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思想品德八下第五课隐私受保护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下思品第五课第一节《隐私和隐私权》教案(5)

人教版八下思品第五课第一节《隐私和隐私权》教案(5)

课题: 第五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案例分析中体会侵犯隐私给他人带来的不安全感;在侵犯隐私与隐私被侵权的情感比较中,树立尊重他人隐私和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

2.能力: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辨别隐私与非隐私的能力,学会在理性处理隐私问题中协调人际关系。

3.知识:在问题探讨中,了解隐私的内容,理解隐私的内涵;在图片赏析中,了解隐私权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1、隐私的内涵三、教学难点: 1、隐私的内涵2、尊重和保护隐私的意义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五、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八:教学反思:总体感觉,课比较顺畅,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思维引导比较到位,注意了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从道德层面、法律层面;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思考回答。

问题1:板书太烂。

2:隐私的意义那一部分的后半部分急了点,有抢学生话头的现象,板书在此出错;隐私的利用又慢了点。

3:语言美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4:学生回答问题不少,但冷冰冰的,没有激情,感觉为了回答而回答,没有主动投入进去,不像一班学生那样的投入,也没有像一班学生那样主动反问老师问题。

听课老师们都认为隐私的意义讨论比较到位,隐私的利用讲得好,提出问题:1:关于处理隐私被侵犯的问题,不能否定学生诉讼的观点。

可以用一句话过渡一下,但应该肯定诉讼是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2:学生(何连腾)说:我也想说“告”,没敢说,应该追问:你为什么不敢说?反映老师的课堂生成性不够,课堂灵活性不够。

3:可以直接就“女孩日记”最后的问题过渡到隐私权,如:隐私被侵犯伤害了我们的心灵,国家是如何保护公民的心灵不受伤害呢?可以很顺畅地引导到隐私权。

4:女孩处理这种方式合适吗?这个问题可以再商榷。

5:90后秀隐私:这个不是隐私,因为已经违反了我国的《人民币管理条例》侵犯了公共利益,已经不算术隐私了,就谈不上晒隐私了。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1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20)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1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20)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从社会生活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3.知识与能力促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性,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从身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

2.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三、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案例分析。

四、教学设计导入:谁动了我的隐私(视频)思考:你怎样看待家长对孩子的“监控”行为?新授:情景设置一:角色扮演全班分两组分别扮演家长与孩子的角色,展开辩论。

教师引导:(辩证分析,换位思考,鼓励表达)①尊重隐私是尊重人格的具体表现。

②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隐私也应被尊重。

③孩子要理解家长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保护的愿望与心情。

④家长和孩子应通过其他更好的方式彼此沟通,相互了解,消除误解。

(投影)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家长们的做法确实欠妥,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缺乏隐私意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学生枚举)干涉他人空间,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打听别人的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等。

教师讲述:哦,很好,看来我们在座的同学对生活中种种不尊重隐私的陋习有一定的认识,说明大家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并做了一些思考。

但是你能保证自己没有过类似的行为吗?有时候想想,我们在不经意间也尽打听别人的隐私来着。

比如刚认识的人聊天:“你多大了?哪年生的?你在什么单位工作?你结婚了吗? ……”熟人见了面打招呼:“你去哪啊?怎么就你一个人,你家里人去哪了?……”也许按照传统习惯,大家司空见惯,问者无心,听者也无意。

但是现在我们了解了有关隐私和隐私权的知识后,大家就应该自觉地逐步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1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25)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1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25)

新疆石河子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教案新人教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个人隐私受侵犯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能力目标──能自主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案例,提高自我保护隐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树立隐私意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难点──理解尊重他人隐私需要责任和信誉。

(3)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那么,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是本节课学习得内容。

情景导入:15岁的李丽最得意的是自己有个小书桌,书桌上有个抽屉,一把小锁就可以把自己的小秘密锁在里面。

这天放学回家,李丽发现自己的书桌抽屉上的小锁不知道怎么被开了,打开一看,里面的东西好像被翻过。

李丽赶紧走到厨房里,问正在烧菜的妈妈:“妈,咱家是不是来了小偷,我的书桌抽屉上的锁给砸开了!”妈妈笑了,她轻松的说:“不要慌,锁是我开的,我想看看你的抽屉里到底有什么东西。

”李丽听完后,又气又恼。

面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引导。

引出话题,设疑激趣。

引导: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很多父母对孩子平时表现很是关注。

尤其是对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更是担忧和不放心。

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思想在不断成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叛逆性强与家长交流较少,可以说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于是就有可能会出现上述列子的现象。

引导过渡。

生活万花筒:出示材料1:“亲情与隐私”(见附录1)。

设问1: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设问2:那么,如何协调家长的监护权和孩子的隐私权的关系?设问3: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老师总结:我们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也包括我们未成年人。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0第五课隐私受保护word教案(2)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5.0第五课隐私受保护word教案(2)

隐私受保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2、能力目标:能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

教学重点:个人隐私的含义、具体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设疑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叙述: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

