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砖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

一进门:古建筑瓦作部位名称,亦作“一进门儿”,北京地区工匠口头语。
特制屋面檐端的一列瓦件,如筒瓦屋面的勾滴等。
一顺一丁: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块玉:古建筑瓦作术语。
比喻工程质量可嘉。
口语中亦谓之“一块玉儿”、“一块玉交活”等。
二尺二方砖:用途同足尺七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为704*704*112mm。
二尺方砖:清式砖瓦作术语。
用途同足尺七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为640*640*96mm。
二尺四方砖:用途同足七尺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未768*768*144mm。
二城样:清式砖瓦作术语。
亦称二城砖。
主要用途同大城样。
其现行的规格尺3440*220*110mm,在清代一般的官窑规格则为416*208*86.4mm。
十字花:砖瓦作术语。
用砖、瓦等建筑材料拼砌成的十字形图案花饰。
常用于美化墙头上端、屋脊脊身等。
十字缝:1、墙面的一种排砖方式。
其特点是:除转角部分外,每块砖都是“长身”摆法。
上、下层砖缝成十字错缝。
见【长身】。
2、地面的一种排砖方法。
其特点是:方砖或条砖上、下层砖缝须成十字错缝。
丁头:瓦作术语。
条砖有两个大面和四个小面,小面中的两个较短的为丁头。
砌筑墙体时如以丁头面露明,这块砖就叫丁头。
七水:古建筑砖瓦作术语。
指建筑物中常见的七种与水有关的构件及做法的总称。
主要指散水、吃水、披水、砸水、泛水、回水、滴水等。
八字墙:在大门或建筑物两侧垒砌的平面呈八字形的墙体。
八成面:经过加工的砖料之一。
砍磨要求比合子面略低,加工后的面允许稍有误差,这种砖称“八成面”。
多用于墙体和地面。
人子活:古建雕刻行业对各种任务雕刻的统称。
人字纹:地面的一种排砖方式,用条砖排列成连续的人字波折状。
九杆尺:瓦作工匠传统度量工具的总称。
包括耙尺、方尺、活尺、平尺、手尺、五尺、矩尺、门尺、天平尺等。
三才博缝:博缝的一种。
用方砖截成二分之一即为三才博缝。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材质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材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木材:这是最常见的古建筑木构件材质。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硬木,如楠木、樟木、榆木、柏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耐磨耐腐蚀,适合长期使用。
2. 竹材:在一些地方,如江南地区,古建筑也会使用竹材作为木构件。
竹子生长周期短,资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3. 石材:在一些大型的古建筑中,如宫殿、陵墓等,会使用石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石材质地坚硬,耐磨损,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
4. 砖瓦:砖瓦也是古建筑中常见的材料。
砖瓦主要用于墙体和屋顶的覆盖,其种类繁多,有青砖、红砖、琉璃瓦等。
5. 泥土:在一些地方,如黄土高原地区,古建筑会使用泥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泥土经过烧制后,可以形成坚硬的砖块,用于墙体和地面的铺设。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主要材质,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特色红砖古建筑介绍

特色红砖古建筑介绍
特色红砖古建筑是指使用红色砖瓦作为主要建材,具有独特特色的古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红色的色彩,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特色红砖古建筑的砖形状多样,包括方砖、棱形砖、弯砖、砖雕等。
砖的颜色也有浅红色、暗红色、紫红色等多种选择。
砖的表面还可以进行各种装饰,如雕刻、浮雕、贴花等。
特色红砖古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建筑结构和造型复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高峰之一。
特色红砖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独特风格和技术水平,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仍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 1 -。
