意生涩难读,而是在方言,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普通话的北方方言,读起来生动活泼,自然流畅。
《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
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荷塘月色的喜
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
画面感。
这篇散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景交融:文章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2. 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形象生动,使读者感
受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4. 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刻。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个美丽、清幽的荷塘月色,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荷塘月色》——余秋雨笔下的闲适乡村生活

《荷塘月色》——余秋雨笔下的闲适乡村生活
《荷塘月色》是余秋雨所著的一篇散文,以作者在南京大学就读时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荷塘中闲逛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场景。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借荷塘这个场景,抒发了他对生命本质和生活的思考和领悟。
在作者的笔下,荷塘成为了一个既能够容纳万物又能够舒展自身的容器,荷花、蛙鸣、荷叶、飞虫、萤火虫等元素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恬淡、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画卷。
作者借荷塘之景,呈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美好与生命的庄严,传递出一种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寻。
此外,作者还从生命的角度思考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在荷塘中,作者发现有些莲蓬会自动张开,而有些则会一直闭合,于是他在思考:自然也许就像这些莲蓬一样,有一些是开放的,而有一些则是关闭的。
这种自然的规律,不论人类如何去追寻,都是无法改变的。
于是,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那我们是应该追求“天人合一”,还是应该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一篇诗意与哲思相结合的文艺作品。
它在传递生命的庄严与美好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意义的思考。
可以说,
这篇散文是余秋雨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用叠词、修辞、古诗词给我们显示了文本的语言美;用美丽的景物描写和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彰显了散文的艺术形象美;用中国文寄情于自然山水的情怀,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传达了作者的情感美,这篇文章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三种审美体现。
【关键词】语言美艺术形象美情感美审美体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在这次对《荷塘月色》的阅读中,我心头忽然一亮,对作品又产生了以往所没有过的感受,旧思新情汇于一起,形成以下几点意识。
生动多样的语言美。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种文学类作品中,诗歌和散文是比较注重语言美的。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主要是叠词、修辞、古诗词的运用。
出现不少叠词,是《荷塘月色》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描写荷塘时,朱自清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密密”“脉脉”;写月光用了“静静”“薄薄”“峭楞楞”;写荷塘四周用的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这些叠词的运用,一是妥帖得体地绘画出文中物象,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弯曲,“亭亭”写出荷叶张开后的优美形象,“田田”写出了荷塘中荷叶的密密麻麻;同时大量叠词的运用,还可以给文章带来一种节奏感,产生出音乐美。
用得体的修辞手法润色文本,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充分体现。
仅从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来看,文本就用了八处比喻,三处拟人,两处通感,一处拟物。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个句子,前面用了拟人,写出了荷花或开,或似开非开的状态;后面用博喻描绘出了月光洒在白花上面的美丽情景。
适时恰当地引入古诗词,除了可以简洁地写出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给文本增添诗词的美感,带来古典的韵味,如文末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中以《荷塘月色》最广为人知。
这篇文章以荷塘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夜晚在荷塘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其语言艺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的描写朱自清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在《荷塘月色》中,他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听到荷叶摇曳的声音,看到荷花在月光下的倒影,感受到淡淡的清香。
2.含蓄而深刻的抒情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抒情风格,不夸张也不浮夸。
他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例如,“水面银光闪闪,阵阵凉风吹来,回头看灯火阑珊处,正是那古道西风瘦马的时候。
”这句话虽简短却折射出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
3.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流畅自然,不哗众取宠,也不造作。
他用朴实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平实而真实的生活情感。
例如,“我听见悠悠的珠子落在叶间的声音。
”这句话虽简单,但让人感受到荷叶轻摇时的声音,非常贴切自然。
