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决策

合集下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3.11.15•【文号】林工发〔2023〕109号•【施行日期】2023.1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林工发〔2023〕109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是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迫切需要,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91号)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关于明确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有关问题处置意见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176号),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明确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形成的林草资源,以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

到2025年,重点完成急需且有条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任务,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林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到2030年,全面完成两轮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构建结构完善、功能完备的林草生态系统,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二、坚持分类施策。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植补造补播、森林抚育、灌木平茬、低质低效林改造、品种改良和退化人工草地更新复壮等提质增效措施,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建设,发展壮大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促进成果巩固。

对低于保存标准的退耕地块实施补植补造补播,适时开展抚育管护,确保成林成草;对密度过大、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林分,根据林分发育、林木竞争等自然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适度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优化林分结构,促进保留木生长;对处于衰败期或林木生长不良甚至成片死亡的灌木林进行平茬抚育、更新复壮,促进新枝萌生、灌丛增大,提高灌木林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经营;对受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导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林分平均水平,不符合培育目标的低效退耕还林地块,采取改变林分结构、调整或更替树种等修复措施,提高林分质量、稳定性和效益水平;对因树种或种源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经济价值及生态功能低下,没有培育前途的退耕还经济林,选择林木良种,采取高接换冠、树种品种更替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对严重退化甚至部分枯死的退耕还草地块,采取断根、疏松透气、重新播种、加强日常养护等措施进行复壮更新,提高草原盖度和生长量。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指在农村地区对部分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快,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工作目标1. 退耕面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确定退耕面积,确保完成年度退耕任务。

2. 还林还草面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需要,确定还林还草面积,确保完成年度还林还草任务。

3. 生态效益: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工作内容1. 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时间节点等内容。

2. 资金保障:加强资金投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资金到位。

3.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4. 技术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5. 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的督导检查机制,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工作保障1. 政策支持:依法依规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3. 人员保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 环境保障:加强对工作区域的环境保护,确保工作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五、工作机制1. 领导责任制: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领导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

2. 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就《退耕还林还草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就《退耕还林还草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就《退耕还林还草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4.28•【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就《退耕还林还草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退耕还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2年颁布以来,为规范各地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维护退耕还林还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经国务院同意,2014年有关部门下发《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1772号);2015年,又下发《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财农〔2015〕258号),明确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措施。

为保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依规推进,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和《国务院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的安排,我们对《条例》进行了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6年4月28日至5月19日,意见请发送至我委西部开发司(农林生态处)电子邮箱:**************.cn,或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农林生态处)”,邮编100824。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西部开发司2016年4月28日退耕还林还草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还草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者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退耕还林还草应当坚持生态优先,并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

第四条退耕还林还草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二)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三)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四)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国务院:新一轮退耕还林主要政策

国务院:新一轮退耕还林主要政策

国务院:新一轮退耕还林主要政策第一农经网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经国务院批准,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

从2016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在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时,重点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较多的省倾斜。

《通知》明确,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主要政策有四个方面:一、将确需退耕还林还草的陡坡耕地基本农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由各有关省在充分调查并解决好当前群众生计的基础上,研究拟定区域内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范围;二、加快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进度从2016年起,重点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较多的省倾斜;各有关省在具体落实时,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充分发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扶贫作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及时拨付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国家按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120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种苗造林费3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1000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85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种苗种草费150元)。

中央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给省级人民政府,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补助资金分两次下达,每亩第一年600元(其中种苗种草费150元)、第三年400元。

各地要及时拨付中央下达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

四、认真研究在陡坡耕地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以及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一是关于陡坡耕地梯田。

各有关省可在充分调查并解决好当地群众生计的基础上,兼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

二是关于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

各有关省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一级水功能区划中规定的保护区、保留区迎水面的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情况,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

一“退”一“还”再造秀美山川

一“退”一“还”再造秀美山川

·卷首语·一“退”一“还”再造秀美山川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退耕,种上树和草,恢复林草植被。

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

20年沧海桑田,20年惊天巨变。

退耕还林还草20年,中央累计投入5112亿元,该项工程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农民得实惠最多、生态效益最为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

“退”出片片绿水青山。

20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9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63亿亩、封山育林0.46亿亩。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一些地区提高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昔日的濯濯童山变成绿水青山,生态面貌大为改观,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还”来更多金山银山。

20年来,全国累计有4100万农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1.58亿农民直接受益。

