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炮制
白芍的炮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白芍的炮制方法,包括清炒、酒炙、醋炙等。
2. 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药效的影响。
3. 提高对中药炮制工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原料:白芍药材(干燥切片)2. 试剂:黄酒、米醋、灶心土3. 仪器:炒制容器、电子天平、温度计、筛子等三、实验方法1. 清炒法- 将白芍片置于炒制容器中,用文火加热。
- 观察白芍片表面颜色变化,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晾凉。
- 筛去碎屑,备用。
2. 酒炙法- 取白芍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
- 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干。
- 取出晾凉,筛去碎屑,备用。
3. 醋炙法- 取白芍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稍闷润。
- 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干。
- 取出晾凉,筛去碎屑,备用。
4. 土炒法- 取定量灶心土细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星灵活状态。
- 投入白芍片,不断翻炒,炒至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
- 取出,筛去土粉,摊凉,备用。
四、实验结果1. 外观观察- 清炒白芍:表面微黄色,片面平滑,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
- 酒炙白芍:表面微黄色,微有酒气,片面平滑,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
- 醋炙白芍:表面微黄色,微有醋酸味,片面平滑,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
- 土炒白芍: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片面平滑,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
2. 气味观察- 清炒白芍:气微,味微苦酸。
- 酒炙白芍:微有酒气,气微,味微苦酸。
- 醋炙白芍:微有醋酸味,气微,味微苦酸。
- 土炒白芍:气微,味微苦酸,略有土腥味。
3. 药效观察- 清炒白芍:具有养血敛阴,平肝止痛的功效。
- 酒炙白芍:具有和中缓急,止痛的功效。
- 醋炙白芍:具有敛血、止血,疏肝解郁的功效。
- 土炒白芍:具有健脾止泻的功效。
五、实验讨论1. 白芍的炮制方法对药效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白芍的药性和功效。
2. 清炒法可以保留白芍的养血敛阴功效,适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白芍的炮制及功用

2.3 中试验证实验取净生白芍片按最佳炮制工艺条件A:B:C 炒制,按芍药苷含量测定项下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2.6269、2.7689、2.5953、2.6869、2.7701、2.7678、2.7411、2.7655 mg?g~,说明达到优选的目的。
3 讨论
从正交试验结果可知:麸炒白芍在不同条件下炮制其芍药苷含量相差很大,以190~C、炒制10 min、用麸量为10% 的炮制工艺芍药苷含量最高,且成品色泽均匀,呈金黄色。《中
表2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9 样品含量测定 取各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分离条件,进样10 l,测定峰面积,计算含量,结果见表3。对表3进行分析可知,极差(R)最大的为c因素,其次为B因素,A因素;A因素无影响,B因素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C因素呈高度显著(P<0.01),即对麸炒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影响最大的为炒制时间,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芍药苷含量呈显著下降,其次分别为炒制温度、麸皮用量,依次为C>B>A。根据实验结果和生产实际从节省时间和能源角度考虑确定最佳炮制工艺方案为A:B:C:,即取净生白芍片,10% 的用麸量,在190oC炒制10 min。
白芍的炮制及功用
摘要:
关键词:白芍;炮制;功用
白芍为《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载品种,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能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以根粗长、匀直、质地坚实、皮色光洁,断面粉白色、粉性足、无白心或断裂者为佳。因其产地及炮制方法不同,在处方中用名也有区别。如原药材拣去杂质,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至内外湿润一致时,切片入药的生用饮片简称白芍。其产于浙江东阳县一带的叫东芍,产于杭州的叫杭芍,这两个产地的白芍质地比较优良,可生用、酒炒或醋炒。
白芍炮制规范

白芍BaishaoPAEONIAE RADIX ALBA【处方用名】麸炒白芍、土炒白芍、焦白芍。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主产于浙江、安徽、甘肃等地。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炮制方法】麸炒白芍将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倒入净白芍片,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迅速出锅,筛去麸皮,放凉。
每净白芍100kg,用麸皮10kg。
土炒白芍取灶心土(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倒入净白芍片,炒至表面挂土粉,微显黄色时,出锅,筛去土粉,放凉。
每净白芍100kg,用灶心土20kg。
焦白芍取净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出锅,放凉。
【饮片规格】麸炒白芍片厚1~2mm。
质坚实,角质样。
微显黄色。
略有香气。
无杂质、无霉蛀。
土炒白芍土黄色。
略有香气。
焦白芍焦褐色。
有焦香气。
【成品性状】麸炒白芍呈类圆形的薄片,厚1~2mm,直径1~2.5cm。
外表面淡棕红色或类黄白色,平滑。
切面表面微黄色,偶见焦斑,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
略有香气,味微苦、酸。
土炒白芍形如麸炒白芍。
土黄色,微有焦土气。
焦白芍形如麸炒白芍。
呈焦褐色。
【鉴别】(1)本品粉末黄白色。
糊化淀粉粒团块甚多。
草酸钙簇晶直径11~35µ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数个簇晶。
具缘纹孔导管和网纹导管直径20~65µm。
纤维长梭形,直径15~40µ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圆形纹孔。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µ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作用探讨

