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与荒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7)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4、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能够适应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二、研究方向1、流域综合治理山丘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诊断,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流域治理措施体系,流域经营技术和流域治理效益评价。

2、水土流失监测与控制山丘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水土流失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流域水量平衡计算,径流的形成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3、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的营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试验研究方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方法,特殊地区的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等。

4、城市林业与水土保持城市林业的环境功能和水土保持效益,城市林业的规划与布局,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研制,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包括学位论文答辩时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必要时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1年。

在职硕士可延长2年。

四、课程设置为了使硕士生掌握本学科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研士生修完并取得总学分32个(2学分实践性环节),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历和跨学位考的研究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32学分的总学分)。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有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的精神 。这就要求在该专业本科人才培
* 收 稿 日期 :0 7 l 一 1 20一 O 6 基 金 项 目 : 京 林 业 大 行 比较 , 学生全 学程 平均 学 分积 、 选取 免试 推 荐研 究 生和 考 研 情况以及 就业率 3 个指标 进行实 施效果 的 比较 分析 , 为进~ 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 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工作十分重
要。以往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 忽视专业能 力的训练, 学生就业后, 艮 不冉 快地适应工作的要求, 尤其在专业 能力培养过程中, 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方案编制 、 工程概算和监理等方面 的训练不够, 不能充分满足新
2 -专业 能力训练缺 乏
有高的科技水平和高的文化素质的人才 , 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高层
次的素质教育。面对目 前的形势, 要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培养有宽匣基石 的通才, 出 毕业生能在林业、 农业、 环境保护、 土地管 理等行政、 事业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 设计、 施工

要: 了进一 步优化水土保 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 才培 养方案, 为 展现 本专 业本科人 才培养方案修订过 程
中的变化及其 实施效果, 本文 以北京林业大学本专业 2 0 —2 0 0 0 02级 本科毕 业生使 用的本科人 才培养方案 为例进 行比较 , 选取 学生全学程平均 学分积 、 免试推荐研 究生和考研情 况以及就业率 3个指标进行 实施效果 的比较分析 。 结果表 明, 通过提 高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中实践 环节的学 时, 高基础课 的比例 , 提 有助 于学生综合 素质的增强 , 效 有
地 缩 短 了学生 就 业后 的适 应期 关键 词 : 土保 持 与 荒 漠化 防 治 ; 才 培 养 方 案 ; 科 生 水 人 本

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

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

Pr o f e s s i o n a l Tr a i n i n g Mo d e a nd I m pl e me n t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 Co n s e r v a t i o n M a i o r

w U We i - mi n . LI N Hu i
第3 0 卷 第3 期
2 0 1 3年 9月
长 江 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Ni a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F u j i a n C o l l e g e o f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 Yo n g a n 3 6 6 0 0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S t u d y i n g o n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ma j o r o f F u j i a n C o l l e g e o f Wa t e r C o n s e va r n c y a n d E l e c t r i c P o w—
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规 划 、 设 计、 施 工及生 态环境 建设工 作, 富有创新精神 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1 . 2 就业 岗位
本专 业的毕业生主要面 向水利 、 林业 、 国土资 源 、 市政、

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各国都开始加强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力求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我国也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和力度,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问题的需求。

二、目标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全面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我国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

方案的目标如下:1. 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知识的科技人才,使其能够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和危害,并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

2. 培养兼具环境保护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使其能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同时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环境保护人才,使其能够熟悉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能力。

三、内容1. 建设完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我们在培养中要建立完善的体系。

这个培养体系将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法律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设计系统化、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我们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同时,我们还应该开展教师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3. 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

环境保护专业需要加强实验室实践和校外实习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意识,培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技能和技术。

4.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环境保护专业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讲座、实践、实习等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5. 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应用。

水土保持培训计划

水土保持培训计划

水土保持培训计划一、培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着越来越大的破坏。

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我们制定了该培训计划,旨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知识培训和实践能力提升。

二、培训目标1. 深入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现状;2. 掌握水土保持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3. 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4. 增强水土保持意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三、培训内容1. 水土保持基础知识(1)水土保持的概念和重要性;(2)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水土保持的目标和任务。

