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气候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气候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气候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气候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深厚而多样,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气候。

气候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中,气候变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农业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上,农业一直被视为经济的根基和国家的命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人口。

而气候是农业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中国幅员辽阔,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明显,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

北方地区多为苦寒气候,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人们生活方式偏向于游牧,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民族特色;南方地区气候温和湿润,米、棉、茶等农作物的种植成为主要特色,人们生活方式侧重于湖泊、江河、水稻的种植,形成了以水乡文化为特色的民族特色。

二、气候变化与历史事件气候变化也经常与历史事件产生密切关联。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更替,正是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

夏朝灭亡是因为气候的变冷使得农田产量降低,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加剧;而商代的崛起,则是因为气候的变暖,农田产量增加,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样,在唐朝和明朝等历史时期,都有明显的气候变化记录,极端的气候事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气候与文化的互动气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创新来适应环境,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风貌。

例如,在北方草原地区,寒冷的气候造就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以骑射为特色的民族文化。

其次,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古代农民的日常生活。

很多传统文化习俗和节日都与农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春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时间选择都与农作物的生长和气候的变化相吻合。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美刊:地球坚强的自愈修复能力远超人类破坏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

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

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

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

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

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

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

”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

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历史事件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历史事件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历史事件气候变化已然成为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异常气候现象,比如频繁发生的暴雨、洪水、台风、干旱等等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它们无可避免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只要仔细研究人类历史,就可以发现气候一直在变化,而自然灾害也始终存在。

气候变化和历史事件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因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水平,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全球温度已经升高了约1度摄氏度。

这虽然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可怕的事情,但其实足以引起地球各种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1845年到1849年间,爱尔兰都柏林发生了滔天大饥荒,几十万人死亡。

这是整个19世纪欧洲最大的灾难之一,也是全球历史上饥荒最严重的事件之一,被称为“爱尔兰大饥荒”。

印度1998年的旱灾,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和家畜饮水难,食品储量减少,导致了大面积饥荒和饥饿。

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尘暴年代”,美国中西部的大陆草原发生了连续的干旱、狂风暴雨和尘暴活动,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和粮食短缺。

除此之外,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像对待环境问题不屑一顾的场景。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欧洲的煤炭燃烧、工业化和城市化曾经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不断升高。

在那个时候,“温室效应”是一个未知的词汇,也没有任何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方法。

这时,每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事态漠视,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意识到环境问题后,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

比如,制定和执行环境法规、改善工业制造和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光是中国的太阳能能源就成为了全世界的典范。

这些措施虽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影响有限,但是至少营造了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生存的良好条件。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一、概述ENSO事件,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调整。

这一气候现象不仅影响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气候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ENSO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

ENSO事件通过改变中国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内容涵盖了ENSO事件的成因、发展机制、预测预报,以及对中国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对ENSO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全面评估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和人们对气候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1. ENSO事件简介ENSO,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期间则相反,该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与气候变化

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与气候变化

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与气候变化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的发展是与其地理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的。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与气候变化。

一、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古代,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许多历史事件和王朝交替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在唐代,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和反抗,这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气候变化与福利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和学者一直都对气候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原因。

二、古代地理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地理的面貌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

许多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古代地理变迁的方法,例如古代壁画、地图等。

在考古和文献研究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地理的变化。

例如,黄河流经的河道和旁边的山脉都曾变过,并且历史上还有一些溃口及旁边的古城,都反映出黄河在不同时间段的流程变化。

同样,在古代中原地区,许多地方因为黄河泛滥而变成湖泊,湖泊又可能因为干旱而变回平原或草原。

三、气候与文化的变化气候变化不仅仅影响到物理环境,它还对人类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的收成,从而导致帝国税收的变化、战争、动荡和国家稳定度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外,在古代,一些气候和自然灾害可能被视为神灵的工作,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节日、仪式和信仰都与气候和自然灾害相关。

这些文化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化。

例如,在中国古代,人们经常在农历四月初八日于满月之中赏花,这就是“赏花节”,在该节日期间,唐代的洛阳城就会发生一些大型花展览或大型舞会等。

四、总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的地理、气候和文化都扎根在历史的沉积之中。

在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对于历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历史事件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也造就了一个古代气象学和历史文化的丰富体系。

