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苏科版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数学苏科版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圆的复习课教师姓名年级九年级科目数学学生姓名上课时间课题第2章圆的复习课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圆的有关性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2.探索、总结、归纳与圆有关的各种问题,进行知识梳理,构建圆的知识体系.3.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推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与圆有关的知识点梳理.难点;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1.圆有关的概念: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定义用来判断几点共圆,也可画出辅助圆解决问题.(1)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2)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3)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等弧是完全重合的弧,包括弧长和弧度(所对圆心角度数),只能在同圆或等圆中.(4)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2.圆的有关的性质:(1)圆心角、弦和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分别相等.(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3)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4)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5)圆周角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反过来,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6)切线的判定:①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②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③直线与圆只有唯一的公共点.方法:(无切点)作垂直,证半径;(有切点)连半径,证垂直.(7)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8)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点与圆心的连线平分两切线的夹角;圆中常作的辅助线:已知切线,常过切点作半径;已知直径,常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 求解有关弦的问题,作弦心距,借助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解决;弧的中点常和圆心连结.B IAC圆中作辅助线的解题思路:利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以及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若题目中只配有一幅图,有时不代表就只有一解.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比如动点,直线等等字眼.油的截面问题是有图一解,无图两解. 3.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1)确定圆的条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 ①外心:三边中垂线的交点.② 性质:(1)OA=OB=OC.(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 应用:∠BOC=2∠A.(3) ①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②性质(a )到三边的距离相等;(b )IA 、IB 、IC 分别平分∠BAC 、∠ABC 、∠ACB ; (c )内心在三角形内部.③应用∠BIC=900+21∠A(三角形内角和角平分线得);S ⊿ABC =21C ⊿ABC r 内切.任意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与面积和周长公式之间的关系:S=21CR .(4)直角三角形中,∠C=90°, R 外接=21c, r 内切=21(a+b-c)=c b a ab++.(5)等边三角形中边长为a R 外接=33a ,r 内切=63a, h=23a, s=243a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设圆的半径为r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则点在圆外⇔d >r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r .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相切、相离. 设圆的半径为r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则直线与圆相交⇔d <r ,直线与圆相切⇔d=r ,直线与圆相离⇔d >r. 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圆心距为d ,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 和r ,则⑴ 两圆外离⇔d >R+r ; ⑵ 两圆外切⇔d=R +r ;⑶ 两圆相交⇔R -r <d <R+r (R >r ); ⑷ 两圆内切⇔d=R -r (R >r );⑸ 两圆内含⇔d <R —r (R >r )(R 与r 大小不定加绝对值). 判断两圆位置关系:圆心距、两圆半径和、两圆半径差(绝对值)直线与圆是相离、相切、相交,圆与圆相离包含外离和内含,相切包括内切和外切n ︒r S180r n l π=弧长2扇形R π360n S =lR21=7.圆有关的计算:(1)(2)360l rn •=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1、h 2+r 2=l 22、S 侧 =πrl3、l 即为R, 圆锥母线长是展开图扇形半径(大半径),r 是底面圆小半径,看清楚求的是扇形面积还是弧长,面积是360作分母,弧长是180作分母。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核心素养】1.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评价任务】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1)《冀中的地道战》A.本文从冀中地道战产生的原因、作用、地道的式样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

B.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将相和》A.本文主题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B.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A.本文主题本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依次讲述了人、鸵鸟、猎豹、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这些事物的速度,且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让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激发了我们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B.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4)《“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言行和船上其他人作对比,感受他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英勇无畏、尽职尽责、舍己救人、镇定自若的崇高品质。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八年级数学苏科版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数学苏科版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轴对称图形复习课学习目标1、回顾和整理本章所学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构建本章知识结构框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轴对称性质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运用于解题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熟练地运用已知结论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一、知识点网络轴对称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______,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就是______.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_____ ,那么就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轴对称的性质1、关于轴对称的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轴对称图形中,两条成轴对称的线段的“走向”只有两种可能:互相平行或它们所在直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设计轴对称图案图案的对称不但要求图形对称外,有时颜色也“对称”。

