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合集下载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它在印度表现得最为森严、复杂和持久。

种姓:瓦尔那和迦提“种姓”这一名称出自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和旅印高僧的著作中,有时称为“族姓”,或简称之为“种”和“姓”。

这一概念开始就兼指古代印度所使用的瓦尔那和迦提这两个名词。

例如在《十诵律》中提到十个种,即:刹利种,婆罗门种,贾客种,锻师种,木师种,陶师种,皮师种,竹师种,剃毛发师种,旃陀罗种。

在这十个种中,前三个种当为刹帝利、婆罗门和吠舍三个瓦尔那;以下七个种当为从事各类工种的首陀罗瓦尔那和四瓦尔那以外的迦提,但在这里均称为“种”。

瓦尔那(Varna)一词,原义为“色”。

1这一名词作为人类社会属别的概念,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当时是用以区别征服者雅利安人和被征服者达萨(意为“敌人”,即指“黑皮肤”的土著居民)的,故有雅利安瓦尔那与达萨瓦尔那之分。

这种以肤色(白与黑)相区分的两种人,存在着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不会是平等的。

但这时的瓦尔那一词大概还不能称之为种姓。

到了后期吠陀时代,这个词才确定地被应用在种姓的意义上。

迦提(jati)一词,原义为“出生”或“种”。

2这一名词用在种姓的意义上是否出现在后期吠陀时代,还不能确定。

但学者们认为,大约从经书开始,特别是从家范经和法经时代开始,混合迦提无疑已经存在。

瓦尔那和迦提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但彼此又有密切的联系。

前者出现早,后者略晚,后来这两个词开始混用。

怎样混用?在古代的各种文献中反映的不尽一致。

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的用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变化;另外,地区不同也会存诓钜欤 虼烁魑南姿捣ú灰唬 馐呛茏匀坏摹>头从持中瘴侍庾钪匾 徊糠ǖ洹 ?U>《摩奴法典》来说,这两个词是混用的。

但瓦尔那的用法较为严格,一般用于四个瓦尔那,只有在个别情况下用于四瓦尔那以外的迦提。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起源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的,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的雅利安人。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西北部。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级别的不能通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在尼泊尔,婆罗门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授予当地人较高种姓,大部分土邦国王(maharaja)也成了刹帝利。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相关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从中衍生出的阇提制度)的泛称,玄奘又曾将它译称族姓制度,西方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称为喀斯特制度。

它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

最初,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含有“高贵”之意,瓦尔那含有“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居民为“达萨瓦尔那”(含有“雄者”、“男人”之意)。

这样就有了自以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和把当地居民当作敌对集团的区别。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发生了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区别,。

平民称为“吠舍”(是氏族成员的意思),而贵族称为“罗阇尼亚”(是“灼热发光”的意思,引申为显贵的首领的意思)。

从事祭扫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意思是梵天所生)。

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的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与氏族贵族的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的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指印度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将人们按照其出生阶级进行划分,并且规定了各种阶级之间的地位和权力的分配。

种姓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老印度,是基于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观念形成的。

种姓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阶层,被称为“吠舍”(贱民)、武士、牧民和婆罗门。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阶层,代表着精神和知识的权威,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并且只有他们能够担任印度教的祭司。

武士阶层则是统治者和军事精英,牧民阶层从事牧业和农业的工作,而吠舍则属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从事清道夫、革鱼人、手工艺人等低下职业。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使得不同种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严格限制和区分。

种姓制度规定了人们的婚姻对象、职业与职位的选择、社会互动方式等等。

而且,它也为不同种姓间的歧视和不公平奠定了基础。

贱民往往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被剥夺了教育和就业机会,遭受着各种形式的压迫和歧视。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使印度成为了一个世界上级别最高的国家之一。

然而,尽管印度的宪法禁止种姓制度的存在,并推动民主和社会平等的价值观,但是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

种姓观念仍然深植于印度社会,这使得对低种姓的人们仍然面临着压迫和不公平待遇。

在一些农村地区,种姓制度甚至导致了种姓间的暴力冲突。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种姓制度带来的问题,实施了不少的措施来保护低种姓的权益。

