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政策背景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指在农村地区对部分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快,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工作目标1. 退耕面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确定退耕面积,确保完成年度退耕任务。
2. 还林还草面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需要,确定还林还草面积,确保完成年度还林还草任务。
3. 生态效益: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工作内容1. 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时间节点等内容。
2. 资金保障:加强资金投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资金到位。
3.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4. 技术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5. 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的督导检查机制,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工作保障1. 政策支持:依法依规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3. 人员保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 环境保障:加强对工作区域的环境保护,确保工作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五、工作机制1. 领导责任制: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领导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
2. 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
退耕还田2023年政策

退耕还田2023年政策2023年退耕还田政策研究一、引言退耕还田是中国政府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因此,实施退耕还田政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2023年退耕还田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细则,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退耕还田政策背景及目标退耕还田政策是指将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转化为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该政策的目标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三、2023年退耕还田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细则1. 实施范围和对象:2023年退耕还田政策主要针对全国范围内的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包括坡耕地、沙化耕地、旱作耕地等。
实施对象为拥有或承包这些土地的农民或农业合作社等。
2. 实施步骤: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宣传政策、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等。
在宣传政策阶段,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提高农民的认识和理解。
在调查摸底阶段,政府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进行调查评估,确定需要退耕还林的土地面积和质量。
在制定方案阶段,政府与农民协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土地利用方向、补偿标准等。
在组织实施阶段,政府负责监督和指导实施过程,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3. 补贴政策:为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政策,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补贴政策。
补贴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实施方案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补贴标准是根据土地面积和生态效益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政府还将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对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4.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支持政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政府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对于参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农民或农业合作社,政府将优先支持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退耕还林经验交流材料

退耕还林经验交流材料退耕还林是指将已退耕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为森林或其他自然植被类型的一种生态修复措施。
这种措施在中国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以下是对退耕还林经验的交流材料,主要介绍了退耕还林的背景、目标、实施方案和成效。
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森林资源破坏的加重,土地退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实施退耕还林的方案。
退耕还林旨在通过恢复植被、改善水土流失等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退耕还林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农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其中,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再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的改善与恢复等。
三、实施方案:1. 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方案。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科学制定退耕还林的方案,确定退耕的土地面积和林种结构。
2. 加强科学管理。
采取科学的林木种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同时,加强对林木的抚育管理,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健康生长。
3. 激励措施。
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民主动退耕还林。
如提供相应的补贴、奖励和技术支持等,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退耕还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退耕还林工作。
四、成效:1. 生态环境改善。
退耕还林通过植被的恢复和水土保持的改善,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水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森林资源增加。
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工作,中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林木的种植和管理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退耕还林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和增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得到了增强。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质量改善、水土流失减少和碳汇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为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的最大效益,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通过不懈努力,将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发挥到极致,为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土流失、碳汇能力、政策建议、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退耕还林是指农田向林地或草地的生态恢复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退耕还林可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将部分农田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环境负担,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提高土壤质量,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护。
退耕还林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标志,而农田向林地或草地的转变可以为各类动植物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退耕还林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农田长期的耕种和施肥往往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而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肥力,有利于土壤的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碳汇能力,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福建退果还耕实施方案

福建退果还耕实施方案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的省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外流,农田资源的浪费和荒芜现象也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利用农田资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福建省提出了“退果还耕”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适宜水稻、茶叶、果树等作物的生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果园面积被开发为工业园区、住宅区等,导致果树面积减少,同时农民收入也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省提出了“退果还耕”实施方案,通过合理规划果园资源,将一部分果园面积退耕还林或者种植粮食作物,以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目标1. 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退果还耕”,将一部分果园面积改种粮食作物,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果园资源,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农田资源的浪费和荒芜。
3.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退果还耕”,改善农民种植结构,提高果农收入水平。
三、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
对全省果园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确定退果还耕的适宜区域和范围。
2. 制定政策。
制定相关政策,对退果还耕的果农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鼓励果农积极参与。
3. 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退果还耕”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果农的认识和参与度。
4. 实施落实。
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和政策要求,开展退果还耕的实施工作,确保落实到位。
四、实施效果1. 农田资源利用率提高。
通过“退果还耕”,将一部分果园面积改种粮食作物或者退耕还林,有效提高了农田资源的利用率。
2. 农民收入增加。
改善了农民种植结构,提高了果农的收入水平,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3. 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退果还耕”,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减少了农田资源的浪费和荒芜现象。
五、总结“退果还耕”实施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对于福建省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果园资源,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

