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知识讲解

《湖心亭看雪》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随张岱《湖心亭看雪》ppt12、13、14】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著书以终。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开始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此时。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湖心亭看雪》就是一篇小品文。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更.(gēng)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2.拏.(ná):撑(船)。

3.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sōng)沆砀

..(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5.一白:全白。

6.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7.【高清课堂:随张岱《湖心亭看雪》ppt9】强.(qiǎng):尽力。

8.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9.客此:在此地客居。

10.舟子:船夫。

11.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2.余:我。

13.绝:消失。

14.喃喃:低声说话的样子。

15.祯.(zhēn) 16.芥.(jiè) 17.毡.(zhān) 18.喃.(nán)

重点虚词

1.焉得:哪能。更:还。(焉.得更

..有此人)

2.惟:只。(惟.长堤一痕)

3.而已:罢了。(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4.对:面对,向着。(有两人铺毡对.坐)

古今异义

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勉强。

一词多义

1.一

数词,一。(余挐一.小舟)

形容词,全。(上下一.白)

2.是

代词,这。(是.日更定矣)

判断动词。(是.金陵人)

3.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是日更.定矣)

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白

白色,白茫茫。(上下一白.)

指酒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大

副词,非常。(见余,大.喜)

形容词,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客:客居。(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名词作状语

芥:名词,小草,在文中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与余舟一芥.)

重点句式

1.省略句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在“而”与“别”之间省略“与之”)

2.倒装句

是金陵人,客此。(省略介词“于”,“客于此”又是状语后置句,“于此客”的倒装)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即“更有似相公痴者”)

考题例析

1.(2015•沈阳中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项是()

A.《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他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B.《乡愁》的作者是崔颢,这首诗以邮票等意象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C. 《红岩》中的刘思扬虽然是资产阶级出身,却是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D.《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流落荒岛,从《圣经》中得到安慰,懂得知足感恩。

2.(2015•山东烟台中考)默写。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饮酒》)

(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约客》)

(3)_____________,朝露待日晞。(《长歌行》)

(4)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6)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7)_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8)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曹秽论战》)

(9)使举国之少年而国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_____________。(《少年中国说》)

(10)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_____________。(《朱子家训》)

(11)对饮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勿过则。(《弟子规》)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选B 。

2.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都属于直接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上句或下句即可。(1)而无车马喧 (2)闲敲棋子落灯花 (3)青青园中葵 (4)僵卧孤村不自哀 (5)簌簌衣巾落枣花 (6)惟长堤一痕

(7)以中有足乐者(8)惧有伏焉 (9)其进步未可量也 (10)须加温恤 (11)勿拣择 食适可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

“小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明代。这种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均可包含,其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广义的小品文可以追溯到很远,唐宋古文家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佳作。但是,晚明小品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出现,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概括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概念“道统”,恰好是对立的,它对道统的背离,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把握重点

1.文中哪些语句记叙了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2. 【高清课堂:随张岱《湖心亭看雪》ppt5】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 时间、地点、天气状况

总写:上下一白 特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雪景 第一部分:写景为主 遇“客此”的金陵人 舟子的感慨

第二部分:叙事为主 湖心亭看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4.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了,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拓展阅读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读张岱《湖心亭看雪》

吴战垒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张岱(1597—1689)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

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取饮一勺,当能知味;我们不妨择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见《陶庵梦忆》卷三),试作一点粗浅的品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

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暴,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虹;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处“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 一文学常识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二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具体时间,描写西湖雪景;第二段:①亭中会客经过;②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本文所写两件事: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思路框图 痴——山水(天人合一)情趣(高雅脱俗)故国(伤感怀念) 四、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现了作者的清高孤傲,不媚不俗的情怀。 五注释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惟长堤一痕 上下一白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焉得更有此人 强饮三大白 客此 及下船 舟子 人鸟声 俱绝 相公