例如,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来提高贱民的社会地位,如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实施正向歧视政策等。

此外,印度政府也加大了对种姓歧视的打击力度,提出了严厉的法律来制止种姓间的暴力和迫害。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个复杂问题,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虽然印度政府和社会在改善种姓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根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措施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平等。

只有当每个印度人都能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待遇时,印度社会才能迈向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古代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着独特而复杂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 种姓制度的起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的原始形态,被称为“吠陀时代”。

在这个时期,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苏达拉。

每个种姓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 种姓的职责与权益每个种姓有不同的职责和权益。

婆罗门是全印度最高种姓,他们负责宗教事务、祭祀和传授知识。

刹帝利是军事和统治精英的阶层,吠舍是农民和商贾,而苏达拉则是最低种姓,属于社会底层,执行着低贱和粗重的劳动。

3. 种姓制度的约束和限制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还决定了其在社会中所能从事的工作和与人交往的方式。

各种姓之间是严格隔离的,人们只能与同种姓的人结婚,而婆罗门只能与婆罗门结婚,刹帝利只能与刹帝利结婚,以此类推。

这种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不可逾越的壁垒和巨大的社会不平等。

二、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1. 印度教的崛起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

印度教在原始形态下与种姓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奉行着“因果报应”的信仰,认为人的生活状况与前世的行为有关。

2. 宗教仪式和信仰印度教有着独特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体系。

人们通过祭祀、念经和礼拜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崇拜。

印度教崇拜多神教,信仰着各种神祇,如梵天、湿婆、毗湿奴等。

信众相信这些神祇可以给予他们祝福、庇护和指引。

3. 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信仰和希望,还通过各种仪式和宗教活动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团结。

宗教强调道德和义务,教导人们尽责、慈善和善良,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种姓制度与宗教的关系1. 种姓制度的合理化印度教将种姓制度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宣称这是由神创造的,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由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相互交织而成的社会等级制度。

它主要由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婆夷(Vaishyas)和苏达拉(Sudras)这四个种姓构成。

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期。

雅利安人是印度半岛上的一个古老部落,他们通过战争征服了印度次大陆上的原住居民。

在征服过程中,雅利安人往往将自己的宗教和社会制度强加给被征服的人民。

在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中,婆罗门被视为最高的种姓,他们是宗教学者和祭司,负责宗教仪式和祭祀。

刹帝利则是武士和统治者的种姓,他们负责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婆夷则是商人和农民的种姓,他们从事商业和农业活动。

苏达拉则被视为最低的种姓,他们是贫苦劳动者和奴隶,需要为上层种姓服务。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不仅在社会结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还与印度教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印度教认为人们的种姓是由前世的业力所决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自己所属的种姓,并按照种姓的规定生活。

根据印度教的信仰,如果人们在现世中履行了自己种姓所规定的义务,他们可以在来世中晋升到更高的种姓,最终达到解脱和超越轮回的境地。

种姓制度的形成也与印度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古代印度是一个农业社会,土地被视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占有土地和掌握资源的种姓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其他的种姓则被限制在特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中。

这种等级制度为上层种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裂。

虽然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的历史中一直存在,但它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变革和演变也发生在这个制度中。

在一些地方,人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职业和取得经济独立来改变自己的种姓地位。

此外,一些宗教和社会运动也试图打破种姓制度的束缚,提倡社会平等和人格的自由。

总的来说,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由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印度种姓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古老的社会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早期社会形成过程。

它是由各种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种姓制度在社会结构、职业分工、家庭和婚姻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对印度社会产生影响。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时期。

吠陀时期是古印度宗教经典吠陀的时代,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500年。

在这一时期,印度社会开始出现社会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即种姓。

最初的种姓制度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文化和宗教的贵族)、刹帝利(统治者和士兵)、贸易和商业的维沙(商人和农民)以及劳动者的种姓(工人和服务人员)。

这些种姓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权限,以及一定的社会和宗教义务。

随着吠陀时期的结束,印度社会进入了种姓制度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称为婆罗门时期。