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的相关内容,包括政策背景、实施原则、合同签订流程以及农户的权益保障等方面。
一、政策背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农业用地更是宝贵。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许多地区的土地出现了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国政府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即通过退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提高土地覆盖率,增强土地保持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1. 自愿原则:退耕还林政策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由农户自愿申请参与,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将退耕土地用于植树造林。
2. 补偿原则:对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政府给予一定的粮食、资金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3.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退耕还林的规模和布局,选择适宜的树种和造林方式。
4. 科学管理原则:加强对退耕还林土地的管护,确保树木成活率和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三、合同签订流程1. 农户申请:符合条件的农户向村委会提出退耕还林申请,表达参与意愿。
2. 村级审核:村委会对农户申请进行审核,确认符合条件者,上报乡镇政府。
3. 乡镇审批:乡镇政府对村级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批,同意后签订土地承包合同。
4. 合同备案:乡镇政府将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备案,并进行公示。
5. 补助发放:政府按照合同约定,向农户发放粮食、资金补助。
四、农户权益保障1. 土地承包权:农户在退耕还林后,仍享有土地承包权,合同到期后可依法继续承包。
2. 补助待遇:政府按照合同约定,向农户提供粮食、资金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3. 森林资源权益:农户在退耕还林土地上的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4. 政策扶持:政府对退耕还林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如贷款、技术培训等,帮助其发展其他产业。
退耕还林介绍文 -回复

退耕还林介绍文-回复什么是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指国家通过政策和措施,将原本被耕地占据的土地进行恢复和保护,使其重新变成森林覆盖区,以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目的。
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及目的退耕还林政策最初于1999年在中国启动,旨在解决生态环境破坏和农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有限。
长期以来,过度的农业耕种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政策被提出和实施。
政府将一部分农田收归国有,并通过相应的植树造林项目,使这些土地重新恢复为森林覆盖区。
退耕还林旨在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政策的推行也可以为社会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进展和效果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已完成退耕还林的面积超过3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和植被指数均显著提高。
这些成果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森林的恢复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地的水土流失,减少沙尘暴和水灾的发生。
其次,森林的恢复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森林还能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退耕还林政策的挑战和改进尽管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导致政策的实施不到位。
需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以便更多的人了解政策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部分农民对于失去耕地的困扰和不满也是一个挑战。
政府需要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政策,以缓解农民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此外,退耕还林政策还需要与其他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例如,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确保退耕的土地得到持续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防止退耕还林土地被非法占用和破坏。
林业典型案例

