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孔子的言行和教诲而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理念,被誉为儒家学说的精华。

其中包括了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及对仁、义、礼、智等基本道德观念的阐述。

《论语》以其朴素、实用的语言风格,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修养和治学之道,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的领导人,其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理解《论语》的精神,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大学生能够汲取孔子的智慧和道德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幻莫测、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迷失方向。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已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具备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才能真正引领现代青年走向光明、走向成功。

2. 正文2.1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对于其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论语》中提倡“仁者爱人,智者尊贤,勇者胜敌,厚者富民”,这些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建构时,把握正确方向。

《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不朽学说。

《论语》中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无惑等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路径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同时,《论语》中道德教育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论语;道德教育;当代思想政治教育1《论语》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论语》中道德教育是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以完善个人道德体系为己任,把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不惑等内容作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从而亲身实践达到教育目的。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1]1.1仁者爱人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学而篇》)孔子认为,仁爱的根本是孝道。

如果一个人能孝顺父母,那就不会犯上作乱。

也就是说,孔子重视子女对父母兄长的态度,这样走入社会才能懂得与世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与《中庸》所述“仁者仁也,亲亲为大”,孟子所说“亲亲,人也”一脉相承。

它表明,孔子提倡的重仁爱人,主要是爱父母、以爱父母为仁。

反应了孔子论学,重在德行,注意青年人的伦理教育,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篇》)孔子认为,为仁者,心无所私,所以才能真实客观地看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好善恶恶。

仁发于人心,人心有好恶之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是“仁”的极致发挥。

1.2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篇》)君子以道义作为万事衡量之标准,不计个人得失,从大局出发安民济众;而小人则以外在的东西做参照物,不辨是非肆意妄为,只重利益。

“诚如雨果指出的,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智慧。

关于德育和智慧的内容尤为丰富,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当代人的生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从德育方面看,《论语》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比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等观点,都是在告诫人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品质的人。

他还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些论断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正是因为缺乏道德修养和品德规范,才导致了环境污染、社会腐败、家庭破裂等问题的层出不穷,所以我们需要从《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中汲取养料,注重个人修养,弘扬正气,建设和谐社会。

从智慧方面看,《论语》中充满了富有智慧的箴言和故事。

例如《子张》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路》中的“当斯之时,豫能仕守之”等等,这些都是孔子智慧的结晶。

他强调了勤学苦练、虚心求教的重要性,以及明辨是非、警惕形势的必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士人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对于现代人的学习和生活同样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且,只有虚心求教,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对于道德修养和智慧的追求也是孔子教诲的重要内容。

他提出的“有德者,必有智”、“君子慎其独”,都在告诫我们应该注重德性修养,同时也要注重智慧的开发,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从现代启示来看,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汲取养料,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注重自身品质和操守。

只有把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也要注重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有志之士,他们有的为民族百姓驰骋沙场,有的辅助明君治理天下,有的组织百姓修桥铺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留下了不可比拟的功勋。

他们的功勋卓越,思想道德品质高尚,追根溯源,这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他们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在居家时刻,他们就孝顺父母,长幼有序,和谐邻里。

对于蕴含儒家思想精髓的经典著作《论语》,对我国的儒家思想做了一个深刻的阐述,内容极其丰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论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现代化的高素质青年,是我国未来人才市场的领军人,是未来科技市场的后备军。

但是,现在人们在对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各方面技能要求的同时,还和你看中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孝文化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

人们认为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仍需要有较大的改进,例如:对于大学时光不加以珍惜,整天浑浑噩噩的度日,不珍惜自己的青春;对于父母用血汗钱供自己在校园学习知识技能,不够勤俭节约,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不够用心等[1] 。

对于这类现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大学生,而是高校大学生与社会有众多接轨,受社会各类不良思潮的影响。

这就对于我国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透过这些不良现象,当我们返璞归真,思考国学经典论语时,发现当中隐含的各方面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在论语中,指出了思想道德最基本在于“仁”和“孝”,就是大学生在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时要以“孝”为出发点。

其他的一切道德素质思想的形成都要在“孝”的基础上推出,包括责任、感恩以及爱国等。

“百善孝为先”就是当中最为明显的体现,很好的证明了“孝”道是我国传统国学儒家思想的圣贤们希望能以此作为理想社会最基本的出发点,这是人性的“仁”最根本的起源。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强调学习追随德才兼备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不远乎亲,亦不近乎人。

”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学习追随具有德才兼备的人,这种人不仅对我们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有益。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在追求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学习,尊重真理、尊重人才,培养自己正确的学术观和人才观。

也要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以德立身,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论语》提倡诚信做人,重视观念转变。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寓意着诚实做人,重实践重行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不怕吃苦,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论语》中还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知识,态度决定高度。

我们要明确知识的来源和性质,正确对待知识,对未知的事物持有谦卑的态度。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味着我们要用追求真知之心去学习,不浮躁不浮华,用踏实的学风去实践,用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知识水平,坚守学术诚信。

