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

19、烹制菜肴时不可用白酒代替料酒,料酒加热能与融解脂肪产
生醋化作用,增鲜提味,白酒无此作用
20、挑遮阳伞,不妨撑开伞看地面上的影子,影子颜色深的好,
伞面面料选涤纶的,颜色越深越好
21、桃子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可缓解便秘,含铁量
居水果之冠,是缺铁性贫血者的理想食物
头发,同时也会使头发洗得更干净。
7、风油精治烫伤,对于小范围轻度烫伤,可将风油精直接滴敷
在烫伤部位上,每隔四小时滴敷一次。
8、夏天“吹空调”以成为习惯,但长时间吹空调反而特别容易中
暑,在办公室、家中要多喝盐开水防中暑。
9、女性每晚睡前喝点红,可以养血。每天敷一张浸过红酒的
面膜纸,可改善肌肤状况。
10、醋水沐浴可护肤抗疲劳,户外活动后,往洗澡水中放点醋,
22、小快步姿势行走最佳,可增加肌肉活动次数,使腿部肌肉强
健,增加血液循环
23、教你煮鸡蛋:冷水下锅,慢火升温,沸后微火煮2分钟,停
火后泡5分钟
24、筷子用久了会残留细菌和清洁剂,平时除了要对筷子勤消毒
烟熏食品中的有机胺会诱发消化道疾病。
3、用餐节奏不宜太快,细嚼慢咽,让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让
唾液里的酶充分降解,发挥唾液的抗癌功效。
4、将饮泡过的茶叶晒干后装在纱布袋内,放在冰箱里,可吸收
鱼、肉散发出来的腥味。
5、想美白肌肤,应多吃蔬菜和水果,随时补充维C、牛奶等,
长期坚持清淡饮食可淡化斑点。
6、洗头时,在温水中加些盐,用盐水来洗头,这样可以防止掉
有抗疲劳、抗过敏、止痒的效果
11、白色衣服被其他衣物染了色,可将被染色处用水打湿,再涂
满食盐反复轻搓,去掉染的色后用水清洗
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_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_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中医在调理、预防以及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也非常多,而且特别的是不同体质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常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静神养生中医提倡“以静制动”,尤其在炎炎夏日,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安心静气,可以使我们形成一种良好情绪,从而找到健康力量的关键。
2.运动养生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运动不足或者劳累过度,都可能造成“劳伤”,使身体不能达到一个良好平衡状态,更别说强身健体了。
3.饮食养生饮食养生估计是每个爱吃的人都喜欢的一种养生方式了,但是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饮食、五味调和、均匀的摄取食物中的营养,吃饭的时候也不要吃的太快太饱,也不要接触太多的寒凉类的食物。
4.进补养生通过一定的滋补药物也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比如现在市面上大受欢迎的“祝你幸福”养生酒,这是一种以多种纯中药为原料经过现代技术酿造而成的养生酒,能够清除体内毒素,增强体质,尤其对于前列腺及中老年夜尿频多有显著效果。
像这种中医养生药酒,需要的朋友可以每天适当饮用,滋养精气。
5.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的一个网络系统,中医上通过刺激、按摩、针灸等方法来把各个穴位打通,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
6.顺时养生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中医非常讲究每个节气的养生方,老百姓非常习惯每个节气吃不一样的食物,做不一样的事情,这就是“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的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学会遵循万物生长的统一规律。
除了以上这些养生方法,中医学还提倡固精养生、修身养生、调气养生、减毒养生、沐浴养生等各种方法,我们无须墨守成规的选择一种养生方法,可以根据自己切实情况多种方式结合,比如老年朋友可以静神养生,年轻人可运动养生,女性朋友可以饮食养生等,养生保健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还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先热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珍品。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养生保健方法、饮食调理等方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锻炼身体、养护健康的重要帮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100条中医养生小常识,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一、基本理论1. 讲究四季养生,因时制宜,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调整生活习惯,以防疾病的侵袭。
2. 保持情绪稳定,不过度悲喜,不过度消极,要能积极面对人生各种不同的挑战。
3. 坚持适度运动,长期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4. 讲究合理饮食,养生饮食要注重荤素搭配,不食异物,不偏食,控制饮食量,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5. 按摩身体,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舒缓肌肉,消除疲劳,增强身体活力的作用。
二、养生保健方法6. 每天饮水应该足够,平均来说每人一天须喝八杯水左右,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7. 睡眠要充足,成年人一天须睡七到九小时,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和精神状态。
8. 保持足够的室内外空气流通,清洁环境,以避免空气污染对身体的危害。
9. 讲究心理健康,心理压抑过大会影响身体的各种机能。
人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如听听轻音乐,散步等。
10. 坚持定期体检,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及定期随访,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非常有帮助。
1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洗手、洗脸、刷牙、清理鼻腔等方面。
12. 戒烟劝酒,烟酒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应该尽量避免或者戒掉这些不良习惯。
13. 外出活动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晒伤和皮肤老化等状况。
14. 洗脸时应该用温水,不要用太热的水,以免破坏皮肤的屏障。
15. 注意眼健康,长时间看电脑、手机或者其他亮光屏幕对眼睛危害非常大,需要适时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三、饮食调理16. 每天早餐应该吃得丰盈、有营养。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健康保健方法。
以下是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
1. 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 饮食清淡,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4. 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
5. 饮食要有规律,不要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6. 饮食要有多样性,不要偏食。
7.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8.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9.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10. 饮食要有烹调方法,不要过度烹调食物。
11. 饮食要有搭配,不要单一食用某种食物。
12.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13. 饮食要有温度,不要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15. 饮食要有量,不要过度进食。
16. 饮食要有品质,不要食用劣质食品。
17. 饮食要有调味,不要过度使用调味品。
18.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19. 饮食要有营养,不要忽视营养均衡。