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 ⋯⋯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

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

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

小隐说,这件事一定要告诉老师。

思思同意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有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 ⋯⋯想一想: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讲授新课:1 、人人有隐私情境活动一:叙述1:小隐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小红,小隐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他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

可小红说,这是我的隐私,我现在还不想告诉你。

于是有些同学给小隐打抱不平地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们说。

”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

讨论:“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叙述2:小隐看了美国大片《国家公敌》之后,对影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要与大家讨论:①犯罪分子被别人用隐形摄像机拍摄到时,拍摄者是否侵犯别人隐私?是否应该把录像带还给犯罪行为人?(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课题)(1)什么是隐私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都属于隐私。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学设计王岩塘湖初级中学一、课程标准: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培养隐私意识,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适应,增强人格独立观念。

2. 能力目标: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正确判定哪些事件属于隐私的范畴。

3. 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

难点:隐私的概念;爱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四、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形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五、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①目前社会整体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大多数人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隐私即丑事、不光荣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全然不给人留个人心灵空间。

②由于隐私意识淡薄,学生对个人隐私的内容不是专门清晰;又因为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纳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尽管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却严峻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③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情况时有发生。

2.学生的需要:①正确认识个人隐私及隐私关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并明白得爱护个人隐私,给其一个心灵的空间,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②学习个人隐私的具体内容,了解法律对公民隐私的相关规定及爱护,有助于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明白得积极爱护个人隐私权。

③当今世界,由于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来更加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自身安静和安全的需要也就更为迫切,学生更需全面了解、正确对待隐私问题,增强隐私意识,不仅爱护自己的隐私权,也要尊重、爱护他人隐私。

六、教学过程导入:带一个快递的信封进入教室,告诉学生那个弟弟寄来的成绩单,托我转交妈妈。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教案

《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隐私和隐私权”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的第一框题。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个人信息的保密越来越难,学习本框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好本框题将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使学生能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掌握保护自己的必备知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以疑导入的方式。

运用多媒体投影三个情境:1、小丽放学回家发现自己的抽屉被撬开,日记被翻看2、小明跟妈妈到银行存款,发现有人在一米线内3、小方发现张贴在教室内的测试成绩很不理想,非常痛苦同时播放张行的歌曲《小秘密》:我心里埋藏着小秘密我想要告诉你那不是一般的情和意那是我内心衷曲我心里埋藏着小秘密从没有再提起这秘密写在我心里永远变成回忆提问:你是如何看待上述现象的?谈谈你的看法。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展示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阅读教材,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进行知识储备,明确下列知识要点:1、什么是隐私?2、隐私包括哪些内容?3、隐私保护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隐私权?5、隐私权包括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又分别包括哪些内容?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畅所欲言:隐私就是丑事,对吗?通过讨论认识隐私的含义,教师再进一步进行概念剖析,指出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一为“隐”, 二为“私”。

“隐”及隐藏, 是当事人不愿公开, 不愿让他人介入, 或不宜公开, 他人不宜介入的事情。

“私”及个人之事, 与“公”相对应, 是指纯粹个人的, 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这是前提条件。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说课教案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说课教案

人教版思品八下《隐私和隐私权》word说课教案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伙儿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隐私和隐私权》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本框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益”第五课“隐私受爱护”的第一框内容。

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进展趋势,时代性强,但比较难以明白得,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

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从前一课内容中独立出来,用一课的篇幅让学生具体地学习。

它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材前一课是简略介绍公民的几种人格威严权,本课内容是具体介绍人格威严权中的另一种权益——隐私权,为后一框内容——尊重和爱护隐私权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益与义务”部分:“明白法律爱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2、教学目标依照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形,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形成隐私的意识,树立人格独立观念。

(二)能力目标阅读教材,明白得本课教学的差不多内容,提高阅读明白得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发觉和解决周围的一些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三)知识目标了解稳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认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明白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爱护。

3、教学重难点(1)隐私和隐私的含义。

(2)提高学生尊重和爱护隐私的意识。

确定依据:从认识上讲,长久以来,由于观念等因素的阻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总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荣的事,因此正确认识隐私专门有必要;从实际上讲,学生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个别家长和教师为了解学生,经常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尽管这些行为出于善意,但严峻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因此,学习有关隐私权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爱护隐私权。

二、说学情和教法八年级的学生对隐私和隐私权缺乏足够的认识,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错误做法也误导了学生的明白得,不敢义正词严地去爱护自己的隐私权;同时也有些学生把一切生活上、学习中的情况都看成是隐私,拒绝与家长、老师交流。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优秀版)word资料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优秀版)word资料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优秀版)word资料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并探索出保护隐私的有效方法。

提高学生尊重隐私的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隐私权。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是的,现在一些家长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不去强行拆看孩子的信件,但对于孩子异常表现还是存在一些担忧和不放心。

一些同学害怕家长拆看自己的信件,所以干脆不写信。

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讲授新课:一、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出示材料1:“电子家长”。