六课后问答题 (一)朗读并背通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1.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侧面写出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寂寥凄清。 2.全景式“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全景式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的世界。 3.集合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勾勒出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 4.白描。“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5.对比。眼前景物渺小与微弱,与旷远苍茫大自然对比,表现人在天地间的渺小。 补充写法——对比手法 a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表现人之于天地的渺小。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坐落于杭州西湖之中,是一座充满历史内涵的建筑。 其外观简洁典雅,充满了古朴的气息。而在寒冬时节,湖心亭周 围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尤其是当初雪花飘落,置身其中更是别 有一番风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湖心亭看雪的相关知识点。 一、湖心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湖心亭建于明朝时期,初名“菊花亭”,为明代景德镇陶艺家黄 山通过船运运至西湖,捐赠于杭州建造完成。其意在纪念当时的 杭州知府趙樹理,以及英雄楚霸王的故事。湖心亭因其历史和文 化内涵而成为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且也是中国建筑文化 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湖心亭看雪的建筑风貌 湖心亭的建筑风格为明清古代典型建筑,其特色在于三重重檐,飞檐翘角。外侧围以青石护栏,内侧环以白石栏板,整个建筑造 型典雅大方、婉约清丽、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三、湖心亭看雪的气氛感受 寒冬时节,杭州经常有雪花纷飞的景象,而此时湖心亭的美丽 风光更加让人震撼。蓝天白雪之间,古朴典雅的湖心亭仿佛是静 静的等待着来自千里之外的殷殷眷恋,而衬托其古老神秘的魅力,令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四、湖心亭看雪的必备注意事项 在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时,要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带上防寒 保暖的帽子和手套,以避免受到寒冷天气的侵袭;同时,也要注 意安全,如小心致滑,在湖心亭周边行走时不要过于靠近湖边, 以免滑倒或掉入湖中。 五、湖心亭附近的其他景点 湖心亭周边还有其他很多景点,如杭州多个著名的园林,如花 港观鱼、曲院风荷、西泠印社等。其中,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的文 化背景和人文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综上所述,湖心亭是一个充满着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建筑,其寒冬雪景更是令人陶醉。在前往观赏时,我们不仅要注意保暖和安全,还要好好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感受。前往湖心亭周边的其他景点,也可以让人领略到更多杭州的美丽、历史和韵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 湖心亭的背景介绍 湖心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它建于明代,原名“乐春亭”,后改为“湖心亭”。湖心亭坐落在一片水面上,四周环绕着青石栏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2. 湖心亭的建筑特点 湖心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四方形结构: 湖心亭呈四方形,每边都有一个门洞。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四方之象征的重视。 - 重檐歇山顶:湖心亭采用了传统的重檐歇山顶设计,使整个建筑看 起来更加华丽而富有韵味。 - 柱子和栏杆:湖心亭的柱子和栏杆都采用了精美的 雕刻工艺,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3. 湖心亭看雪的意义 湖心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每年冬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雪景。湖心亭看雪有以下几个意义: - 美景欣赏:湖心亭周围的水面和园林在白雪覆盖下变 得更加美丽,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 文化体验:湖心亭看雪是一种中国 传统文化的体验,能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文化。 - 心灵洗涤: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沉浸在自然与艺术之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4. 湖心亭看雪的最佳时间 湖心亭看雪最佳的时间是冬季,特别是下雪后的第二天。此时,白雪覆盖着整个园林,形成了一个纯净而美丽的景象。 5. 湖心亭看雪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湖心亭看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穿着保暖:冬季气温较低,看雪时应穿着 厚实的衣物,以免感冒。 - 小心行走:湖心亭周围的地面可能会变得湿滑,需小 心行走,以免摔倒受伤。 - 保护环境:观赏雪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 6. 湖心亭看雪的相关诗词 湖心亭看雪是中国文人雅士常有的题材,以下是几首与湖心亭看雪相关的著名诗词:- “江山如画,一笔带过。忽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 无人舟自横。”——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 ·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拏(ráo)一小舟强()·注释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余】我 【挐】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qiǎng)饮】尽情地喝。强:尽情。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象声词。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及】到......时 ·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更: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湖心亭看雪知识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归纳 一.文学常识: 1.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人。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实词解释。 ⑴俱: 全,都。⑵绝:消失。 ⑶是日:这。⑷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⑸挐: 撑(船)⑹毳衣:鸟兽的细毛。 | ⑺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⑻一芥:比喻细微、微小。 ⑼一白: 全⑽焉得:哪能。 ⑾更有此人:还。⑿强饮大白:尽力。 ⒁客此: 在此地客居。⒂及下船:等到。 ⒃喃喃:低声自言自语。 二、试译文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水汽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只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三、简答题 1、文中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万籁俱寂的氛围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文中写出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的西湖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作者感叹天地浩渺,人、物体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极其渺小的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从<<江雪》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以联想到本文中的句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句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 五、精选问答题: 1、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明朝并没有灭亡,含蓄地表达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2、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说说“绝”字妙在何处? 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妙处: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写出大雪的威严。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一 内容分析: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遇人 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 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②惆怅、感伤 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5、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 “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答:用意有三: 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 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 ③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能否改为“个”或“位”。 答:不能。因为整句是作者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 8、文章段意:第一段,湖上大雪弥漫的壮丽之景;第二段,湖心亭中我与两人喝酒聊天。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独字表现出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蕴涵着避世的幽愤,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二 【人物介绍】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而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二、主题概述 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三、文章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重点字词 余:我。大雪: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大雪 俱: 皆,都。绝:消失。 是:这。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撑(船)。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都。惟:只,只有。 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焉得:哪能。更:还。强:勉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此:客居此地。 及:等到。舟子:船夫。 莫:不要。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五、理解性默写 1、《湖心亭看雪》中,具体描绘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心亭看雪》中,描写西湖大雪三日后万籁寂静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3、《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由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们可以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及考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及考题汇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复习 词类活用 大雪 ..三日 客.此 拥毳衣炉火 .. 与余舟一芥. 古义异义词 余.拏一小舟古义:今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今义: 是日更定.矣古义:今义: 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 湖中人鸟声俱绝.()来此绝.境() 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见余,大.喜曰()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化训练 1 解释加点的词。 雾凇沆砀 ..更有此人()及.下船() ..()湖中焉得 是金陵人,客.此()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日更定 ..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2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住西湖江干上下十余.里 C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 及.下船及.郡下 3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而.竖其左膝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C问其.姓氏其.间千二百里D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爱者.甚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 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7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 文章写景主要运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C 文章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D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的赏雪人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8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住在西湖和观赏雪景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 文章通过对天、云、山、水浑然一白的全景描写和变换视角对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特写,展现了雪中西湖的美好。 C 文中作者借所描写的西湖美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独特感受。 D 文章最后借船夫的话称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雪景。 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静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情,寄寓了幽深的眷念和感伤的情怀。 B 本文最大的特点时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C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D “痴”自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讲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得生动逼真。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及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及课后思考探究答案《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

