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二章第一篇,详细内容为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分析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以及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有深刻的感受。

2. 学习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荷塘夜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特点。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段落,进行修辞手法分析。

6.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荷塘月色的感受,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荷塘月色》2. 作者:朱自清3. 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作者情感表达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荷塘月色描绘,结合修辞手法,阐述你的理由。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但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春》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

朗 以 云梦 的淡 轻有 笼天 又满 样虽 过 中 牛 佛 花 子 里 荷 起 雾 的 薄
照 不 , 淡 纱一 着上 像月 ;然 一 洗 乳 在 仿 和 。 塘 在 浮 青 薄
; 能 。所 的 层 却 , 是

语 言 美
叠词 美
动词 美
比喻 美
拟人 美
入使富叠 化文有词 , 章音运 充写乐用 满景的, 诗状节不 意物奏仅 。, , 使
候白本
。色文
恐写
怖于


中年

大 地 的 时
月 , 正 是
1927 7
清华园中的荷塘
界 中 章 一月
。 向 描 个色
往 、 追 求 的 和 谐 宁 静 的
绘 的 中 心 , 它 是 作 者 心
有 月 亮 的 夜 晚 。 月 色 是
,
:月
光 。 点 明 了 时 间
境目文是
处 花 的荷
所 池 北塘

, 是 本 文 所 要 描 绘 的 特 定
名律 但 塘 曲, 光 中 。 如和的 通梵 影 月 感婀 有 色
玲着并 上和不 奏谐均 着的匀 的旋;
(的远缕微 嗅歌处 缕 风 觉声高 清 过 转似楼 香 处 为的上 , , 听。 渺 仿 送 觉 茫佛来 )

视 觉 转 为 听
曲梵 。婀
玲 上 奏
着 和 谐 的 旋
匀塘 ;中 但的 光月 和色
心而 慰 拔 入 了 态又 ,。 哀 变 。
文一 重个
问问

了这 怎

”无 样 ?边 理

的解
荷“
香我
月且
色受

好用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文章,深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绘手法,表现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二十五章——荷塘月色,具体涵盖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赏析、主题探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领悟作者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细腻的描绘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美的感知、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荷塘月色的美图,引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3.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如“袅娜”、“静谧”等。

4. 例句讲解:挑选文章中的经典句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句型进行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塘月色》2. 主要内容:词汇:袅娜、静谧等;句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主题:以景抒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模仿文章中的描绘手法,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2. 答案:短文:参照课文,发挥想象,用细腻的描绘手法表现荷塘月色的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背影》、《春》等;组织一次荷塘月色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美,激发创作灵感。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梳理作者的心路历程
1 心理颇不宁静
2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3 我什么也没有
4 无福消受
5 惦记江南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创作背景
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 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朱 自


——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作者简介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50字左右,要求化无形为有形。
寒冷 孤独 愁绪 爱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以“寒冷”为例:
天阴沉沉的,刺骨的风呼呼的刮着,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雪已经下了 整整一天一夜,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雪花中还夹杂雹子,打到人脸上生疼 生疼。放眼望去,田野像是被冰雪给封住了,不仅人影无法寻觅,连小动物也 看不见。偶尔老树上的寒鸦惨叫几声,天地旋又恢复萧杀和寂静。身上厚厚的 棉衣无法抵御外面的寒气,我紧紧裹住围巾,还是感觉寒气脖子往里灌着。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 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 之真、之美。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箭等景物描绘得 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朱自清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光影的变幻,通过描绘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下的荷塘景 色,展现出其丰富多彩的美感。
月光下荷塘的静谧之美
朱自清以月光为背景,通过描绘 月光洒在荷塘上的景象,营造出
一种静谧、幽美的氛围。
这篇散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通 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表达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 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 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 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时代背景与文学风格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朱自清作为一位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朱自清《荷塘月色》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景描绘 •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探讨 •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CHAPTER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 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风格
《荷塘月色》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 有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同时,文章也体 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部分
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 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03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作者:朱自清文体:写景抒情散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中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作者充满诗意的语言艺术。