《论语》提倡孝和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伦之本,也是一切美德的发端。

在《论语》中,孔子说,“能事父母,则能事君。

”这句话概括了孔子所提倡的孝道精神,也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对社会更好地尽职,对国家更好地效力。

《论语》中也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体恤和理解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注重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用真诚、用爱心和善心去对待他人,做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社会责任感。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则看重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1. 引言1.1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是因为这部经典蕴含着古代圣贤们对待人生道德、修养和修身的深刻思考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等先贤们通过言传身教,表达了对仁爱、孝道、忠诚、中庸、格物致知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为后世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仁爱之道,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忠诚为本,且无贵贱区分。

这种仁爱之道指引着人们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

孝道之重也是《论语》中强调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根本。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忠诚为本,中庸之道以及格物致知等观念也在《论语》中得到充分阐释和探讨。

这些道德智慧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智慧和行为准则,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2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趋势在当今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愈发显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德育智慧成为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关键。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增加了道德领域的不确定性和诱惑,加强德育智慧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德育智慧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追求物质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重要。

只有具备德育智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做出正确的选择,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建设美好的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智慧。

关于德育智慧的教导贯穿始终,对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出发,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现代的启示。

孔子的德育理念对当代社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德育为首要任务。

孔子主张“修己治人”,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德行充盈,然后才能去治理他人,进而治理天下。

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首先我们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做到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尊重他人、守信用,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孔子提出的“修己”的思想,也是对现代社会中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的重要启示。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个体要不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才能够在挫折中奋发向前,在困境中保持镇定,做出正确的决策。

孔子的智慧和教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孔子注重修己以使人至善,以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提倡的是内在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规范的缺失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当以孔子的智慧和教导为借鉴,以德育为先,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遵守。

只有通过提升整体社会道德水平,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其实也是对现代人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而在学习中,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所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给现代人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要注重开展思辨,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和学问水平。

孔子还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观念。

他认为,“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应该只注重外在的能力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思想观念。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不仅在古代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1. 学习与修养《论语》中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种无止境的学习态度和对修养的重视,对当代人依然具有深刻启示。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而对人格修养和品德修养的追求也是当代社会亟待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2. 仁爱与公正《论语》中对仁爱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们应该善待他人,体恤他人的感受。

而在公正方面,孔子也提出了“求仁得仁,又何如焉”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他对公正的重视。

