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南边古 民居
中班画闽南古厝教案

中班画闽南古厝教案教案标题:中班画闽南古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闽南古厝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闽南古厝的特点。
2. 彩色纸张、彩色铅笔、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 展示板或墙壁。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他们对古建筑的了解,并展示一些闽南古厝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古厝的特点。
2. 介绍(10分钟)通过图片或模型,向学生介绍闽南古厝的特点和文化价值,让他们了解古厝在当地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古厝的兴趣。
3. 实践(20分钟)a. 分发彩色纸张和绘画工具,让学生自由发挥,尽量用彩色铅笔或颜料画出他们对古厝的想象。
b.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和环境,用绘画表达自己对古厝的理解和想法。
c.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式。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a.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展示板或墙壁上,形成一个画廊。
b.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分享他们对古厝的理解和感受。
c.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他们对古厝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5. 总结(5分钟)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体验,总结他们对闽南古厝的认识和感受。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探索传统文化,并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闽南古厝,让他们亲身感受古厝的特点和魅力。
2. 邀请当地的专业人士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厝的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
3. 组织学生参与绘画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古厝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估,重点关注他们对古厝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听取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对古厝的认识和感受的深度。
教学反思:1.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古村落绘画创作说明

古村落绘画创作说明
在这幅古村落的绘画作品中,我选择了一处宁静的村庄作为描绘对象。
这个古村落位于山脚下,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形成了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美丽景色。
我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这一景色再现在纸上,以表达对这片独特村庄的敬意。
在绘画中,我注重了细节的描绘,以展示古村落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价值。
我绘制了古老的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色,展示了这个村庄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
古村落中的民居、庙宇和街巷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让观者可以感受到这个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绘画中的色彩运用也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
我运用淡雅的色调来表现村庄的宁静和和谐。
通过柔和的色彩过渡和温暖的色调,我希望能够传达出古村落的宁静氛围和亲切感。
在绘画的构图上,我选择了一个具有深入感的角度来展现古村落的全貌。
通过透视的运用,我将观者带入画面深处,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村落的美丽和历史。
这幅古村落的绘画作品旨在通过细致的描绘、柔和的色彩和深入的构图,展现古村落的美丽景色、独特文化和历史价值。
希望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古村落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4、古民居建筑手绘临摹(精)

古民居建筑手绘临摹
1、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手绘表现
江南水乡民居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两省,这里自 古以来就山清水秀,花红柳绿,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是 一个才子佳人辈出的地方。古人形容江南美景为:“小 桥、流水、人家。” 江南水乡民居以江南六大名镇为代表,分别是江苏 的周庄、同里、甪直和浙江的乌镇、西塘、南浔。江南 水乡民居具有“镇为泽园, 四面环水,”“咫尺往来, 皆须舟楫”的典型江南水乡风貌。镇内河道多呈井字形, 民居依河而建,依水成街,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 骑楼,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 朴、幽静的风貌。
3、南部,此处四面环山,中间为平原,是典 型的盆地地质结构。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雅,素 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落民居既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又 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显得既豪迈大气,又不失轻巧雅致。其代表有四川的黄龙古镇、福 宝古镇和重庆的龚滩古镇、偏岩古镇等。
《走近传统民居》小学三年级美术PPT课件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作业:老师给大家布置作业,你可以在下面选择其中一来完成你的作业。
作业1
画一幅自己家乡的传统民居,展现自己家乡传 统民居的特色。
作业2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传统民居,展合院”
陕西“窑洞”
皖南“徽派民居”
开平“碉楼”
来看看你们连对了吗?