截至2018年,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近9000元,直接增加了收入。

同时,退耕还林还草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农业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许多地方走出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怪圈,实现了地减粮增、林茂粮丰。

各地依托退耕还林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林特产品、森林康养、旅游休闲等产业,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

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为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1.38万亿元,涵养的水源相当于三峡水库的最大蓄水量,减少的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流失量相当于我国年化肥施用量的四成多。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在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思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

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工程建设增加了林草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

目前,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仍然在耕种陡坡地和沙化地,由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导致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重要水源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山洪和地质灾害多发,基层干部群众期盼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借鉴以往退耕还林还草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自觉行动。

为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拟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实施,即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基础上,中央核定各省总规模,并划拨补助资金到省,省级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还草负总责,自主确定兑现给农户的补助标准。

按照这一思路,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退不退耕,还林还是还草,种什么品种,由农民自己决定。

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规划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服务,切忌搞“一刀切”、强推强退。

——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不再限定还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重在增加植被盖度。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介绍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方案。

目标退耕还林项目的目标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质量,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步骤1.制定规划:确定退耕还林的区域范围,并根据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规划。

2.资金筹集:确定退耕还林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款、企业合作等途径。

3.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增强公众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知度和支持度,调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4.土地调查:对退耕还林的区域进行土地调查,了解土地的质量、植被情况等,为后续的种植和恢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5.植树造林:根据规划确定的植树数量和种类,组织人力资源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同时,要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确保植树成活率。

6.草原恢复:对退耕草地进行恢复,包括除草、播种等工作,使其重新恢复成良好的草原生态系统。

7.管护管理:实施退耕还林后,要加强对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地区的管护管理,包括人员配置、巡查等,确保退耕还林项目的效果稳定和可持续。

8.监测评估:定期对退耕还林项目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退耕还林项目的效果和成效。

项目效益1.生态效益:退耕还林项目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物种,提高生物多样性。

2.经济效益: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3.社会效益:退耕还林项目能够促进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加社会和谐稳定。

风险管理1.土地质量不理想:部分退耕地可能存在土壤质量不佳的问题,需要加大土壤改良力度,确保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的成功率。

2.资金不足:退耕还林项目所需资金较大,可能存在资金不足的风险。

建议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款和企业合作等方式筹集足够的资金。

退耕还林、退粮还草-保护环境、防止沙化的思路与对策

退耕还林、退粮还草-保护环境、防止沙化的思路与对策

退耕还林、退粮还草-保护环境、防止沙化的思路与对策引言在我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北方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更加突出。

其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也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退耕还林、退粮还草”作为一种环境保护的方针,已经被广泛采纳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退耕还林、退粮还草”的角度,探讨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沙化,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思路和对策。

退耕还林、退粮还草的意义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土地转变为林地。

这种措施的意义在于,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加林木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退粮还草,是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进行的治理措施,是把荒漠化的土地改为草地。

退耕还林、退粮还草的基本精神在于,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以及草地的恢复和建设,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的发生或加剧。

防止沙漠化的思路与对策一、深入贯彻退耕还林、退粮还草政策退耕还林、退粮还草的政策进行已久,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深入贯彻这个政策,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此外,应进一步推广科学种植能耐旱、抗盐碱的耐旱树种,大力发展特色水果、药用植物和经济林等产业,逐步实现从“退耕”到“增收”的转变。

二、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境风险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推动科技与生态环境建设深度融合,更好地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不同用途的资源,合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

五、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为了保证政策执行的有力性、真实性和顺畅性,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加强对反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强化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并严格限制环境容量,保护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耕还林还草决策
1 课程设计目的
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退耕还林还草决策中,急需掌握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与耕地分布状况之间的关系。

地面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演化、植被的立地条件与土地质量,决定着土地利用方向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布局。

本实验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信息源,在ArcGIS中进行集成分析,快速查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度组成状况,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基础数据。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设计掌握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得出有价值的信息。

2 课程设计准备
软件准备:ArcGIS
参考资料:《ArcGIS 空间分析实验教程》、ArcGIS软件英文帮助、网络资源
数据:
DEM:——35cdem(1:1万GRID格式)
DLG:——tdly(141、143、144为耕地)(1:1万coverage格式)
3 课程设计要求
基本试验:利用以上数据提取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面积并绘制示意图。

扩展实验:提取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4 具体步骤
4.1 基础实验
1、双击桌面图标,打开arcmap软件,点击图标加载数据层(DEM:——35cdem和DLG:——tdly),效果如图(1)
2、打开tools菜单栏中的extensions,打开extensions对话框,将3D analyst和
spatial analyst勾上。

