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砖-石-瓦作基本知识
1—中外古建筑之建筑材料

• 隋代不仅在木结构建筑中使用金属构件作为加固装饰构件,而且在石结构
的桥梁中,也使用“腰铁”这种铁锭,以加强券石的连接。
• 唐代在位于高山上的建筑中创造了铜瓦。 • 宋《营造法式》列举了木作、瓦作、石作等方面使用金属构件的部位、名
称、尺寸、重量等。
• 元代大量使用铁箍、铁钉。 • 明清时,铜质构件多用于容易表现装饰的部位;纯加固构件,全用铁构件。
灰浆(宋)白灰浆、白灰泥浆、重要建筑用糯 米白灰浆(明清)
瓦
瓦产生于西周初期,取代了茅草。
(陶瓦)
• 北魏开始宫殿使用琉璃瓦
• 宋代以后,使用各种彩色琉璃瓦
• 明代制瓦工艺和技术有了长足发 展,宫殿建筑普遍使用彩色琉璃 瓦,瓦和瓦饰的规格、品种开始 标准化
正吻(龙吻,吞脊兽)
垂兽(望兽)
仙人
土木
大兴土木
土木工程
不同凡响的配角—石、砖、瓦
中国古代有意识地使用石材,始于封建时代初期,当时主要把它用于陵墓之中, 在“秦陵汉墓”中的遗址中有大量实例。
三来东吴砖穹顶墓
李煜墓
西汉徐州龟山开凿式墓室
佛塔等高层建筑
经幢 望柱
柱础 台基
石像生
华表
石材
1. 石材的各类很多。在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所用石材即有青石、青白石、青砂石、豆渣石、 紫石、豆瓣大理石、艾叶青石、汉白玉。
金属 重要的附属材料—
• 在中国古建筑中,金属材一般只作为 加固和附属构件。
• 在三千年前的殷墟遗址中,就有青铜 柱质的实物例证。
• 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发现了瓦钉、椽钉, 还有制作华美的铜钰、铜铺首、铜合 页等既实用亦兼装饰的金 属构件。
玉泉铁塔(宋)
• 秦汉以来,重要建筑有“玉阶金柱”
古建筑瓦作知识

古建筑瓦作知识咱今儿个就唠唠古建筑里的瓦作知识,那可老有趣了。
您瞧那些古建筑的屋顶,就像人的帽子一样重要。
这瓦作呢,就是给这顶“帽子”精心打扮的手艺。
瓦作里面的学问可深了,就像一个无底洞,越探究越觉得神奇。
咱先说说这瓦的种类吧。
有一种小青瓦,那模样就像是一片片缩小的小船。
它们一片挨着一片,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屋顶上,就像一群听话的小鸭子。
小青瓦在南方的古建筑里可常见了,下点小雨的时候,雨滴打在小青瓦上,滴答滴答的,就像是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还有琉璃瓦,这琉璃瓦可就华丽多了,颜色鲜艳得就像天边的彩霞。
琉璃瓦大多用在宫殿啊、庙宇之类比较庄重的建筑上。
您想啊,要是普通人家也用琉璃瓦,那就好像一个普通百姓穿着龙袍,多不合适呀。
这瓦怎么能稳稳地待在屋顶上呢?这里面就涉及到瓦作里的铺设工艺了。
匠人们得先把屋顶的基层处理好,就好比给人化妆得先把脸洗干净一样。
基层要是不平,这瓦铺上去肯定歪歪扭扭的,就像没放稳的积木,风一吹就得掉。
匠人们在铺设瓦的时候,那手法精准得很,每一片瓦的位置都像是事先量好了似的。
他们一块一块地把瓦放上去,就像在拼一幅巨大的拼图,而且这幅拼图可不能有一点差错,不然整个屋顶的美观和稳固就全毁了。
再讲讲瓦当和滴水吧。
瓦当就像是瓦的脑袋,而滴水呢,就像是瓦的下巴。
瓦当上面常常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啊、凤啊、花卉啊之类的。
这些图案可不是随便刻着玩的,它们可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刻着龙的瓦当,那可能就是象征着皇权或者吉祥。
滴水呢,它的形状有点特别,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雨水流下屋檐。
您看,这就像我们人脸上的五官一样,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古建筑的瓦作还讲究个排水系统呢。
这屋顶的坡度设计得很巧妙,就像滑梯一样。
雨水落在屋顶上,就顺着这个“滑梯”流下来,经过瓦当和滴水,最后落到地面上。
要是这个排水系统没做好,那下雨天屋里可就要变成水帘洞了。
这就好比我们穿衣服,要是衣服的领口没设计好,水就会灌进去,那多难受啊。
古代建筑中的建材与工艺

古代建筑中的建材与工艺古代建筑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其独特魅力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建筑的辉煌历史中,建材与工艺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建筑中的建材与工艺,展示这些不朽之作背后的奇迹。
一、砖与瓦在古代建筑中,砖与瓦是最常见的建材之一。
这些砖瓦经过特殊加工,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久性。
以中国为例,古代建筑中使用的黄土砖制成,通过适当的燃烧工艺,使其更加坚固。