A、客家围屋 B、北京四合院 C、陕西窑洞 D、皖南徽派民居 E、开平碉楼 F、蒙古族蒙古包
1、防火 美观 2、防风防寒 方便装拆 3、安全 中西文化结合 4、安全 群居 5、冬暖夏凉 取暖方便 6、宽敞 温暖 隐秘
走近
客家“围屋”
北京“四合院”
陕西“窑洞”
开平“碉楼”
客家“围屋”
请你把对应的民居与其相符的建造目的与特点相连线
A、客家围屋 B、北京四合院 C、陕西窑洞 D、皖南徽派民居 E、开平碉楼 F、蒙古族蒙古包
1、防火 美观 2、防风防寒 方便装拆 3、安全 中西文化结合 4、安全 群居 5、冬暖夏凉 取暖方便 6、宽敞 温暖 隐秘
江南民居欣赏PPT课件

江南水乡
江苏同里镇
江苏同里镇民居
民居多建于明清时 代,充满了江南水乡 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 脊角高翘的房屋原貌, 加上走马楼、砖雕门 楼、明瓦窗、过街楼 等远望如古老艺术品。
浙江南浔民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浔小莲庄
南浔小莲庄
❖ 小莲庄是清光禄大夫 刘镛的庄园,由义庄、 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 始建于光绪11年,占地 27亩,因慕元代大书画 家赵子昂建湖州“莲花 庄”之名,故日“小莲 庄”。
南浔民居
❖ 南浔古镇的嘉业堂是 我国著名的藏书楼。据 称嘉业堂建于1920年, 当年曾经耗银30万两建 成,藏书60万卷,与宁 波的天一阁齐名。与嘉 业堂毗邻的小莲庄是江 南著名的私家花园,系 清朝的光禄大夫刘墉所 建。
浙江绍兴民居
绍兴三味书屋
浙江温州民居
温州芙蓉古村
温州芙蓉古村
❖ 芙蓉古村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状如三朵含苞待 放之芙蓉而得名。始建于唐代末年,现在的村庄系清初 重建,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围以卵石砌成的寨 墙,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 两边稍远处开二小门,寨门内建有樵楼。其余三面开五 小门,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 寓吉祥如意之义。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湖旁花木 繁丽,湖中建有亭树,石桥缀之。村内沿寨墙、道路引 溪水。民宅布置水车众多,以沟通各“斗”形成的流动 水系。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质结构,以参差错落的屋顶, 朴实素雅的形态,白墙青瓦的明快色调,兼以家家石砌 矮墙,户户绿树成荫,使整个村落构成一种和谐美。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手绘客家围楼

手绘客家围楼
延杨红钢笔风景客家围楼
不断更新
欢迎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1-2]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韶关、深圳 [3]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玉林、防城港,台湾新竹、苗栗、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城市现如今以一种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昨天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眨眼间就建起一座新楼,再过一阵子,楼里又住满了各式各样行色匆匆的人。
彼此都不认识,却遵循着同样的快节奏,整齐而有秩序。
而在这个南宁青瓦房古村落,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正面对着一条流过整个村庄的小河,孩子们从村头跑到村尾,远处田野里泛着金色的麦浪。
大家都认识,都互相照顾。
青瓦房古村落位于南宁西乡塘区石埠下灵村,从江北大道尽头左转沿邕江大堤走一小段就到了。
一到达这里,你就能感觉出和繁忙的都市完全不一样的气氛。
青瓦房古村落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些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代好不容易完整保存下来的徽式老宅建筑群。
这些老房子据当地人说是原先的村民搬迁后保留下来的,经过景区的统一修缮,才变成如今的样子。
大部分已改为民宿,有很多还带独立的院子,方便客人休息、赏景。
