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节水灌溉设施管理制度

节水灌溉设施管理制度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节水灌溉设施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灌溉占据了水资源利用的大部分。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设施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还能够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原则1. 优先保障农业生产用水。
确保农业生产的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计划,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
2. 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新型节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量。
3. 加强水资源监测。
建立水资源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水资源情况,及时调整灌溉计划。
4. 强化管理控制。
建立健全的灌溉设施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的使用,加强节水意识培养。
5. 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鼓励农民使用节水灌溉设施,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
三、管理措施1. 建立节水灌溉设施档案。
对农业用水的灌溉设施进行统一档案管理,包括设施基本情况、使用年限、维护情况等。
2. 制定灌溉计划。
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和水需求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确保农作物得到充足的灌溉水量。
3. 实施灌溉技术培训。
定期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水资源利用意识和技术水平,推广新型节水灌溉设施。
4. 加强巡查监督。
建立定期巡查制度,监督农业用水的灌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5. 推进智慧农业。
引入先进的智能灌溉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
6.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册、宣传栏、宣传片等形式,广泛宣传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四、管理效果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科学合理使用灌溉水资源,减少浪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 保护环境。
减少农业排水对环境的污染,防止土壤盐碱化等问题的发生。
3. 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水灌溉设施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
4. 节约成本。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够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降低灌溉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完整版)经济作物灌溉制度

(完整版)经济作物灌溉制度棉花的节⽔⾼效灌溉制度1、棉花的地域分布我国棉花产地分布很⼴,但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西北与华东地区。
形成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为我国三⼤棉区。
(1)黄河流域棉区位于长江流域棉区以北,河北内长城以南,⼤约北纬34度~40度之间。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东、河南(除南阳和信阳地区)、⼭西南部、陕西关中、⽢肃陇南、江苏及安徽的淮河以北、北京和天津地区等。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候区,棉花⽣长期间(4~10⽉)平均温度19~22摄⽒度,⼤于或等于15摄⽒度积温3500~4000摄⽒度,⽆霜期180~230天,年降⽔量500~800mm,年⽇照时数2200~2900⼩时。
春秋⽇照充⾜,⽔热条件适中,有利于棉花⽣长发育和吐絮。
降⾬集中在7~8⽉。
常有春季初夏连旱,播前需重视贮⽔灌溉。
秋季降温较快,不利于秋桃成熟和纤维发育。
⼟壤以壤质的潮⼟为主,海河平原地势低,滨海地带盐碱地较多,⼤多数⼟壤适于植棉。
本区⽔热条件适中,春秋⽇照充⾜,有利于棉花早发稳长和吐絮,但⾍害及枯黄萎病较重,适宜栽培中早熟陆地棉,实⾏⼀年⼀熟或粮棉两熟套种。
(2)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5度以北,秦岭、淮河及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川西⾼原以东地区。
包括:浙、沪、赣、湘、鄂,苏皖淮河以南,四川盆地,河南的南阳和信阳地区,以及陕南和滇、黔、闽三省北部等地区。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候区,热量条件较好,4~10⽉平均温度21~24摄⽒度,⼤于或等于15摄⽒度积温4000~5500度,⽆霜期220~300天,年降⽔量800~1200mm,年⽇照时数1200~2400⼩时。
春季和秋季多阴⾬,常有伏旱。
⼟壤在平原地区以潮⼟和⽔稻⼟为主,肥⼒较好;丘陵棉⽥多为酸性的红壤、黄棕壤,肥⼒较差;沿海有⼤⽚盐碱⼟。
适宜栽培中熟陆地棉。
实⾏粮棉套种,⼀年两熟或多熟。
(3)西北内陆棉区位于六盘⼭以西,⼤约北纬35度以北、东经105度以西。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灌溉是水稻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因此,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一、灌溉制度。
1. 合理制定灌溉计划,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量,科学制定灌溉计划,
避免过量灌溉。
2. 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泵灌和沟渠灌溉,滴灌和喷灌技术能够
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二、灌溉技术。
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掌握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整
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避免过度灌溉。
2. 配套施肥技术,合理施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灌溉
水分流失。
三、管理措施。
1. 加强农民节水意识培训,开展水稻节水灌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节
水灌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建立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水稻节水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溉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综上所述,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灌溉制度、灌溉技