在这一时期,婆罗门种姓逐渐成为印度社会的最高阶层。

他们控制着宗教、文化和知识的权力,并通过传统和教育系统来保持其垄断地位。

其他种姓群体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必须遵守各种规定和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

在这种制度下,社会地位几乎是固定不变的。

婆罗门子女出生时就被赋予高贵的地位,而其他种姓的人则被赋予低贱的地位。

种姓制度的形成不仅与社会、政治和宗教因素有关,还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贸易的壮大,各种职业出现了分工,劳动力需求增加,这也为种姓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贵族和婆罗门逐渐掌控了土地和资源,并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他种姓则被限制在特定的职业和社会角色中,无法改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种姓制度还在婚姻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婚姻应在同一种姓内进行,以维护种姓纯洁性。

这种姻亲关系在印度社会中被视为非常重要,婚姻的选择受到严格的社会规范和传统的限制,违背这些规定可能会导致社会的谴责和排斥。

尽管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知识解析】种姓制度

【知识解析】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课程导入
种姓制度的由来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 侵入印度
公元前 1500年 左右
逐步征服 整个北印度
公元前 900-600 年(列 国时代)
孔雀王朝 时期
公元前 324-前 187年
向奴隶社会 过渡
吸收 原住民先进
生产方式
定居农业生活
原始游牧生活
知识点讲解
一、种姓制度含义
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 征,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积极影响: 有利于维持印度统治及社会安定。
知识点讲解
五、种姓制度影响
材料二 “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 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 会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消极影响: 造成种族隔离,下层群众备受歧视,延缓社会进步。
课程小结
产生:雅利安人入侵时期
含义:社会等级制度

内容:四个等级
吠舍
姓 制
特点:世代相袭 贵贱分明

实质:严格的等级制度
有利于维持印度统治及社会安定 影响:
造成种族隔离、延缓社会进步
知识点拓展
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随着印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这一制度该何去何从?
再见
神权
行政权、 军事权
向国家 缴纳赋税
处于 奴隶地位
知识点讲解
三、种姓制度特点
(1)各等级世代相袭; (2)各等级贵贱分明,低等级的 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 人不得通婚。
四、种姓制度实质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或阶级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doc

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doc

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

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

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

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

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次大陆。

宗教与种姓制度形成了那里的社会基本结构。

那是与中国全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朔到雅利安人入侵后创立的吠陀文明(约公元前二千年左右)。

早期的吠陀信仰到中期逐渐演变为信仰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抬高了婆罗门的地位。

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五等。

最高等的是婆罗门。

社会分工为教授吠陀经,司祭和接受奉献。

第二等是刹帝力。

社会分工是战士和统治者,享有政治和军事权力,但没有宗教权力。

第三等是吠舍。

社会分工是农人或牧人,生产食物,提供祭品。

第四等是首陀罗。

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社会分工是提供各种服务。

第五等是贱民。

贱民是没有姓氏的,有姓氏的人如果做了违背教义的大罪也可削夺姓氏沦为贱民。

贱民专门做一些被认为是最下贱的工作。

上面两个是高等种姓,只是在政治和宗教权力上面作了分工。

宗教信仰就象一具无形的枷锁,强化了这种种姓制度。

为了让下等种姓的人无冤无悔地为高等种姓的人服务,婆罗门教提出了一种转世轮回的学说。

这一学说告诉你,你现在受苦买力是应该的,因为你出身在低等种姓家庭。

想出头也很简单,只要你这一辈子服从命运的安排,不违背宗教信仰,那么下一辈子就会投胎到高等种姓家庭。

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印度教等,强调因果报应。

如果你虔诚相信宗教,下一辈子就能得到好的报应,投胎到高种姓家庭。

反之则降级。

如果你碰到一个吠陀种姓的人,你告诉他,征召他作战士,也可以享受食物。

他会先摸一下你的额头,如果没发烧的话,他马上会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

因为你说的话是违背常理的。

婆罗门和刹帝力种姓的女人是不能下嫁低等种姓的男人的,而低种姓的女人可以高攀高种姓的男人。

高种姓的男子死后,他的老婆不仅不能改嫁,还要投火自尽殉夫。

如果那女子正好来了“好事”,还被认为不洁,不能马上殉夫。

要等干净后,再全身沐浴,才可以自尽殉夫。

低种姓男子的老婆就没有这种规矩,男子死后是可以改嫁的。

吠陀文化没落后,佛教开始兴起。

那也只是拜的神不一样,对于教义中维持种姓制度的那一套说辞,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