中国砖雕

载体类型
1门楼体现在对斗拱,额枋,方框,元宝,挂 落垂花 2门罩 7牌坊 3影壁 4墙壁 5楼栏 6屋脊
工艺类型
印模烧塑 平雕 浮雕 透雕 圆雕 贴雕嵌雕
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 用砖雕,镂雕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于空气 流通。慈禧太后陵寝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墙面也 用砖雕贴砌而成,有的贴金,辉煌耀目。建于同治年 间(1862年-1874年)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的浙江 金华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砖上雕刻龙、凤、仙鹤等 图案,风格刚劲粗壮。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 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北京等地有了很 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 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 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 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 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个
山西砖雕砖雕的特点:一是土质特好,经久耐用; 二是花样繁多,套路颇大;三是画工精细,刀工别 致;四是谱系名确,传承有序。 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以来,从山西境内诸 多寺庙砖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迹。特别在明后期 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境内各 村各社建造坛庙寺观蔚然成风“一颗印”式的“四 合院”到处林立,一条条用砖瓦建筑的大街再肆出 现。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 求量、很大。这就客观地促进了山西砖雕技艺的发 展。民间相传,到清代中后期。境内平均四个村庄 中便有一座小砖窑,而且每座砖窑均可烧出“花货 (即砖雕)”。当时,境内窑王堡、小王村、大常 村、东木庄的砖雕花样繁多,产量颇丰,销路也很 远。
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 成的。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首先是要烧制出青砖。 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 出窖九道工序,烧制砖的窖体积非常小,据说是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货"。 烧砖时一般不用"大火",初点窖用的是"小火",行话称其为"热窖"。热窖一天后才转 为"中火",一般烧一窖砖的时间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烧完后会用"柳罐"将池水汲上 窖顶,泼于覆盖在砖块顶部的土层上,让水经过土层渗透过滤,将全窖中的砖块淋 透为度。色彩以青灰色为最好,砖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成砖" 上水后,打开"窖门"与"窖顶"散热冷却两天两夜后出窖。成砖出窖时,须对焦砖、 裂砖、变形砖进行严格剔除。一窖成大可筛选八成左右的雕砖成品。 民居砖雕一般制作程序是先用砖蘸水磨平,接着进行"打稿","打稿"包括画稿与 落稿两道工序,传统画稿一般是请当地名画家、名书家前来打样。落稿是将画稿复 印在砖面上,即在画纸上用缝衣针顺着线条穿孔后(约一毫米一个针孔)平铺于砖 面,用装着黑色画粉的"粉包"顺着针孔轻轻拍压画稿。在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 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 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 景致,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傅来完成,非常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这 中间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 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抵形状;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 进行大略表现。最后的修饰是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 石磨光;砖面遗留的沙眼,用砖灰调适量猪血填补。
