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27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三篇】篇一一、说教材:《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
第三单元是名人故事单元,学习这类题材的课文,要理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探寻人物的脚印,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安康成长。
本课表达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这篇课文,营造审美气氛,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和感受。
“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共性的折射, 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士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宏大品行对学生能起到肯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说目标:依据课文内容与教学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工1、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一一“形神兼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和方法】:1、学习运用勾画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六、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信任学生对贝多芬有了肯定的了解,所以,在课堂马上完毕之时我会再一次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再次感受贝多芬心里的音乐,以及他与命运不屈的斗争精神,并在这同时从贝多芬的精神方面作一简要的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总结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结合本文所学到学问,描写自己最熟识的一个同学的外貌,表现其共性特征。
2、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韧精神,培育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画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说过程:1、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情导入,然后介绍他的生平。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2、本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理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为此我设计了其次个环节一一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精读品析课文做了有利的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音乐成就,认识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语言分析来理解和评价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情感目标:感受贝多芬的坚韧性格和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贝多芬的生平和音乐成就,分析贝多芬的人物性格和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将文本与音乐结合,让学生通过语言和音乐两个层面来理解贝多芬的伟大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等,让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音乐成就、影响等,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3.文本研读: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贝多芬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来理解贝多芬的坚韧性格和对音乐的热爱。
4.语言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如贝多芬的文学作品、三段式结构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来理解这些语言点在文中的作用。
5.练习与巩固:结合教材内容,提供相关的练习,包括基础知识练习和阅读理解练习等,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音乐成就等基本知识。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交流来深入分析文本和音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即时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作业布置: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练习、阅读理解练习等,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历史、音乐成就以及音乐特点。
2.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力量,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贝多芬的生平及音乐成就介绍。
2.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
3.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表现主题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播放《欢乐颂》片段,并组织学生进行听力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影响?第二步:学习贝多芬的生平及音乐成就1.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音乐成就。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音乐特点及表现主题等。
第三步: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如《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
2.学生鉴赏这些作品,分析其中的音乐特点、表现主题和情感体验等。
第四步:分组进行作品分析与报告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报告。
2.学生结合贝多芬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音乐特点、表现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度阐述。
3.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精心准备的报告。
第五步: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学生通过本次学习,不仅增强了音乐素养,也增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学生一起回顾自己的学习体验,分享感受和思考。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合作学习法。
3.欣赏分析法。
4.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
教学评价1.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评价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程度,表达,阐述,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优秀8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一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说教学设想: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
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审美体验的内化: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学主题:走进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学设计的两大板块:写作学习上,以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为主;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
由对贝多芬出色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人生”和“苦难历程”造就这样一位巨人,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
说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写一篇小练笔《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贝多芬不屈命运的安排,执著追求音乐事业的精神,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重点:1、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2、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说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精选5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精选5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重点与难点: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知识链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820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
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鸣奏曲等。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
预习检测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佣()重荷()丧()失深suì()chóu()躇喧xiāo()níng()重pán()石(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喧嚣:杂乱无章:惹人注目:2、认真阅读(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2)课文写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3)在文中圈画描写贝多芬的精彩语句和你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自主学习:一、展示“预习1、2”成果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展示“预习3”(二)本文层次清晰,是按照拜访的先后顺序,从三个角度表现贝多芬这一形象的。
请浏览全文,思考,然后具体说说是从哪三个角度表现的?小组合作探究:走进贝多芬心灵,感受贝多芬形象。
1.读完全文,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他的什么精神?2.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课外作业:P99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方法。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从人物的描写中多角度的感受人物,体验情感。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3、情感价值观:学习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从人物的描写中多角度的感受人物,体验情感。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①导入新课:学生捂上耳朵听教师播放的《命运交响曲》,接着仔细倾听再次播放的《命运交响曲》,学生谈两次的不同感受,并让学生说出该曲名和创作者。
②请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贝多芬资料。
这首如此振奋人心的名曲竟然是由一位双耳失聪的人创作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音乐巨人,看看生活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课题)2、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化身为文中的人物或女佣人或初次来访的客人或贝多芬本人,以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贝多芬。
