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启示作文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满分作文汇总【5篇】

论语读后感满分作文汇总【5篇】

论语读后感满分作文汇总【5篇】《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今日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论语读后感作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论语读后感作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始,我对这句话疑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乐观发言,专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全都学会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天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起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现了崭新的知识,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如果学了,然后再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开心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难道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态度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知道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读后感作文2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论语让我明白了小学作文

论语让我明白了小学作文

论语让我明白了小学作文论语让我明白了小学作文(精选24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论语让我明白了小学作文(精选2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让我明白了小学作文篇1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论语让我明白了小学作文篇2三千年来,中华历史长河中泛着这样一朵被阳光镀成金色的浪花——《论语》宋朝年间,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如今,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品读着《论语》,品读着这颗历史传承下来的明珠,品读着先贤的教诲……我们吟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思索着曾几何时,在雨中,是父亲的伞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曾几何时,在深夜,是母亲的一杯牛奶,给予我温暖,驱散了我心中的疲倦。

要懂得感激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

走进《论语》,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心得体会作文(精品10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作文(精品10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作文(精品10篇)读论语心得体会作文篇1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

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

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这个道理。

何为父母?即生育、抚养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赐予你的。

何为长辈?即呵护,疼爱你的人,你的成长是长辈见证的。

这么看来,尊敬他们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实。

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有多少人没能去做到的?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青年因家长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丝毫不留情。

面对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之中,有多少问题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也不可能做出这种行为,定是平时所积累的不满就此宣泄。

而不满又从何而来?就是不尊重开始的,你的不尊重,导致了你的不满,心中有个念头:总想着他们凭什么说我,对我这么不尊重。

然则是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实,尊重是相对性的,应该尊重父母为先。

他们也曾有过尊重他们的父母,也想让你明白,也许他们出发点错了,但他们总比你理性许多,说归说,但有个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当的行为。

尊重你的父母,他们定会尊重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尊重为前提。

不要以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就不觉的什么了,相反他们还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让我迷失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之中。

读论语心得体会作文篇2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

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

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

论语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学到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如果让你写一篇论语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读后感600字作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读后感600字作文【篇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

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这本书流传至今,历经了2000多年。

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历经两千多年的书,想必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吧,要不然它也不会这么著名。

我又一次翻开书,开始细细的品味了。

我看见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是啊,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短处,反之,每个人也都有长处。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进一步。

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级时,我们班里有几个人写的字蛮漂亮的,我十分羡慕,就有时候会去练练字,但是没过两个月就渐渐淡忘了,后来索性就不练了。

直到六年级下册时,我才又下定决心练字了,因为虽然不算特别难看,可是有时候考试时会因为写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

我就慢慢地开始把字形矫正过来,可是写那些字的时候特别费力,常常写了一会儿就手酸的要命,但是我每当这时候,就会想起别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励自己,渐渐地,渐渐地,我写的时候就越来越顺手了。

论语读后感600字作文【篇2】我最近完成了一本书,它就是《论语》。

关于论语心得作文(7篇万能范文).doc

关于论语心得作文(7篇万能范文).doc

关于论语心得作文(7篇万能范文)关于论语心得作文篇1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

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

毕竟我对其了解的深入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或性质妄加评论的程度。

这个学期,思修课布置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作为平时作业,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一点点我的想法。

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请老师给予指正。

关于论语心得作文篇2《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

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立刻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描绘学习的欢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立刻出此刻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孔子十分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可是,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所以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论语心得的作文(优秀8篇)

论语心得的作文(优秀8篇)

论语心得的作文(优秀8篇)论语心得的作文篇1《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

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首先,孔子是个人。

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

关于论语作文7篇

关于论语作文7篇

在我们平凡的⽇常⾥,⼤家对作⽂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可以提⾼我们的语⾔组织能⼒。

你知道作⽂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论语作⽂,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论语作⽂1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远,平凡中见伟⼤,这就是以孔⼦为代表的中国⽂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对话,让我明⽩了:要重视个⼈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化的三⾜。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成仁,孟⽈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曾说:“墨家兼爱,是⽆⽗也;扬⼦⽆我,是⽆君也,⽆⽗⽆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了,只有把个⼈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个⼈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的⼈格才能得到彰显。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五者,废其⼀,⾮学也。

” ⼦⽈:“鱼失⽔则死,⽔失鱼犹为⽔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若想得民⼼最好的⽅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君⼦不器”。

这是我⾮常喜欢的⼀句话。

⼈并不是被控制的⼯具或机器,⽽是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应该充分发挥⾃⼰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的发展。

孔⼦⾃⼰后来也实践了这⼀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类,可谓是⼀个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朝闻道,⼣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种多么难得的对学⽣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十篇

《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十篇

《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十篇《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朋友们,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论语》其实充满了奥秘与神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十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范文一《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

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

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

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启示作文【篇一:《论语》启示我们如何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论语》启示我们如何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译文】孔子说:“先看他做什么,再观他行为的动机,再考察他内心安于什么。

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小感】透视人的内心,实在是一个难题。

尤其是时下人人戴着面具生活。

然而要想大到任用人才,小到交到挚友,密切到找找自己的另一半,无不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人的内心世界。