古代的砖瓦有哪几种?

古代的砖⽡有哪⼏种?古⼈⽤版筑技术筑墙,⽽不⽤砖。
版筑技术,就是筑⼟墙时先⽤两块⽊板相夹,板外⽤⽊柱挡住,板内装满泥⼟,⽤杵捣紧,最后拆除⽊柱和⽊板,就成为⼀座⼟墙。
后来⼜⽤⼟坯砌墙,⼟坯就是墼。
⽽砖的出现要⽐⽡晚很多。
战国时期才发明了砖,最早的砖有⽅形的、曲形的和空⼼的。
⽅砖在室内多⽤于铺地⾯或者包镶屋壁四周的下部,和今天的瓷砖有些相似。
铺地砖,⼤多没有纹饰,包镶屋壁的砖,⼀般会带有⼏何纹图案。
曲形砖专门⽤来包砌台阶。
战国的空⼼砖多是长⽅形扁平状,表⾯往往带有鸟兽、纺织物等纹饰。
条砖最早发现于秦始皇陵;到了西汉以后,开始普遍使⽤;但江南地区,则是在东吴、晋以后才推⼴开。
我国古代房屋⼤都是⼟墙草顶,最初的⽡只⽤于屋脊,到了西周中期才开始⽤⽡覆盖房屋。
战国时期,制⽡业发展迅速,质量也得到了很⼤的提⾼。
板⽡,是仰铺在屋顶上的;筒⽡,则是覆盖在两⾏板⽡之间的;⽡当就是屋檐前⾯的⽡头。
当时的⽡当都印着花纹,还出现了圆⽡当。
到了汉代,盛⾏⼀种⽤吉祥语句组成图案的⽡当。
琉璃⽡⼤约出现于北魏时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属于上等材料,专⽤于皇家建筑和达官贵⼈的住宅。
琉璃⽡的颜⾊⼤致分为黄、绿、蓝、⿊四种。
中国的古建筑对⽡、墙的颜⾊要求很严格,具有强烈的封建政治⾊彩。
黄⾊琉璃⽡专⽤于皇家的宫殿、陵墓、园林、庙宇等建筑中。
在颐和园内,帝王的政治、⽣活建筑群,采⽤黄⾊琉璃⽡顶;⽽⼤⾂的住所是绿⾊⽡顶。
⽽园内的风景区建筑群或百姓住宅,都采⽤⿊⾊⽡顶。
不过在孔庙、关公庙也⽤的是黄⾊⽡顶,这是由于古代封建帝王把孔⼦奉为“⽂宣王”;在清代加封“关公”为“关帝”。
在中国古建筑中,装饰颜⾊还有某些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故宫中的⽂渊阁采⽤⿊⽡顶,因为⿊⾊代表⽔⾊,⽽藏书楼容易失⽕,有“⽔压⽕”之意。
再如,天坛的建筑采⽤象征着天⾊的蓝⾊琉璃⽡顶,这些都反映了古⼈看中颜⾊的象征意义。
趣味链接:阁阁与楼有些接近,正⾯是门和窗,其余三⾯为实墙,四周⼀般还设有隔扇或栏杆回廊;通常⽤来收藏贵重⽂物;如北京故宫⾥收藏国家图书的“⽂渊阁”。
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

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介绍古建筑墙体砌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建筑墙体砌筑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墙体建筑材料的选择、砌筑工艺和传统技术的应用。
墙体建筑材料的选择古建筑墙体砌筑所使用的材料包括砖、石和木材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 砖古代砖坯分为太炉砖、單师砖和石灰砖等。
太炉砖为古代砖的典型代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烧制。
單师砖则是较为常见的古代砖坯类型,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
2. 石古建筑墙体砌筑中常使用的石材包括花岗岩、青石和大理石等。
石材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常用于墙体基座和门窗石框等部分。
3. 木材木材在古建筑墙体砌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于构造框架和横梁等部分。
古代使用的木材种类有松木、柏木和榆木等。
砌筑工艺古建筑墙体砌筑的工艺与现代建筑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基础处理、砌筑布局和接缝处理等环节。
1. 基础处理古建筑墙体砌筑的第一步是进行基础处理。
首先要确保基础坚固平整,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
然后,进行地基挖掘、填充和夯实等工作,确保基础的稳定和均匀承载能力。
2. 砌筑布局在古建筑墙体的砌筑过程中,布局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而言,墙体应采用小块砖或石块进行砌筑,以增强墙体整体的稳定性。
同时,要注意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保持墙体的平整和垂直。
3. 接缝处理古建筑墙体砌筑中,接缝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传统的接缝处理方法包括填缝和拔缝等。
填缝是用泥浆将砖缝填平,以保证墙体的牢固性和美观性。
