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灯记》看样板戏在中国特殊时期的唱词特点

合集下载

“样板戏”的形式美学理念研究——以京剧现代戏剧本为文本依据

“样板戏”的形式美学理念研究——以京剧现代戏剧本为文本依据

“样板戏”的形式美学理念研究——以京剧现代戏剧本为文本依据一、导言样板戏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凭借着革命主题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以京剧现代戏剧本为文本依据,探讨样板戏的形式美学理念。

二、样板戏的历史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是中国文艺界的主流形式之一,它以描绘革命主题和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表演形式和剧本内容都得到明确的规定。

三、京剧现代戏剧本的特点京剧现代戏是样板戏的代表之一,其剧本内容紧扣革命主题,以忠诚于党、为人民服务为主线。

同时,剧本形式上取材广泛,融合了传统京剧形式与现代戏剧的元素。

四、以“红灯记”为例分析样板戏的表演形式“红灯记”是京剧现代戏的代表作之一,其表演形式在样板戏的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其表演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样板戏的美学理念。

五、元素规定对样板戏的影响在样板戏的创作和表演中,元素规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剧本内容、表演形式、装饰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对于剧本演出的成功与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样板戏的表演风格样板戏的表演风格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传统戏曲的元素,如唱腔、身段、服饰等。

这些元素的结合贯穿整个表演过程,在表达主题的同时也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七、样板戏的创新与传统样板戏在创新中也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元素,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时代背景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八、样板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尽管样板戏的创作和表演受到种种的限制,但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样板戏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产,今天也应该在现代化的背景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扬光大。

九、结论通过对样板戏的形式美学理念的分析和阐述,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融合传统于现代的艺术形式的魅力,还可以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灵感。

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导言部分引入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高三叙事作文:京剧《红灯记》观后感_1650字

高三叙事作文:京剧《红灯记》观后感_1650字

京剧《红灯记》观后感_1650字样板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这周艺术概论课上,我得以观摩京剧《红灯记》,自己体悟了一番这种扭曲的艺术形式。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这是一种预成论与不变论。

即使李玉和在夸铁梅是革命火种,但这句话同时否定了其他阶级立场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的合法性。

如果说艺术形象的刻画需要李玉和的语言表现出粗犷与质朴,那么正如受批判的,李玉和临刑前过长的抒情不但对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没有起到强化作用,反而使人感到有点文质彬彬。

李玉和在不同幕中,时而质朴粗犷,时而用上“贼鸠山”这样带有幽怨意味的词语、用上“变雄鹰冲霄汉,乘风直上飞舞到关山”这样有典故有修辞的精妙好句、“投亲友,度饥寒”这样文言味十足的动宾短语、“我要你,仔细想一想你们的下场”如斯官僚气十足好似外交部发言人申明立场的宣言,其形象定位,相当混乱。

这个艺术形象虽然是具体可感但是个性紊乱。

形式上是一个三突出中的所谓主要英雄人物,却是不同个性的英雄人物简单的拼凑与大杂烩。

“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

”抗日救国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论,而非价值论。

既然李奶奶概述祖祖代代工人阶级的目标,怎么能将抗日视为终极期盼。

在剧中,“穷人”与“工人”的概念经常混淆。

戏剧发生的时候,工人是中国无产者中比例极少的部分,却将二者等同。

这不是艺术的加工,这是特殊时期,政治对艺术的强制力体现,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性。

江青在这部剧的加工过程中违背艺术的指令也很多,例如要求以《国际歌》作为李玉和就义时的背景乐。

“道高一丈,魔高一丈”用于剧中李玉和指出鸠山有诡计、自己的阵营更为强大并不合适,同样不应该因为是周总理指出要沿用古语习惯用法,就脱离剧情生搬硬套。

不仅仅是演绎技巧上的盲从,演员参与艺术创作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推敲。

在戏剧表现的时代,一个穷人、一个底层的扳道工居然油光满面、大腹便便,塑造出的简直是一个资本家的富态。

经典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演员为了演好鲁智深这个形象,毁损健康数月内增肥20斤。

样板戏《红灯记》剧本读后感

样板戏《红灯记》剧本读后感

样板戏《红灯记》剧本读后感样板戏《红灯记》剧本读后感《红灯记》曾被列为十大样板戏之首,属于革命现代戏剧,取材于电影《自由后来人》,后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改编为京剧,最后阿甲和翁偶改编为现代京剧《红灯记》。

该剧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在接受了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码的任务后,因为叛徒的出卖而被日寇杀害,而李玉的女儿铁梅继承父亲遗志,将密码送上山,游击队歼灭了追赶铁梅的日寇的故事。

此剧共有十一场,从第一场接应八路军松岭根据地交通员到第十一场胜利前进,演绎了一个样板的现代革命京剧,其中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是重头戏,乃全剧的冲突最激烈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振奋人心。

