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的危害.doc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不仅因为它危害了我们的
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如PM2.5、甲醛、苯、氮氧化物等,都会进入人体并对健康造成危害。

首先,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臭名昭著的。

研究显示,
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循环系统,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
系统造成长期危害。

长期暴露于PM2.5的人会出现咳嗽、气喘、
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心脏
病等疾病的风险。

其次,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家具、装饰品、家电等。

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会导致头痛、头晕、胸闷、眼疼、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会增加患上白血病、
鼻咽癌等疾病的风险。

再次,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石油、化肥、橡胶等工业污染源。

苯的长期暴露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免
疫力下降等症状,甚至会增加患上癌症的风险。

最后,氮氧化物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燃
煤等。

长期暴露于氮氧化物环境中会导致气喘、咳嗽、支气管炎
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等疾病
的风险。

总之,环境污染物虽然看似遥远,但它确实对人体健康造成了
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保障人类健康,我们要认真对待环境污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有害物质不断释放,长期波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如何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空气污染物气体和颗粒物污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就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细小的颗粒物进入人体后,可以进入到肺泡细胞中,引起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风险的增加。

二、水污染物水污染物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但是它们依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水污染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例如腹泻、霍乱、痢疾等。

长期饮用水污染,也可能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增加身体某些癌症的风险。

三、噪音污染除了空气、水污染外,噪声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噪声污染可以引起心理压力、失眠、精神分裂症、头痛、疲劳等症状。

长期被噪声污染环境包围,人们很容易产生抑郁和情绪疾患。

四、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来自于电视、微波炉、手机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

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可能引发癌症、不孕不育、皮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问题。

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电磁辐射的影响更为重要。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增加环境质量来保障人类的健康。

有一些日常行为也能降低环境污染,例如少用塑料袋、多走路、使用环保机械等等。

希望大家家可重视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为未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日常生活。

一些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

一些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
氟及其化合物
阻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破坏叶绿素和原生质,使叶片枯萎。
使骨质变得疏松,使新陈代谢变得紊乱,易使牙齿患病,使人易患肺气肿和气管炎。
氰化物
使植株干枯、死亡。
使动物和人死亡。
酚类
破坏植物细胞的渗透性,抑制植物的生长,使植株变形。
浓度低时使人头痛、失眠、腹泻、贫血,肝脏和神经系统都遭到破坏;浓度高时使动物和人死亡。
一些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
重金属、有害化合物和酸雨对生物危害属于化学性危害。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中,化学性危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表列出的是几种重金属、有害化合物以及酸雨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危害。
一些污染物超过一定的标准时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危害:
污染物
植物
动物与人
汞及其化合物
对植物的叶、茎、芽和花瓣均造成伤害。
农药(有机氯类和有机磷类)
使植株卷叶、枯萎、矮化,使果实脱落并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有机氯农药:抑制鱼卵黄的形成,影响鸟类的繁殖,使鸟类死亡。使人的肝脏、肾脏遭受损害,使人患贫血和癌症有机磷农药:大都具有剧毒性,有致畸、致癌和导致死亡的作用。
酸雨
抑制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脱落、生长速度下降,植株最终死亡。
使鸟类的繁殖功能下降,严重时使鸟类死亡。损害人体内酶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致畸和遗传性危害,使人患水俣病、肝炎和血尿等疾病。
铅及其化合物
影响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进行,使农作物的产量下降。
损害肝脏和心脏,使发育变得迟缓,使头部、肌肉、关节、脾、骨髓和神经系统患病,严重时使动物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大部分甚至全部水生生物死亡。
低浓度的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高浓度的铬对植物(尤其是水生植物)有害,甚至致死。

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

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

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物质或能量的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受损,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污染物是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们有不同的种类和危害。

首先,大气污染物是通过空气中颗粒物和气态物质的释放引起的。

颗粒物包括悬浮颗粒物(如尘埃、烟雾)和可吸入颗粒物。

气态物质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臭氧等。

大气污染物会导致空气质量恶化,造成雾霾天气,影响呼吸道健康,加重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等疾病的风险。

其次,水污染物是指进入水体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品、农药和有机物。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污水等。

水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重金属如铅和汞会在水中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化学品和农药会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并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

此外,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和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农田的施肥、农药使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城市垃圾填埋等。

土壤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类健康造成慢性毒性效应。

重金属的积累会导致土壤酸化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此外,噪音污染也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和建筑活动等产生的噪音会对人体的听觉系统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噪音污染环境中,人们可能面临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和听力损伤等问题。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环境污染物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和气管炎等。

其次,污染物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肺癌和中风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环境污染物还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破坏物种多样性,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物链的稳定性。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首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关键。

通过提高工业生产的清洁度,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有害废气和废水的排放。

恶臭污染物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预防

恶臭污染物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预防

恶臭污染物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预防恶臭污染物排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

这些污染物不仅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也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恶臭污染物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一、恶臭污染物的危害1. 呼吸系统问题恶臭污染物往往包含大量的有机物和化学物质,例如硫化氢、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长期暴露在恶臭污染物环境中的人们,可能患上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永久性损害。