漫步在村子里,处处青砖青瓦,再走几步,又见小桥流水。
这些孤独的岭南建筑和农家房舍带着十足的历史原味,向着游人扑面而来。
石桥、翠竹倒映在湖水里,好像又生成了另一个平行的世界。
偶尔有人划着船经过,打破这片刻的平静,思绪随着涟漪散得很远。
看的越久,越觉得历史和现在的界限模糊了起来。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好像分不清现在是现代还是民国了。
岭南的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看看眼前的岭南民居,虽然大体上呈现出低调、内敛,却又饱含着轻盈规整的美感。
俏皮的檐角,充满了设计的巧思。
明朗的淡色浅色使建筑减少了厚重感,带来了轻巧的直观感受。
虽然建筑整体色调以黑灰白为主,偶尔也会设计一些精彩的小细节。
例如这面古墙上的荷花浮雕,色彩鲜艳、造型别致,远远看来,你竟不知这荷花是长在下面的石槽里还是长在了墙上。
清幽的院落,起伏的院墙,石磨装饰的池塘,让你一下子穿越回过去。
村子并不大,一会便走完了。
岭南园林深深的贯彻“移步换景、以小见大”的园林精粹。
去老村里转转,住住老房子,在院子里喝喝茶、发发呆,听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第2课 家乡的古建筑(55)(课件)-2021-2022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湘美版

石头
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出砖入 石”,是 闽南 古民居墙的构 造和装饰的最 大特点。
燕尾脊 燕尾脊是闽南地
区传统建筑中最常使 用的建筑形式。由正 脊做成曲线状,两端 往上翘起,尾端分叉 为二,就像燕子的尾 巴一样,故称燕尾脊。 燕尾脊轻盈的轮廓, 给人以腾跃、飞翔的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图片, 用线描的方式进行绘画表现。
小组讨论: 1、为什么选择这个景物? 2、该怎么画?先画什么?再画什 么? 3、听听同学的建议。
绘画步骤: 1、取景构图。注意近大远小的透 视关系。 2、画出建筑物的基本结构。 3、添画建筑物的细节及场景,表 现画面的黑白灰层次。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用线描的方 式进行绘画表现。
2、运用不同疏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3月18日,走进掩映在青山翠林中的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张家口村,一个古韵悠然的村落依山延绵而上,半山坡上数十栋经过修复的南边古民居沐浴在暖阳下摇曳生姿。
南边古民居是湖北省文物保护点,为清代嘉庆年间始建,距今约230年,建筑面积2315平方米,有大小天井25个、房屋60余间,现均为村民私有住房,共居住村民14户、20多人。
2010年,夷陵区筹资10万多元对其进行了大修。
相传,因当地为官者在清朝年间受御赐楠木金匾而得名楠匾村,其后遂简化为如今的南边,以大清“易家老屋”古建筑群——南边古民居而闻名至今。
在当时工程浩大、用材讲究,很有地方民间传统建筑特色,对研究三峡地区民间建筑有较高的价值。
老屋内天井大小不一,最大的天井面积30多平方米,而且井中有池,这在三峡地区实属罕见。
南边古民居为灰砖青瓦、翼角屋面,面墙彩绘雕饰丰富,屋内花格门窗做工精细的古建筑群。
其建筑风格前檐为砖木结构,后檐为土木结构,屋面设有风火墙,翼角做工精致而独特,屋檐、墙体多饰花鸟兽图案,云卷纹分布其中,几何纹尤多。
南边古民居每栋布局为三重而建,“老号”、“宝和”老屋正面为三个门,明间大门两旁立石鼓一对,高约1.2米,鼓面浮雕吉祥图案,门框均为青石打磨雕花,屋内格扇门及门窗等木构件饰雕刻喜鹊闹梅、八仙、寿星祝福及神话传说故事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漫话南边古民居黄成格在长江支流黄柏河西支的右岸边,散落着十几栋沉默了百余年的古民居。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些古民居成为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界普遍关注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这里地处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
欲知南边古民居的沧桑历程和特殊魅力,请随着本文的笔路一步步走进她……(一)南边古民居的历史与现状从宜(昌)秭(归)公路39KM处左上,曲折盘山而上行驶3.5KM,沿途山青水秀,层层梯田,蜿蜒伸展。