林业典型案例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提高农民的收入,中国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2. 政策实施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
政府通过提供经济补偿,鼓励农民将耕地转为林地。
政府还积极推动林木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
3. 政策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退耕还林政策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4. 成功案例一: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势起伏,森林资源丰富。
该地区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大量的耕地被转为林地。
森林覆盖率从政策实施前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
这一政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 成功案例二:湖南省娄底市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理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紧张。
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面积大幅增加。
森林覆盖率从政策实施前的20%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
这一政策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6. 成功案例三:山西省晋中市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土地资源贫瘠,生态环境恶劣。
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
政府还鼓励农民种植经济林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森林覆盖率从政策实施前的10%提高到现在的30%以上。
这一政策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7. 总结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各地的成功案例证明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将继续推动退耕还林政策,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个体承包 • 就是将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的任务,采取 承包的方式,落实到户、到人,按照:谁 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 具体以责任制的形式,明确造林种草者权 益,落实管护措施,责权利挂钩,使群众 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为生态环境建设做贡 献。
优惠政策
• 1、要实行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人承包 的政策措施, 把握 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 退耕还林 的主要环节,集中连片,形成规模,达到 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不反弹 。 • 2、补助政策 • 退耕地还林补助标准 • 粮食:黄河和海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200斤,长江和淮河流域 每亩退耕地每年300斤。补助粮食一般为小麦原粮,不同地区确需调 整粮食供应品种的由省政府确定,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 标准。补助年限:还草补助2年,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暂按8 年计算。 • 现金: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补助年限和粮食补助相同。 • 种苗和造林费: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 • 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沙造林补助标准,只补助种苗和造林费, 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 • 3、免征农业税。对应税 耕地,自退耕之年起,不再征收农业税。
•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60%以上,西部许 多地方占到90%以上。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完成率为98.9%。 退耕地造林的年度面积核实率和核实面积合格率以及历年 面积核实率和核实面积合格率,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 退耕还林发放的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 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退耕还林补助占退耕农民人均纯 收入近10%,工程区563个县高于20%。 •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 亿亩。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延 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 户长远生计问题。
•
•
•
•
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深入延安、榆林有关县 区,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进行了调研。1997年8月5日,江泽 民同志在《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了 重要批示,要求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 建设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改变陕北的脆弱生态环境。提出"经过一代一代人长 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伟大 构想。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 国家启动了我国生态建设中涉及面最广、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退 耕还林工程。1999年8月,朱镕基同志来延安考察后,明确提出"退耕还林、 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生态建设政策措施。时隔四年后,朱镕基 同志第三次到延安考察,当从飞机舷窗俯视延安大地一片绿色时,高兴地说: "没想到延安的绿化会这么快,变化会这么大。"1999年以来,延安市13个县 (区)全部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341.8万亩, 分别占陕西全省的42%和全国的10%,随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陕北黄土 地全面实施。 1999年秋季,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始。 “树上山,粮下川”,“用粮食换林草”——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乡村 就出现了这种全新理念的标语。2000年3月,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17个省 (区、市)正式启动;2002年在全国215个省(区、市)全面铺开。
《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
• 《退耕还林条例》于2003年1月20日起实行,是 政府制定的指导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重要文件, 共包括七章内容: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规划和计划 • 第三章造林管护与检查验收 • 第四章资金和粮食补助 • 第五章其他保障措施 • 第六章法律责任 • 第七章附则
• 环境背景 • 历史背景环 Nhomakorabea背景•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约36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5%;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8.2%。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主 要是长期以来人们盲目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沙进人退,致使生 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资料,全国仅25度以上 的坡耕地就达606万km2。毁林开荒虽然增加了些耕地面积和粮食产 量,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长江、黄河上中游地 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已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 一,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多达20多亿吨。 • 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 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 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 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 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 上为缺水状态)、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 • 第 367 • • 号
《退耕还林条例》已经2002年12月6日国务 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 月20日起施行。 • 总 理 朱镕基 • 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 • • • • • • •
第一章 第五条: 退耕还林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 谁经营、谁受益; (三)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 合治理; (四)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五)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这是对该政策的实施具有原则性指导意义的重要标准。
• 4、退耕地造林后,禁止间作粮食和蔬菜。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 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竹间作、林草 间作、灌草间作等模式,实行立体经营。 • 5、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 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 位,不得低于80%,经济林比例不得超过20%。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 耕地(含梯田)、水土流失严重或泛风沙严重、及一切生态地位重要 地区必须营造生态林,要按照先陡坡后缓坡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 林后实行封山管护。在雨量较多,生物生长量高的缓坡地区,可大力 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对超过 20%的经济林地,只补助种苗费。 • 6、退耕还林粮款补助对象为实施退耕还林的个体农户。尚未承 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荒滩地造林,只给予每亩50元的种 苗补助。
历史背景
• 在当代,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多的关 注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长期稳定 发展的关键。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999年国 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其实,早在1952年,周恩来总理曾经签发了一个文件,他在那个文件上 加了一段话:“由于过去山林长期遭受破坏和无计划地在陡坡开荒,使很多 山区失去涵蓄雨水的能力,首先应该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有计划地封山、 造林、种草和禁开陡坡。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1997年开始,延安市大胆推 行"四荒地"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在延长农民耕地承包期、稳定承包关系的同 时,出台了"划定责任山(沙)"、"荒山(沙)承包"、"四荒地使用权拍卖"等 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农户承包"四荒"、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到1998年 底,全市共拍卖"四荒地"485.01万亩,初步治理322.78万亩。产权关系的明 晰,使农民心里更踏实,也敢于投资了,全市有11万农户购买"四荒地",先 后投入5000多万元,比每年国家财政给延安革命老区各种补贴的总和还要多。 延安市"四荒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社会 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政策意义
•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 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 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 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 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 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 “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效果
• 总体效果 • 四川、甘肃退耕还林成果 四川、 • 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总体效果
•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 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 自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至2007年,实施 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 (含县级单位)、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 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八年,取 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中央 财政已经投入了1800多个亿,平均每一个退耕还林的农户 获得的补助达到了3500元,退耕还林还大大促进了农业产 业机构的调整。畜牧业、林果业、花草业、中药材业、旅 游观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树上了山、粮下了餐、羊 进了圈农民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
退耕还林政策背景、内容与 退耕还林政策背景、 效果 第十三组
• 背景 • 内容 • 效果
背景
•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 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 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 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 可持续的。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根 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所制定的。具体可分为环境背 景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