拔缝则是将墙体内的多余泥浆清理出来,使墙体表面更加整洁。
而在拱形墙体的砌筑中,还需要进行砂浆填缝,以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传统技术的应用古建筑墙体砌筑的传统技术独具特色,经久不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技术的应用。
1. 引水线引水线是古建筑墙体砌筑中常用的一项技术。
通过在墙体上开凿出一条水平线,以确保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
2. 敲砖技术敲砖技术是古建筑墙体砌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

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技术的传统建筑工艺。
青砖砌筑工艺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的各个方面。
一、青砖的制备青砖的制备是青砖砌筑工艺的第一步。
首先选取适宜的粘土材料,经过踩泥、陈泥、制坯、干燥、烧制等多个步骤,最终得到高质量的青砖。
选泥:选择粘性适中、含沙量较少的黄泥或黑泥,去除杂质和沙石。
踩泥:将选好的泥料放入泥池中,用脚踩碎泥块,使其变得均匀细腻。
陈泥:将踩好的泥料放置在阴凉处陈化,让泥料中的水分充分挥发,使泥料变得更加柔软、可塑。
制坯:将陈化的泥料揉成小团,放入砖模中,用木锤敲实,使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青砖坯。
干燥:将制作好的青砖坯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干燥至一定程度。
烧制:将干燥好的青砖坯放入窑炉中,以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烧制,使青砖坯达到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二、青砖的砌筑青砖砌筑是古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施工工艺,它具有结构合理、耐久性好、装饰性强等特点。
青砖的砌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施工:在建筑物地面上挖槽或铺设灰土垫层,作为青砖墙体的基础。
墙体构造: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青砖规格和排列方式进行砌筑。
一般情况下,青砖墙体由下往上逐层砌筑,每一层青砖之间用石灰、稻草等材料填充,以增加墙体整体性。
灰缝处理:在青砖墙体砌筑完成后,对墙体表面的灰缝进行处理。
一般采用勾缝的方法,用灰刀将灰浆填入青砖之间的缝隙中,使墙体表面光滑平整。
装饰处理:根据建筑物的风格和要求,对青砖墙体进行装饰处理。
如雕刻、贴面、绘画等。
三、青砖砌筑工艺的特点结构性能好:青砖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隔热隔音:青砖具有较好的隔热隔音性能,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装饰性强:青砖具有丰富的纹理和颜色,能够为建筑物增添独特的装饰效果。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4. 土衬石:位于绞脚石面上的规则条石,一般呈 厚板形,以大面向上,以承放上层石料;土衬石 已露出地面。 5. 侧塘石(台帮石、陡板石):土衬石上面侧立 放置的塘石,主要为遮挡内部的结构,美化台基 立面,层受上层石板荷载。 6. 阶沿石:侧塘石上面沿台基外围四周平放的厚 石板,称尽间阶沿石或正阶沿石。尽间阶沿石与 室内地面基本相平,略向台基外围四周倾斜,以 利排水。 7. 磉板石:位于柱下、与室内地面相平的厚石板, 主要作用为传递结构荷载至基础底面。 8. 磉鼓:也称柱顶石、鼓磴,是位于磉板石上承 受柱底的鼓形、方形或复盆、莲花等形状的石雕 构件。
图2-2-3 五山屏风墙
如果山墙由下檐成曲线状砌至脊顶并高出屋脊 80~110cm,形状似观音头巾的,称为观音兜山 80~110cm,形状似观音头巾的,称为观音兜山 墙,观音兜山墙分全观音兜及半观音兜两种,前 者从廊桁处开始弯曲,也有在廊桁檐口以上先砌 垛头,然后再作观音兜的;后者则从金桁处开始 弯曲。详见图2 弯曲。详见图2-2-4所示。 2)、悬山山墙:悬山山墙前后无垛头。山尖一直 砌到椽子和望板的底部,桁条挑出山尖以外,桁 条头以博风板封闭。详见图2 条头以博风板封闭。详见图2-2-5所示。
图2-2-3
砖细垛头
垛头拖泥、锁 口:拖泥即垛 头最下部和地 面接触部分; 锁口为勒脚顶 部的收头。 (见附图)
附图
(10)、三飞砖:用方砖三皮,逐步挑出做装饰 10)、三飞砖:用方砖三皮,逐步挑出做装饰 线。如图2 线。如图2-2-4。(P116 9-117、9-118、9-119) 9-117、 118、 119)
具体详见图2 1a、 具体详见图2-1-1a、b所示。
图2-1-1 台基的构造 1
a 磉墩和拦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个面或头和一根棱进行铲磨 不截头也不砍包灰 不 落宽窄 也不 劈厚薄