(将预习时的资料小组内先交流,后全班交流)先由一位学生以女佣的身份发言,然后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设想:我家主人是个性格孤僻的人。
从课文中“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可看出(心理描写)教师小结:以佣人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个性格孤僻的人。
接着由一位学生以客人的身份发言,然后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设想:他是一个可敬的人,在生活重压下能够创造如此奇瑰的音乐;但他又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有太多的磨难却少了人们的理解。
从课文中“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看出来。
(外貌、神态描写)教师小结:以一个和贝多芬初次见面的客人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以及和他的谈话使我们了解了贝多芬“真实的好灵魂”。
最后由一位学生以贝多芬的身份发言,然后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设想:谁能知道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寂灭的世界里,只有音乐一直那么忠实地跟随着我,只有音乐才是我永远的知音。
从课文中“我的好灵魂!…………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可看出来。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探究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影视等各种资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人物。
让学生学会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2)通过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课件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中疑难问题的探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
(4)通过人物速写练习,学习塑造人物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名人单元)中,学习本课探寻贝多芬的生命足迹,学习他的顽强精神。
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
五、[课前准备]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用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来说什么最重要?那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什么最重要呢?生:耳朵。
师: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
而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却在他耳聋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听《命运》交响曲。
(二)新课教学:1、"贝多芬"这个名字,大家也许很熟悉,而对于这个人,大家也许是"对面不相识",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课件来了解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导课1、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齐读课题。
你了解贝多芬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师: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今天让我们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生活又是怎样?2、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感知全文内容。
本节课我们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2、体会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3、学习人物外貌描写技法。
生齐读二、感知内容1、师:本节课,老师想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学习任务,行吗?要求:①、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
②、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2、成果展示①、出示生字,生注音、齐读。
②、交流问题师:课文从不同的视角,逐层深入,展现了贝多芬的独特个性。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感悟人格魅力1、出示导学提纲2、学生自由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他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
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
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但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面对厄运,不妥协,敢于向命运挑战,高呼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四、写作训练1、师: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要求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抓住主要词语准确地描述人物外貌特征。
2、师生共同概括:形神兼备3、写作要求:猜猜我是谁?学习文中运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的外貌,与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可以写班里的同学,也可以写其它的人,不只是要求写出他的外貌特征,还要能折射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的肖像描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他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自幼从父亲学音乐。
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
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
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
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
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
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演意义。
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
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描写贝多芬肖像的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1)重荷;沉重的负担。
(2)深邃:深奥。
(3)踌躇;犹豫不决。
(4)巴望:盼望、指望。
(5)锁闭:像锁住一样被关闭。
(6)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7)惹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
(8)杂乱无章:杂乱而无条理。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贝多芬的精神状态。
(从女佣的视角写)第二部分:贝多芬的形象特征。
(从陌生人的视觉写)第三部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从主人公的角度写)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是怎样表达的?明确: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第二步,精读课文。
探究内容1.速读课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作者如何描写贝多芬的肖像的?这些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身材)“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托着什么东西”——早已失效的助听器。
(服饰)“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颊,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面容、神态)“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
”(神态)这些肖像不但从远到近、由大至小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o早已失效了’’的助听OS,“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
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的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3.“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比喻。
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4.贝多芬看了客人在纸上写的字后,为什么“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讨论并归纳:因为丧失了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悲剧,这使他十分苦恼甚至暴戾。
他常常被人误解,而“客人”却要了解他的“好灵魂”,报道他的消息,这使他很受感动。
5.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讨论并归纳: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诗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6.“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嬲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讨论并归纳: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比喻他的创作激情。
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7.“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
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8.“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讨论并归纳:《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9.请用几句话概括课文中贝多芬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1.你对本课有怎样新的见解?2.学了本文有怎样的收获?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任选择一个人,对他进行肖像描写,力争表现人物的性格。
总结固趣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布置作业:预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何为简介何为(1922年~2011年),原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著名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
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代表作有:《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选集》等。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
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著名作品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其中以贝多芬为蓝本的为《约翰·克里斯朵夫》。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