听其言显然不可全信。

观其行还不够本质。

考察他行为的动机就接近了。

看看他内心安于什么就再也无所遁形了!连我也要感慨了: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篇二:《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礼”“义”“仁”“智”的思想,其内容广泛,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道德行为、做人准则等。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必读书目。

流传至今,下至5、6岁的孩童,上至70、80岁的老人,也几乎人人知晓此书。

我也毫不例外是看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语》名言长大的。

小时候看的是只言片语,也只靠生硬的翻译去浅显地理解《论语》。

而今已为大学生的我,终于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联系现实,对它也有了很多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许有偏差也或许不够深刻,但还是让我一一道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可能是《论语》中我知道得最早的一句话了,小时候对此的理解更多是在学习的层面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好知识。

而现在看来,这种理解只是最低境界罢了。

细细品味,里面却蕴含了处世的哲学。

随着年纪增长,步入复杂变幻的社会,为了取悦他人,也或是因为不得不迎合社会,许多人选择了伪装自己,伪装自己的能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肆意吹嘘,工于心计。

他们流连在灯红酒绿之中,虚伪地弯起嘴角的弧度,却忘了交友处世的首要准则,诚实(当然,这种诚实是相对意义上而言的,比如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并不算是违背了诚实的原则)。

看看古往今来朋友甚多的谦谦公子,谁不是以诚实待人为准则的。

古时的伯牙子期若不是坦诚相待怕仅是因才华相吸也难成知音吧,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不仅是在做学问上诚实,还有为人处世上诚恳,这应当也是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吧。

由此可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中还是蕴含有大智慧的。

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得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呢。

大多数人都是言语大于行动,包括最初的我。

总是在最开始给自己定下宏伟的目标,然后大声地告诉世界,我要开始做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懈怠直至放弃。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博学多才的君子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不倦的目标,而这句话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之道,不能只说不做。

我想对于现在而言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你成功地做到之后再说出来。

这不仅是一种不凡气度,更是一种君子之道。

3、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应该你祭奠的鬼神你却祭奠他,这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懦弱”。

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孔子对“谄”“义”“勇”下了一个定义,纵使世事变迁,这些定义于今世却也是适用的。

谄媚的人,嘴脸如此让人恶心,做着不该自己做的事,孔子对此的描述“非其鬼而祭之”十分形象甚至还有些诙谐幽默,让人读后心里不禁小小地敲起了警钟——莫做此类人,只会遭人鄙夷唾弃。

再看现在“小悦悦”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冷漠旁观甚至见死不救者大有人在,这不就是孔子所言的“无勇”么。

我们都应做一个孔子所说的“见义敢为”的人。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而文采多余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搭配得当,才是君子“。

此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人与质的辩证关系以及君子的人格模式,这句话对我有很大启示。

就简单从写作上来说,如果语言直白,则显得平淡没有内涵;若又一味追求夺人眼球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文章,则会变得空洞浮夸。

放到人格模式上来说,一个人应该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以免落入俗套,流于粗野。

但同时也要怀有质朴的心,不能因此而盛气凌人看不起周遭事物。

只有兼具一身才华与赤子之心(也就是质朴与文采),才能成为谦谦君子。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我想这句话用现代的一句话概括大概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吧。

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顺利地完成一件事,喜欢这件事的人则能圆满地完成,可以此为乐的人却能超凡地完成。

因为以此为乐,便能全身心投入,甚至是“融”入。

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如果你要学习某样东西(甚至是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请你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任务。

这样,就一定能够将它做到最好,同时自己的心境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虽然《论语》字字珠玑,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其中的有些观点我还是不认同的,比如以下两句。

1、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什么是“异端”呢,或许在孔子等人眼里不正确的东西就是异端,可是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么他们就是完全正确的么?答案是不。

在百家争鸣的年代,一味地否认他人的观点,未免有些自以为是甚至是专制了吧。

或许就是这些对所谓“异端”的攻击,而导致了许多正确或新奇的想法遭到压制甚至消失。

再者说,攻击“不正确”的言论,祸害真的就可以消除了吗?未免想得太过简单了罢。

2、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书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礼”千年传承,作为儒家文化的结晶,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可我却不认同这里的“礼”,我认为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君子博学,便定会产生自己的新思想,却硬生生地用“礼”来约束,还将一种有创新的潜质称作是离经叛道,这是何等地忽视人性啊。

读完《论语》,感触颇多,却不能悉数表达,寥寥两千余字,希望能记录下自己一些深刻的想法。

【篇三:作文素材论语国学名句】复习作文素材整理励志名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1、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

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

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照亮所有黑暗。

如果你是一丝清风,就吹走世间的尘埃。

如果你是一阵春风,就吹绿田野的庄稼。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7、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长成参天的大树。

一块铀块,可以平庸无奇地在石头里沉睡下去,也可以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

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世上厮混日子,也可以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8、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9、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白云。

11、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感情是人生的一部分:亲情是序言,友情是目录,爱、恨、恋、想是感情故事的主题。

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

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

知识是海洋中的一叶小舟:文史理工是船浆,情感智慧是风帆,老师学生是知识的孩子。

波的图像是人生的道路:波峰是成功,波谷是挫折,质点是波的图像的闪光。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12、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13、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

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

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

14、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