佛教表面上也对种姓制度提出过批评,允许所有种姓的人入教等等,但低等种姓的人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只是刹帝力也分享了波罗门的宗教权力。

这种改变显然是受制于具有政治权力的刹帝力,为刹帝力服务的。

一直到现代,种姓制度的影响因为宗教而固化,没有太大的改变。

其中经历了印度教的复兴,佛教的衰弱,伊斯兰教的加入,英国人的殖民,现代的独立。

现在印度常常把民主挂在嘴上,好象与西方接轨了,就是优秀的社会制度了。

实际上是还是个野蛮的种姓社会。

独立后印度的宪法规定,废除种姓制度,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

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

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

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XX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曾有人说,不了解种姓制度就谈不上真正了解印度社会。

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

传统上,印度社会阶层被划为4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

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种种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

按照印度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

作为印度社会的最底层,数千年来,贱民的生命财产缺乏基本保障,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市,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打骂、蹂躏甚至杀害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贱民的生活相对其他种姓而言,总体上十分悲惨,普遍低于贫困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约为1。

6亿,半数以上居住在农村。

在他们之中,大约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饮用水。

贱民的实际生活究竟如何?记者一直想去实地看看,但没有当地人陪同,想去也不行。

尽管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但由于贱民群体受教育程度很低,尤其居住在农村的贱民几乎没有懂英语的,除非找到当地人当向导,否则一切采访等于抓瞎。

日前,在几位热心的印度朋友陪同下,记者驱车分别走访了哈里亚纳邦的农村以及首都新德里一些外来贱民居住的区域,对现代印度贱民的生活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走进哈里亚纳邦一个名为莎姆戈的农村,那里普通简陋的农舍、牧归的牛群和记者以前经过的其他印度小村的景象并无二致。

像记者这样一个外国人突然光临,自然引来很多大人小孩好奇的目光。

走进村里的一口水井,记者询问了一名顶着瓦罐打水的中年妇女。

她叫昌德·卡巴,皮肤黝黑,是一位贱民。

她向记者抱怨,每天到井边打水,她们往往都是第一个到,却最后一个打到水,因为高种姓的人嫌她们先打水会污染了整个水井。

不仅如此,有些村里人还经常找茬,踢翻她的水罐,对她恶语相加,称如果看到她,一整天都要倒霉。

家里人想去庙里拜神更是不行,因为那是高种姓人才能去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在家里拜。

许多高种姓家的孩子也经常欺负贱民家的孩子,有的贱民甚至还不能在靠近村边的地方建房。

当记者问她有没有想过试图改变这种生活时,她的眼里流露出一丝茫然的目光。

她说,她的爷爷、父母都是这么过的,他们不知道要改变些什么,也许来世会好些。

同村一位出身婆罗门家庭、名叫谢卡尔·杜拉的年轻人告诉记者,他本人对与贱民交往没有什么顾忌,不过家里人经常告诫他,不要与贱民的孩子接触,不要用他们递过来的水和饭菜,否则会让别人瞧不起。

他说,他的祖母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向本村以及外村前来要饭的贱民施舍一些食物和水,但她从来不会与他们进行身体上的直接接触。

比如给水,祖母只会将水罐举起,从高处倒在贱民的瓦罐里,避免洒在自己身上。

一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印度学者告诉记者,农村是印度种姓制度最为顽固的堡垒。

在印度广大农村和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长期封闭,宗教色彩浓厚,加上村社内部结构一直被牢固地保存下来,种姓制度带来的等级差别难以从村民的意识中彻底根除。

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着“宗教赋予的神圣性”。

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不少贱民的视野狭窄,他们中有很多人虽然认为种姓制度不合理,但又认为这种制度如肤色一样难以改变,使得他们只能每天不停地在神像前祈祷,在自我否定中生活,寄希望于来世。