从该剧的来源以及演变来看,《红灯记》经历了剧本到电影再到京剧的漫长复杂的历程,这一个京剧不可谓不精致,所以说虽然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但是也有其亮点与可取处。

比如说它的旁白叙事手法,既创新了以往京剧的表现形式,也使得人物事件的表演更为顺畅连贯。

还有一点就是情节连贯,感人肺腑,剧中的唱腔各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十分符合剧中人物形象特点与身份性格等。

剧中塑造的任务形象中,李奶奶是饱经风霜的六十出头的老人,她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日寇侵华,她遭受过国民党反对派的压迫,资本家的剥削,失去亲人,与徒弟李玉和,徒弟的遗女李铁梅相依为命,组合成一个革命家庭,她对新中国充满热爱希望,爱李铁梅,李玉和,仇恨国民党,军阀,资本家,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在剧中,她是一个可爱和蔼,有情爱国坚韧的老人,是一个平凡伟大的革命群众的典型,而李玉和呢,是平凡普通,典型的慈父,并且担任着道义为民族阶级去战斗,里铁梅这个革命接班人形象,当然也被赋予了一身光辉。

样板戏中,《红灯记》的人物塑造可谓是很符合“三突出”这个代表性理论了,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并且也遵循了正面人物必胜,反面人物必败这个套路。

通过《红灯记》,我们很难了解真正的英雄,因为他把人物简单化了,人物心中只有民族大义而无七情六欲,这种夸张使得样板戏中的人物僵硬枯燥,这是后世批判样板戏的一大原因。

古代戏曲欣赏红灯记中的戏曲片段解析

古代戏曲欣赏红灯记中的戏曲片段解析

古代戏曲欣赏红灯记中的戏曲片段解析红灯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该剧中有许多精彩的戏曲片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戏曲元素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红灯记中的戏曲片段进行解析,从音乐、表演、舞蹈等方面来分析这些片段的特点和魅力。

一、片段一:柳毅闯荡五台山红灯记中的柳毅闯荡五台山是一段极为经典的戏曲片段。

柳毅是一个年轻豪爽的江湖大侠,在片段中,他前往五台山寻找自己心仪的佳人。

这段片段主要通过唱腔和表演展现了柳毅的英雄气概和侠义精神。

唱腔采用了豪爽大气的唱法,旋律高亢激昂,让人感受到柳毅内心的豪情壮志。

表演上,演员通过身段的矫健和劲道,展现了柳毅的英勇形象。

同时,片段中融入了精彩的舞蹈,舞姿优美流畅,让整个片段更加生动有趣。

二、片段二:曾黄流效王莽篡位红灯记中的曾黄流效王莽篡位是一段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戏曲片段。

王莽是历史上的一位篡位者,他篡夺了刘姓的汉朝天子的宝座。

这段片段通过精妙的唱腔和表演,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唱腔的调子沉稳庄重,表达了王莽篡位的阴谋和欺诈。

演员的表演则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展现了曾黄流的不屈不挠和救国的决心。

整个片段通过音乐、表演和舞蹈的结合,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悲壮。

三、片段三:柳毅与红灯女红灯记中的柳毅与红灯女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戏曲片段。

柳毅在寻找自己心仪的佳人过程中,结识了红灯女。

红灯女是一个生活困境中的女子,在片段中,她通过歌唱和舞蹈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渴望被拯救的心情。

唱腔采用了柔美悠扬的调子,让人们感受到红灯女内心的渴望和迷茫。

舞蹈上,演员通过轻盈的身姿和婉约的舞步,展现了红灯女内心的柔情和悲欢离合。

整个片段通过音乐、表演和舞蹈的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让观众享受到了视听的双重愉悦。

通过对红灯记中的戏曲片段进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每个片段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主题,让观众在欣赏中获得乐趣和思考。

浅析“样板戏”的艺术特征

浅析“样板戏”的艺术特征

浅析“样板戏”的艺术特征样板戏是中国戏曲的一种形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兴起的一种戏剧形式。

样板戏具有鲜明的政治宣传性质,其艺术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主题鲜明政治性强。

样板戏在创作上以阶级斗争为主题,大多以反映农村和工人阶级的斗争为主线,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

例如《红灯记》、《乌鸦和牧羊人》等作品都是典型的样板戏作品,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对白等元素来传递政治宣传信息,营造出艺术的革命氛围。

二、音乐舞蹈独特生动。

样板戏的音乐舞蹈元素非常突出,舞蹈动作线条流畅,优美而整齐。

音乐旋律鲜明明快,富有节奏感,使人听起来振奋人心。

而且样板戏的音乐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唱腔、对唱、对诗、对白、舞蹈等,使得整个戏曲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魅力。

