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题目
地质学题库(附答案)

地质学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共65题,每题1分,共65分)1.泥盆纪属于( )。
A、元古宙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D、新生代正确答案:B2.在正常层序下的递变层理中,同一层内,碎屑粒级由下而上( )A、逐渐变小B、保持均匀C、逐渐变大正确答案:A3.根据新老关系,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 )。
A、倾向B、背斜C、向斜D、走向正确答案:B4.以下哪个不是岩石变形的阶段( )A、弹性变形B、塑性变形C、断裂变形D、褶皱变形正确答案:D5.岩基是岩浆( )形成的A、喷出作用B、侵入作用C、火山作用D、交代作用正确答案:B6.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
A、室内实验B、野外调查C、现实类比法D、历史比较法正确答案:A7.世界上绝大多数震级大的地震是( )A、诱发地震B、陷落地震C、火山地震D、构造地震正确答案:D8.石灰岩变成大理岩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岩石结构B、岩石成分C、矿物成分正确答案:A9.以下矿物属于同质多象的( )A、雄黄和雌黄B、金刚石和石墨C、铜蓝和蓝铜矿D、橄榄石和辉石正确答案:B10.燕山构造阶段属于( )A、古生代B、元古代。
C、中生代D、新生代正确答案:A11.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 )A、震源浅而震级小;B、震源深而震级大;C、震源深而震级小。
D、震源浅而震级大;正确答案:A12.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 )A、阿拉斯加;B、广州。
C、日本;D、台湾;正确答案:A13.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 )A、三叶虫。
B、半淡水鱼;C、珊瑚;D、笔石;正确答案:C14.岩浆矿床属于( )A、内生矿床B、熔离矿床C、伟晶岩矿床D、气化-热液矿床正确答案:A15.岩层的产状要素不包括( )A、厚度B、倾向C、走向D、倾角正确答案:C16.产生块体运动的动力来源于( )。
A、外界的触发力 ;B、a与b都不是C、a与bD、物体本身的重量;正确答案:C17.风蚀能力的大小与风所夹带的碎屑颗粒有关的性质是( )。
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层序地层学基础试卷A_评分标准、参考答案

课程号: 0601111 《层序地层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A)评分标准、参考答案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论述地震相分析中的形态标志:名称,特征与地质意义。
(20分)通过研究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其空间展布,可以了解总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外部几何形态可以分为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等。
(3分)1.席状(或板状) (2分)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于平行,厚度相对稳定,一般出现在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口、半远洋和远洋沉积中。
2.席状被盖 (2分)反射层上下界面平行,但弯曲地盖在下伏沉积的不整合地形之上,它代表一种均一的、低能量的、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沉积作用。
席状披盖一般沉积规模不大。
往往出现在礁、盐丘、泥岩刺穿或其它古地貌单元之上。
3.楔状 (2分)也是常见的外形之一,其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厚,而后地层突然终止,在走向方向则常呈丘状。
楔状代表一种快速 、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海底扇中。
4.滩状 (2分)其特点是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
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和碳酸盐岩台地边缘。
5.透镜状 (3分)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二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
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
6.丘形 (3分)丘形的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
上伏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的快速堆积或者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
不同成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
根据外形上的差别,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或复杂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礁和滩)。
7.充填型 (3分)充填型主要特点是充填在下伏地层的低洼地形之上。
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等。
层序地层学复习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层序2.准层序3.缓慢沉积段4.沉积体系5.T-R 旋回6.相对海平面7.可容空间8. 进积式准层序组9.层序地层学10.准层序组11.不整合12.体系域13.深切谷14.II 型层序15.敞流湖盆16.沉积基准面17.海泛面18.深切谷19.成因层序20.闭流湖盆21. 退积式准层序组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2.比较I 型层序和II 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3.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4.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6.图示分析不同类型断陷盆地中可容空间的增加方式有哪些差异?7.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
三、作图题
下图是某剖面地层分布形式示意图,它是根据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变量计算后用地质年代线绘制的,每条线上的数字代表时间顺序,间距为10 万年。
做出:(1)识别出层序边界,进行层序划分。