历史上的地理变化也使中国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以前吧,我就知道春夏秋冬,觉得天气这东西虽然多变,但好像就是一年又一年那么回事儿。

可这本书就像一个超级放大镜,一下子把时间拉得老长,让我看到原来气候在几千年里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直在变变变。

书里讲的那些气候变化和历史事件的联系,真的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气候变冷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开始往南边跑,感觉就像是老天爷把他们的暖气给关小了,他们就得找个暖和的地方呆着。

这一跑可不得了,就和中原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各种碰撞,有战争,也有融合。

这就像是老天爷打个喷嚏,人间就开始演一出大戏。

再说说那些朝代的兴衰。

暖和的时候呢,粮食产量好像就比较乐观,老百姓能吃饱饭,国家就比较安稳,像是在盛世里享受着阳光雨露。

可是一旦气候变得恶劣,不是干旱就是洪涝,农民伯伯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国家也就跟着动荡起来。

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强壮的时候还能扛得住点风雨,要是本身就身体虚弱,一阵小风可能就把他吹倒了。

作者研究这个气候变迁的过程也特别让人钦佩。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从古代的文献、考古发现等各种蛛丝马迹里找线索。

那些古书上的只言片语,在作者眼里都变成了气候的密码。

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时间的翻译官,把那些古老的、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气候故事,用现代的语言讲给我们听。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坏”,因为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的气候变化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我们现在总是在说全球变暖,但是和过去几千年的气候变化一对比,就觉得这是一个漫长故事里的新篇章。

我们人类现在就像是这个气候故事的新主角,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着未来的气候走向。

这就像是在一个接力赛里,前面的人把气候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们,我们可得好好拿着,不能把这个地球的气候环境搞砸了。

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气候关系的新认知大门。

让我知道原来历史不仅仅是人的故事,还有气候这个看不见的大手在背后推动着一切。

以后看历史剧的时候,我可能都会忍不住想,这个时候的气候是啥样的呢?是不是因为气候的原因才发生了这些剧情呢?哈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000a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张允锋1, 赵学娟2, 赵迁远3, 田旺军3(11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650092;21 山东省东阿县实验中学, 山东聊城252201;3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青岛266555)摘要: 论述了2000 年来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 降雨丰沛,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北撤, 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 多为太平盛世时期; 气候寒冷时期, 气候干燥,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 农民暴动频繁,多为朝代更替, 民不聊生时期。

因此,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 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气候变化; 关系中图分类号: P46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07210206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2003D0034M )。

作者简介: 张允锋(19772) , 男, 山东省东阿县人,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遥感应用。

纵观中国2000 多年的历史, 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 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诚然,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气候作为诱发因子, 其冷暖干湿的周期性变化和变化程度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和共振关系。

本人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角度, 浅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2000a 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111气候冷暖变化1973 年, 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 1 ]。

他认为近2000a 中, 汉代是温暖时期, 三国开始后不久, 气候变冷, 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

唐末以后, 气候再次变冷, 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 呈两峰三谷结构, 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

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

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

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

其中朱士光[ 2 ]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 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 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 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 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 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 和14 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 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

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 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见图1 (a)。

图14000a 来我国气候的冷暖波动(a) 干湿变化(b) 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c) 的关系112气候冷暖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 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总得说来, 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 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 不可一概而论。

朱士光等研究认为, 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 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

从图1 (a) (b) [ 3 ]可以看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同步。

2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211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历史时期,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有过多次冲突, 发生了多次的南迁运动, 有些民族, 如蒙古族和满族, 还越过长城, 席卷中原, 建立了所谓的“牧者王朝”, 统治中国数百年。

究其原因, 除了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有关以外, 气候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将数千年来气候的冷暖波动、干湿变化与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三者用一个时间座标绘制在同一图上(图1) , 从图中可以发现, 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 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知道, 气候温暖时期, 雨量丰沛,水利事业发达, 农业丰收, 经济繁荣、政局稳定, 多出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而寒冷时期, 降水减少, 多出现多年大旱, 引起游牧民族的南迁和农民的暴乱, 从而导致政局的不稳和朝代的更替。