河谷两岸,山花满眼,流泉激荡,浪花飞舞。
南边十几栋古民居就星罗棋布建造在这里。
关于南边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它的地理位置处于大良山断崖的南边而得名;二是传说清朝皇帝曾给民居主人赐楠木匾,后人取谐音得名。
南边村三组,是南边古民居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
有大小民居有十几栋,栋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座南朝北,很是壮观。
在众多的古民居中,尤其以“老号”和“宝和”两栋最为著名。
宜昌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底,命名这两栋古民居为全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民居都是长方型四合院,当地人称为天井屋。
有的并列建造几个天井,天井之间有走廊相通。
天井屋以天井为中心,精心设计安排主人的起居、休闲。
天井屋的屋顶建有隔火墙。
古民居的大门居中,向内凹进,称为“卧槽”。
大门上顶雕梁画栋,翘首飞檐,精巧别致。
大门口有一对雕花石鼓。
进入大门,便是客厅,面积从几十至百余平方米不等,是主要的活动场所。
厅屋两侧是厨房、火笼屋。
堂屋和厅屋相隔五六米远,中门有方形水池,这就是天井。
天井底部有龙眼通向屋外。
堂屋与厅屋间有雕花屏风。
精致的棋盘格式木雕,引人入胜。
平时,隔门不打开,上雕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玉母祝寿、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
厅屋后面是堂屋,一般比厅屋高,是供奉家神老爷和祖宗牌位的地方。
堂屋两边的正屋都盖有木质楼板,是家庭主人的寝室。
古民居的外面是宽敞的道场,道场四周用院墙围住,院墙根均用条石围着。
正中建有高大的门楼,门楼和院墙上修有箭垛和铳眼。
整栋古民居近看是庄园,内看是花园,远看象城堡。
南边古民居建于何时?黄花乡旅游办主任黄奎介绍,“老号”古民居旁边的堰沟建有一碑,堰沟完成时是清朝嘉庆年间。
又据居住的原户主佣人后代王可维说,“老号”和“宝和”古民居坎上坎下,各有院落,四周用青砖浆砌,面向河边还筑有枪眼,自成体系。
“老号”建在前,先后建了五、六十年才全部完工。
综上所述,南边古民居的建筑年代当为清代嘉庆时期,距今近200年。
(二)南边古民居的传说和故事南边古民居是易姓的家园。
易姓从何迁来?为何易氏有这么大的家业?我们在调查中刨根问底。
从《易氏族谱》和当地传说得知,易氏在唐代起家,其后裔由山西太原迁入星少。
到宋高宗时,又由星少迁峡州(今宜昌)。
迁宜昌后,易姓戴圣公一脉,因避乱而于清朝中期迁入深山峡谷的南边。
迁南边后,其中的忠祚公支脉又颇有起色,一度兴旺起来。
他的长子易国黉,次子易国学,一文一武。
国学之独子易起伦,15岁娶杨氏,二人勤劳持家,扶育二子贤典、贤谟,二子均属于五品衔。
南边号称万石富豪的易氏,其致富手段是典、谟做官,告老还乡时购田产置家发富。
他们仅在咸池口一带就买了5000多石稞的土地,设立六个仓房,囤积粮食。
他们还办钱庄,放高利贷,开设酒坊,办商店等。
贤典以自己为易氏正统传人,编写了易氏族谱,于民国初年最后修订为《易氏族谱》12卷,他吟七言律诗一首作为辈谱,一字一辈,共56辈。
其辈谱如下:宗元忠国起贤良,顺德行仁正万邦,家世恩荫承祖泽,克纯兰桂应兴昌,肇继先方思上达,经纶治功显宏长,士子登朝名可大,玉殿自必振儒光。
易家等级森严,就是同姓也有上下三等之分。
据现居住在“老号”的屋主王可维讲,他的母亲解放前就是易家的佣人。
他讲,那时易家的生活分三等:一等是主人伙食,每顿吃鸡、鱼、肉,加上海菜等海产品;二等是当家先生和来客用餐,每顿猪肉烧酒不离;三等是佣人伙食,粗茶淡饭,每旬只打一次牙祭。
抗日战争时期,南边紧处前沿阵地,师部和野战医院(养老坪,今天的金鱼坪)都设在该村。
据易正锡老人口述,1941年,国军第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在南边驻了两年多。
部队在驻扎南边期间,禁烟取得成效。
这里当时富裕人家盛行食鸦片。
“老号”的大财主易南星的母亲送鸦片给傅正模的一个团长治病,被驻军发觉。
师部便以筹建学校为由,罚了易南星光洋5000元。
驻军办起了战地学校。
针对大量难民子弟涌入南边一带,傅师长又在南边借用民房做教室,就以预备第四师当时的番号“刚正”,创办了“刚正民众小学”。
学校就设在“老号”易庆祥家里,校长由师政治部主任郭德章兼任,教员都是政治部政工干部和随军家属。
后来,师部调防于雾渡河,学校移交给地方续办,改名为大峰乡中心小学南边分校(现南边小学的前身)。
