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洋务事业的兴办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张之洞

洋务运动张之洞

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地主阶级的探索高频考点指导

地主阶级的探索高频考点指导

地主阶级的探索高频考点指导一、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这一点,认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之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

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洋务事业的兴办

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洋务事业的兴办

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这一点,在奕 等人的奏折中说得很明白。

奕 认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之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具体怎么办?奕 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李鸿章的主张与奕 基本一致。

他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浅论张之洞任山西巡抚的功绩

浅论张之洞任山西巡抚的功绩

浅论张之洞任山西巡抚的功绩摘要: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壶公、香崖居士,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

1863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

1881年至1884年,他出任山西巡抚,从京师言官变为掌管一省军政的封疆大吏,也是他从清流党走向洋务派的开端。

他在晋省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包括整顿吏治,荐举人才;奖励农工,兴革财政;禁种罂粟,禁食鸦片;在李提摩太的启迪下,在山西兴办了一系列洋务项目,包括设教案局;设洋务局,招聘洋务人才;色合理各种实业机构;筹办山西练军。

推动了近代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关键词:张之洞;山西巡抚;功绩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四十五岁的张之洞做了山西巡抚。

一八八二年一月二十七日,赴任封疆的张之洞陛辞请训。

小皇帝身后的西太后看着这位瘦小精干、比自己小两岁却已头发花白的臣下,照例说了几句勉励的话。

无非是些时值国难,不靖之秋,凡有建议良谋,随时奏闻,随时留心为朝廷举荐人才之类的话。

他还希望张之洞到任后,请阎敬铭出山任职,效力朝廷。

张之洞当然是唯唯诺诺。

张之洞于数月后,整装出京,自少不了清流师友长亭饯行一幕。

张之洞一路轻车简行,经保定、获鹿,过娘子关,入山西境。

一路体察民情,了解到人民的贫困,吏事的积弊和鸦片的泛滥。

张之洞清楚前途艰险。

张之洞于二月十日到达山西省会太原,十二日与前巡抚卫荣光办理了交接手续,当日上任。

一、整顿吏治,荐举人才张之洞深知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清朝的稳定。

到山西没过几天张之洞就在致张佩纶的信中谈了他这几日的想法:“一路风露,到后未及休息.....山西省症结在于烟害。

.....山西百废待兴,只是风气已坏,总结出'懒散'二字,唯今之计,应该崇尚简静二字。

目前形势所迫不能不以清明强毅来整肃风气,风气有变才能谈得上其他治晋方针。

”[1]。

他认为整顿官吏当以身作则,并为自己订下规定丑正三刻即起,寅初阅公牍,辰初见客。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于是发动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希望你喜欢!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

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訢留守北京,“督办和局”。

10月24日、25日,奕訢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

1861年1月,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訢、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

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

11月,奕訢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

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衙门。

奕訢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

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

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

1894年,重新起用为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兴办近代企业: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军用工业)
左宗棠在福州筹办的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
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
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京师、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
纷纷使用洋枪、洋炮。

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日本侵犯台湾)(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是近
代教育的开始。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外具有依赖性
阳物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影响1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影响1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影响洋务运动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内忧,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日本发展迅猛的外患的情况下兴起的。

但最后是以失败告终。

从其目的性分析,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一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二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三是趁机发展本集团利益。

究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政治危机,维护并巩固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思想特征集中体现在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维持封建专制和传统思想的前提下实施“师夷之长”,洋务运动实现的只是封建制度下的暂时振兴。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和封建统治,这里就存在着阶级局限的问题。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人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他们大都是清皇朝的重臣,深受传统文化浸泡,他们的地位和思想决定了他们对清皇朝的封建传统的维护态度。

而且他们发起洋务运动,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内是希望通过技术来镇压农民,而并不是想富强中国。

另外,阶级性的狭隘思想使其对外的态度存在着矛盾,影响着运动的力度和尺度。

他们一方面想抵御外来侵略,另一方面倡导“师夷”时又迫于借助外界的技术,在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

而在“师夷”过程中一味吸收却不知借鉴,生产工具时只懂模仿而不思考,整个洋务派仿佛只是西方科技在中国的生产机器。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外部原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清政府内部有着根深蒂固封建思想的顽固派,他们保守的落后思想使他们仇视一切洋务,因而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洋务运动。

而西方列强实际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中国企业难以发展。

但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关键原因还是没有实现人民的思想解放。

决定人的行为是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虽有优秀的东西,但作为封建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保守的,一个保守的民族几乎会抵制所有不同于传统的东西。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摘要:《劝学篇》是张之洞对洋务教育改革思想的系统阐述。

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是以“致用”为灵魂的“旧体新用”论。

他在《劝学篇》中主张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实学”,鼓励多层次的“游学”来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关键词:《劝学篇》张之洞教育改革思想《劝学篇》是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下简称“旧体新用”)[1](P41)洋务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从“经世致用”转为“旧体新用”后的系统总结。

在《劝学篇》的24 篇文章中,或多或少涉及到教育的有12 篇,分别是《内篇》中的《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中的《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科举》、《兵学》。

这些文章反映出了张之洞系统、全面的教育改革思想。

一、对“旧体新用”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作了总结张之洞从踏上仕途即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长达40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张之洞一直都从事着教育事业。

为了挽救清王朝“贫弱废弛”的“国势”,张之洞认为必须从教育入手。

“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2](P684)“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3](P908)他将国家、王朝的兴衰与教育直接联系起来,将兴学育才作为国家富强的第一要义,认为教育是立国的基础,国家的强盛要靠教育。

“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

”[1](P35)他还特别强调“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1](P1)“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

[1](P4)因此,他一生也始终把兴学育才作为立国、强国的重大举措,致力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张之洞意识到中国“人才之贫由于见识不广,学业不实”,[3](P908)即学不适用是中国人才贫乏之因,所以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

在《輶轩语》中,张之洞说:“国家养士,岂仅望其能作文字乎?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走啦 ,再见!
组员:陈剑 李思梦 侯凯晴 孙杨 吴进 肖瑶 杨玲玲 余梦媛 张媛 (以姓氏音序为序)
张之洞与洋务事业的兴办
汉阳铁厂与汉阳兵工厂
历史人物介绍
• 张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务
派代表人物之一) •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 10月4日),[1] 字孝达,咸丰二 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 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 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 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 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 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 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 学士。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在武汉大
力推行兴实业、办教育等新政,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 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在汉阳 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 廊”。现代制造业的兴起,直接成就了张之洞的“湖北新 政”。
张之洞与汉阳兵工厂
•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
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 动工,1894年建成,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天津 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 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 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 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 进的军工企业。
汉阳兵工厂的过去与现在源自张之洞对湖北的影响• 当时张之洞在中国破天荒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大
量实业,这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起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湖北的工 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 张之洞带头办的。”在此过程中,张之洞遇到的来自所谓 传统意识形态的阻力非常巨大,因为多种原因,他所办的 实业后来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但他所表现出的开拓 创新、务实求强的爱国救国精神,却成为后代人们永远的 追忆,并不断地激励着今日的武汉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