而瓦则是用陶土制成,通过高温烧制,使其具备防水和保温的功能。
二、木材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另一种建材是木材。
木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如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和日本的寺庙。
在制作木结构时,工匠们使用传统的木工工艺,将木材精确地切割成各种形状,然后通过拼接和榫卯等方式进行组装。
这种精湛的工艺使得古代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
三、石材古代建筑中的石材是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建材。
石材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于墙壁、柱子、门窗等部分。
古代时期,建筑师和工匠们使用锤子和凿子等工具将大块的石头雕刻成各种形状,创造出精致而华丽的装饰。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宫殿中常见的石雕就以其精美细致而闻名。
四、泥土和粘土除了砖瓦、木材和石材,泥土和粘土也在古代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
泥土和粘土常用于墙体和地板的构建。
在制作墙体时,工匠们将泥土与水和其他植物纤维混合,然后将其压制在模具中,经过风干和烘烤后,形成坚固牢固的墙体。
粘土则常用于制作瓷砖和装饰品,经过烧制后呈现出漂亮的颜色和纹理。
五、泥水工艺在古代建筑中,泥水工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艺之一。
这种工艺使用混合物来修饰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细节,以增添美感。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泥水工艺常用于制作精美的壁画、雕塑和花纹。
工匠们通过手工抹灰、雕刻和上色等技术,使建筑物更加华丽精致。
六、彩绘技艺彩绘技艺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工艺之一,用于给建筑物增添色彩和艺术感。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彩绘常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屋顶、门窗和壁画等部分。
工匠们使用各种天然颜料,如矿石颜料和植物提取物,通过刷、描和刻等技巧,使建筑物呈现出鲜艳多彩的效果。
(完整版)中国古代建筑常识集锦

(完整版)中国古代建筑常识集锦中国古代建筑常识集锦古代中国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识。
1. 建筑风格1.1 木质结构古代中国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强调木材的使用和构造技术。
木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能适应中国的气候和环境。
1.2 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布局通常采取“中轴对称”的形式。
建筑物常常以中心线为轴心,左右对称分布,展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1.3 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多采用盖山式、盖脊式和盖拱式等形式。
屋顶形式不仅具有装饰性,同时能有效防止雨水渗漏。
2. 建筑材料2.1 木材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使用木材作为结构材料,如柚木、杉木等。
木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适应性,能够吸收地震冲击并保持建筑的稳定性。
2.2 砖石砖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如青砖、红砖等。
砖石制成的墙体坚固耐用,能够有效隔热和保温。
2.3 瓦片瓦片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常见材料,如琉璃瓦、青瓦等。
瓦片具有防水、保温和装饰等功能,同时还能起到减少风阻的作用。
3. 建筑特点3.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院落式布局。
院落由四个或更多的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内外相通的空间。