(2)做出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划分出体系域并确定层序类型。
(3)做出0—24(×10 万年)时间段里海平面绝对变化曲线示意图。
层序地层学(理论部分)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层序地层学支撑学科体系: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无关)年代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贡献/为什么说层序地层学时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层序地层学的重要作用:1、消除了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命名混乱的现象;2、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3、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4、提高了对地层分布预测的能力;5、将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阶段: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标志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给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三大层序学派:1、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被广泛应用)2、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3、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提高精度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增加预测性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拓宽应用范围是潜在的发展方向陆相盆地与海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差异性:盆地类别海相盆地湖相盆地控制因素全球海平面变化,盆地沉降,沉积速率,气候构造沉降,物源供给气候,古地形水动力条件海底火山等,波浪,潮汐,海流,风暴。
大陆水流,波浪,湖流沉积范围海岸带,陆架,陆坡,深海区冲积扇,河流沉积区,湖泊沉积区沉积层横向连续性横向延伸距离大,连续性好横向延伸距离较短,连续性差构造影响大范围影响,相对较弱频繁影响,相对较强层序厚度及变化层序厚度大,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厚度较稳定层序厚度相对较小,一般为数十米至百余米,厚度变化较大沉积相变化沉积相连续,稳定,相变逐渐过度沉积相变化快,相的突变常见体系域特征海侵海退幅度大,体系域特征明显湖水进退频繁,幅度较小,体系域特征不明显预测难易程度相对较易相对更复杂,困难层序地层学的经典定义:“研究以侵蚀面或沉积间断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层序地层学考试题和答案

层序地层学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层学中,层序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岩石B. 地层C. 化石D. 构造答案:B2. 层序地层学中,一个完整的层序通常包括()。
A. 一个海进体系域和一个海退体系域B. 一个海退体系域和一个海进体系域C. 两个海进体系域D. 两个海退体系域答案:A3. 层序地层学中,体系域的划分依据是()。
A. 岩石类型B. 沉积环境C. 地层厚度D. 地层的相对年龄答案:B4. 在层序地层学中,海进体系域通常对应于()。
A. 沉积物供应减少B. 沉积物供应增加C. 相对海平面上升D. 相对海平面下降答案:C5. 层序地层学中,海退体系域通常对应于()。
A. 沉积物供应减少B. 沉积物供应增加C. 相对海平面上升D. 相对海平面下降答案:D6. 层序地层学中,一个层序的顶界通常由()定义。
A. 一个不整合面B. 一个整合面C. 一个侵蚀面D. 一个平行不整合面答案:A7. 层序地层学中,一个层序的底界通常由()定义。
A. 一个不整合面B. 一个整合面C. 一个侵蚀面D. 一个平行不整合面答案:A8. 层序地层学中,最大海泛面(MFS)是指()。
A. 海平面最高点B. 海平面最低点C. 沉积物供应与海平面变化相平衡的点D. 沉积物供应与海平面变化不相平衡的点答案:C9. 层序地层学中,层序边界(SB)是指()。
A. 一个整合面B. 一个不整合面C. 一个侵蚀面D. 一个平行不整合面答案:B10. 层序地层学中,体系域的识别主要依赖于()。
A. 地层的厚度B. 地层的岩性C. 地层的生物地层特征D. 地层的沉积相特征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层序地层学中,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体系域的划分()。
A. 沉积速率B. 海平面变化C. 沉积物供应D. 气候条件答案:ABCD12. 层序地层学中,以下哪些是层序边界的特征()。
层序地层学考试题

硕士研究生《层序地层学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层序地层学2、不整合3、层序4、首次海泛面5、最大海泛面6、密集段7、可容纳空间8、体系域9、沉积体系 10、地震相二、简答题(40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3、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的对比概念与传统地层对比有何不同?4、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40分)1、在非海相盆中如何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2、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哪些应用?硕士研究生《层序地层学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层序地层学2、不整合3、层序4、首次海泛面5、最大海泛面6、密集段7、可容纳空间8、体系域9、沉积体系 10、地震相二、简答题(40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3、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的对比概念与传统地层对比有何不同?4、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40分)1、在非海相盆中如何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2、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哪些应用?