2. 水土保持政策法规(1)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原理和内容;(2)水土保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

3. 水土保持技术标准(1)水土保持技术应用的原理和方法;(2)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施工要点;(3)水土保持设施维护和管理。

4. 实践能力提升(1)水土保持项目规划和执行;(2)水土保持监测和评估;(3)水土保持方案制定和改进。

五、培训方式1. 线下课堂授课:邀请水土保持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介绍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2. 现场实践操作:组织参训人员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现场实地考察和操作演练。

3. 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讨论平台,促进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共享。

六、培训时间安排本次培训计划共持续2个月,每周为工作日连续培训2天,每天8小时。

七、培训效果评估1. 每周进行学员学习情况调查;2. 结业时进行培训成果测试和实际操作考核;3. 组织学员撰写水土保持实践报告。

八、总结与展望本次水土保持培训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落实,为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英文对照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英文对照
3.0
56
36
20
必修
信息学院
2
A4
B2
C1
C4
通识类选修(选修6学分)
1060201
研讨课
Seminar
1.0
16
以汇报形式安排4次
专题
资环学院
1
A4
B1
C1
C4
文献检索
1.0
32
选修
7
A11
B10
C1
C5
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2.0
32
32
选修
资环学院
6
A11
B8
C5
3064226
水土保持经济植物栽培学
Economic Plant Cultivation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
32
24
8
选修
资环学院
5
A9
B8
C5
3064227
水土保持农学
Agronom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综合实践
(31.5学分)
1305101
军训
Military training
2.0
3周
必修
1
练(丙)
Engineering Training(C)
1.0
1周
必修
1
A1
A5
B2
C3
C4
1305201
劳动

2014版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板】

2014版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板】
2.0
64
64
必修
理学院
3
A5
B2
C1
C4
计算机
(5.5学分)
********
大学计算机基础(乙)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ciences(B)
2.5
48
32
16
必修
信息学院
1
A4
B2
C1
C4
********
程序设计基础(Vb)
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 (VB)
B4
C2
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4
B2
C4
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s
A1
B2
C4
学科类(37.7%)60.5学分
学科大类
基础课
General Basic Courses
选修4.0学分(含公共艺术类课程1.0学分)
A4
B2
C4
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4
B4
C2
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
Humanity Literacy and The Value of Life
A1
思政部
4
A1
B2
B4
C1
英语
(12学分)
********
大学英语1
College English (I)

【专业介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性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在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宽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三、培养要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四、就业前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具有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国家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剧增的特色,就业前景看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个环境生态类专业之一,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是头号生态环境问题”,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党和政府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目标,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的机构不断增加,水土保持人才需求大量增加,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可在市、县、镇(乡)及国营农场的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土地管理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各行业设计院(所)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以及有关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较系统地掌握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荒漠化防治工程、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工程、土壤侵蚀与防治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获得水土保持工程师基本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善于沟通和具有水土保持实践能力,具备从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企事业和各级水行政管理人才。

二、毕业要求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人文底蕴、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熟悉国情民情农情,尊重科学,立志有为;
2.具有扎实的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方法;掌握林业生态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施工和监测等方面技能;掌握水土保持的执法、监督、评价、监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水土保持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
3.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领域保持一定敏感度,能够提出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并能对此辨析、质疑和进行评价,较为准确表达个人的专业见解;
4.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能够针对不同开发建设项目、不同地域出现的复杂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和能编制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监测、监理和施工方案;
5.具力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恰当运用各种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获取、计算机计算、中英文文献检索等)进行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熟悉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并合理应用这些工具;
6.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

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水土保持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解答和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知识,就某一具体问题与其他人员充分沟通,并做出专业解读和提出具体对策;
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

了解水土保持国际动态,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并能吸收国内外水土保持治理经验,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事业做出贡献;
9.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理念,不断创新,提升个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林学、生态学、地理学
主要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学、荒漠化防治工程、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水力学。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五、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第3学期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实习;第4学期的水利水保工程制图课程实习;第5学期的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设计;第6学期的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第6学期的综合实习(含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学等);第6或第7学期的劳动教育课;假期的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等;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结构
本专业总学分16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4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3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