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中国建筑史课件

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3、坛庙组群中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牌坊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24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中国很早就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作是王朝 的一种基本制度,“礼”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就是有关的规定和理论根据的记录。 中国古代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型制,诸侯、 士大夫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宅第标准,都是作 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不可 逾越。
25
古代建筑的“顶峰”太和殿和普通平民 民居都必须纳入“礼”的约束范围内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 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 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 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 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
17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 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 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 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 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 营造上的难题。
26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墨子:“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也 许是最早将房屋与“礼”建立联系的言论。 中国古代的住宅布局亦是由“别男女之礼” 引申而来的构图。皇宫中的“六宫六寝”、 宅舍中的“前堂后室”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 范围做出了严格的区分。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精神 在建筑上的反映。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 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 观点之争。
12
德国传统木住宅
俄罗斯木教堂
13
泉州石塔: 800年前
40.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 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 造似为反例?)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中国很早就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作是王朝 的一种基本制度,“礼”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就是有关的规定和理论根据的记录。 中国古代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型制,诸侯、 士大夫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宅第标准,都是作 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不可 逾越。
25
古代建筑的“顶峰”太和殿和普通平民 民居都必须纳入“礼”的约束范围内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 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 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 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 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
17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 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 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 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 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 营造上的难题。
26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墨子:“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也 许是最早将房屋与“礼”建立联系的言论。 中国古代的住宅布局亦是由“别男女之礼” 引申而来的构图。皇宫中的“六宫六寝”、 宅舍中的“前堂后室”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 范围做出了严格的区分。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精神 在建筑上的反映。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 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 观点之争。
12
德国传统木住宅
俄罗斯木教堂
13
泉州石塔: 800年前
40.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 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 造似为反例?)
《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
中国建筑史体系特征:类型与文化相结合
城市、宫殿、住宅——吏官文化 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宗教文化 园林——士大夫文化 民居——乡土文化
精选ppt
35
三、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白箱”型思维与“黑箱”型思维之比较
信息输入
信息输出
思维活动
精选ppt
36
数字运算(白箱型思维):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
精选ppt
8
作者:项秉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3月出版
精选ppt
9
《赖特》一书中第 40页的两段文字
精选ppt
10
在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语汇中,没
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
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
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
鸡尾酒文化美国摩天楼榻榻米文化日本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十年哈雄文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刘敦桢文集梁思成文集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杂志类
中国建筑史
精选ppt
1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
精选ppt
21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皇帝和贵族曾长期统
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则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 在19世纪以前的建筑中,宫殿、府邸、庙宇、教堂甚 至陵墓建筑,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 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建筑成就的主要 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成了建筑历 史的主要内容。而建筑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他们自己 的住宅建筑功能身份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也十 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 最高成就。但这并不能抹杀劳动人民为建筑的发展所 作出的伟大贡献。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宫 殿、庙宇、教堂、陵墓之类的建筑物上的充分表现, 才使得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形制、艺术手法得以 完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精选p富pt 的建筑文化遗产。 22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62页PPT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国建筑史[优质ppt]
![中国建筑史[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0156efd5bbfd0a795673f1.png)