4.深刻的人文思考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关注自然的美,更注重人在自然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荷塘月色》中,他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但深刻而有价值,且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咀嚼。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充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还借助自然朴实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感受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一位文艺巨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贡献。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朴素、典雅、富有诗意、耐人品嚼。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遣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煞费苦心,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隽永美。
一、通感的深邃美“通感”是感觉之间相互沟通、移借的修辞手法。
在第四段中,有这样一个含意深邃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手似的。
”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给人以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一阵阵的,这不禁使读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了月光是如何令人感到恬适和惬意的,也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
二、比喻的传神美朱自清爱用比喻,也最会用比喻。
他运用的比喻新鲜而贴切,有鲜明的个性。
他喻荷叶的风姿如“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就有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他喻荷花如“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的银白和光华姣耀,又写出了它不染纤尘、清丽脱俗的美;他喻月光如“流水”,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三、叠词的音韵美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借助“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也寄托了淡淡的忧愁。
朱自清运用叠词很讲究形式的变化,有“AA”式,如“亭亭”“缕缕”“脉脉”“薄薄”等;有“ABB”式,如“阴森森”“峭楞楞”等;有“AABB”式,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
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描状、摹色、绘色、传神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文章文气舒展,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四、动词的锤炼美在动词的选择上,朱自清是一丝不苟、颇费心机的。
《荷塘月色》赏析

【 - 写作指导】篇一:《《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有特色、有成就的作家。
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诗《毁灭》,诗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后收入散文集《背影》。
《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的历史时期,在过去的阐释中,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位正直的、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极为痛苦而为祖国深感忧虑的。
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以及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作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
(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样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坐实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这篇散文的误读。
作品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是因大革命失败而来,就有多种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败,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琐事。
总之,作者是想找一个“逃遁”之所。
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特别美的荷塘才会变得美伦美奂。
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修辞手法,将自然的美与诸如“舞女”“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梵阿铃”等联系了起来。
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体却是艳冶的。
在喻体与本体同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为了形容荷塘与月色,但同时也表现了艳冶的想象。
但不管怎样,艳冶的梦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现出来的。
接着作者进行了深度的时间性想象,即将想象由现实/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莲的盛事来,直接地写出历史上与采莲有关的情事。
先是写出皇家的采莲景况,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写出“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场景。
名家对《荷塘月色》的评价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他对许多文学名作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他对《荷塘月色》的评价,不仅是对这篇散文的赞美,更是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珍视和传承。
在朱自清先生的眼中,《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
他称赞这篇文章“文字清新,意境深远,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他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除了对文字的赞美,朱自清先生还对《荷塘月色》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荷塘月色》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熟,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既是对这篇散文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肯定。