3.2 建筑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善于利用颜色的对比和协调来增强建筑的美感。
常用的色彩有红、黄、白、黑等,寓意吉祥和美好。
3.3 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雕刻装饰的艺术表现,常见的装饰元素有对联、雕花等。
这些装饰物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结论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世人所称道。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建筑匠作砖瓦作

瓦石作
第一节:灰浆、瓦作工具、砖料加工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节:墁地 第四节:屋面 第五节:石活 古建中瓦作与石作是两个不同的匠作类别,但又有其相通之处,故纳入一章讲解。
第一节:灰浆、瓦作工具、砖料加工
第三章:瓦石作 1.1古建灰浆 古建用灰浆有“九浆十八灰”之说;近年古建中常用:如石灰砂浆、混合砂浆、水泥砂浆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章:瓦石作 2.1.1.2檐墙(前后檐墙)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章:瓦石作 2.1.1.3槛墙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章:瓦石作 2.1.1.4院墙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章:瓦石作 2.1.1.5影壁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章:瓦石作 2.1.1.5影壁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章:瓦石作 2.1.1.6影壁
第二节:墙体砌筑
第三章:瓦石作 I、干摆墙表面特殊处理 庙宇、宫殿可刷红浆。 重要宫殿墙面可上亮:先刷生桐油一遍、再用麻丝擦一遍灰油、 然后刷一道熟桐油。最后刷一道靛花光油(熟桐油加广靛花)。 灰油:浆土籽灰与樟丹混合后放入锅内加火翻炒,至水份消净后 倒入生桐油,加火熬煎,熬煎时不断搅拌,油开时扬油放烟。 (油温不超过180摄氏度)。油表面呈黑褐色是可试油是否成熟 (油滴于冷水中,如油入水不散,凝结成珠,即为熬成)。桐油、 土籽灰、樟丹重量比为:100:7:4,夏季为100:6:4,冬季为 100:8:4. 光油:用二成苏子油,八成桐油入锅内熬炼,熬至八成开,将整 齐而干透的土籽放入勺内,浸入油中颠翻浸炸。100千克桐油放 入土籽3千克,冬季可增至5千克。土籽炸透后,倒入锅内,油 开锅即将土籽捞出,再以微火炼之。同时用油勺扬油放烟(油温 不超过180摄氏度)。适当时候要试火候(将油舀出一些,用一 块铁板沾油,然后投入冷水,凉后取出,震掉水珠,用手指将油 收集到一起,用手指尖粘油,看丝长短,短者油稀。用于刷墙的 稀一点好),火候合适后即可出锅,继续扬油放烟,油温降低后 (稍有温度),加入黄丹粉,盖好备用。油与黄丹的重量比为 100:2.5. 第二节:墙体砌筑
简介古建筑瓦作的做法与作用——地面

简介古建筑瓦作的做法与作用——地面王凤焕我国最早的古代建筑多为干阑式,地面为地板,人们可以席地而坐,后来建筑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地板没了,人们不再席地而坐了,室内外地面的铺设也开始越来越讲究,作法也越来越多。
我们从地面铺装的材料看有砖、石两大类。
一、砖类地面:砖的应用较为广泛,有普通地砖,也有较高级的金砖。
砖墁地包括方砖类和条砖类。
方砖类有尺二、尺四、尺七方砖以及金砖。
条砖类有城砖、地趴砖、停泥砖、四丁砖等。
以砖的质量用途分有城砖和方砖。
城砖质地坚实,称为停泥城砖。
由于不宜细磨,所以多用在垫层和隐蔽部分。
方砖从制作工艺分普通方砖和澄浆方砖。
澄浆砖在制坯前先将泥土浸泡,经过沉淀,澄出上面的细泥,晾干后做坯。
澄浆砖质地细,适用作干摆细磨的面砖。
用砖铺装地面叫做墁地。
砖墁地有三种作法:(一)细墁地面:此做法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室内,宫殿建筑和讲究的宅院。
室外地面也可用细墁作法,但一般限于甬路、散水等主要部位,极讲究才全部采用细墁。
室内细墁地面一般都使用方砖,按规格不同有“尺二细地”、“尺四细地” (尺二细地一般适于小房间室内地面,尺四细地一般适于配房室内地面)。
小式建筑的室外细墁地面多使用方砖,大式建筑的室外细墁地面除方砖外,还有城砖。
细墁地面砖料需经过砍磨加工,砖料规格要求一致,棱角完整,有如砌墙“磨砖对缝”的效果,地砖经过桐油涂刷后,(上面有的还要打蜡)铺墁的地面灰缝很细,地面平整光洁,美观耐用。
(二)倘白地面:是细墁地面的简易作法。