4 三缝砖 是对砖的看面和上缝 左缝 右缝的三个 面共四个面进行加工的砖 用于干摆墙的第一层等不需要 全部加工的砌体中
5 六扒皮 是对砖的六个面都进行加工的砖 用于一 个长身面和两个丁头面同时露明的部位
6 盒子面 是对地面方砖加工的一种面砖 加工方法 同五扒皮 铲磨大面 过四肋 四个肋要互成直角 包灰1 2mm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z200302032.aspx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万方数据
77
中国古建筑的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董明海, 李南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建筑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2003(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田三川.高俊峰 德国驻华新使馆外挂砖施工工艺[期刊论文]-施工技术1998,27(2) 2. 陈天声.CHEN Tian-sheng 我国古建筑的结构学探研[期刊论文]-浙江建筑2009,26(7) 3. 刘书芳.王玉婷 《营造法式》内"砖作"技术初探[会议论文]-2007 4. 李国璋 砖瓦本末[期刊论文]-砖瓦2000(6) 5. 郭小东.马东辉.苏经宇.Guo Xiao-dong.MA Dong-hui.Su Jin-yu 结合脉动测试的砖石古塔震害预测方法[期刊论文]-工程抗震与加固 改造2005,27(4) 6. 老九.史宸娟 岁月留痕砖瓦间(下)——古砖瓦当的鉴藏[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8(8) 7. 朱庆征 门钉的起源、发展与礼制关系考略[期刊论文]-文物世界2007(3) 8. 王洪新 谈谈搅釉瓷工艺制作技术及其对当今陶瓷装饰的影响[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2011,25(3) 9. 沈毅秀 我国烧结砖应用工程的历史演变[会议论文]-2011 10. 朱少华.陶瑞峰.杨建虎.ZHU Shao-hua.TAO Rui-feng.YANG Jian-hu 砖艺营造浅谈[期刊论文]-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8(5)
7 八成面 作用和加工方法同盒子面 只是加工精度 只要求达到八成即可
8 干过肋 对地面方砖进行Fra bibliotek加工 砖的大面只铲不 磨 只铲磨四肋 不砍包灰
砖料加工好后还要进行质量检查 检测砖的长身面平 整 砖厚 砖长尺寸 砖棱平直和截头方正以及观察砍磨面 的完整 这才完成砖的加工制作 制成供不同性质和等级的 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使用的砖 正是这颇费匠心的砖瓦构建 出我国无比辉煌的古建筑文化 成为世界建筑之苑中的一 支奇葩
1 五扒皮 指对砖的五个面(两肋 两面 一丁头)按 规定的长 宽 厚尺寸进行加工 并留出转头勒 它的加工 过程为 磨平加工面 棱边划直线(即 打直 ) 凿去多余 部分(即 打扁 ); 过肋 砍包灰 (砍去尺寸为 3 7mm) 将过肋磨平(即 磨肋 );对砖端头按要求尺寸截断磨平(即 截头 ) 五扒皮砖一般用在干摆做法的砖砌体和细墁条砖 地面中
中国古建筑的砖
董明海 李 南
中国传统建筑所用的砖瓦材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 品种繁多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 使用的砖料是就地取土 经制坯 烧制而成 因各地区各窑 厂的生产工艺有所不同 在规格 类型 名称上都有许多不 同之处 不同的砖所使用的位置也有一定区别 大致分为城 砖 停泥砖 沙滚砖 开条砖 方砖和杂砖等六类 城砖是 古建筑砖料中规格最大的砖 一般用于城墙 台基 屋墙下 肩等体积较大的部位 停泥砖是用优质的细泥烧制而成 规 格稍小 是常用的普通砖 常用于墙身 地面 砖檐等部位 沙滚子砖是用沙性土壤烧制而成的质地较粗的砖 品质较 次 一般用作不太显眼的部位 开条砖专指规格尺寸较小的 细条形砖 通常它的宽度是长度的1/2 厚度是宽度的1/2 与现代的粘土砖相似 常在制作中在中部划 道细长浅沟 以便施工时开条 多用在需要现场补缺 砍制等部位使用 方砖指平面尺寸成方形的砖 一般用作博风 墁地砖 其他 杂砖是指不能列入以上类别的其他砖 如与现代规格标准 砖相同的的四丁砖 贴砌斧刃陡板的斧刃砖等
2 膀子面 当砖的一个大肋面只磨平不砍包灰 而该 肋面与长身 丁头两个面互成直角棱 此肋面称为 膀子 面 膀子面砖也是加工五个面 其中一个加工成膀子面 作法同五扒皮 通常用在丝缝做法的砌体中
3 淌白头 只进行简单加工的砖 按加工精度分为细 淌白和粗淌白 细淌白只对一个面或头和一根棱进行磨 截 不砍包灰不过肋 只 落宽窄 不 劈厚薄 ;粗淌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