部队积极组织防空,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据现住在民居内的王可维老人讲,过去“老号”民居外墙是白色的,现在为什么成了灰黑色呢?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古民居内住有大量国民党的抗日军队,连师部就设在民居内。
为了不引起日本飞机的注意,军队便将民居白色外墙涂成灰黑色,以躲避日本侵略军空军的轰炸。
这个办法很好,据说在宜昌沦陷后五年间,这里部队繁多,经常换防,既是作战指挥中心,又是伤员救护中心,还没有遭到日本军队的空袭。
南边人杰地灵,从南边走出去的名人很多。
现仅介绍几位,便可足以说明名山出名水,名居出名人。
易德榜,1911年(宣统三年)毕业于日本某大学法科,曾任夏口地方法院推事。
易楷,号粹然,在古民居出生,生于1905年9月1日,1925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于1932年6月毕业,获得教育学士学位。
先后在湖北实验中学等地任教。
1985年11月,因脑溢血病逝。
易鹏(1922年春--1994年2月),中共党员,又名易顺木,出生于南边金鱼坪。
1944年考入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一度从事教育工作。
后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重机厂工作,直至离休。
易氏古民居有它的辉煌历史,随着时局的变化,古民居逐渐走向衰落。
解放后,古民居被分配给长工、佣人和无房住的的贫雇农。
现在两栋古民居还有16户40多人居住。
又过了一个60花甲子,古民居的建筑不同程度朽坏,但基本上保持着原貌。
(三)南边古民居的文物精品与价值商品有价,文物无价。
在南边古民居普查登记的36件可移动文物,可以说是保存在民间的上乘之品,有极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
登记的文物全是清代物品,品种繁多,既有石质马槽、石雕、石鼓、浮雕、门槛、砚台、棋座、闺厕等,又有木质木椅、木钵、木凳、茶桌、木枰、木雕等,还有陶瓷质的瓷罐、瓷钵等,更难得的有锡罐、铜罐等,文物价值很高。
不登记不知道,一登记真奇妙。
民居内的文物价值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我们从中撷取几件精品,与读者共尝。
“老号”民居文物监护人刘贤林保存的“喜”字瓷罐,高20CM,腹径19CM,口径8CM,系从主人睡觉的床下搬出来的,开始时上面布满灰尘,用抹布轻轻擦后,它的真面目显露出来。
蓝色的双“喜”字格外明亮,整体圆唇、矮胫、斜肩、鼓腰、平底,肩部绘有回云纹一圈,白瓷蓝花,罐体四方各有规则的双“喜”连体字,罐通体绘有串叶小碎花,字下方各绘有喇叭型大花一朵。
我们惊奇地发现,瓷罐里居然还装着大半罐炼好的猪油。
“老号”民居文物监护人黄自友保存的位于屋旁山坡上横放着的石质厕所,系供过去屋主小姐专用。
过去的小姐住在房屋二楼绣花楼闺房里,一般是不能见生人的,所以她们只能就近到楼下的小石厕里“方便”。
由于是易家闺女专门享用的石头厕所,我们把它命名为“闺厕”吧。
“老号”民居文物监护人王可维保存的清代木秤更为奇特、罕见。
该秤至今保存完好,为十八两制,秤竿为木质,黑色,长95CM,有四提款,铜钩,秤砣为石质。
它跟今天的秤有三个不同,一是现在使用的秤是十两制,它是十八两制;二是秤砣为石质,现在是铁质;三是系四提款,现在是三提款。
木秤难道不珍贵吗!“宝和”民居文物监护人易行干保存的后花池,位于民居庄园最左边,池中有水,四周用石雕围住,是过去赏花休闲之处。
池约有8平方米,四周共有10块浮雕图案,以福禄寿喜为创意,以吉祥动物为图案,雕刻形象生动,每块浮雕用桔瓣花石柱镶嵌。
我们站在后花池旁,蹲下注目,只见一块浮雕上阳刻有大象吐水图案,栩栩如生,那热带动物大象吐出的水,就象傣族同胞的泼水节一般,水落在自己的身上,享受福海无边的待遇。
“宝和”民居文物监护人黄祖德保存的砚台,呈长方型,长16CM,宽11CM,厚3CM,用青石雕刻,最上方有挑形凹点一个,中间刻“一”字形小横槽,下方大部分面积为圆形阴刻,正面边间布满花草雕饰,背面阳刻喜鹊一双,相视喜闹。
我久久摸着这年久的砚台,对这文房四宝独有情钟。
是啊,砚台不知送走了多少求学的学子。
说不定从这里走出的留日学生易德榜也曾使用过呢。
来到“宝和”号民居文物监护人王可布家中天井屋内,我们被天井旁边的木屏风所吸引。
同样大小的6块木雕屏风,每块87×3.7CM,硬质木雕而成,每门图案各异,多为喜鹊闹梅和秀瓶插花,图案以琴棋书画和耕作生产为体裁,雕刻精细,图案生动。
只是少数阳刻图案为文革扫“四旧”所损坏。
从上述展示的文物精品中,就不难看出南边古民居巨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正因为如此,古民居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被区、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