其特点是砖料只磨面,不磨肋,使用这种砖墁成的地面叫倘白地面。
操作程序可与细墁地面作法相同,也可稍简化些。
墁好后的外观效果与细墁地面相似。
(三)金砖墁地:是细墁地面作法中的高级作法。
在选材上使用金砖(凡足尺七以上的澄浆砖均可称为金砖),操作程序更加讲究,一般用于宫殿建筑的室内。
这种砖质地极细、坚如钢铁、润如墨玉、敲之铿然,声如金属。
产于苏州松江(故宫主要宫殿都使用金砖墁地)。
古建八大作详细讲解

古建八大作详细讲解
古建八大作包括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是古建筑营造中的八种主要工艺。
1. 瓦作:主要负责与瓦相关的各种工作,如灰与泥的提前备料、屋面灰背和瓦顶的铺设、铺墁地砖以及砌筑墙体等。
2. 木作:这是在木材上进行的操作,涉及大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等,如梁、檩、枋、斗栱等。
木作还负责各作工序的衔接和配合。
3. 石作:主要涉及台基、柱础、踏跺等石构件和其他石部件的制作和安装。
4. 扎材作:负责用木材或毛竹捆扎脚手架作为建筑施工的辅助工具,并负责一些临时建筑的搭建。
5. 土作:关于台基、地基等土方工程的营造技艺,其中最重要的是灰土的配置,用石灰和黄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6. 油漆作:为保护和装饰木构件,负责在木材表面涂刷油漆。
7. 彩画作:在木构件表面绘制图案花纹,具有装饰古建筑和标识建筑等级的功能。
8. 糊作:主要负责裱糊室内墙壁和顶棚,通常用绫罗绸缎等丝绸裱糊。
这八种工艺在古建筑营造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古建筑的营造过程。
古建筑墙体材料

古建筑墙体材料
古建筑墙体使用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砖、石、土、木和竹等。
砖是传统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建筑材料之一,广泛用于明代及其以后的官式和地方建筑中。
在砖诞生之前,古建筑的墙大部分由土、石头或木头等材料构成。
随着砖的发明,人们发现它具有良好的防水、保温和防侵蚀等特性,因此开始大量应用于建筑墙体。
石材常用于基础砌体、墙体局部或地方建筑墙体。
土是最古老的墙体材料,通过夯筑或者制成土坯砌筑成墙体,广泛用于明代以前的建筑,至今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仍在使用。
木板墙多用于多木地区和高级的室内分隔墙,竹墙则多用于四川、湖南、江西等产竹地区的地方建筑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建筑书籍或咨询古建筑专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墙子做法:墙体局部或大部使用花砖、花瓦做成镂空的墙体。其艺术形式多种 多样,用在装饰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墙体的结构
砖墙一般自下而上分为几部分 下碱:约占墙身高度的 3/10
上身:一般“退花碱”,花碱宽度一公分左右,若上身抹灰,则另外要退出抹灰 厚度。 拔檐:头层檐出 1 寸,二层檐出 0.8 寸,博风砖出 0.6 寸或不出。 签尖:一般做成 45°坡面。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 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 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关于柱础 的雕饰,宋《营造法式》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宝相 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 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类者,随其 所宜分布用之”。 到了明清,柱础的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却多 了些繁缛及程式化,少了些气势和精神。形制除上述外还有鼓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 多种。雕饰图案以龙凤云水为母题,或以百狮飞鹤为主体,结合宗教装饰图案的佛家八宝(法 轮、法螺、白盖、莲花、盘长、宝瓶、宝伞、金鱼);民间八宝(宝珠、古钱、玉磬、犀角、 珊瑚、灵芝、银锭、方胜);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药篮、紫板、芭蕉、荷 花)以及花鸟虫等。另外还有琴棋书画,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数百 种之多。