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计划,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加强管理措施,才能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粮食安全。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灌溉专项节水规章制度

农业灌溉专项节水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灌溉节水工作,有针对性地降低灌溉水资源消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农业灌溉专项节水规章制度适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灌溉工作。
第三条农业灌溉专项节水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创新技术、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第四条农业灌溉专项节水规章制度由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监督执行。
第五条农业灌溉专项节水规章制度的遵守与执行,是农业生产单位的法定责任。
第二章灌溉水资源保护第六条农业生产单位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严格控制灌溉用水的总量和用水时间,确保灌溉用水的科学合理利用。
第七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合理使用灌溉工具和设备,确保灌溉作业的精准度和效率性。
第八条农业生产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灌溉水资源和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
第九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灌溉水资源监测体系,定期对灌溉用水进行水质检测和水量抄表。
第十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加强对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第三章灌溉设施管理第十一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建立健全的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包括灌溉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保养、设备的保管和管理等。
第十二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对灌溉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利用。
第十三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合理安排灌溉作业时间和灌溉频率,避免无效灌溉和水分浪费。
第十四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建立健全的灌溉作业制度,确保农作物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处于适宜状态。
第十五条农业生产单位要配备合格的灌溉作业人员,加强对灌溉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作业人员的灌溉水平。
第四章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第十六条农业生产单位要积极开展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和效率。
第十七条农业生产单位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包括雨水收集、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降低灌溉水耗量。
第十八条农业生产单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实现灌溉作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灌溉效率。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是为了减少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具体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包括以下方面:
1. 灌溉制度优化: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
2. 土壤水分管理:通过定期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及时调整水分供给,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灌水利用效率。
3. 灌溉设备改进:采用节水灌溉设备,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灌水利用率。
4. 水源利用合理化:优化水源的配置和调配,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水危机。
5. 水肥一体化管理:合理调整灌溉水中的肥料含量,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提高施肥效果和作物产量。
6. 灌溉管理:建立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加强灌溉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确保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实施和效果。
7. 定期检测和评估:定期检测灌溉系统的运行状况和灌溉效果,评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具体的规范内容还需根据灌溉区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粮油农资 182023.12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管 菲1, 高晓峰2(1.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吉林 四平 136000)1 水稻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定量、定次地进行灌水,减少灌溉的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2.1 “浅、湿、晒”灌溉该技术在插秧时水层控制在1.5~2厘米,浅水返青期水层控制在2~4厘米;分蘖前期水层维持在1厘米,湿润即可,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再灌溉,维持水量在1~2厘米;抽穗扬花期维持0.5~1.5厘米;乳熟期和黄熟期维持湿润即可,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露田。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约4%~41%的灌溉用水,水稻产量提升5.5%~20.9%,但灌溉量难以把控,节水效果一般。
2.2 间歇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周期进行灌溉,在返青期水层控制在3~5厘米,分蘖后期进行晒田,黄熟期停止灌溉,自然落干后采收。