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

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 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 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 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5、“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6、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7、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8、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第1节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重点字词】: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余:我。俱:都。大雪:下大雪。雪:下雪。俱:都。绝:消失。【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赏析】:开头交代游西湖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绝”字,从侧面表现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写作者冒着奇寒外出看雪作铺垫。 【第2节原文】: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重点字词】:是日:代词,这一天。更定:指初更以后,即晚上八点左右。拏(ná):牵引,划船(也有:通“桡”(ráo),撑(船))。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拥:围裹,穿,穿着。毳:鸟兽的细毛。炉火:带着炉火。独:独自。往:前往。看:观赏。【译文】:这一天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赏析】:雪后天气极其寒冷,作者独自冒着奇寒乘船外出,到西湖欣赏雪景,其人的痴迷情怀非同常人。 【第3节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重点字词】: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遇冷时在树上凝成的冰花。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都,一概。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指苏堤。痕:痕迹。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这里作者把船比喻为小草。粒:米粒。而已:罢了。【译文】:(湖面上)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长提如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黑点,以及我的小舟如同一片草叶、船上两三个人好像米粒罢了。【赏析】: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文句简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接着,运用对比手法,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由面及点,显得人物渺小,这是大与小的对比。此时的西湖,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全是白色,一片白色,在白色覆盖下,只有长提、湖心亭、扁舟和舟中人影影绰绰,形成白与黑的对比。量词运用匠心独运,一个小似一个,视线由远而近,景物由大到小,让人感到天地之间人物的渺小。 【第4节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重点字词】:毡: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强(qi ǎng)饮:尽情喝。强:勉强,尽力。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别:告别,道别,辞别。客此:客居于此,在此地做客。客:客居,做客,名词作动词。【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西湖中怎么还会有您这样(兴致高雅)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力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赏析】:该节写友人煮酒赏雪。文章没有记下此两人的姓名,一是好多年已过去,记不得名字了,二是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名字,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客居杭州的外乡人,处境相似,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第5节原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重点字词】: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小声念叨。莫:不要。相公:对书生的尊称。原是对宰相的尊称,这里是对文人的敬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痴迷。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 一、填空。 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号陶庵,明末清初人。本文是一篇游记。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解释加点字。 (1)是日更定 ..(指初更以后) (2)余挐.一小船(牵引,这里是划船的意思) (3)拥毳衣 ..炉火(细毛皮衣) (4)雾凇沆砀 ..(雾气弥漫的样子) (5)上下一.白(副词,全,都)(6)惟.长堤一痕(只有) (7)客此 ..(在此地客居)(8)及.下船(等到) (9)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哪能)(还) (10)余强.饮三大白.(勉强,尽力)(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1)舟子 ..者(对书生的尊称) ..(船夫)(12)更有痴似相公 三、一词多义。 (1)是①是日更定矣__这__ ②是金陵人__判断动词__ (2)白①上下一白__白色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__ (3)一①上下一白__副词,全__ ②惟长堤一痕 __数词,一__ (4)更①是日更定矣__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2小时__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_ɡènɡ,还__ 四、词类活用。 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_客居__ 五、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六、重点问题梳理。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2)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3、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简要分析。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5、结尾的“痴”有何含义?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点明文章主旨,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6、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奇景___和游湖人的__雅趣___。 7、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1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8、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2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课文简介 【阅读提示】 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⑫[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思考探究】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时分,我划着一条

小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上全都是白色。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长堤如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黑点,以及我的小舟如同一片草叶,船上两三个人好像米粒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火温酒。炉子上的水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问他们的姓氏,说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念叨:“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三、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简答题 1.《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答: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这仍是大明的天下,其中深喻对故国的怀念。 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下无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课文翻译: 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去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感知阁: 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及金陵二人事件:看雪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如何理解“痴” 答;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答:“痴行”(1)“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3)“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白描的手法写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4.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描绘:(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答: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景.交代事件以示不忘故国之意.同时,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景象. 6.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一幅湖山夜景图就展示在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对长提、湖心亭、舟和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8.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答:奇: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不顾天寒地冻,醉心于写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9.如何理解“上下一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