线段的对称轴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它的垂直平分线与它本身所在的直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的对称轴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二、专题复习专题一 轴对称的性质【例1】如图(1)所示,△ABC 和△A ′B ′C ′关于直线MN 对称,△A ″B ″C ″和△A ′B ′C ′关于直线EF 对称. (1)画直线EF 。

(2)用全等符号写出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

(3)连接AA ′,CC ′,AA ′与直线MN 有什么位置关系?AA ′与CC ′有什么位置关系?专题二 线段的轴对称性【例2】如图,在△ABC 中, ∠ACB=90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E,垂足为D,∠CAE:∠EAB=2:1,则∠B=___ .ABCABCABC图M NECB专题三 角的轴对称性如图:在中,∠B=90°,BC=18cm ,AD 是角平分线,且BD :CD=1:2,则点D 到AC 的距离是______cm.三、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复习了以下知识点和应用 1、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十以内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能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

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

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们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分类、整理,提升同学们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初步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

3、鼓励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研究、探索发现,培养同学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

重点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发现规律、表达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具课件、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有11朵小红花,如果我把9朵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那我还剩几朵小红花呢?学生:2朵。

师:谁能把算式写出来呢?(请学生板演)师:老师准备了几个像这样的算式,看谁算的得又对又快。

13—9 13—7 13—6 15—9 15—7 15—6生汇报计算结果,并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3、导入: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特点?(生答)对,这些都是这几天我们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整理和复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2. 复习第二单元的课文,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加强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

2. 复习第二单元的课文《小鹿的玫瑰花》、《称赞》、《月亮姐姐做衣裳》、《小猪画画》。

3. 进行朗读、口语表达和阅读理解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2. 难点:提高学生的朗读、口语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游戏、竞赛、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生字词复习: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3. 课文复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情节。

4. 阅读理解训练:选取课后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 口语表达训练:分组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通过课后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练习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生字词认读和书写练习评价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生字词、课文内容和相关阅读材料。

2. 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复习和游戏活动。

3. 阅读材料:用于课后阅读理解训练。

4. 口语表达练习道具:用于口语表达训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生字词复习和游戏活动。

2. 第二课时:课文复习和阅读理解训练。

3. 第三课时:口语表达训练和课后作业布置。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二年级第二单元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句子之间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水平。

4.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二、教学内容:1. 复习生字词:包括本单元出现的重点生字词,如“欢快、高兴、美丽、花朵”等。

2. 复习重点句子:对本单元的重点句子进行朗读、理解和运用。

3. 阅读理解:选取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加强句子之间的联系。

4. 朗读练习:选择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难点:培养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讲解法、示范法进行教学。

2. 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生字词复习: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让学生认读、默写生字词。

3. 重点句子复习:让学生朗读、复述重点句子,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 阅读理解训练:选取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5. 朗读练习:选择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阅读理解练习的反馈,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朗读评价: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主要关注朗读的流利程度、语音语调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二年级第二单元的课文。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第二单元中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语文园地以及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第二单元生字词的掌握,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 复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梳理语文园地中的知识点,增强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

2. 课文主题的理解与分析。

3. 语文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四、教具学具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2. 投影仪、PPT等教学设备。

3.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与目标。

b. 学生齐读第二单元的标题,回顾单元主题。

2. 生字词复习(15分钟)a. 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b. 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词的方法。

c. 老师讲解重点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 课文内容复习(2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顾课文主题。

b.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 语文园地复习(15分钟)a. 老师梳理语文园地中的知识点,讲解重点。

b.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c.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5. 课堂小结(5分钟)a. 老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

b. 学生谈收获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第二单元复习课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4. 语文园地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抄写第二单元的生字词,每个词抄写3遍。

2. 回顾课文内容,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题。

3. 完成语文园地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复习课,学生能够:1.回顾和总结第二单元所学内容;2.复习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重要句子;3.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复习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2.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4.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2.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2.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3.解决学生在课文理解和运用中的困惑。