灌水周期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生长时期采取轻度和重度间歇淹水。
轻度间歇淹水是指4~6天灌溉一次,保持1.5~2厘米的水层,有水层和无水层各保持2~3天,灌溉前土壤含水率应维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95%;重度间歇淹水是指7~9天灌水一次,每次保持2~4厘米的水层,保障有水层4~5天,无水层3~4天。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不能保证达到增产的效果。
2.3 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只在插秧和返青期灌溉建立2~3厘米的水层,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水分上限,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
控制灌溉技术可以节约24%~45.9%的灌溉用水,但也不能完全保障水稻产量。
2.4 蓄雨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积蓄雨水,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不降雨时按其他方法灌溉,降雨时水层可以超过灌溉量的上限。
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可超出灌溉水层2~3厘米,水稻生长中期可超出灌溉水层3~5厘米。
农田灌溉管理规章制度

农田灌溉管理规章制度一、前言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农田灌溉,确保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制定并执行农田灌溉管理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二、灌溉水资源管理1. 灌溉用水计划的制定(1)根据灌区的水资源情况和农田灌溉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计划。
(2)确保灌溉用水量与农田实际需水量相匹配,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含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2. 灌溉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1)加强农田灌溉工程设施的建设,确保供水系统的完善。
(2)定期进行设施巡查与维护,确保农田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土壤水分管理1. 地表排水与土壤保墒(1)定期清理排水渠道,确保地表排水的畅通。
(2)采取覆盖物、耕整土壤等措施保持土壤墒情。
2. 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的合理安排(1)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确定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
(2)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实时了解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
四、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1. 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1)推广滴灌技术,减少水分的浪费。
(2)提供滴灌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滴灌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2. 雨水收集与利用(1)开展雨水收集与利用工作,降低对地下水的依赖。
(2)推广使用雨水收集设施,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农田灌溉。
五、农田灌溉管理与监测1. 农田灌溉监测(1)建立农田灌溉监测系统,对灌溉水资源进行监控。
(2)及时掌握农田灌溉的水量、水质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管理与评估(1)建立农田灌溉管理机构,负责灌溉工作的组织管理。
(2)定期进行农田灌溉管理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六、处罚与奖励1. 处罚制度(1)对于违反农田灌溉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2)依据违规情节的轻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2. 奖励制度(1)对在农田灌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或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
作物灌溉制度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作物灌溉制度表篇一: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
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
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
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
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
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
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
灌浆~成熟,播种~拔节。
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
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
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
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
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
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
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 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
灌浆~成熟,播种~拔节。
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
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
播种时如果墒情较差,要优先动用贮水实施灌溉。
播前补灌宜采用穴灌或细流沟灌,灌水量10~15mm 即可。
表2 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表3 夏玉米节水灌溉制度玉米的生长后期已进入当地的雨季,从降雨的绝对量上看,缺口并不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降水在年际间变率很大,经常会发生较为严重的短期干旱,需要及时进行灌溉。
灌溉时更为重要的是及时供水,而供水量并不一定要求很大。
在有效缓解干旱的条件下,剩余的水量应尽可能地用于扩大补灌受益面积,以达到总收益最大的目标。
依据河南、山东、山西各省夏玉米需水量试验资料使用理论分析方法,得到各地夏玉米生长期节水灌溉制度,见表3。