20.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21. 饮食要有清淡,不要过度油腻。
22.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23.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24.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25. 饮食要有烹调方法,不要过度烹调食物。
26. 饮食要有搭配,不要单一食用某种食物。
27.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28. 饮食要有温度,不要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29. 饮食要有时间,不要在睡前进食。
30. 饮食要有量,不要过度进食。
32. 饮食要有调味,不要过度使用调味品。
33.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34. 饮食要有营养,不要忽视营养均衡。
35. 饮食要有清淡,不要过度油腻。
36.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37.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38.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一、中医养生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主张维持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五行调理:五行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通过合理调理五脏的功能来达到身体平衡。
3.脏腑调理:中医认为人体的内脏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4.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二、健康饮食1.合理搭配饮食:中医认为食物性味不同,可以选择性味相近的食物互相配合,达到营养搭配的目的。
2.五谷杂粮的重要性:中医推崇五谷杂粮的食用,因为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调理食欲:中医认为食欲旺盛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食物口味等来调节食欲。
4.饮食禁忌:中医强调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的摄入,以及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三、调理生活习惯1.规律作息:中医倡导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节。
2.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和增强体质,但不能过度运动或剧烈运动。
3.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持身心平衡。
4.环境调理:中医强调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舒适,避免受到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中医养生方法1.针灸疗法:中医推崇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中医认为推拿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解除疲劳,可以通过自己或专业人士进行按摩。
3.中药调理:中医应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通过草药的药性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4.养生功法:中医推崇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养生功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维持身体健康。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养生食谱: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和食谱,帮助读者合理搭配饮食。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一、饮食篇1.早餐要吃好,吃饱,有利于提供能量和营养。
2.午餐要吃饱,但不宜过饱,以免影响消化。
3.晚餐要少吃,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5.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瘦肉、豆制品等。
6.少食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引发慢性疾病。
7.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过度。
8.每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喝水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
9.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大蒜等,有助于驱寒。
10.夏天多食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二、运动篇11.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12.避免长时间久坐,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
13.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助于气血流通。
14.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等。
15.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
16.运动后要做好拉伸放松,有助于恢复身体状态。
17.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剧烈运动。
18.在户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或防晒。
19.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0.避免在过于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下进行运动。
三、睡眠篇2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22.晚上睡觉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3.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激烈的思维活动。
24.睡前可以泡脚,有助于放松身心。
25.睡前可以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
26.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光线刺激影响睡眠。
27.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舒适的氛围。
28.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29.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需根据个人需求合理安排。
30.睡眠质量不佳时,可以尝试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
四、情绪篇3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2.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等。
33.适当发泄情绪,避免积攒导致身体不适。
34.与亲友交流,分享心情,有助于舒缓压力。
35.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化解,避免消化不良。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一、概述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保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小常识,帮助读者提高养生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二、饮食调理⒈饮食宜清淡:中医讲究养胃,主张少油腻、少盐分、少糖分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过度食用油炸食品和辛辣食物。
⒉合理搭配饮食:中医强调五味调和,推荐荤素搭配,适量食用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鸡蛋和豆类。
⒊保持饭量适中:中医认为过饥过饱不利于健康,应保持饭量适中,不要过饥过饱,每餐可饱腹七分即可。