如图(2)。

3、在菜单栏的空白处右击,打开3D analyst和spatial analyst工具条。

点击3D analyst,打开下拉菜单,选择option,打开option对话框,在general选项卡中设置路径如图(3),在cellsize
中设置实验处理细胞大小如图(4)。

4、选中35cdem数据层,点击3D analyst|surface analysis|slope,打开slope对话框,设置输出路径,命名图层为slope,单击OK。

选中slope图层,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表达式slope>25,单击evaluate,生成的数据图层命名为slope>25。

5、选中slope>25图层,单击3D analyst|reclassify,打开reclassify对话框,修改如
图(5)设置路径,并命名重分类之后
的图层为re_slope25_raster。

6、选中tdly polygon这一图层,右击打开属性表,倒数第二列为土地利用类型,其中141、143、144为耕地,要将耕地选择出来。

选中LU-CODE这一列,点击右下角option按钮,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打开select by attributes对话框。

选择LU-CODE,并点击get unique values。

输入表达式"LU-CODE" = 141 OR "LU-CODE" = 143 OR "LU-CODE" = 144。

如图(6)
单击apply,选中耕地类型。

7、选中tdly polygon数据层,右击选择data|export data,打开export data对话框,设置路径,命名为gengdi_feature。

单击OK.生成数据层如图(7)
图(7)图(8)
8、将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选中gengdi_feature数据层,点击spatial analyst|convert|features to raster,打开features to raster对话框,设置路径,命名图层为gengdi-raster。

单击OK。

生成数据图层如图(8)。

9、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表达式jiao=[re_slope25_raster] & [gengdi-raster],单击
evaluate。

生成数据层如图(9)。

10、选中jiao这一图层,点击3D analyst|surface analysis|area and volume。

打开area and volume statistics对话框,在input surface中选择jiao这一图层,并单击
这一按钮。

显示结果为。

4.2拓展实验
4.2.1讨论
由于本次试验所给数据有DEM和土地利用类型。

但是土地利用类型仅仅告诉了草地是哪些字段,其他字段是什么无从知晓。

所以基本提炼不出别的信息。

而从
DEM来看,这个DEM数据显出这个地区沟壑遍布,我们便可以以此来求出山脊线和山谷线。

清楚的了解地势,便可知道雨水或者水土流失是顺着什么方向流。

4.2.2 流程图
图(10)
4.2.3具体步骤
1、给已经导入ARCGIS的dem数据利用spatial analyst中得aspect求的坡向,命名为A。

2、用spatial analyst中slope工具求出坡向变率,命名为SOA1.如图(11)所示:
3、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FDEM = 1123.3 – DEM,其中1123.3为DEM中最大高程。

求得的反地形如下图(12)所示:
图(12)
4、给FDEM求得坡向变率,命名为SOA2。

如图(13)所示:
图(13)图(14)
5、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SOA = ((SOA1+SOA2) – Abs(SOA1 – SOA2))/2求得校正后的SOA。

如图(14)所示:
6、用spatial analyst 工具中的邻域分析,对原始DEM进行邻域分析。

参数设置为圆或者矩形都行,大小为11*11。

,命名为B。

如图(15)所示:
图(15)图(16)
7、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C = DEM – B,得到如图(16):
8、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我们求取山脊线。

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shanjixian =
C >0 & SOA > 75。

9、求取山谷线的公式为shanguxian = C < 0 & SOA > 75。

求得的山脊线与山谷线在正DEM上显示为图(17):
4.2.4 分析
1、上图中红色为山谷线,绿色为山脊线。

黑色越浓的地方表示地势越低,白色越亮的地方表示地势越高。

2、如果以上北下南来判断,水流方向和水土流失方向为由北向西,由东向南。

3、此处地势多沟壑,不便种庄稼,更不建建筑,然而这样的地形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为了控制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应当退耕还林。

5 小结
1、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一个问题先不要急着动手,要将处理问的思路想明白了了,画好流程图再来动手操作,有利于高效清晰地解决问题。

2、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会有多种,关键看自己如何取舍。

比如坡度大于25
的数据是栅格数据,而耕地数据是矢量数据,这时可以把坡度数据变为矢量数据,也可以把耕地数据变成栅格数据,然后再来求两者之间的交集。

3、处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有不同的工具,不要混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