三、角色形象明确标准。

样板戏中的角色形象非常明确,一般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个大类,其中正面人物多是代表革命力量的农民、工人、青年等,反面人物多是代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者等。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往往极富戏剧性,使观众能够清楚地分辨出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四、情节紧凑,剧情发展快速。

样板戏的情节通常紧凑而紧张,剧情发展迅猛,富有张力。

它往往会通过精心编排的场景转换、人物争斗等手法,使剧情持续升华,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样板戏的表演风格注重于强烈的冲突表现和决战高潮,以突出战胜敌人的革命斗争。

五、以演员为重要载体。

样板戏强调演员的形象塑造和表演能力,演员是整个戏剧的重要载体。

为了适应不同角色形象的塑造,演员通常需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排演,使其具备较高的演技和表演能力。

演员的形象塑造需要具备舞蹈、唱功、演技等综合素质,以展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样板戏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主题鲜明的政治性,独特生动的音乐舞蹈,明确标准的角色形象,紧凑快速的情节发展以及以演员为重要载体等方面。

虽然样板戏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并且受到了一些局限和批评,但它依然是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板腔体戏曲唱腔的形态分析——对现代京剧《红灯记》创腔技法分析

板腔体戏曲唱腔的形态分析——对现代京剧《红灯记》创腔技法分析

作者: 钱国桢
作者机构: 天津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26-30页
主题词: 板腔体;戏曲唱腔
摘要: 中国的戏曲艺术,从宋元时期正式形成算起,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其唱腔从最初的“村坊小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曲牌联套体”和“板腔体”以及“综合体”唱腔。

从历史角度来看,前五百年主要是联曲体得到很大发展,如昆山腔、弋阳腔。

后三百年,从明末梆子腔开始的板腔体唱腔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近现代戏曲唱腔的主要结构方法。

从两种不同结构来看,各有其特点。

联曲体唱腔以。

从《红灯记》看样板戏在中国特殊时期的唱词特点

从《红灯记》看样板戏在中国特殊时期的唱词特点

从《红灯记》看样板戏在中国特殊时期的唱词特点《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的现代京剧。

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殊年代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钢琴伴唱《红灯记》,既是中西艺术结合的一个尝试,也从各方面体现着传统样板戏的特征。

今天着重说一说其语言风格,即唱词、念白方面。

在唱词、念白方面,样板戏从总体上显然比大多数传统剧目高出一筹。

传统京剧中存在着大量诸如“马走战”之类的文理不通的词句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并无具体内容,随处可用水词,演员在演出时的随意性极大,临时改词、添词、减词的情况极为常见。

这当然与旧时代艺人地位底下、文化水平不高及“角儿”的中心地位直接相关。

二三十年代后,一大批文人相继加入编剧队伍,这使京剧中的语言问题大为改观,三十年代中期崛起的翁偶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翁早年以才思敏捷、文才斐然著称于京剧界,他的剧作中大量华美而贴切的辞藻使剧本文学色彩极浓。

但在创编现代京剧《红灯记》时,翁偶虹的想法显然不同以往,力避辞藻,不弃平凡,用倍于写历史剧的工力,尽量把口头上的生活语言组织成比较有艺术性的台词,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成为他的创作原则。

但这并不仅是语言的“现代化”问题,因为现代语言并不排斥华丽的辞藻——只要运用得当。

这实际是一个语言的“阶级性”问题——即无产阶级的故事必须用无产阶级的语言来讲述。

换句话说,这仍然是一个阶级立场问题。

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样板戏在语言上多本色而少藻饰。

在语言的无产阶级风格下,语言显示的意义也是革命的。

在“痛说革命家史”之前,李奶奶曾以“言语不多道理深”的一段念白对铁梅讲述了红灯的历史:“这盏红灯,多少年来照着咱们穷人的脚步走,它照着咱门工人的脚步走啊……红灯是咱们的传家宝啊!”在这里,红灯作为革命的图腾,在李奶奶的诉说中闪闪发光,它使铁梅理解了李玉和们不畏艰难的原因——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即革命。

随之铁梅对革命涌起对革命的向往之情:“爹爹挑担有千斤重,铁梅你也要挑上八百斤。

我看《红灯记》

我看《红灯记》

我看《红灯记》现代京剧《红灯记》是文革时期八大样板戏之一,是一部歌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不屈不挠地抗战的革命现代京剧。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现在再看这部京剧作品,我们少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敏感性,不会看到日敌出场就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也不会看到英雄人物受刑就心惊胆战。

现在已经不是文化大革命那种阶级对立的时代,所以对待文革时作为政治手段的这些样板戏我们应该少一些政治方面的批判,而应该寻找它们之中存在的优点。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其实它们并不是一无是处。

以下我谈谈《红灯记》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特点。

《红灯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的表演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特色以及表达方式的多维度的特色。