三、教学过程1. 复习课文内容1.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复习课文重点内容;2.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发音和语调;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概括课文内容。

2. 梳理课文重点知识点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学生跟读并标注重点内容;3.师生互动,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语言运用练习1.师生互动,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2.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回答与讨论;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 总结与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肯定;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3.师生共同讨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关键,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同时,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也至关重要,通过课堂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五、扩展阅读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建议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练习和阅读,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展视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若把江河湖泊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其结果是:氧气所占的体积大于 21%,
3、 在进行“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吗?”辩论中, 该小组为正方 (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 。 下列论点成为本方论据的是( ) A、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 30% C、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环境政策 D、地球人口的增多,其呼吸和所用的燃料越来越多 B 层: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等。 2、2004 年 3 月我国的北方地区像北京、天津等地发生强沙尘暴,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根 据气象学的界定: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公里的扬沙现象就是沙尘暴。下列关于沙尘暴说法中你 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沙尘暴就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造成空气混浊 B、沙尘暴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容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 C、沙尘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没有影响 D、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面积是防风固沙的有效途径 3、以下是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级别 0~50 优 Ⅰ 51~100 良 Ⅱ 101~200 轻度污染 Ⅲ 201~300 中度污染 Ⅳ >300 重度污染 Ⅴ ) 、 ( ) 和 ( ) 、 ( )两大类似,目前记入空气污染 ) 、 ( ) 和( )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②氯酸钾二氧化锰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锰酸 + 二氧化锰 + 氧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气体
3 反应 2KClO △ 2KMnO4 原理
氧气
MnO2
O2
2KCl+3O2 ↑ 2H2O2 =2H2O+O2 ↑
MnO2
△ K2MnO4+MnO2+O2 ↑
气体 发生 装置 适用 △ 气 范围 固+固