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作用探讨白芍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芍药苷。
芍药苷具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白芍的炮制方法不同,对其芍药苷含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白芍的主要炮制方法包括醋制、蜜制、酒制和水制。
其中,醋制是最常见的炮制方法。
醋制白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妇科、外科、内科等临床领域。
蜜制白芍具有滋润肝肾、润燥止渴、和血调经等功效,常见于滋补保健领域。
酒制白芍具有解毒、祛风、散寒等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等疾病。
水制白芍失去了醋、蜜、酒等辅助作用,仅仅经过清洗、晒干后研粉制成,常用于制药工业。
研究发现,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醋制白芍中芍药苷含量较高,与未炮制的白芍相比有一定增加;蜜制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略微减少;酒制和水制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也有一定降低。
造成不同炮制方法对芍药苷含量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炮制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化学成分的改变。
醋制白芍中芍药苷含量较高可能与醋的酸性环境有关,醋可以提高芍药苷的稳定性,使其不受热和光的破坏。
而蜜制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略微减少可能与糖类物质在炮制过程中的反应有关,这些反应可能导致芍药苷分解或转化为其他化合物。
酒制和水制白芍中芍药苷含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在炮制过程中芍药苷被洗去或破坏掉。
总的来说,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醋制白芍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蜜制白芍适用于滋补保健、润肺养阴等领域;酒制白芍适用于风湿、痹痛等疾病;水制白芍则适用于制药工业等领域。
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作用探讨

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作用探讨一、白芍的炮制方法及其特点炮制是中药材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特性,提高其药效。
目前,常见的白芍炮制方法包括生晒、醋炙、酒蒸等多种。
生晒是将新鲜采摘的白芍晒干,保留其原有的药材性质;醋炙是将白芍用醋浸泡后晒干,以增加其活血止痛的功效;酒蒸是将白芍用黄酒蒸制后干燥,以增加其温经行气的功效。
二、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1. 生晒研究表明,生晒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其炮制过程中未加入任何化学物质,保留了白芍的原有成分。
生晒炮制的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相对稳定。
2. 醋炙醋炙是一种常见的炮制方法,研究发现,醋炙能显著提高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
这可能是由于醋中的醋酸成分能够促进白芍中芍药苷的合成,增加其含量。
醋炙炮制的白芍具有更好的活血止痛功效。
三、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药效的影响1. 生晒生晒炮制的白芍保留了其原有的药材性质,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
适用于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症状。
2. 醋炙醋炙能提高白芍的活血止痛功效,适用于瘀血疼痛、经行不畅等症状。
四、结论与展望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和药效均有影响。
生晒保持了白芍的原有性质,醋炙提高了其活血止痛功效,酒蒸增加了其温经行气功效。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其他活性成分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化学成分的具体影响机制,为传统中药炮制工艺的优化提供科学支持。
白芍的加工方法

白芍的加工方法
白芍,又名白芍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止痛、调经养血的功效,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白芍的加工方法对于其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白芍的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首先,白芍的加工方法包括清洗、晒干、炮制等步骤。
在清洗过程中,需要将白芍放入清水中浸泡,用手轻轻搓洗,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
然后将洗净的白芍摊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待表面水分蒸发后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接下来是炮制,将晒干的白芍放入炮制锅中,加热炮制,直至白芍变成红色,有特殊的香气散发出来,即可取出晾凉备用。
其次,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首先,清洗时要注意不要过度搓洗,以免损坏白芍的有效成分;其次,在晾干的过程中要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白芍的药效;最后,在炮制的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避免炮制过度或不到位,影响药材的质量。
总之,白芍的加工方法对于保证其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正确的加工方法能够保证白芍的品质和药效。
希望大家在加工白芍时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以确保白芍的质量和药效,为中药材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白芍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其药理活性的影响