中国建筑史学科发展简况
1. 学科的创建: • 组织: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于1930年由朱启钤(qian)先生创办,此 后,随着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相继加入,而成 为最早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学术团体。 从1932年至1937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经 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 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掌握了从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丰 富实物例证,为建筑史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 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 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 中读书。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 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1929年出任 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 校。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 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 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1955年4月1日病逝 于北京。
1. 无公式可推导
2. 按照数理逻辑演绎,有确定程序 2. 不能按数理逻辑演绎,无严格程序
3. 思维活动不因人而异
3. 思维活动因人而异
4. 思维过程透亮
4. 思维活动隠埋
5. 输出的是某个确定答案
5. 输出的是若干个不确定答案
6. 答案可以定量
6. 不能定量,只能定性
7. 是非正误一目了然,检验标准明确 7. 是非界限模糊,评判标准模糊
1. 描述性史学与阐释性史学:
周尺的长度 汉尺的长度 唐尺的长度 宋尺的长度 宋以后尺的长度
1. 学科的创建: • 组织: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于1930年由朱启钤(qian)先生创办,此 后,随着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相继加入,而成 为最早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学术团体。 从1932年至1937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经 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 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掌握了从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丰 富实物例证,为建筑史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 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 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 中读书。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 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1929年出任 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 校。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 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 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1955年4月1日病逝 于北京。
1. 无公式可推导
2. 按照数理逻辑演绎,有确定程序 2. 不能按数理逻辑演绎,无严格程序
3. 思维活动不因人而异
3. 思维活动因人而异
4. 思维过程透亮
4. 思维活动隠埋
5. 输出的是某个确定答案
5. 输出的是若干个不确定答案
6. 答案可以定量
6. 不能定量,只能定性
7. 是非正误一目了然,检验标准明确 7. 是非界限模糊,评判标准模糊
1. 描述性史学与阐释性史学:
周尺的长度 汉尺的长度 唐尺的长度 宋尺的长度 宋以后尺的长度
中国建筑史 ppt

唐朝宫殿
唐朝斗拱
宋:(960年—1279年)
• 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 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 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 殿、台、楼、阁。 • 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 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 《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 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 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原始建筑河姆渡遗址干阑式
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奴隶社会的建筑
•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 发现。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 •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 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建筑技术明显提高。著名遗址有:① 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 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毫的遗址。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 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 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③黄陂盘 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 国的宫殿。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 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中国考古界 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 较清楚的认识。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 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 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栱
横栱
栌斗
衬方头 耍头 昂
建筑精选课件
20
建筑精选课件
21
建筑精选课件
22
建筑精选课件
23
建筑精选课件
24
建筑精选课件
25
建筑精选课件
26
4.3 斗栱
3 描述: 跳 n 踩2n+1 铺作n+3 4 模数:外檐 内檐/ 柱头 补间 转角
建筑精选课件
27
4.4 屋架
1 主要构件:梁、檩(桁)、椽、 (柱、枋) 2 其它构件:
单体:材料、技术 群体:单体+空间(院落:庭院或天井)的组织方式 类型:特定的功能空间+装饰
建筑精选课件
3
一、何谓“营造”
营造:
经营、制作
Yingzao
(1) [construct;build]∶建造 营造住宅 (2) [make]∶制作;做 营造器物 (3) [fabricate]∶构造、编造 各肆营造,枝叶徒繁 所谓营造业就是指涉及上述生产的所 有所有行业 水泥工涉及到建筑行业也算是营造业的一种
为装饰构件,梁枋断面5∶4
建筑精选课件
39
4.7 木构技术发展片断
木构件加工 - 斗栱 - 铺作 - 木构架类型
I 先秦-南北朝:木榫印
斗拱形式多样,铺作之制未定型 土木结合
II 隋唐 - 元:侧脚,升起,卷杀
1 叉柱造 2 缠柱造
建筑精选课件
33
4.6 木构技术发展的两个要点(了解)
1 斗栱的起源:木悬挑的构造 2 铺作层的起源:木材的井干壁体+木悬挑的构造
建筑精选课件
34
1 斗栱的演变
早期- 宋代的斗拱
建筑精选课件
35
斗栱 唐-清
建筑精选课件
36
斗栱 唐-清
中国的“柱式” CHINESE ORDER
角度
-历时性的研究: -共时性的研究: 古典建筑-唐宋以来,木结构,中原-江南,官式-课本:清式建筑做法
建筑精选课件
7
四、大木作
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木结构建筑的主体木构架
1、平面的基本概念:
正面的描述:间、开间。 面阔/间广-通面阔 侧面的描述:架、步、步架 进深-通进深
2、分件:
柱、枋、斗栱、屋架、多层木建筑
建筑精选课件
4
二、古代的“营造”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周礼·冬官·考工记》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 者尚其占。 ——《周易·系辞传》 百工-工匠: 1、巧、尚象:经验性 2、工有巧:技术、艺术的统一性 -过程和结果/手段和目的;过程的仪式性、纪念性;价值观、象征体系的统一性 3、稳定的样式传统中工匠的经验知识得以传承,技巧得以发挥
建筑精选课件
8
3、构架类型: 抬梁式
建筑精选课件
9
穿斗式
建筑精选课件
10
4 穿斗式
建筑精选课件
12
4.1 柱
早期的柱子
<八角柱:柱礎如倒置的櫨斗>
<圓柱>
<八角柱>
<方形雙柱:房屋轉角常每面用方柱一個, 各承受一方面的梁架,後代逐漸減少>
<柱身表面刻竹紋.凹凸槽>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义
中国建筑史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Edited by Xiao Min 2006.10.