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原先许多居住在农村的贱民经不住大城市的诱惑,纷纷携家带口涌入大城市。

但面对“外面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多的无奈。

由于举目无亲,加上大城市本身容量有限,许多在打工潮中涌入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的贱民,不得不在白天辛苦打工之后,晚上或是露宿街头,或是到城市的一些犄角旮旯里居住。

久而久之,他们居住的地方便形成了印度各大城市里一道无法回避的尴尬景观———贫民窟。

记者曾问过一些国内来印度访问的人以及其他国家的朋友,对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答案几乎众口一词:飞机起飞时,孟买机场旁黑压压连绵数十公里的贫民窟群让人触目惊心。

的确,在过去10年中,印度大城市贫民窟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号称拥有“全亚洲最大贫民窟群”的孟买的贫民窟人数从430万增加到585万,加尔各答从362万增加到431万,新德里从224万增加到326万,另外3个大城市金奈、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贫民窟的人数也都达到了100万左右。

记者日前专门走访了新德里南区的一个贫民窟。

此前了解情况的印度朋友曾提醒记者,要想采访到真实情况,必须要在早上9点以前去,因为9点以后,贫民窟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了,要么到外面找工作,要么已经上班。

当记者8点50分来到这个不大的贫民窟时,正好碰见一位正准备出去找工作的中年人。

说是中年人,其实一问,这名来自拉贾斯坦邦、名叫拉米什的贱民,实际上只有32岁,但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已让他过早地衰老,脸上满是皱纹。

拉米什告诉记者,听说首都赚钱多,他从22岁就离开家乡,到新德里打工,与许多老乡一起住在这个贫民窟有近10年了,现在妻子和4个孩子也都在身边。

在他引导下,记者踏过满是垃圾和尘土的小巷,拨开围上来的一群群天真烂漫但衣不蔽体的孩子,进入他们的临时家园。

到处都是一些根本难以遮风挡雨的小土坯房,以及一些用废旧铁皮、油毛毡、塑料布搭成的简陋窝棚,最为醒目的莫过于一座插着彩旗的印度教小神龛了。

在拉米什的房子里,除了一些简单的锅碗瓢盆,就是漫天飞舞的苍蝇和不时蹿来跳去的老鼠。

房外有野狗,也少不了闲散的“神牛”,露天随便搭着衣服、毯子和被单,到处撒满垃圾和渣土,下水道里充满各种秽物……一切的一切难以用笔墨形容。

记者去过巴基斯坦白沙瓦边境的阿富汗难民营,曾为难民营里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唏嘘不已,如今到此,同样的感慨又涌上心头。

拉米什抱怨,他们这个贫民窟已经15天没有电了,水也经常不够。

在如今动辄4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不知他们该怎么熬过这漫长的夏天?不过陪同的印度朋友私下说,新德里市政府对这些贫民区原本是供电的,可他们总是不交电费,而且还拼命用电,电力部门不得不狠心拉闸。

究竟谁之过,无从而知。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拉米什还是对目前的状况较为满意。

他的工作是在别人婚庆期间敲鼓奏乐,手艺是到城里后学的,好时一天总有100多卢比的进账,总比在村里种田强。

而且现在他又有了德里地区的选民证,到大选时,总会有拉选票、承诺要改善他们生活的党派政客前来。

其实,和拉米什这样的贱民居住在一起的还有不少高种姓“打工者”。

他们尽管在当地农村地位较高,但毕竟囊中羞涩。

对他们而言,挣钱是头等问题,是否“沦落”到与贱民同居一隅已不重要。

不可否认,在政府的不断推动下,50多年来,印度在种姓问题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

印度政府不断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在政府中为贱民保留23%的公职岗位(有的邦甚至将名额扩大到50%),在升学录取时对贱民出身的学生给予优惠等。

一些贱民出身的政治人物还频频活跃在国家政坛上,为保护低种姓群体的利益奔走呐喊。

现任总统纳拉亚南、已故人民院(议会下院)议长巴拉约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