在当代社会,仁爱和公正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人际关系、企业管理与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都需要着重强调仁爱与公正的精神,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3. 言行一致《论语》中对言行一致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孔子强调“说不在多,在准”,“行之,言之”,反映出他对言行一致的极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在政治、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言行一致的要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言行一致,才能提高个人的公信力,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也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 节俭与廉洁《论语》中对节俭和廉洁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孔子强调“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提出了“有德者必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反映了他对廉洁和节俭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节俭和廉洁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节俭和廉洁,才能避免浪费和贪污腐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我们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也者 , 其 为人 之本也 。 ” ( 《 论语 ・ 学而 篇》 ) 孔子认为, 仁爱的根本是 孝 道。如果 一个 人能 孝顺 父母 , 那 就不 会
犯上作乱 。也就是说 , 孔 子重视 子女对 父母兄 长的态度 , 这样走入社会才能懂得与世人相 处 的技 巧和方法 ; “ 泛爱 众, 而亲仁 。 ” ( 《 论语 ・学而篇 》 ) 与《 中庸 》 所述“ 仁者 仁 也, 亲亲 为 大” , 孟 子所 说 “ 亲亲 , 人也” 一 脉相 承 。它 表 明, 孔子提倡 的重 仁爱 人 , 主要是爱 父母 、 以爱父 母为仁 。 反应 了孔子论 学 , 重在 德行 , 注 意青年 人 的伦理 教育 , 适 应了当时 的社会需要 ; “ 唯仁者 能好 人 , 能 恶人 。 ” ( 《 论 语 里仁篇》 ) 孔 子认 为 , 为仁者 , 心 无所 私 , 所 以才 能真 实 客观地看问题 , 从 而做 到真正 的好善恶 恶 。仁发 于人心 , 人心有好恶之分 ; “ 己所 不欲 , 勿施 于人 。 ” ( 《 论语 - 颜 渊 篇》 ) 是“ 仁” 的极致发挥 。
中道德教 育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 论语 ; 道德教 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 4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4 7 5 8 8 4 ( 2 0 1 4) 0 1- 0 0 5 2- 0 2
l 《 论语》 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智 即睿智 , 智慧 。孔 子强 调通 过 多方 面知 识修 养 的 提高来促成道德修养 的升华 。孔 子 日: “ 博 学而笃 之 ,切 问而近思 , 仁在其 中矣 。 ” ( 《 论语 ・子张篇》 ) 就是说 , 智 的 自觉努力过程主 要通过 两个 途径 :“ 博学” 和“ 近思 ” 。 道德品质 的完善建立在广博学习 的基础上 , 知识 即美德 ; 智者还应重 信 “ 故 君子 名 之必 可 言也 , 言 之 必可 行 也 。 ” ( 《 论语 - 子路篇 》 ) 所 以君子 一定要名 正言顺 , 才 能够 说 得清楚 , 说 出来才 必 然能做 到 。有 道德 修养 的人 凡事 对 任何人 都没 有什 么可遮掩 的 , 以诚会 友 , 以信 取人 , 言 必 行, 行必果 。这样 才 能言 而有信 、 取 信 于人 , 否 则定 诚 信 缺失 , 与其周 围人格格不 入 , 终E t 不 得志 。但凡 做到这 两 点, 人生方能活得 明白不受 困惑 。
1 . 4 智 者 不 惑
1 . 2 义 以为 上
“ 君子喻于 义 、 小人 喻 于利 。 ” ( 《 论语 ・ 里仁 篇 》 ) 君 子以道义作为万事衡量之标 准 , 不 计个人 得失 , 从大局 出 发安民济众 ; 而小人则 以外 在 的东 西做参 照物 , 不辨是 非 肆 意妄为 , 只重 利益 。“ 诚 如雨 果指 出 的, 人 有 了物质 才 能生存 , 有 了理想 才 能生 活。理想是 构 成人 之本 质 的一 个 重要因素。 ” 君子是 谋社 稷 民生大 义大 利之 人 。义 , 不仅 是君子应具备 的道德 品质 , 更是 一 种崇 高人 生境 界 的追 求。“ 直到 ‘ 君子 义 以为质 , 礼 以行之 , 孙 以 出之 , 信 以成 之 ’ ( 《 卫灵公》 ) 才 说明君 子 已经 把义这种 外在 的道 德行 为规范转化成 内心 的天然 道德 义务 , 完 成 了 由道 德
本意 , 只要不 故加 曲解 , 始终有不可毁 的不朽价值 。 ” l l 1 . 1 仁 者 爱 人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的核心 、 是做人 的根本 。“ 孝
他律 向道德 自律 的质 变过 程 , 从 而心 中再无 有丝 毫不 敬 畏、 不 服膺 的余 地。 ”
1 . 3 礼之指 引
第 6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 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 h e o r y a n d Pr a c t i c e o f Co n t e mp or a r y E d u c a t i on
Vo 1 . 6 N0 . 1
J a n.2 0 1 4
《 论语》 中道德教 育对 当代思想政治 教 育 的启 示
李 爽
(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著作之一 , 是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 的不朽 学说 。《 论 语》 中仁者 爱人、 义 以为上 、
礼之指 引、 智者无惑等道德教育 的思想精髓对 当代 思想政 治教 育的 内容 和实践 路径都 有着深 刻的启 示。 同时, 《 论语 》

“ 道之 以政 , 齐之 以刑 ,民免而无 耻 ;道之 以德 ,齐 之 以礼 ,有耻且格 。 ” ( 《 论语 ・ 为政篇》 ) 指用刑法来 约束 人们 , 只是 想暂时性 地使 其免 于罪过 , 人们不 会为 自己所 做 的事情感 到罪 过。而具 体提 供 给 民众 的 、 让 民众接 受 并执行 的施政 措施 , 则 应 是德 方 面 的教育 、 礼 方 面 的引 导 。不但会使 人们有 羞 耻之 心 , 而且 使人 心归 善 。任 何 强制性 的制 裁都 难 以达成 主观 上 的道德 自律 。孔 子 云 : “ 礼之用 , 和为贵 。 ” 即礼 的作用 , 无论 遇到什 么事 情都 点 到为止 、 力 求 和谐 的意 思 ; “ 君 子 和而 不 同 , 小 人 同而 不 和”, “ 和” 是指 真理 、 原 则一 致 , 不“ 同” , 不管 差异 多大 , 忽视个人 的主观 能动 性。人 与人之 间会 有思 维 的偏差 , 个性不 同, 社会 环境 的氛 围也会 大不 一样 。事与 事之 间 会有不 同 的矛 盾 , 怎 样 才 能 中 和 矛盾 , 调整偏差, 就 靠 “ 礼” 的引导和调节的作用 。
《 论语》 中道德教 育是 以培 养理想 人格 为 目标 , 以完 善个人 道德 体系 为 己任 , 把 仁者 爱人 、 义 以为上 , 礼 之指 引、 智者不 惑等 内容 作为齐 家 、 治 国的 出发 点 , 从 而 亲身 实践达到教育 目的。南 怀瑾 先生认 为 : “ 孔 子学 说与 《 论 语》 本 书的价值 , 无论在任何 时代 、 任何 地区 , 对它 的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