五进五出做法:一般在墙的两端,以五层砖为一组,向上砌筑过程中,一组比它 前一组收进一个丁砖长度,下一组再比这一组凸出一个丁砖长度,以此类推。墙 的外边砌筑类型比墙心要细(高一个等级),如两端是淌白墙做法,墙心就可以 是糙砌,甚至碎砖墙,也可以用抹灰做法。墙心抹灰又叫软心,砖砌则叫硬心。 墙心一般比两端要凹进去一些。 类似的还有三出三进,五出十进,衍生出来还有圈三套五等做法。
全部丁转摆砌 砌几层顺砖,再砌一层丁砖,常见于地方做法。
墙面艺术形式:
为了增强墙面的艺术性美观性,通常在墙面做一些变化,增加层次和线条,常见 的几种做法有几种: 落膛做法:即在墙面的中间部分凹进去,形成四边高中间低的“池子”。 除了正式的落膛做法,还有在此基础上的简化的做法,如砖圈做法,砖池子(方 池子和海棠池)做法。
古建筑砖石做法
砖作
砖的种类:
大类 城砖 开条砖
方砖
举例 大城砖 大开条
金砖
规格
480X240X130
260X130X50 288X144X64 550X550X60 768X768X144
砖雕:
又称硬花活,一般有平雕、浮雕、透雕三种基本手法。
墙体:
砌筑类型
细砖墙 做法
类别 干摆
丝缝 淌白 糙砌 碎砖墙
砖券:有平券,半圆券,圆光券,车棚券,木梳背券等
发券:有券砖,有伏砖,统称几券几伏。
石作
石料种类
青白石:青白石种类宽泛,同为青白石,其纹理颜色差别很大,并且有各自的名 称:青石,白石,豆瓣绿,艾叶青等。青白石质地较硬,质感细腻,不易风化, 多用于宫殿建筑,还可用于雕刻石活。
汉白玉:根据质感分为水白、汉白、雪花白、青白四种。质地比较软,石纹细腻, 适于雕刻。其强度、抗风化能力、耐腐蚀能力均不及青白石。 花岗石:南方花岗石主要有麻石、金山石,焦山石,北方出产多为豆渣石,虎皮 石,其中虎皮石呈黄褐色。花岗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适于做台阶、阶条、护 岸、地面,不易雕刻。 青砂石:青绿色,质地细软,易风化,多用于小式建筑。 花斑石:又叫五音石,呈紫红色或黄褐色,表面带有斑纹,质地较硬,花纹华丽, 多用于重要宫殿,制成方砖规格,用于铺地。
一种是不露出椽子,叫封后檐。 封后檐要做砖檐子。
砖檐子几种基本做法:
菱角檐:头层檐+菱角+盖板 鸡嗉檐:头层檐+半混+盖板 抽屉檐:头层檐+抽屉+盖板 冰盘檐:冰盘檐是砖檐中比较精细的做法,其基本组成是直檐+半混+枭+盖板, 一般做四层到八层,中间可添加炉口砖、小圆混、连珠混,砖椽子(方椽,圆椽) 等,灵活配置,达到美观效果。 大檐子:指冰盘檐的其他变化型。 其他类型:除以上种类之外,还有折子檐,鸡子混,灯笼檐,八不蹭,还有多层 菱角檐,等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廊心墙:檐廊部分的内侧山墙,如果不开门洞,一般用落膛做法,施加一些砖
雕,以增强装饰效果。 吉门:在廊心墙上开门洞,用以连接外部游廊。吉门上面做灯笼框,雕刻文字或 图案。
槛墙:槛窗下面的墙,做法一般比较讲究。干摆或丝缝做法,“一块玉儿”,
或做海棠池。
檐墙:分后檐墙和前檐墙。后檐墙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露出椽子,叫露檐出,
墙体内包柱子叫包金,柱中以外成为外包金,柱中以内成为里包金。 金边:墙体相对于台基一般要向里退一定距离,这段距离称为金边。
山墙
山尖:硬山山墙顶部呈三角形的部分。其做法有几种:尖山式,圆山式,天圆地 方式,铙钹式,琵琶式。
墀头:俗称腿子,分三个部分,下碱,上身,盘头。 下碱常做迎风石,高度加上压面石厚度不超过墙身高度 3/10。 垫花:上身上段紧挨盘头的地方可用方砖凿花活,称为垫花。垫花略高出墙面。 凡做垫花的墀头,盘头必做花活,相应博风砖头也做花活。 盘头:盘头一般有五层盘头和六层盘头。具体构件为:荷叶墩,半混,(炉口), 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 盘头之上挂戗檐砖。
描述
采用“五扒皮”砖,讲究“磨砖对缝”,砖缝很 细,不易辨别。砌墙时不铺灰而是要灌缝。一般 用于比较重要的场合,如墙的下碱,廊心墙,影
壁等重要部位。
采用“膀子面”砖,砖缝 2~3 毫米,也是用在较 为重要的场合,但一般不用于下碱。
采用“淌白砖”,砖缝 4~6 毫米,做法较丝缝稍 粗略
使用未经砍磨的砖,分带刀缝和灰砌糙砖两种做 法。
台基石活
台明:普通台明:高 1/5 檐柱高,宽 1/5~3/10 檐柱高。
须弥座:高 1/5~1/4 檐柱高,宽 1/5~3/10 檐柱高。 月台,配房台明应比正方低一阶。 金边:约 2 寸。
土衬石,陡板石,埋头,阶条石,滴水石。
柱顶石:2 倍柱径见方,鼓镜 1.2 倍柱径
厚度:本身宽度一般,鼓镜厚度:1/5 柱径
对砖无要求,外形不规则甚至破碎砖,用于不讲 究的墙体。
砖的摆砌
卧砖,陡板,甃砖,空斗,线道,叠涩。最常见的是卧砖做法。
砖缝的形式
名称 十字缝
描述 全部砖长身露明,外观灰缝较少,但墙体拉结不好。
三七缝
梅花丁 落落丁 几层一丁
三顺一丁做法,最为常见,外观完整性较好,墙体拉结 也较好。 一顺一丁做法,明代建筑常见手法,墙体拉结性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