从图1 (a) 可以看出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西汉后期至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的凉干气候期; 北宋初年到南宋中叶的100a 出现了寒冷期明显的降温; 而14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是连续的冷干气候, 称为“明清小冰期”, 其中17 世纪最为寒冷, 尤以1650aA 1D1~1700a A 1D1 最甚, 形成中国几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

这几个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性干旱。

一方面, 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受到自然灾害袭击, 农业歉收, 民不聊生, 贪官污吏横行, 阶段矛盾激化, 国势一天天衰微。

另一方面, 气候的变冷变干也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

他们开始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 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

游牧民族以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与国势衰微的中原农业王朝展开了斗争。

第一个冷期使北方民族, 如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纷纷内迁, 内迁各族割占中原, 相互混战, 黄河流域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后两个冷期最初引发了辽、金与宋室江山的对峙, 后期又导致元、清两代“牧者王朝”对黄河—长江流域农耕世界的统治。

212农民起义与气候变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有着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隋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等等, 不胜枚举。

对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原因, 历史学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气候变冷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诱发因素。

拿明末农民战争来说, 气候变冷, 导致明崇祯年间黄河流域连续10a (1632~1641年) 的干旱[ 4 ] , 使得农民粮食连续几年绝收, 干旱同时也使得蝗虫遍地, “贫民食树皮尽, 至食草根, 甚至父子夫妻相食, 人皆黄腮肿颊, 眼如猪胆, 饿死累累”[ 5 ]。

在这种情况下, 李自成率领农民揭竿而起,势如破竹, 攻占北京, 推翻了明王朝几百年的统治,建立了大顺政权。

这不能不说是和气候变冷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213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从以上分析可知, 气候寒冷时期, 降水减少, 干旱的环境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和农民暴乱的频发, 而气候暖期则是雨量丰富, 水利事业发达, 农业丰收, 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太平盛世时期。

从图1 可以看出, 770a D1C1~公元初年的秦汉时期和公元7~8 世纪的唐前、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暖湿气候时期, 此时黄河流域气候温暖, 降水丰沛, 农业收成稳定, 经济发展, 国势强盛[ 7 ]。

游牧民族北撤, 退出中原, 重返同样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与中原农业王朝相安无事, 各得其所, 彼此进行着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而出现了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和唐朝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时期。

由此可见,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的大一统农业王朝时代, 都与气候暖湿时期大体一致。

214中国政治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在中国近2000 多年的历史中, 政治疆域发生了多次波动和变化[ 6 ]。

各种迹象表明, 这种波动和变化与气候变化有着同步性和潜在联系。

翻阅历史可知, 西汉和东汉以及唐朝时期, 其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来说是比较大的时期。

而对比图1 可以发现, 这几个朝代恰恰是我国历史上的温暖时期。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 这和气候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首先, 温暖时期, 降雨较多, 干旱的西域地区也变得较为温暖湿润, 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二者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 气候温暖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以屯田驻军, 从而开辟西域, 导致疆域面积扩大。

与之相反, 气候寒冷干燥将导致中国普遍的发生了政治分裂, 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中国分裂时期来看, 此时均是我国历史上的寒冷时期, 气候寒冷干燥, 促使农业收成普遍下降, 农民暴乱造反, 京畿地区提供的粮食有限, 中央军队的粮草构成了问题, 一旦大量从外省调粮, 就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 朝廷没有能力平定叛乱, 只得依靠地方军阀来平定叛乱, 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扩大, 这样为国家分裂提供了条件。

由此, 气候变冷与中国内部的分裂的大致一致, 也不是巧合, 它是和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的。

3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近2000a 以来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作为诱发因素, 可以决定其发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进程。

在历史过程中, 应该承认气候变化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纵观2000 多年的历史, 历代王朝的兴衰、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变化、农民起义的爆发、中国疆域的变化、太平盛世的延续等等, 都与气候上冷暖干湿波动变化之间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或共振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 降雨丰沛,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北撤,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 多为太平盛世时期; 气候寒冷时期, 气候干燥,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 农民暴动频繁, 多为朝代更替, 民不聊生时期。

因此,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 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