2. 神经系统问题部分恶臭污染物具有刺激性,例如硫磺化合物等。

长期暴露在这些物质中,会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3. 皮肤问题某些恶臭污染物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导致皮肤红肿、瘙痒等反应。

此外,恶臭物质还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呈现干燥、脱屑等问题。

如果长期暴露在这些物质中,皮肤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皮肤疾病。

4. 心血管问题恶臭污染物中的一些有害成分可以进入血液系统,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长期暴露在这些物质中,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特别是老年人和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受到恶臭污染物排放的危害。

二、预防恶臭污染物排放1. 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恶臭污染物排放的管理。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企业排放行为的监管。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对恶臭污染物排放的震慑效应。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2. 提高公众意识公众对恶臭污染物排放的认识和关注度需要提高。

政府和环境保护组织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恶臭污染物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如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3.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恶臭污染物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持久污染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长期危害

持久污染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长期危害

持久污染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长期危害持久污染物是指那些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或分解缓慢、长期存在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有极高的毒性,并且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本文将从环境和人类健康两个方面来探讨持久污染物所带来的长期危害。

首先,持久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和使用已经导致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例如,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溴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经由大气降落在土壤表面,降解较慢,积累到高浓度后引发土壤污染,导致一系列生物灭绝、生态系统崩溃的问题。

此外,持久污染物还会进入水体,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特别是鱼类等水生生物会在其体内积累这些化学物质,引发食物链传递,最终使得人类食用受到威胁。

因此,持久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持久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长期危害。

这些化学物质在进入人体后会积累在体内,引发许多潜在健康问题。

例如,多氯联苯(PCB)是一类常见的持久污染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

长期暴露于PCB会导致肝脏损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癌症等疾病。

另外,多溴联苯醚(PBDEs)也是常见的持久污染物,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家具等产品中。

长期接触PBDEs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发育迟缓和神经行为异常等问题。

此外,多环芳烃类物质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其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癌症和生殖系统问题。

此外,持久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食物链传递是指持久污染物从环境中进入植物或小型生物体内,然后通过捕食链层层传递至最高级食肉动物,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到高浓度。

最终,人类通过食用受到持久污染物的直接威胁。

尽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可能很低,但由于食物链的传递效应,人类摄入的含污染物的食物会使体内的污染物积累到危险水平。

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的积累可能导致癌症、生殖系统问题、神经行为异常等慢性疾病。

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造成哪些危害

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造成哪些危害

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造成哪些危害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污染物的排放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这些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等,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会进一步氧化形成硫酸,导致酸雨的产生。

酸雨不仅会损害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酸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氮氧化物则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都有不利影响。

颗粒物会悬浮在空气中,降低空气质量,引发呼吸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其次,废水的排放对水资源和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常常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等污染物。

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在水体中难以降解,会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有机物的大量排放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

此外,营养物质如氮、磷的过度排放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

这不仅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会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和水质安全。

废渣的排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可能会通过风蚀、水蚀等方式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被污染的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而地下水的污染则会威胁到饮用水源的安全。

污染物排放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珍稀物种因为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例如,森林的砍伐和工业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使得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同时,污染物的存在也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殖、发育和生存能力。

室内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室内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室内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室内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甲醛的危害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可以引起嗅觉异常,眼睛、咽喉发干、咳嗽、气喘、恶心呕吐、关节酸痛、头昏乏力、皮肤红疹和肝肺功能异常、免疫力下降,染色体异常,甚至可以造成人类的鼻癌、咽癌、鼻窦癌,引发白血病等。

甲醛的气化点为19度,释放期长达3-15年。

甲醛浓度对人体的反应含量0.1MG/M3时,会产生异味和不适感;含量0.5MG/M3时,可刺激眼睛流泪,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等;含量0.8MG/M3时,有强烈致癌作用,儿童将染上白血病;含量达到3.0MG/M3以上时,有可能致人死亡。

苯及苯系物的危害苯是一种气味芳香的无色液体混合物,易燃,在常温下极易挥发,甲苯、二甲苯属于苯的同系物。

苯己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致癌物。

通过呼吸和皮肤进入人体,浓度很高的苯蒸气具有麻醉作用,短时间内可使人昏迷、发生急性苯中毒,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长时间吸入一定高浓度的苯蒸气,可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而发生慢性中毒。

慢性苯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倦、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白血球减少,若病情进一步加重皮肤可有出血现象,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

氨的危害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

进入人体后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份,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进入肺泡后易和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

TVOC的危害TVOC是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简称。

过量吸入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抽搐、昏迷、记忆力减退、伤害人体肝、肾、大脑和神经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物的危害
一、COD
化学需氧量.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
的氧化剂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
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但主要的是有机物。

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COD是化学需氧量的代号,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
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
物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
有各种有机物(为主)、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因此,
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
指标。

COD越高,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有毒的有机物进入水体),不仅危害水体的生物如鱼类,而且
还可经过食物链的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

如滴
滴涕的慢性中毒能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功能,造成生理障碍,甚至可能影响生殖和遗传,产生怪胎和引起癌症等。