不加热


固+液

收集 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实验步骤: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好药品,固定装置 ③加热,待出气体均匀时,收集 气体;④拆装置 3、鉴定氧气的方法: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未知气体中,如能重新燃烧,则证明是氧气。 [复习提问]: 1、分别描述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氧气具有可燃性吗?如何区分氧气和空气? 3、请一位同学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 较活泼的气体,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4、请三位同学默写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二、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举例说明: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就属于化合反应。 [提问]:蜡烛在氧气燃烧属于化合反应吗?为什么? 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举例说明:例如铁丝、木炭或蜡烛在氧气中燃烧都属于氧化反应,而且是属于剧烈的氧化反 应。 [讨论]: 1、能不能说,所有的化合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为什么? 2、糖溶于水得糖水,这是一个化合反应吗?为什么? 3、两个同学在实验室做了两个小实验及所得结论如下: A 同学实验操作及现象: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一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 结论:说明集气瓶中没有氧气。 B 同学实验操作及现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集气瓶中,木条没熄灭。 结论:说明集气瓶中盛有纯净的氧气。 请你分析:这两位同学所得的结论正确吗? 4、缓慢氧化: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①为什么真空包装能延长食品保质期? ②若采用充入气体的保鲜方法,应选择什么气体? 5、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A、① ② ③
B、② ④
C、③ ④
D、② ③
C 层: 1、一氧化氮可破坏臭氧层,造成酸雨,污染环境,但近年研究表明,小剂量的 NO 在人体内 却有一些特殊的生理功能,如调整血压,促进消化,治疗心脏病、帮助大脑学习和记忆等。 根据以上叙述和生活知识,你认为下面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大量 NO 在大气中是有害气体 B、少量 NO 在人体内是有益物质
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教师复习课时计划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 课题 1 教学目的 2、氧气的制取及性质。 重点难点 电教方式 德育要点 氧气的制取及性质。 幻灯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知道空气是一咱富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 课时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知识要点: 1、能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原理,初步掌握其方法。 2、知道空气的成分大约是:氧气 21%、氮气 78%、稀有气体等 1%(体积分数) 。 3、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类。 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
实验名称
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 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硫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主要现象
小木条复燃
蓝紫色火焰,生成具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请写出上述反应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二、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化学反应原理: ①过氧化氢 ③高锰酸钾
4、装在某容器中的空气,经测定已知含氮气为 10.4 升,由此可推测该容器中含空气的体积 约为 。
5、2003 年 12 月 23 日晚 22 时左右,正在钻探中的重庆开县高桥镇川东北气矿罗家 16 号矿 井突然发生井喷,大量剧毒硫化氢气体喷涌而出,沿着峡谷地带迅速蔓延,空气中弥漫着硫 化氢特有的臭鸡蛋气味,严重威胁当地数万群众的生命安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专 家说,一旦发生硫化氢泄露,必须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及时处置。这些措施包括:在井架入口、 井架上、钻台边上、循环系统等处设置风向标,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作业人员可向上风口疏散。 根据上述消息判断: ⑴、硫化氢气体沿着山谷蔓延的原因是 ⑵、文中直接描述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有 ⑶、设置风向标的目的是 。 。 。
[讨论]: ①、 已知在空气中, 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78%, 那么它的质量分数是大于 78%还是小于 78%呢? (已知氮气的密度为 1.25 克/升,空气的密度约为 1.30 克/升) ②、研究某物质的性质时,是取用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用途见下表:
成分
主要性质
化学性质不活泼 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密度 比空气略小 无色无味的气体,通 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 的光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2007 年 6 月 3 日,衡阳市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为 82~93,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衡阳市区当天的 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 A、Ⅰ 级 优 B、Ⅱ 级 良 C、Ⅲ 级 轻度污染 D、Ⅴ 级 重度污染 4、2006 年 5 月,三峡大坝顺利完工。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所担供的 清洁廉价电能,相当于每年燃烧 5000 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所生产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 的完成将有助于减轻 ①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② 酸雨的形成 ③ 温室效应 ④ 白色污染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复习课
教学目的 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 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 知道二氧化锰可用在氯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作催化剂。 重点难点 1、氧气的制取中原理、步骤、注意事项; 2、氧气的化学性质中的现象及本质的记忆与理解。 电教方式 德育要点 幻灯片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 2、掌握碳、硫、磷、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并能正确识别这两类反应。 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 [引导]: 空气是一种富贵的自然资源,我们生活在空气中,时时刻刻呼吸着氧气,那么氧气是怎么来 的呢?当然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大量的氧气,那么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人们怎么得 到氧气?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液氧或固氧为淡蓝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空气成分的测定方法及内容,物质的简单分类,空气质量指数的内容,以及如何保护大气?
原理
空气组成 的测定
方法 结论
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空气
空气是一种 宝贵的资源
氮气:作保护气、制硝酸和化肥 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作电光源
空气污染 及防治
空气的污染源 空气污染的的危害 空气污染的防治
提问: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 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 2、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3、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一、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二、物质的简单分类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自来水,泥土等等。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如:氧气、水、高锰酸钾等等。 [总结]:物质要么属于纯净物,要么属于混合物。
主要用途
常用作保护气; 医疗上用作冷冻麻 醉;制硝酸和化肥 的重要原料等 利用惰性作保护气; 用于航标灯、闪光 灯、霓虹灯的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制 造低温环境等
氮 气 稀 有 气 体
三、空气的污染: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 指数的项目为 CO、SO2、NO2、NO 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四、空气污染的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五、空气的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才能排放,积极植 树、造林、种草等。 [作业设计]: A 层: 1、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 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 ③、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④、空气是制造氮肥和硝酸的重要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 氮气所占的体积小于 78%,对此可提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只有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能溶解在天然水中 B、溶解在天然水中的氧气和氮气与空气中的氧气的氮气的体积分数相同 C、天然水中溶解的氧气极度少,所以湖泊中养鱼要采取增氧措施 D、通常情况下,氧气比氮气更容易溶解于水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