三、运动保健⒈适度运动:中医倡导适度运动,可以选择跑步、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
⒉防止受寒:中医强调运动后应及时擦汗换衣,避免受寒着凉,以免引发不适。
⒊睡前放松活动:中医认为晚上活动应放缓,准备睡眠,可以选择轻柔的夜间散步或做些舒缓的伸展运动。
四、精神调节⒈正确应对压力:中医认为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应学会正确应对压力,避免积郁情绪。
⒉合理安排作息:中医强调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特别是晚上11点前入睡。
⒊学会放松:中医推崇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音乐欣赏、适量的休闲娱乐活动等。
五、穴位按摩⒈太冲穴按摩:太冲穴位于足底涌泉穴的前一横指宽的部位,按摩该穴有助于舒缓压力和促进睡眠。
⒉风池穴按摩: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按摩该穴可以缓解颈肩痛和疲劳。
⒊涌泉穴按摩:涌泉穴位于足底,按摩该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脚部疲劳。
附件:⒈饮食调理食谱⒉运动保健计划表⒊穴位按摩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保健: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和延缓疾病发生的活动。
⒉调理:指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使其恢复健康的过程。
⒊延缓衰老:指通过改善身体机能和延缓器官功能衰退,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的过程。
中医保健养生小常识

中医保健养生小常识
1.气功:气功是中医保健的一种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2. 食疗:中医认为食物有药物的功效,适当食用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物,如绿茶、红枣、黑木耳等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3. 中药浴:中药浸泡水中,渗入皮肤,可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等功效。
4. 拔罐疗法:通过气压原理,使皮肤局部产生拔起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等。
5. 足底按摩:足底有很多反射点与身体各器官相联系,按摩足底可以刺激这些反射点,起到调节身体健康的作用。
6.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穴位,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等。
7. 针灸疗法:中医又称“针刺”,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头,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等。
8. 养生保健: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预防疾病的发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
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
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
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
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基本的五谷,
“五谷为食。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
从“食”到“充”,是从对人体必须,到可有可无的次序,所以,五谷杂粮对人最好。
2)中医还认为,万物按照五行阴阳分类,食物也一样,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按照人体质阴阳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调整人体健康。
“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肝色青,宜食甘。
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
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
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
李、韭皆酸。
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病在心,…禁温食。
病在脾,…禁温食饱食。
病在肺,…禁寒饮食。
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
3)中国人多调护脾胃:
按传统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当调摄善护脾胃,应少或不食过寒物,多食藿香、茴香等。
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重,金得火方活,故金中蕴火,喜食冰。
四方人配四方色:东辣、西酸、南甜、北咸。
东为木,金克木疏以解郁,故东方喜辛辣;西为金,食酸以防肝太伤,故西方人喜食酸。
3.、风水养生:
所谓的风水养生,实际上是讲的人的行住坐卧的地理方位对人健康的影响。
中国文化,讲究外圆内方,住所既要活,又要稳,既要通,又要存,故传统建筑讲究位要正,正房坐北朝南,在整个建筑群中最高,西房次之,东房再次,南面无房或最低,院门开在南面或东南,这样整个院落形成自西北向东南的错落层次,以迎东南阳气;各房之间留有一定空间,房皆起脊,院门测开或正开而臵影壁,于是既清通明亮,又使阳气至而得留驻,且拒暴邪之气。
是谓明地文,调养身心也。
中国文化讲究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有:行、住、坐、卧,皆当得其宜,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之说。
又且人生天地间,与万物相感,故“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衣着上,中国传统服饰,从来都是胸腹间双层,夏天再热,国人也要戴兜肚;而西方人则不同,典型的西服是背后双层,胸前敞领系一、二扣或不系扣;这与体质有关,按传统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上应少或不食过寒物,生活起居上当调摄善护脾胃;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重,故衣着自然善护肺卫(衣背双层),而金得火方活,故金中蕴火,喜食冰。
国人言:寒从下焦起。
故我们常见三九天里农民下田干活,上身光膀子而下身着棉裤,旧时还要打腿带。
旧时国人常喜盘腿而坐,以双腿相叠,经络相感交,不唯血气以活,更且内外相温护,寒无得入也。
病在肝…禁当风。
病在心,…禁热衣。
病在脾,愈…禁温湿地濡衣。
病在肺,…禁寒衣。
病在肾,…禁温炙衣。
4.心病还要心药医:
子曰:礼者理也,义者宜也。
就是说,礼者循理而为,义者所当宜也。
这既是我
们面对人际关系,更是我们与自然共处所当遵循的法则。
现代医学将人的健康状态定义为:身体、心理、人际关系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中的这个理字,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就是自然万物的规律。
身体上,我们必须遵循人体的规律,这是毋庸臵疑的。
心理上呢,我们知道,一个人若是生了气,或是总是处于紧张状态,脸色就会很难看,做起事情来就不如平时漂亮,外表已经如此,内里的变化当然更不容忽视,许多重大疾病都是从这里肇始的。
如果说,心理保健人们还易于接受的话,改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健康,人们就更少关注了。
但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们办事效率提高,人际关系紧张
的人会感到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一种人心身舒泰,另一种人则会疲惫憔悴,则
尽人皆知。
但是这却有一个分寸把握的问题,其一,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是一个可以用硬指标度量的问题;其二,这还是一个必须将之放到社会及宇宙大环境中考察的问题,即我们必须站在人是与环境(人文和自然)的相互依存的立场上来考虑人的心、身、交往健康。
所以我们的祖先才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所以,循理而为之谓礼,为适其宜即成义。
是必责之于心,乃可以依证,故谓良心。
所谓良心,求于内心而得诸其所应通于天地万物之本心,且必然可证之于天地人间而为正道者也。
就是说,良心者,求诸内心而证之于行止。
5. 您是主人医是客:
中医治病,讲求的是医生辅助病人自身的恢复,所以最关键是病人的身心调整、思想、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健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