白芍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其药理活性的影响白芍,又称白芍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白芍的炮制方法对其药理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白芍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理活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白芍的炮制方法。
白芍原药的炮制主要包括炒制和炭制两种方法。
炒制白芍是指将鲜白芍炒至干燥,以去除其水分并改善品质。
炒制后的白芍色泽黄白,质地松软,味道甜,气味特殊,炒制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避免影响其药理成分。
炒制白芍主要用于治疗血瘀症状,如经闭、痛经等,其功效主要体现在活血止痛方面。
炭制白芍是指将鲜白芍炭烧后制成的药材,炭烧过程中会产生高温,改变白芍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进一步提升其药理活性。
炭制白芍一般是在白芍炒制后进行的,可以进一步增强其收敛作用,并增加一定程度的镇痛效果。
炭制白芍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等症状,对于泛发性中毒性疮疡有较好的疗效。
其次,我们来探讨白芍的炮制方法对其药理活性的影响。
白芍的炒制可以改善药材的口感和药效。
炒制后的白芍质地松软,易于研磨和服用,并且具有较好的口感,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此外,炒制过程中还可以促使白芍中某些活性成分的释放,增强其药理活性。
炒制白芍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疼痛和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
炭制白芍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药理活性。
炭制过程中,高温会使白芍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活性成分,提高了其药效。
炭制白芍具有收敛和镇痛的作用,对于腹痛、腹胀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炭烧还可以去除白芍中的水分,延长了保存期限,提高了药材的稳定性。
另外,白芍在炮制过程中不同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也会对其药理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炒制时间过长或炭烧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部分有效成分的丢失,降低药材的药理活性。
因此,在进行白芍炮制时,需要掌握合适的炮制参数,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总结起来,白芍的炮制方法对其药理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炒制能提高其口感和药效,增强活血、止痛的功效;炭制进一步提升了白芍的药理活性,增加了收敛和镇痛作用。
中药炮制技术:白芍