林语堂先生认为,《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都非常细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他称赞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之一。
”他认为,《荷塘月色》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她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既是对这篇散文的赞美,也是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珍视。
冰心认为,《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都非常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荷塘之中。
她称赞这篇文章“文字清新,情感真挚,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优秀之作。
”她认为,《荷塘月色》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佳作。
此外,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和学者对《荷塘月色》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名家对《荷塘月色》的评价表明了这篇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 的 烦 忧 和 “ 宁 静 ” 也 就 见 出 一 斑 不
的杨 柳 的 稀 疏 的倩 影 ,却 又 像 是 画在 荷
了 。作 者 通 过 个 性 化 的 语 言 渲 染 氛 围 ,
叶 上 。塘 中的 月 色 并不 均 匀 ;但 光 与 影 创 造 意 境 ,从 而 把 读 者 带 入 一 个 静 美 的
有 着和 谐 的 旋 律 ,如 梵 婀 玲 f 语 von 境 界 。 英 il i 小提 琴 的 译音 ) 上奏 着的 名 曲。 似 的 “ ”来 形 容 圆 月 的 普 照 , 给 人 月 泻
句 看 似 突 兀 , 实 乃 紧 扣 住 “月 色 ” 二
王 国维 在 《 间词 话 》 说 : “ 学 人 中 文 意 与 境 二 者 而 已 ” “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 一 与 物 的关 系 ,意 与情 属 主 观 范 畴 , 境 与
因 此 ,在 散 文 创 作 中 ,要 充 分 运 用 想 象
在 一 起 ,用 优 美 的语 言 表 现 出 作 者 的 审
的手 法 ,把 各 个 片 断 的 零碎 的 事 物 勾 勒 独 特 的 凝 重 与 凄 然 的 气 息 , 而 且 来 自于 本 应 旺 盛 如 青 草 却 刹 那 间枯 萎 的 岁 月 中 的往 事 ,来 自于在 被 毁 灭 的 命 运 中 对 生
命 的 思考 ,对 生 与死 的执 著 的 追 问 。毫
美 感 情 。运 用 想 象 可 以把 客 观 的 景 物 和
画 面 与 主 观 的感 情 和 色 调 联 结起 来 ,从
而 构 筑 成 一 篇 散 文 精 品 。 以 朱 自清 先 生 无 疑 问 , 《 与 地 坛》 我 最独 特 的 关 的 特 质 的 另 一 篇 散 文 《 为 例 ,作 者 充 分 运 用 就 在 于其 哲 思 的表 达 ,这 种 哲 思 因 其 存 绿》 联 想 、想 象 ,把 梅 雨 潭 的 “ ” 与 其 他 在 于狂 乱 浮 躁 的 年代 而 益 显 独 特 ,因 其 绿 地 方 的 “ ”进 行 比较 , 得 出 梅 雨 潭 的 存 在 于 作 者所 遭 受 的 厄运 之 中 又 似 乎 显 绿 “ ” 明 暗 适 度 ,浓 淡 相 宜 , 表 达 出 作 得 如 此 普 通 。 只 有 剖 析 一 个 时 代 的 追 绿
散文的意境美指的是散文作者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的作品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通过运用散文的各种技巧来表现有的是通过作者语言的自由运用来渲染意境语言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从《 荷塘 月 色》 谈 散 文 的 意 境
◇ 李建 华
《 塘 月 色》 朱 自清 先 生 的 一篇 著 不 真 实 。 至 于 下 文 的 “ 婀 玲 ” “ 荷 是 梵 、 树 名 散文 ,而 其 中 描 写 月 色 的 一段 文字 最 影 ”部 是 构成 此 段 美好 意境 的绝 不可 少
雾 便 成 若 有 若 无之 青 雾 。透 过 薄 雾 看 荷 表 现 为 情 中 有 景 、 景 中 有 情 、 情 景 交
塘 , 景 物 皆 如 此 朦 胧 飘 忽 , 作 者 便 用
融 。 散 文 的意 境 美 指 的是 散 文 作 者 创 造 出 的 情 景 交 融 的作 品 ,在 人 们 心 中产 生
为经 典— — 的 一 环 。 总之 , 在 这 幅 画 面 中 , 月 光 、 月光 如 流 水 一般 ,静 静 地 泻在 这 一 荷塘 、青 雾 ,造 成 了绘 画 的构 图美 , 明 片 叶 子 和 花上 。薄 薄 的 青 雾 浮 起 在 荷 塘 与 暗 ,层 次 和 色 彩 造 成 视 觉 上 的 美 感 , 里 。叶 子 和 花 仿 佛 在 牛 乳 中洗 过 一 样 ; 小提 琴 演 奏 名 曲 ,给 人 以音 乐 美 ,造 成 又像 笼 着轻 纱 的梦 。虽 然是 满 月 ,天 上
我 以 为 这 恰 是 到 了 好 处 — — 酣 眠 固 不 可
听觉 上 的 关 感 。我 们 在 进 入 达 样 的 场 景
小 意 会 到 作 者 此 刻 那 般 平 和 宁 静 的 心 境
却 有 一层 淡淡 的 云 ,所 以 不 能 朗 照 ;但 时 ,允 分 领 略 倚 塘 月 色 的 美 时 , 又 怎 能
少 , 小睡 也 别 有 风味 的 。 月 光是 隔 了树 呢 ? 而 联 系 上 下 文 , 因 “噪 ” 而 觅
静 ,因 “ ”而觅 “ ” 烦 宁 ,这 般 心 境背 照过 来的 ,高 处 丛 生 的灌 木 , 落 下参 差 “ ”
的斑 驳 的 黑 影 ,峭楞 楞 如 鬼 一般 ; 弯 弯
朱 自清 先 生 的 《 塘 月 色》 在 此 列 。 荷 就 描 摹 了 枣树 在 凄 冷 阴 晦 的 秋 夜 里 孤 分 散 的 事 物 和 情 状 ,创 作 出散 文 《 夜》 这 篇 散 文 给 秋 ,
画 面 联 结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艺 术 境 界 。艺 术 人 传 达 的 就 是凄 凉 的 意 境 。 活 动 的 创 造 中 ,不 可 能 没 有 想 象 。缺 乏 想象 ,就好 比鸟没 有翅膀 ,行而 不远 。 史 铁 生 的 《 与地 坛 》 是 通 过 哲 思 我 则 来 传 递 一种 氛 围 。其 艺 术 感 染 力 不 但 来 自冷 静 的文 笔 穿越 苦 难 而 喷 涌 出 的 一 股
文 中先 用 比 喻 写 月 光 ,用 “ 水 ” 之 事 ,其 内足 以掳 己而 外 足 以 感 人 者 , 流 华似 水 的 真 切 的 感 受 。 “ 薄 的青 雾 ” 也 ” 薄 。意 与境 、 情 与 景 的 关 系 也 就 是 心
字 :上 有 月 光 映 照 , 下 有荷 叶 反射 , 白 景 属 客 观 范 畴 ,在 意境 美 的创 造 中 主 要
“ 笼 着 轻 纱 的梦 ” 来 形 容 , “ ”为 像 梦
喻 体 ,恰 好 是 月色 之 美 ,美 得 令 人 感 到 的 审美 体验 ,这 种 审美 体验 是 通 过运 用
9 2
快 ∞馕
散 文 的 各 种 技 巧 来 表 现 ,有 的 是 通 过 作 必 须 抓 住 那 些 能 唤 起 某 种 情 感 的 形 象 者 语 言 的 自 由运 用 来 渲 染 意 境 , 语 言 风 来 。 又 如 鲁 迅 在 抒 写 孤 独 寂 寞 之 感 时 , 格 的不 同 也 会 给 人 以 不 同 的 艺 术 享 受 。 选 取 了 暮 秋 清 寒 时 节 后 院 的 几 棵 枣 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