《层序地层学与地震解释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2、不整合3、层序4、首次海泛面5、最大海泛面6、密集段7、可容纳空间8、体系域9、沉积体系 10、地震相二、简答题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1、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2、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的对比概念与传统地层对比有何不同?《层序地层学与地震解释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2、不整合3、层序4、首次海泛面5、最大海泛面6、密集段7、可容纳空间8、体系域9、沉积体系 10、地震相二、简答题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1、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2、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的对比概念与传统地层对比有何不同?《层序地层学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层序地层学2、不整合3、层序4、首次海泛面5、最大海泛面6、密集段7、可容纳空间8、体系域9、沉积体系 10、地震相二、简答题(40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3、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的对比概念与传统地层对比有何不同?4、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40分)1、在非海相盆中如何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2、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哪些应用?《层序地层学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层序地层学2、不整合3、层序4、首次海泛面5、最大海泛面6、密集段7、可容纳空间8、体系域9、沉积体系 10、地震相二、简答题(40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3、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的对比概念与传统地层对比有何不同?4、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40分)1、在非海相盆中如何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2、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哪些应用?。
层序地层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
地震地层学考试复习题

地震地层学复习题1 绪论1、地震地层学概念:2、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3、地震地层学的特点是什么?4、构造解释与地震地层学解释分别采用了地震资料上的那些信息?分别主要解决那些问题?2 地震层序划分1、地震反射界面代表那种地层单位间的界面?为什么?2、一般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就代表了地质界面--层面和不整合面。
但是,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3、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4、地震反射界面为什么具有年代地层意义?5、地震层序的概念6、沉积层序的界线与地震层序的界线有何不同?7、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8、削蚀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9、顶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0、顶超和削蚀在地震剖面上有何区别?11、上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上超的类型?12、下超的概念是什么?13、划分地震层序时应注意那些问题?14、如何制作年代地层剖面图?15、垂直分辨力的概念、极限,影响垂直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16、水平分辨力的概念、影响水平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17、何谓层位标定?18、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为什么要采用时变褶积算法?3 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分析1、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概念?2、海岸相沉积的含意?3、海岸加积量、海岸进侵量的含意?4、陆棚边角的含意?5、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定义、识别标志及成因是什么?6、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陆源碎屑供应速度为低速、高速、平衡供应时其相应的沉积旋回、海进与海退有何特征?7、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旋回特征及海岸线运动方向是什么?8、海平面相对下降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是什么?9、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步骤是什么?10、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准周期、周期、超周期的概念?与层序有何关系?为什么?11、把某一地区的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与全球性海平面升降曲线进行对比,如果周期相似:说明是___________海平面相对变化造成的;如果周期异常:说明发生过___________________构造事件或其它地质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
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
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
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
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
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
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超于TST顶面之上,上部沉积物以一个或多个具前积斜层形态的前积式准层序组向盆地中央推进。
在许多硅质碎屑岩层序中,它常被上覆层序边界削截,若被保持下来,也往往厚度较薄或富含页岩。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中,LST主要由物源来自前缘斜坡侵蚀的他生碎屑沉积和沉积于海平面低位期斜坡上部的自生碳酸盐岩岩楔组成。