我们常说的富营养化就是水体中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
等)过多所引起的。

有机物过高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导致湖
泊湿地退化,打破水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从而
影响到整个生态圈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2、氨氮
我国氨氮排放量远远超出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污染负荷
压力大是造成目前地表水体氨氮超标的最主要原因。

氨氮已超
过COD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氨氮是否纳入
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直接影响COD污染减排工作的环境质量绩效。

氨氮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综合影响较大
水体中的氨氮是指以氨(NH3)或铵(NH4+) 离子形式存在
的化合氨。

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是水
体受到污染的标志,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与COD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
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

氨氮中的非离子氨是
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有较大的毒害,其
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
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与蛋白
质结合生成亚硝胺,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同时氨氮是水体中
的营养素,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
的几率。

氨氮是总氮在自然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之一,控制氨氮有利
于减轻湖库氨氮和总氮的负荷。

虽然污水处理氨氮降解只是将
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不能实现总氮的去除。

但是可
以通过实施氨氮总量控制减少源头氨氮产生量,降低进入水体
的氨氮污染负荷,也就直接减少了水体总氮含量,有利于缓解
湖库富营养化。

水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的初始污
染,受微生物作用,可分解成亚硝酸盐氮,继续分解,最终成
为硝酸盐氮,完成水的自净过程。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氮过高,饮用此水将和蛋白质结合形成
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长期饮用对身体极为不利。

氨氮
严重超标的问题,水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
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
田排水等。

氨氮含量较高时,对鱼类呈现毒害作用,对人体也
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其中氨氮中含有一种叫NO-2的物质,食用NO-2这种物质可以致癌。

人当然不会去直接饮用溪中,但不排
除人食用溪中的鱼类而导致患癌症。

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在一
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氨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中的氨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亚硝酸盐,如果长期
饮用,水中的亚硝酸盐将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亚硝胺,这是一种
强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氨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氨氮对水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其毒性比铵盐
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 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对鱼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

氨氮对水生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
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
送。

鱼类对水中氨氮比较敏感,当氨氮含量高时会导致鱼类死
亡。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
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氨氮对水体造成了污染,使鱼类
死亡,或形成亚硝酸盐危害人类的健康。

所以氨氮是评价水体
污染和“自净”状况的重要指标。

氨氮主要源于有机氮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而氨氮超标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成亚硝酸盐氮,最终成为
硝酸盐氮,是微生物对水体的精华过程,但是一方面微生物的
大量繁殖,例如藻类过量繁殖,引起水华赤潮,其代谢产物,
例如藻毒素有致肝癌等毒性。

另一方面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氮过高,饮用此水将和蛋白质结合
形成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长期饮用对身体极为不利。

二、大气污染物
1、PM2.5
1.3.1 对疾病的影响
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重视对大气颗粒物
的健康影响研究。

所有的研究结果均确认吸入体内的颗粒物会
导致肺炎、气喘、肺功能下降等呼吸系统疾病;生活在颗粒物
污染水平较高地区人群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大部分的健康影响
被认为是小粒径部分PM2.5 而不是大粒径部分所造成的;在欧盟国家中,PM2.5 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 个月。

目前已知的细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增加
重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心脏系统疾病恶化,医院中此类急诊增多;改变肺功能及其结构;改变免疫功能;
患癌率增加。

颗粒物引起的三类疾病值得重视:传染病:包括
流感、肺结核和肺炎等;过敏:包括由自然过敏源引起的哮喘
和肺泡炎;肺癌等。

1.3.2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
直是环保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

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
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

大量的研究表明PM2.5 与能见度密切相关。

大气能见度主要是由大气颗
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决定的: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
(极限能见度)为100—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实际的大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这一
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达30Km 以上;在城市污染
大气中能见度可在5Km左右甚至更低;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米。

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1.0 微米的颗粒物通
过对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

在这一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中,含有so4-2 的粒子和含有NO3- 的粒子最易散射可见光。

吸收作用:PM2.5 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碳黑(也
称元素碳)和含有碳黑的颗粒物造成的。

尽管全世界每年排放
的碳黑仅占人为颗粒物排放量的0.2-1.0% 和全部颗粒物排放
量的0.2-1.0% ,但其引起的消光效应却要高得多,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使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

(3)PM2.5 的危害
PM2.5 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两个方面。

直接危害方面主要表现为PM2.5由于粒径较小可以直接避开鼻腔以及呼吸道的拦截过滤作用直接进入到人体的呼吸道,
进而对人体肺部及气体交换造成一定的影响。

并诱发或加重肺
部疾病, 严重的可诱发肺癌等恶性疾病。

此外,由于肺部毛
细血管的过滤作用有限,会导致部分PM2.5 进入血液循环当中去,长期加剧肾、肝等内脏的负担,降低人体寿命。

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PM2.5 具有一定的表面吸附能力。

由于来源的不同进而造成PM2.5 的成分十分复杂,往往含有大量
的重金属以及包括病原体与细菌的微生物,在吸入人体后随着
血液的流动进行扩散,进而影响体内盐平衡,甚至引起人体重
金属中毒以及病原性感染。

2、PM10
1、pm10危害健康,导致人体生病。

PM10是粒径在2.5 微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