-4-
二、生药饮片制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条分开,洗净,润透,切薄片, 干燥。
白 芍
-5-
三、酒炙炮制方法
取净白芍片,加入定量黄酒拌 匀,在密闭的容器中闷润,待 酒被吸尽后,置预热后的炒制 器具内,文火加热,炒至微黄 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中药炮制技术
酒炙法——白芍
-1-
目录
壹 来源 贰 生药饮片制备 叁 炮制方法 肆 成品性状 伍 炮制作用
陆 其他炮制方法、成品性状及炮制作用
-2-
一、来源
添加 文本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 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 去皮后再煮,晒干。
-3-
白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首见于汉代《伤 寒论》。历代有炒焦、焙法、煮法、煨法、米炒法等。处 方用名有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芍、土炒白芍。
被吸尽后,置炒制器具内,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表面微黄色,微有醋香。 炮制作用:醋炙后入肝收敛,有敛血、止血、疏肝解 郁的作用。用于肝郁乳汁不通,尿血等。
-11-
土炒白芍
六、其他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取定量土粉,置炒制器具内,用中火加热, 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白芍片,炒干,炒至表面挂土 色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摊开晾凉。
-9-
六、其他炮制方法
炒白芍 炮制方法:取净白芍片,置炒制器具内,用文火加热,炒
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
见焦斑。气微香。 泻或泻痢日久。
-10-
六、其他炮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白芍现代炮制概况及其沿革
洗”
现行的白芍炮制方法全国尚不统一,仅就26个
省、市、自治区现行中药炮制规范中所收载的方法有
8种之多。
其中主要有酒炒制,其次是炒制、麸炒
制、炒焦,土炒制,醋炒制。
酒麸炒和炒炭仅少数地
区沿用。
2。
1酒炒制起源于宋《扁鹊心书》:“酒炒”[16]。
元
《丹溪心法》:“酒浸炒”、“酒拌炒”¨【19】‘。
明《济阴纲
目》:“淡酒炒”、“酒炒黄”怛【28】。
清《傅青主女科》:“酒
炒焦”¨【42】。
现代沿用的酒制法是在古法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生片:将去掉头尾须根,刮去外皮的白芍原
药材,按大小条分开,用清水浸泡至6~7成透时取
出,闷润至内外湿度一致,切片,晾或烘干。
酒炒白
芍:取净白芍片,加洒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
个别地区有用先将白芍片炒至显火
色,喷入黄酒,待吸尽后再微炒。
酒炒制法全国有22
个地区沿用,但酒的种类不完全相同,多数用黄酒,
少数地区用白酒。
各地用酒量也不统一,以每100kg
白芍,用酒量为:5;10;10~15;20kg不等。
2.2炒制起源于唐《经效产宝》:“炒黄”[6]。
宋代
《校注妇人良方》:“微炒”、“炒焦黄”¨【15】。
现
是将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
该法全国有10地区沿用。
2.3麸炒制在古文献中未见有记载,可能是近代
新增的制法。
先将锅烧热,撒入麸皮,待冒白烟时加
入白药片,不断翻炒,至片面黄色取出,筛去麸皮。
此法全国有9个地区采用,但各地用麸量也不一致。
以每100kg白芍片,用麸量为5~10;10—15;2
等。
2.4炒焦起源于清《医宗金鉴》:“炒焦”【37】。
现代
制法:“取净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取
出,筛去灰屑。
此法全国有7个地区沿用。
2.5土炒制起源于清《时病论》。
现代制法先将
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放入白药片,炒至片外面挂
有土黄色(内微黄色),取出,筛去土,放凉。
此法全
国有8个地区沿用。
伏龙旰用量不完全统一,以每
100kg白芍片,用伏龙肝量有:5;10—15;20;
等。
2.6醋炒制起源于明《本草纲目》:“醋炒”【23】。
清
代多有沿用,现代制法:取净白芍片,用醋拌匀,稍
闷,置锅内,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此法全国有
6个地区沿用。
醋的用量,每白芍片lOOkg用米醋有
10;10~15;18kg不等。
2.7炒炭起源于元《丹溪心法》:“炒成炭¨【19】,”清
《本草述》有“炒黑”【34】。
现代制法:取白芍片,置锅
内,强火不断翻炒至焦黑色,须存性,取出,喷水灭火
星,晾干。
该法有3个地区沿用。
2.8酒、麸共炒制古文献未见有记载,为现代少
数地区新增的制法。
其制法为取白芍片,加白酒
50%拌匀,稍吸,再用麸10%撒在锅内用武火炒待冒
白烟时,倒入酒拌过的白芍片,迅速拌炒至微黄色,
即刻取出,置于簸箕中堆放10分钟,筛出麸皮,放
凉。
酒麸炒制法仅3个地区采用。
白芍现代炮制概
况见表2。
3白芍炮制作用
白芍炮制作用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
的用药经验,历代不断发展,成为传统的炮制理论。
现就文献中记载,归纳如下。
3.1关于白芍酒制作用的论述。
《汤液本草》中载:
“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17|。
明《本草蒙荃》载。
“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酒浸日曝,勿见血药以醋炒耳”【23】。
清《医宗说约》日:“敛血止血醋炒”[481。
《本草经解要》“醋炒则入肝”[52]。
《得配
草》:“血溢醋炒”¨【39】|。
3.4关于姜炒、蜜炒、煅炭的论述:明《医宗粹言》
日:“脾胃不足呕秽者有用姜炒”【26]。
《得配本草》
曰:“除寒姜炒”[39]。
“滋血蜜炒”[39|。
《医学纲目
日:“煅存性”(治血崩屡效方)【22】。
现代文献记载白芍生用敛阴平肝作用较强,常
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等症。
酒炒后
能降低其酸寒之性,善于和中缓急,多用于胁肋疼
痛,腹痛,尤其是产后腹痛。
清炒后药性缓和,善于
养血敛阴,多用于肝旺脾虚之症”【53】|。
此外,有的地
方炮制规范中还记载有:酒炒引药上行。
增强活血
作用。
偏寒者可用酒炒。
对炒制有:疏肝和脾多炒
用。
炒焦取其凉血。
炒炭止血。
炒,土炒取其健脾,
缓和酸寒之性,防伤脾胃。
醋炒增强柔肝止痛作用。
由此可见,不同的炮制方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16]宋·窦材集.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2.
[19]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卷二.26,7l,卷四.39,47.
[28]明·武之望辑.济阴纲目[M].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
社,1958.
[42]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8。
94。
7,15.
[6]唐·昝殷.经效产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
[15]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6.
[37]清·吴谦.医宗金鉴(第三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1.
[2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二册)[M].北京:人
出版社。
1977.850.
[34]清·刘若金.本草述[M].清肖兰陵堂刊本,1666 [17]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
[48]清·蒋仲芳。
医宗说约[M]。
清道光戌子年三余堂重镌本,1663.
【52】清·叶天±.本草经解要[M]。
清卫生堂刊本,1781 [39]清·严西亭.得配本草(卷二)[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54.
[26]明·罗周彦.医宗粹言[M].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常郡何
敬塘梓本,1612.
[22]明·楼英.医学纲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53]吕文海.中药炮制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