TST为一系列退积式准层序组,向陆棚方向加厚,然后由于底面上超而减薄。
它可以表现为追补型和并进型两种方式的沉积。
HST呈前积S型至斜交型的沉积特征,下超在最大海泛面之上,以相对较厚的加积至前积几何形态为特征,形成宽阔的台地、缓坡和进积滩及其在浅海孤立台地上的对应沉积体。
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追补型沉积以富泥、贫粒的准层序为主,在台地边缘沉积中,含大量早期海底胶结物,而晚期并进型沉积以富粒、贫泥的准层序为主,在台地边缘沉积中,早期海底胶结物含量较少。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不同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变化的不同阶段。
LST的盆底扇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时期,斜坡扇和前积楔状体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晚期或上升早期,TST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开始上升时期,HST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上升晚期、停滞期和下降的早期。
碳酸盐岩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周期性密切相关,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等因素共同控制了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以及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进一步影响了体系域的类型和分布。
若假定构造沉降速率不随时间变化,则LST是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静止和开始上升早期形成的厚层沉积体系,TST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可容空间快速增大时形成的薄层沉积体系,HST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末期、静止和开始下降早期形成的沉积体系。
五、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在某些坳陷型盆地中,由于缺少地形坡度的明显变化以及缺乏确定初次湖泛面的其他标志,只能在该类盆地中确定出最大湖泛面,进而将该类盆地中的一个层序划分成水进和水退体系域或称为湖侵和湖退体系域。
关键是在确定层序边界的基础上,确定最大湖泛面的位置。
一般与最大湖泛面对应的凝缩层常由质纯、粒细、色暗的深水环境沉积物构成,富含有机质和古生物化石,发育页理或季节纹理,可见自生黄铁矿等矿物。
地震剖面上,它不仅对应滨岸最远的向陆上超点,且向盆地中央方向具有明显的下超反射结构。
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伽马值泥岩等。
进而根据层序边界和最大湖泛面的位置,结合岩性、岩相、准层序叠置样式以及相对湖平面升降变化特征,可将某一层序划分为水进和水退体系域。
水进体系域底界为层序边界,顶界为最大湖泛面,以湖泊水体不断扩张为特征;水退体系域底界为最大湖泛面,顶界为层序边界,以湖泊水体不断收缩为特征。
六、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 6.简述碳酸盐岩I型层序边界标志——古岩溶的特征。
1)进行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研究,并建立岩性及其序列与电测曲线的响应关系。
2)依据风化壳、底砾岩、古土壤、生物化石的断带和岩性、沉积相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性确定层序边界,并进行多井层序边界对比,通过古生物组合和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层序的年代,建立盆地覆盖区年代地层框架。
3)层序地层分析的关键在于不同级别界面的识别。
利用测井信息能够识别具有等时地层格架特征的不整合面、海泛面和侵蚀面。
4)通过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确定层序旋回周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5)建立测井-地质岩相知识库。
不同的岩性和流体性质将导致不同的测井响应。
6)识别关键井岩相序列。
7)建立多井关键对比沉积层序剖面。
8)通过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为确定有利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作准备。
9)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作好准备。
10)预测有利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分布。
(7.简述具陆棚坡折带的海相碎屑岩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特征)七、你认为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我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陆相沉积沉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因素是什么?不同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厘定陆相层序的级别和精细确定形成层序的地质年代?3)在沉积范围远小于海相盆地,并且缺乏陆棚坡折带的陆相盆地中,如何确定层序边界面及层序边界类型、体系域类型及空间展布?4)对于冲积扇、河流以及沙漠等几乎不受海(湖)平面影响的陆相沉积地层,如何寻找并确定其基准面?今后工作中应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加强对与外海完全隔离的陆相盆地及与外海曾经发生过联系的近海内陆盆地的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研究,建立相应的基准面变化曲线。
2)建立适用于中国地质特征的不同构造背景、不同古地理环境、不同岩石类型的层序地层模式。
3)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剖面,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新的“层型”。
4)研究不同级次的构造运动、不同级次的沉积事件等“噪声”对全球海平面(或基准面)升降曲线的影响及其排除方法。
5)通过艰苦的努力,建立自己的全国统一地层表。
6)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油气藏预测系统工程。
7)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层序地层及地震地层工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