《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地抗战的现代京剧,在表演形式上,它继承了传统京剧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不唱的特点。

在《红灯记》中,打动时是纯打动,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

像李玉和、铁梅和李奶奶这些正面人物在有大段唱词时,整个舞台上就会只有他们在表演,其他人物都处于静止的状态。

最典型的一幕就是李玉和去和磨刀人接头时,在茶铺那里遇到日寇搜查。

在日寇与磨刀人纠缠时,其他人都是静止的状态,在李玉和表现当时心理的唱段时,其他那些人又变成静止的状态了。

这样符合京剧虚拟性的特点,演员在台上用高度虚拟化的表演引发观众的想象和共鸣。

《红灯记》反映的斗争生活,是充满了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这种精神要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唯有首选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声限激烈的京剧来表现。

《红灯记》大量采用西皮、二黄的唱腔,其中西皮唱腔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

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

而二黄唱腔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

具有低回凝重、稳健深沉的情调特点。

用于表现深沉感伤、英勇悲壮的情感。

二者相辅相成,在《红灯记》这部剧目中灵活运用,使得剧情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灯记》看样板戏在中国特殊时期的唱词特点
《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的现代京剧。

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殊年代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钢琴伴唱《红灯记》,既是中西艺术结合的一个尝试,也从各方面体现着传统样板戏的特征。

今天着重说一说其语言风格,即唱词、念白方面。

在唱词、念白方面,样板戏从总体上显然比大多数传统剧目高出一筹。

传统京剧中存在着大量诸如“马走战”之类的文理不通的词句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并无具体内容,随处可用水词,演员在演出时的随意性极大,临时改词、添词、减词的情况极为常见。

这当然与旧时代艺人地位底下、文化水平不高及“角儿”的中心地位直接相关。

二三十年代后,一大批文人相继加入编剧队伍,这使京剧中的语言问题大为改观,三十年代中期崛起的翁偶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翁早年以才思敏捷、文才斐然著称于京剧界,他的剧作中大量华美而贴切的辞藻使剧本文学色彩极浓。

但在创编现代京剧《红灯记》时,翁偶虹的想法显然不同以往,力避辞藻,不弃平凡,用倍于写历史剧的工力,尽量把口头上的生活语言组织成比较有艺术性的台词,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成为他的创作原则。

但这并不仅是语言的“现代化”问题,因为现代语言并不排斥华丽的辞藻——只要运用得当。

这实际是一个语言的“阶级性”问题——即无产阶级的故事必须用无产阶级的语言来讲述。

换句话说,这仍然是一个阶级立场问题。

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样板戏在语言上多本色而少藻饰。

在语言的无产阶级风格下,语言显示的意义也是革命的。

在“痛说革命家史”之前,李奶奶曾以“言语不多道理深”的一段念白对铁梅讲述了红灯的历史:“这盏红灯,多少年来照着咱们穷人的脚步走,它照着咱门工人的脚步走啊……红灯是咱们的传家宝啊!”在这里,红灯作为革命的图腾,在李奶奶的诉说中闪闪发光,它使铁梅理解了李玉和们不畏艰难的原因——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即革命。

随之铁梅对革命涌起对革命的向往之情:“爹爹挑担有千斤重,铁梅你也要挑上八百斤。

”同样,在《红灯记》中脍炙人口的那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中,“数不清”三个朴素的字表明了革命队伍的强大;“他比亲眷还要亲”更表达了一种朴素但崇高的感情:阶级的情感是超乎个人情感之上的。

与对革命的衷心歌颂截然相反,在同样本色的语言
风格之下,样板戏对“敌人”的态度显得愤怒已极。

在《赴宴斗鸠山》一场,李玉和并不将斗争矛头指向“狼心狗肺贼鸠山”,而是把中国“穷工人”和日本“阔大夫”对立起来,并对“日本军阀”作出总体批判。

这显然使本剧的阶级斗争意义得以加强。

在同一场中,李玉和激愤地痛斥叛徒王连举为“贪生怕死”的可怜虫,并宣布:“到头来人民定要审判你!”这一判决的意义显然不在于最后处决叛徒,而在于在人们的意识中将叛徒清除出队伍之外从而使革命这一概念更加神圣。

另外,《红灯记》中有两句念白很值得注意,一句是“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另一句是“有堵墙咱们是两家子,拆了墙咱们就是一家子”(后来这句话马上就被铁梅纠正为“不拆墙咱们也是一家子”。

这两句字面上完全相反的话实际上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阶级的情感使我们同处在一个家庭之中。

在探讨样板戏的语言问题时,到样板戏的用韵很值得研究。

京剧一般用十三辙为韵,而且句句压韵,并且换韵的情况很少。

从音韵学的角度讲,不同的韵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在样板戏中,被大量使用的是“发花、江阳、怀来”之类的开口音,这些韵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革命者豪迈气概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