可以过滤不健康的网站,家长还可看到孩子的上网记录、聊天记录等,但同时也有学生家长认为此举侵害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社会上人们对于这个事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看法又各有不同。

第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值得提倡,让家长履行更好的监护权。

第二种意见:反对,认为此举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第三种意见:怀疑,“电子家长”能奏效吗?第四种意见:“电子家长”需要改进。

设问1:你认为“电子家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哪种态度,为什么?设问2:那么,如何协调家长的监护权和孩子的隐私权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总结:当家长的监护权和我们的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惟有相互尊重和沟通才是理智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私和隐私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三.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合作式学习
四.教学程序:
1.情景故事导入——“隐私知多少”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

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

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

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

小隐说,这事一定要告诉老师。

思思同意了。

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设问: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中,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

并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隐私,隐私包括三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和私人领域。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组织讨论,引导学习什么是隐私,哪些属于隐私等,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2.情景故事二——“隐私就是丑事吗?”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班来了个新同学小红,小隐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
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她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

可小红说,这是我的隐私我
现在还不想告诉你?于是有同学给小隐打抱不平地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们说。

”设问:①“隐私就是丑事吗?”②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处理这一议论?
设计意图:对故事有个延续,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瞬间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对隐私应有一种态度。

并找到一些正确对待隐私的思想。

教师行为:故事描述,引导分析,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隐私意识和态度。

教学建议:老师在第二问中,可以设置A:小红告诉了同学想知道的情况。

B:小红就是不告诉同学。

让学生在选择中去学会分辨、学会思考?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隐私。

3.情景故事三——对照影片,联系现实
活动内容:故事延续——小隐看了美国大片《国家公敌》之后,对影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要与大家讨论:①犯罪行为被别人用隐性摄像机拍到时,拍摄者是否侵犯了他人隐私,是否该把录像带还给犯罪行为人?②影片中的主角罗伯特·狄恩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的败类、家庭的破坏者,都是因源于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

现代科技让我们的个人隐私越来越没有了?③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利用现代科技可能或已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④我们为什么要制止这些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设计意图:在感受影片、增长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有趣味。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

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隐私的理解,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并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制止。

教师行为:教师可先抛出①、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某些具体行为进行辨别分析;然后问题③让学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问题④让学生感悟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后两问都是对内容的深入。

4.情景故事四——“600明星电话曝光”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最近上网看到以下一则消息:某一黑客黑了一家经纪公司的电脑,并把600名明星的电话号码公布在了网络论坛中,造成众多明星纷纷接到不明电话的骚扰。

而自称是“黑客高手”的人士说,这一切不过是
他们的一场恶作剧游戏。

设问:①该黑客是否构成侵权?侵犯了明星的什么权利?②什么是隐私权?
设计意图:连接社会热点,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谈,在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认识、了解
隐私权,并体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通过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隐私权;然后可以让学生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思考,自己尝试界定。

最后再重点点明隐私权的内涵,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5.情景故事五——“要不要开门”
活动内容:故事续——夜深了,天气很冷,小隐一家人睡得正香。

这时,公安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

现在他们要求小隐家开门接受检查。

……
设问:①你认为小隐爸爸要不要开门?说一说你的理由!②与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隐私权还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

通过情景故事的讨论,了解涉及侵犯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引出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并点明我国宪法和刑法对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表述。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的具体内容;出示相关法律,明确我国宪法和刑法对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具体规定。

6.课堂辩论——“是爱?是侵权?”
活动内容:生活中常常有老师或者父母拆开未成年学生、子女的信件,他们强调这是因为他们有教育、保护我们的责任。

你是如何看的呢?
设计意图:生活中教师、父母处于各种目的而拆看未成年学生、子女的信件在生活中时有发生,作为未成年学生一方面心理很不愿意、甚至愤愤不平,但另一方面又迫于学校、家长的威力而陷于无奈,所以通过开展课堂辩论来引导学生明确两难选择中应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并解决,懂得用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师行为:呈现生活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并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建议:围绕“是爱?是侵权?”的辩论,教师可以呈现两种观点给学生提示,如:A.父母、老师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他们做得对;B.我们的隐私是第一位的,父母没权利干涉。

围绕这两种观点进行辩论,可使得辩论更具体明确,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父母、老师的行为,学会正确对待并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7.课后延伸“调查探索”
活动内容:请你设计一份有关个人隐私是否遭侵权的问卷调查表。

可以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让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能有一个良好的结合点。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所学的知识。

提升自己认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行为:分好小组,明确要求,给以指导。

并将学生的调查结果加以汇总并反馈。

对学生的调查探索及形成的结果作出评价。

《隐私和隐私权》的教学反思
法律对公民的隐私予以保护,但有时生活中有些很难确定。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流露真情实感;而当学生真的写了,而且写了有些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写得很好,很感人,老师拿这个在班上作为范文读给大家听,这是不是对隐私的侵犯了?有时在我们思品课中讨论某个话题,但这个话题有些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如家庭、亲情、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等),老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真实回答,这算不算也是一种隐私的侵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