第三讲:鲁班门前 ——营造专题
• 回顾
描述/认识中国古建筑
千篇一律的表现 功能分类:形态一致性 形态分类:材料一致性 材料分类:功能一致性
常见的描述/认识手段
<方柱:柱身肥而短,有收分,上置櫨斗>
建筑精选课件
13
4.1 柱
1 分类、材料、形状、尺度(模数、比例) 2 艺术加工: 梭柱 生起 侧脚 3 柱网 满堂柱式 金箱斗底槽 单槽 双槽 分心斗底槽 副阶周匝 移柱造 减柱造
建筑精选课件
14
4.1 柱
满堂柱式 金箱斗底槽 单槽 双槽 分心斗底槽
建筑精选课件
15
4.1 柱
金箱斗底槽 单槽 双槽 分心斗底槽
建筑精选课件
16
4.2 枋1
1 额枋 (阑额) 2 平板枋 (普拍枋) 3 雀替 (绰幕枋)
建筑精选课件
17
4.3 斗栱
1 分件:斗 栱 昂 (枋) 2 分类:外檐 内檐/ 柱头 补间 转角
建筑精选课件
18
建筑精选课件
19
宋式斗栱的基本组成:斗,栱,昂,枋
建筑精选课件
5
三、中国古代宫室的营造
按照营造(建筑生产)过程
材料、工具、加工方法和技巧、样式(定式和变化规则)
“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大多只涉及材料和样式
建筑精选课件
6
内容
1、材料、构造、结构-基本的空间、造型的形成 -核心:建筑木构架体系-大木作 -其它部件:台基、屋顶、墙体 2、装修/色彩/装饰
A.瓜柱(童柱、蜀柱) B.驼峰 C.叉手和托脚 D.替木
建筑精选课件
28
4.4 屋架
基本构件: 梁、 檩(桁、槫)、 椽、 柱、 枋
建筑精选课件
29
4.4 屋架
3 推山 收山
建筑精选课件
30
4.4 屋架
4 举折 举架
建筑精选课件
31
4.4 屋架
4 举折 举架
建筑精选课件
32
4.5 多层木建筑
之制未定型 6. 唐:大面积大体量建筑技术成熟,结构身内分槽,用材规格化,斗拱艺术真实成
熟 7. 宋:以《营造法式》为代表,模数化设计,量化用工用料管理、艺术加工规范化、
结构体系三种,楼阁趋简化梁栿断面3∶2 8. 辽:承唐而形成,移柱先例,彻上明造有厅堂风,斜拱之始 9. 金:大量用斜拱,减,移柱 10. 元:承金制用减移柱,又斜袱、弯材,质量规模逊 11. 明清:结构整体性加强,楼阁无平生内之暗层,无侧脚,升起,卷杀,斗拱成
建筑精选课件
37
2 铺作的原型 -木结构体系的节点
建筑精选课件
38
4.7 木构技术发展片断
1. 原始社会:河姆渡干栏的木榫印,仰韶木柱的加工(ф45cm) 2. 商代的木椁墓—井干壁体 /甲骨文—干栏建筑 3. 西周青铜器—栌斗、散斗/春秋文献—山节,藻木+兑 4. 春秋至西汉:大体量建筑用土木结合,夯土台中心的高台榭方式 5. 东汉:高台榭风尚落,多层木楼阁兴起,让木构架渐成熟,斗拱形式多样,铺作
技术:
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technology :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material used to achieve a commercial or industrial objective. 技术用以达到商业或工业的目的的科学方法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