3.品味“荷塘月色”的画面美、意境美,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的彷徨、苦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赏析描写荷塘、月色的语句2.学习并赏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的相关语句三、教学方法教法:诵读指导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学法:课前预习法、诵读涵泳法、圈点勾画法、合作讨论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荷塘图片师:同学们,面对这片碧绿的荷塘,你想到了什么?生1: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荷花是色彩艳丽的。

生2: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日的荷塘是生机勃勃的。

生3:想到了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品质,是高洁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面对这般美景,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描绘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欣赏这“荷塘月色”。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问题:播放“配乐范读”,学生跟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在夜深人静时,作者去散步,路过荷塘时,看到了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

(板书:月下荷塘、塘上月色)2.问题:究竟是怎样的景象?(过渡至下一个环节)(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问题:文章用哪几个段落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自由朗读4-6自然段,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

学生回答:“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裙。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裙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柔美。

教师总结作者笔下的荷叶,具有柔美的特点(板书:荷叶柔美)问题:如果换成“碧绿的大玉盘”可以吗?学生1回答:不可以,“裙”让人们感觉荷叶是舞动着的;“大玉盘”则是固态的,相比之下缺少动态,让人感觉很生硬,失去了美感。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讲义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讲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人物轶事求真的朱自清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文章以优美秀丽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陈少白的读者来信,毫不客气地对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真,树上的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

对于这位普通读者的质疑,朱自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非常重视,并决心要把此事的真相弄个清楚。

他在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果后,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那位读者的看法。

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又写信请教昆虫学教授刘崇乐。

接到求援信的刘崇乐也很重视,翻阅了大量书籍后,抄了一本书上的话拿给朱自清,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一段儿。

”该书的作者说,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时候,作者本人就亲耳听到过月夜蝉鸣。

朱自清看到这段文字后,为找到了蝉在夜晚会叫的证据很高兴。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1 .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⑵基本解读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可以见出作者内心的郁闷由来已久,郁结之深且难以释怀。

“不平静”只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来由,是作者写作的背景与导因。

至于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一个荷塘,我们切入文章的真正的“文眼”应该是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文章看,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所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的自由感,以及对此的体认。

正因为如此,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才有其朦胧绰约的风情,才有其雅淡和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摆脱了实用思绪,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

其实,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展示。

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基础梳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 ) 倩( )影煤屑( ) 踱( )步梵婀玲()【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问题探究】A、重点朗读、赏析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

1(赏析景物描写)作者在第4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2请找出第4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分析每个句子的作用。

B、体味、赏析课文第5段重点词语及通感的修辞手法。

1理解词语含义第5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2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及作用作者在第5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C、诵读、鉴赏第5、6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了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2、第6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词、叠字(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重重、阴阴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D、把握全文,理解作者情感。

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课外积累】荷花诗句集锦(1)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子夜吴歌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6)离骚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7)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9)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0)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2、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3对下面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它们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4、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5.下列对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曲》《采莲赋》《西洲曲》都是古乐府诗。

B.《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都是朱自清的优秀散文。

C.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

D.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极为不满,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问政治。

6.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二、鉴赏题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葛立方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水芝,荷花的别称。

1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荷花情有独钟,赋予荷花许多的名字,诸如莲花、水芝等。

请调动你的生活知识和文化积累,再写一个荷花的别称。

(1分)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

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晴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B.上片写雨中荷花,下片写雨后天晴,都以静态描摹。

C.作者以“红衣”喻荷花,以“船”喻酒器,以红衣般的荷花瓣儿喻“酒船”,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和结句的“流霞举”相照应。

D.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

16.这首词善用叠字,前人周密说“妙手无痕”。

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效果。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拓展阅读】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

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

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

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

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

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

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

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

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

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

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

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的记忆。

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

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