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03 第二节 农业【教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

03  第二节 农业【教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

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说明这节课的设置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完成以下教学目标: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了解农业部门及特点;以人口众多的国情为依据,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辅助,分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及原因。

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3.通过学习农业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难点: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1.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物品都与农业哪些部门息息相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模块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保证。

农业发展地区分布差异显著,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东部种植业区,由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气候的差异,农作物种类和作物熟制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本课时知识与生活实例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4.2农业第一课时教案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4.2农业第一课时教案

4.2 农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农业地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难点:我国农业地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吃货眼中的中国,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传统美食的差异、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美食,这些美食与农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

新课讲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农业的概念。

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农业的分类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文资料,找出农业的主要类型。

农业的劳动对象就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3.农业的地位活动:教师提供材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

学生总结:农业的地位: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分布特点活动:通过读图总结:我国的农业西部和东部,南部和北部存在差异。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我国各地逐渐根据自然条件形成了稳定的农业部门和生产对象,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不同。

我国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地形崎岖,因此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

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着种植业,在地形崎岖的山地主要是林业,渔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区地形和气候的差异,我们南北方地区农作物的种类和熟制有显著的差异。

八年级地理上册 4.2 农业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4.2 农业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教具
教学地球仪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环保意识;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情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依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尝试运用综合比较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重点 四、 教学重点难 点 难点
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第二课时 三.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这是影响农业 生产的基本条件,决定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 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农业 生产的方式、效率、水平等。 (3)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通过影响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4)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 售。 2.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主要的解决途径 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 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有近 13 亿人口,粮食需求 量大。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只有 400 千 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 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 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有: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 保护耕地;②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 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 人真正得以提高;④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如使用优良种子、 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 3.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与合理利用、保护 (1) 面临的压力: ①耕地比重不大, 人均耕地少: 中国耕地面积有 1.28 亿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l3.7%,人均占有耕地不足 0.1 公顷,仅 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45%。②耕地的地理分布不均:中国耕地总面 积东南占 88.4%,西北占 11.6%。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内蒙古、黑龙 江多于 0.3 公顷,而自然条件较好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少于 0.07 公顷。③非农业建设用 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等各项建设用地迅 速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④低产田所占比重太大:高产稳产 田占 l/3 左右,低产田也约占 1/3。 (2)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耕地不足的形势严峻,要实行“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措施有:①实行耕地 总量不减少措施;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方面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另一方面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③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 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走科技强农之路 (1)温室大棚 (3)推广农业机械化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农业》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农业》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农业》教案教学设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第二节农业一、农业及其重要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闭目欣赏,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2.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小麦、高粱(种植业);果香(林业);荷塘(渔业);牛羊(牧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情况。

(二)小组合作,探究原因1.学生活动一:搜集资料,感知农业与我们的联系(1)农业与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人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资料、地图,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东西差异及成因。

2.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四大牧区的名称及重要农业区、林区、渔业分布区的名称。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准河,说明我国农业南北生产的差异及成因。

4.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二)过程和方法1.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2.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难点】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解影响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四、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五、教学用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湖南新闻联播》视频导入新课,学生观看视频(二)新课讲授一、什么是农业1.课堂探究,教师展示不同农业产品引导学生说出农产品所代表的农业部门。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的概念,并给农业照片,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的区别。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是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人工培育植物以获取粮食、副食品、饲料等的产业。

广义的农业:包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的副业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农业的劳动对象与产品,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4.教师总结什么是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总结: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课时教案(1)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课时教案(1)
展示美食地图西部地区的截图、我国土地利用中草地的分布图、西部地区部分草场的景观图、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
我国西部地区因为天然草场广布,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呈现出东西差异——东耕西牧。形成了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大牧区。各牧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温带草原、高山、高寒三类草场。不同的草场养育着不同的优良畜种: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内蒙古的三河马和三和牛、青臧高原的牦牛(皮厚毛长,耐寒)。那么西部地区是不是就只能发展畜牧业呢?显然不是(出示我国土地利用图中耕地的分布图),这里也有种植业,只不过分布范围较小,这里
第二节 农业
课型
新授
单位
主备人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3—95页、98—9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2、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投影展示教师设计的知识结构。
积极回顾所学内容,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下课
同步学习与探究的相关内容。
完成课堂达标作业。
巩固知识。
了解分布在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及原因。
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东部的种植业区依然存在差异:热量带、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等,图片资料展示这种南北差异的现象,利用所学分析原因。
受气温影响,自南向北我国各地获得的热量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温度带;不同的温度带内,农民一年收获农作物的次数不同。受降水的影响,南北方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出产的农产品差异明显:南稻北麦、南甘北甜。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结合古诗《锄禾》引入农业,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阅读古诗《锄禾》,思考并区分广义的农业与狭义的农业。
认识农业的概念和主要
生产部门
学生阅读教材90-91页,思考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农业的生产部门,并归纳农业的生产对象和所获得的劳动产品。
认识农业的
性“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2010年)”和“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2010年)”等资料,引导学生归纳我国
农业的特点,并结合学生举例,小结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资料,归纳我国农业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农业对国民经
济的重要性。
农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说出农业的概念,举例说出主要农业生产部门。
2.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3.运用图文资料,简单分析饮食文化、生活与农业和自然的关系,说明农
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农业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
认识现代农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从三个角度介绍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
技水平,农业形态的发展,以及产业体系的变化。
教师结合教材图4.7介绍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视,以及现代农
业对人才的需求。
总结
教师结合我国粮食浪费现状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爱惜粮食。
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知识框架,梳理知识体系。
重要性
学生完成教材92页活动1:收集相关资料,从生活和生产两个方
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图片,1.引导学生从衣、食、用等方面分析农业与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教案
定安中学陈发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了解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重点难点】
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以及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导学过程】
一、认知目标:师生共同认知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9页和地图册第5~8页
1.什么是农业?农业包括哪些部门?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我国有著名的农业生产著作《齐民要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产品──、。

读下列图片,判断农业各部门名称。

广义农业分为:、、、。

狭义农业:。

:指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靠放牧或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部门,包括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包括淡水渔业和海水渔业。

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饲养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水域,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

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素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个产业生产或哪个产业提供原料的?
列举生活中来自农业的产品,并说明是哪个农业部门提供的。

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吗?
①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
②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
③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

国、、、、、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近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在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提高?
原因:立足国情,更好的规划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分布更加科学合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郊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生产力产生了飞跃式发展。

原因:不断减轻的农民负担。

农业是事关国家稳定的基础和大事,我国政府一直将农业发展放在非常重视的地位,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出台,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免除农业税,以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并不断加强农村建设,缩小农村和城镇差异。

使农村焕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课堂小结: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作业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