应当认识到,由于集雨灌溉区域分布广泛,各地在种植的作物种类、采用的耕作栽培方式、生育期的气候状况及可用于补充灌溉的水量等方面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所采用的集雨灌溉模式也应当有所不同。
表4是甘肃和宁夏省(区)根据当地条件提出的作物补充灌溉模式,表4是宁夏同心县利用滴灌系统对地膜玉米实施灌溉时采用的模式,可供参考。
表4 宁夏同心县地膜玉米集雨灌溉模式(三)果树的节水灌溉制度果树在半干旱山丘地区种植虽然经济价值高,但过去对果树需水量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甚少。
表5是几种果树生育期内按月份计算的日均需水量。
总体上看,几种果树需水强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即春季开始生长时较低,尔后不断增加,至7~8月份达到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这一变化过程与气温的变化过程基本相同。
几种果树的需水强度以梨树最大,各个生长时期基本都如此,表明梨树是一种相对较为耗水的树种。
苹果的需水强度在春天开始发育阶段比葡萄略高,但在生长季中的其他时期都比葡萄和梨低,是耗水强度相对较少的树种。
表5 几种果树生育期内的平均日需水量单位:mm/d以上几种果树的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水分状况据试验资料显示,苹果花芽期的适宜土壤湿度是田间持水量的%,花期为70%左右。
果实膨大期是需水高峰期,也是需水临界期,水分状况与果实大小及产量关系密切,适宜土壤含水是为72%~75%。
成熟期土壤湿度不宜太高,控制在65%左右最好。
在干旱区生长的苹果,根系分布深度为100~150cm,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为80~100cm,所以灌水计划层定为80~100cm较适宜。
梨树的生育期可分为花前期、花期、果实膨大期及成熟期。
阶段需水量以果实膨大期最大。
此期根、叶和果实均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缺水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是需水临界期。
梨树是耗水较多的果树,因此各时期要求的水分状况较高。
据辽宁的试验,梨树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为花前期%,花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
灌水计划湿润层深度一般定为80~100cm。
葡萄生育期可分为发芽期、抽穗展叶期、花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
葡萄发芽期需要有较好的水分状况才能保证花穗的良好分化和形成,对供水状况也最为敏感,是需水临界期,土壤含水量一般要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
其他时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则分别为:抽穗展叶期65%~75%,花期65%~80%,果实膨大期75%~85%,成熟期65%~70%。
灌水计划层以80~100cm为宜。
其它品种果树可以参考以上几种各阶段适宜土壤含水量,结合当地当时降雨情况拟定节水的灌溉制度。
(四)蔬菜的节水灌溉制度蔬菜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生育期间一般需要频繁地灌水。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蔬菜对水分状况更为敏感,灌水及时与否对产量的影响非常大,一些食叶类蔬菜更是如此。
蔬菜生育期的总需水量一般很大,经常高达600~700mm,因此在西北半干旱集雨灌溉区较大面积种植是比较困难的。
不同种类的蔬菜其需水特性也不相同。
生长期叶面积系数高、生长速度快、采收期长、根系发达的蔬菜的需水量要高些,如茄子、黄瓜等,生育期需水量高达800mm左右。
反之需水量要低些,如菠菜、莴笋等,需水量只有300mm左右。
蔬菜苗期需水量较小,随着群体加大,需水量迅速增加,在植株基本定型后达到最大,之后随着逐渐接近成熟又会减小。
大多数蔬菜的需水临界期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较旺盛的时期,如菜豆为开花结荚期,萝卜为块根膨大期,西红柿为花芽形成和果实膨大期等。
在甘肃省兰州市灌溉试验站,1982~1985年开展了地膜覆盖条件下茄子的适宜灌溉模式研究,1986~1988年又进行了地膜覆盖条件下青椒的适宜灌溉模式研究。
通过对试验资料的详细分析,总结出了两种蔬菜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值和整个生育期的灌溉模式(见表4-10),可供集雨灌溉区蔬菜种植时参考使用。
(五)当缺乏设计资料时,灌水次数和每次灌水定额可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表7)。
中所列表格数字选取。
表6 茄子、青椒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值与灌溉模式(六)滴灌系统设计灌溉制度的确定滴灌系统设计中除根据作物各生育期需水量的要求、降雨情况制定灌溉制度外,为确定工程规模,还应确定作为用水高峰期的一次灌水量、灌水时间间隔及一次灌水延续时间等数据。
表7 不同作物集雨灌溉次数和定额1.一次灌水量计算一次灌水量可由下式计算。
(1)式中:I—一次灌水量,mm;β—土壤中允许消耗的水量占土壤有效水量的比例(%),β值取决于土壤、作物和经济因素,一般为30%~60%,对土壤水分敏感的作物,如蔬菜等,采用下限值,对土壤水分不敏感的作物,如成龄果树,可采用上限值;F d、ω0—分别为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点含水量(占土体%),(F d-ω0)表示土壤中保持的有效水分数量,不同类型土壤的F d、ω0及(F d-ω0)值见表4-12。
表8 各种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占土体%)z—滴灌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根据各地的经验,各种作物的适宜土壤湿润层深度为:蔬菜~0.3m,大田作物为~0.6m,果树为~1.2m;p—滴灌土壤湿润比(%),p值取决于作物种类及生育阶段,土壤类型等因素。
一次滴灌用水量也可用下面两式计算。
(2)(3)式中:—田间持水量,以孔隙率的%计;—灌前土壤含水量,为作物允许的土壤含水量下限,以孔隙率%计;A—相应于z土层内的平均孔隙率,以土壤体积%计;、—同和,但以干土重%计;、—分别为土壤和水的密度,t/m3;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表9 不同土壤容重和水分常数表4-13中列出了各类土壤容重和两种水分常数,可供设计时参考。
2.灌水时间间隔的确定两次灌水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灌水周期,它取决于作物、水源和管理情况。
蔬菜的灌水周期为1~3天,果树灌水周期约3~5天,大田作物7天左右。
灌水周期可按下式确定。
(4)式中:T—灌水周期,d;I—一次微灌供水量,mm;Ea—微灌作物耗水量,mm/d。
3、一次灌水延续时间的确定延续一次灌水时间由下式确定。
(5)式中:t—一次灌水延续时间,h;I—一次滴灌用水量,mm;Se—灌水器间距,m;S l—毛管间距,m;η—灌溉水利用系数,η=~;q—灌水器流量,1/h。
该式适合于单行毛管直线布置、灌水器间距均匀情况,对于灌水器间距非均匀安装的情况,可取Se为灌水器间距的平均值。
对于果树,每株树安装有n个灌水器时,则(6)式中:Sr、St—分别为果树的株行距,m;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4、灌水次数与灌水总量使用微灌技术,作物全生育期(或全年)的灌水次数比传统的地面灌溉多。
根据我国实践的经验,北方果树通常一年灌水15~30次,但在水源不足的山区也可能一年只灌3~5次。
而灌水总量为(7)式中:M—作物全生育期(或一年)灌水总量,m3;M i—各次微灌用水量,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